教学设计
1课前部分:
教师:进行充分的备课(先个人再集体),编制学案,制作课件。
批阅学案,做好反馈。
学生:利用教材,自主学习,并完成学案的预习案,及时上交。
2课堂部分:
(导入)直接点题,明确学习目标
↓
预习反馈(教师为主)
↓
自主学习(学生个人)
↓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互动)
↓
学生展示并点评(学生组间互动)
↓
教师精讲点拨(师生互动)
↓
达标反馈(学生)
↓
课堂小结(师生互动)
具体教学设计
(1)直接点题,开门见山。展示本节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学习中有的放矢。
(2)结合预习案反馈的存在主要问题:态度不端正,知识消化不良。学案完成不是特别好。学生订正答案,然后学生再仔细阅读课本,结合课本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探究案。具体任务展示在大屏幕上:订正预习案答案,识记相关内容。并对于其中的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好小组讨论。
(3)合作探究,结合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的疑惑和问题及探究案中的四个探究任务:主要是内环境成分间关系,内环境成分的判断依据,组织水肿的原因,及构建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并完成思考题:体内的液体就是体液吗?举例说明
(4)展示交流,小组学生代表展示、点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实时穿插教师点拨。探究重点:
探究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例1 思考题
归纳1、结合P3二、三段,写出内环境组成关系图解。
思考:1.不同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2. 体内所有的液体都属于体液吗?
归纳2、利用题目归纳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肺泡壁的结构特点
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归纳1、结合P4资料分析,总结判断是否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依据。
思考: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区别
探究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思考:1.组织水肿的成因?
2.调节内环境PH稳定的物质有哪些?
探究四:细胞外液的作用
思考:利用课本P5思考与讨论,结合初中所学,考虑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中所涉及的系统和器官?
学生活动:讨论合作展示并点评互动
(5)精讲点拨,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展示和点评中的问题进行答疑,重点解决内环境成分与
(6)达标反馈,通过8个题目检查落实课本知识,巩固训练,强化认知。
附【达标反馈】
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细胞内液 B.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 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液体环境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能渗出毛细淋巴管壁成为组织液
3. 毛细血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其存在的内环境是( )
A.细胞外液和血浆 B.细胞外液和组织液
C.组织液和淋巴 D.血浆和组织液
4.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 B.组织液、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5.下列各组物质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
A.CO2、O2、血红蛋白、H+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 载体 D.葡糖糖、氨基酸、凝血酶原、HPO42-
6.剧烈活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pH值会 ( )
A.大于7.35-7.45 B.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体液
8. 右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分析:?
⑴ ③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
⑵ 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是(用图中的数字表示)________,共穿过___膜结构,浓度最低的为图中
的___。??
⑶ ④与⑥相比,⑥中不含有的成分主要是______。??
⑷ 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的明显下降?______,原因是图中标号[?]内存在着_______物质。?
