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4节 群落的演替 教案+课件(29张)+检测(无答案)+反思 (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4节 群落的演替 教案+课件(29张)+检测(无答案)+反思 (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12-01 17:21:17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群落的演替”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及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④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⑤ 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讨论,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 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 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并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STS教育思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
四、学情分析
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学生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我校属于潍坊市市直学校,学生的思维较活跃、有较好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许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
五、教法分析: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本节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动态发展观”来组织实施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实施的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视频资料并通过观察几十年中光裸的岩石上发生的动植物的变化,引出群落演替的概念。
观看视频,思考
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在学完新知后利用所学新知解决问题。
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通过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资料,????????设疑:光裸的岩石 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
自己阅读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过程图片。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各阶段的变化,以及预设的四个问题。
观察阅读教师投影教材图文资料“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分析讨论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一块管理非常好的农田,如果弃耕的话,情况又是怎样?”这一问题过渡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总结出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过程并将之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相比较,分析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共同归纳: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区别。
观察图文资料对比分析讨论比较异同,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引用鲁迅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过渡到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学生通过阅读P81页思考与讨论:尝试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更进一步加深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紧接着举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其它例子?但是同学们列举的都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负面影响,通过观看白玉兰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既可以破坏环境,也可以保护环境,总起来看的话,可以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观察并分析参与讨论, 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
展示、观看图片等相关资料,分析、讨论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同时倡导合作学习、共享认知的学习方法和理念。
提高学生分析图片资料的能力???
师生共同辩证地认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讨论:生活中的我应该怎么做?
?
?
?
?
?
?
?
?
结课
?
?
教师先描述生活中与环保有关的小事以抛砖引玉,组织学生探讨问题,各抒己见,教师给予发言学生适当的评价?
联系衣、食、住、行各方面,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优良习惯,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将本节课的新知内化为学生生活行为中的具体行动
教师(投影图片)点拨:人类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
观看、静听、思考
让学生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完成练习,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按要求完成练习,作业
巩固新知
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
概念
类型
影响因素
评测练习
1.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生物是( )
A.地衣 B.苔藓 C.草本植物 D.细菌
2.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3. 在裸岩上发生演替的过程中,地衣被称作“拓荒者”,可通过它的活动使裸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而进化形成较复杂的生物群落。其原因是(  )
A.地衣的结构复杂,进化地位较高
B.地衣是阳生植物,光合作用较强
C.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为其他生物安家提供优越条件
D.地衣与其他生物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4.在群落演替中,木本植物能代替草本植物是由于什么主要因素影响( )
A.水      B.光照
C.温度     D.无机盐
*5.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课件29张PPT。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时间:1883 年 8 月 7 日地点:印度尼西亚事件:喀拉喀托火山
大爆发没有生命存在的裸岩蜘蛛202种动物880种动物小草小树林49种植物1909年1928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的演替 1886年15种草本植物和灌木一些动物1897年几年后1934年约300种植物群落群落群落(一)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阅读P79相关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时间3分钟1.演替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2.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
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3.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4.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
草本植物和灌木吗?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资料中的演替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裸岩阶段
2. 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
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苔藓和草本植物的无法直接从裸岩中
获取养分,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从
裸岩中获取养分。地衣阶段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
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
生长提供了条件。
3. 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苔藓阶段苔藓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
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
取代了地衣。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草本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
进入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
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
来越好。灌木阶段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阴,避光等作用,同时
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于是成为许多鸟类
的栖息地。
物种的多样化使群落的结构较为稳定,抵御
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森林阶段相对稳定的
顶级群落13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什么? 物种多样性 _____
群落稳定性 _______增加 提高知识升华14 【典型例题1】
群落演替达到的最稳定的阶段是( )

A.地衣阶段 B. 苔藓阶段
C. 灌木阶段 D. 森林阶段D杂草 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一年生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森林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 乔木荒芜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 综合裸岩上的演替与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灌木丛知识点二、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阅读课本80页最后一段: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
完成下列表格:时间2分钟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经历时间较长 较慢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裸岩、沙丘、火山岩、
冰川泥上的演替弃耕的农田、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20【典型例题2】弃耕的农田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几年后演替出森林的主要原因是( )
A.首先出现杂草使土壤得到改善
B.土壤表层有机物增多
C.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高大乔木占据了更多的空间C【跟踪训练2】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 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 ) A.从火山口开始的演替?? ?
B.草原的放牧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群落演替发展到
森林阶段。 A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1921年阅读P81页思考与讨论:
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车前草狼尾草狗尾草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示图>>1.耐践踏程度2.获取阳光的能力相反过度放牧
导致草原退化过度砍伐
导致森林破坏污水排放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大家能否再举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例子?为梦想而坚守——“治沙女英雄” 白春兰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
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我国已实施大规模 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 2003 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四、自主总结作业:完成《课时跟踪检测(十三)》当堂检测课后反思
本次公开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命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本课有三个亮点:①充分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知识以直观的图解形式,视频展示出来,让学生主体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以及总结等等过程主动地构建新知识;②体现新课程理念,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动手、动脑、动口;③运用现实生活的例子与本节知识点联系,降低了知识点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之后,我及时对本节课作出总结,并加以练习,从而在另一层面上复习知识点。
但本节课在课堂程序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尚未得到充分的拓展,需要加以挖掘和拓展。在实践中我渐渐认识到,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将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样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无穷奥妙,而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将在训练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