3课后部分:
学生再次完善学案,巩固本节所学,课后及时上交。
教师二次批阅学案,评选优秀典模。
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结合以学校3363教学理念,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互动、探究来进行主体内容的学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力争预期的效果。
评测练习
班级: 学号: 姓名:
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细胞内液 B.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 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液体环境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CO2、O2 B.H2O、Na+ C.C6H12O6、尿素 D.血红蛋白、氧化酶
3.内环境必须保持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有关论述不正确的是
A.由于血浆中含有H2CO3、NaHCO3等缓冲剂,它的pH才能正常
B.内环境体温调节受到下丘脑控制
C.剧烈运动积累了乳酸、碳酸,肌肉感到酸胀,并随排尿使这些物质排出而症状消失
D.血浆中缺少蛋白质引起组织水肿
4. 高等动物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
A.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B.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C.细胞→循环系统→内环境→呼吸系统→体外
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5. 毛细血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其存在的内环境是( )
A.细胞外液和血浆 B.细胞外液和组织液 C.组织液和血液 D.血浆和组织液
6.下图为人体胰腺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人体内环境的液体有(填标号) ;
(2)图中[1]的直接内环境是[ ] ;
(3)正常情况下,图中[ ] 中的CO2浓度最高。
(4)[2]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内有“缓冲物质”使pH保持在7.35-7.45之间,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__________和相应的一种__________组成,请写出其中的一对:_________________
(5)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
课件15张PPT。 (高中生物) 人教版必修3 第一章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能力目标
小组合作,大胆质疑,通过讨论总结出内环境组成的关系、组织水肿的原因及内环境的作用
情感目标
明确内环境组成和理化性质
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 一 36班
2016年3月【预习案反馈】优 秀 小 组 3组 4组
6组 8组出现的问题:
态度不正:
消化不良:
1.丢三落四
2.错别字多
3.书写潦草1.理解不到位,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知识不能前后联系自主纠错 5分钟
订正预习案答案,识记相关内容。并对于其中的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好小组讨论。预习案:1—2CA
课后练习
基础题:1—3CBB
4.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重点合作讨论的内容:
1.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的疑惑和问题。
2.探究案中的四个探究任务:
完成学案知识点一、二、三
尝试构建知识点四中的模型讨论要求:
1.分层讨论,先一对一再组内共同讨论,总结完善。
2.时刻联系课本,注重效率,及时整理总结。
3.思考注重语言组织,活动操作注意分工合作。
4. 全员参与,激情投入,超越目标,争做优胜小组。
5.组长宏观调控,做好成果展示、点评准备。合作探究10-12分钟2口头展示
其余板书口头展示板书1组8组7组6组4组2组3组5组展示台高效展示及点评知识点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
细胞膜细胞外液=内环境淋巴循环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方法总结: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细胞内或细胞膜上的
2.与外界相通的管腔中的
(如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
3.与外界相通的液体中的
(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
这些物质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知识点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知识点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在37 ℃左右。(2)酸碱度(3)温度影响渗透压大小的因素:
血浆渗透压
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90﹪以上来源于Na+和Cl–(7.35-7.45)缓冲对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等组织水肿的原因知识点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外界环境中的物质消化系统
营养物质呼吸系统皮肤,泌尿系统
水、无机盐
尿素、尿酸
循环系统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O2CO2、H2O学案参考答案
例1.D 例2.A 例3.C 例4.C
检测评估:
1.A 2.D 3.D 4.D 5.D 6.C 7.B
8.(1)血浆 组织液 (2) ⑤④③⑥⑦ 6 ⑦
(3)大分子蛋白质 (4) 不会 ④ 缓冲达标反馈课后反思:
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的第一章第一节,正课之前学生进行了预习,因此上课是直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但是这节课内容中有些概念较抽象。如果通过创设情境,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2.直观教学手段,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
本节课中,将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文字描述通过图片展现出来,减轻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阻力,引导学生对初中知识的回忆,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了重难点;让抽象的语言在直观的图画中找到注释,便于记忆。语言文字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而图片等信息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容易被感知和理解,但抽象、概括功能差。要想真正理解本节语言文字中的含义,必须将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形象的图片等非语言信息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这样学生一时琢磨不透的抽象语言,就能在具体、直观的插图中找到注解。
3.强化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强化了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学案导学,布置学生带着任务自学教材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阅读教材以及学案上的材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图形的分析、描述能力。
4.强化了新旧知识的融合,及时更新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初中生物和必修1中学习过的一些知识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如细人体的系统和器官、物质运输的方式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异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概念,从而使新旧知识融合为知识的体系。最后我通过精选习题,让学生进行课上及课下的训练,及时巩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然后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结束学习。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准备上有些不足,选修教材应该认真研究课标,把握好难度和深度.
2.在驾驭课堂上有些不足,时间分配、环节衔接等,学生自学、讨论不很充分,导致在某些问题上处理较仓促。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较热烈,但是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还显得不够深入。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是今后要着重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