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 汉代儒学 教案+课件(22张)(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 汉代儒学 教案+课件(22张)(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30 20:24:24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罢黜百家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罢黜百家的目的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历史视频观看,对罢黜百家感性认识,理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教师讲授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重难点突破】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1.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
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2、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评价: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
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过渡:法家思想指导下的秦王朝,穷兵黩武,暴政苛刑,很快走上了灭亡之路。
到了西汉……
幻灯片展示: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
乃令民得卖子,……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2. 黄老思想 、
幻灯片展示: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酷法治国,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短期而亡。秦灭汉兴,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指导思想来治国呢?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教师提问: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以黄老之术思想治理国家呢?
学生回答:吸取秦灭亡教训;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修养生息政策需要
教师总结:面对这种情况,汉初统治者总结秦亡教训,实行黄老思想“无为而治”,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经济得到了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
设计意图: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做铺垫。
过渡:到了汉武帝时,情况又怎样呢?
幻灯片展示:
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提问:汉武帝时,经济与汉初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过渡:经济上国力虽然强盛了,但政治上面临一些列问题。
引用材料: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丞相权重,威胁皇权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提问:面对如此多的社会问题,汉武帝觉得再也不能“无为而治”了。那到底该采用哪家思想呢?
学生活动: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说用法家;有的说用儒家……
教师点拨:法家思想
汉武帝决定举贤良对策。在众多测试者中有一个名叫董仲舒的对策甚合帝意。这董仲舒是何许人也?又上了什么对策?
幻灯片展示:董仲舒生平、董仲舒对策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发展了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从而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对策一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
观点:“君权神授”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观点:“天人合一”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观点:天人感应”
目的:加强君权,抑制暴政
材料二: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观点:“大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观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三: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天意”、“天志”的自然法规。
观点:“三纲五常”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和和等级制度。
材料四:
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名和诸侯应该服从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观点: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目的: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秩序
学生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以上材料各反映了什么主张?为什么会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突破重点。
教师总结:
①发挥“仁政”,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②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核心)——加强君权的需要
③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需要
④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建立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过渡:刚才我们讨论了,光用儒家思想也不行。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作何解释呢?
幻灯片展示:
材料一:武帝及董仲舒本人,均无此极端言论,他们的独尊儒术,无非是从思想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学的文化主潮地位。儒学独尊,并非儒学独存。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汉代儒学新在哪?
?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



原因
秦刚统一;统治受儒士攻击
汉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统治者需要
对儒学态度
排斥、打击
尊崇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实质
文化专制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教师点拨: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新儒学体系。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可见,时代选择了儒学,儒学适应了时代。
3.问题探究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接下来汉武帝该怎么办呢?董仲舒回答:“三方面”。
幻灯片展示:
“独尊儒术”的措施:1、思想上:采纳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起用文人儒士担任各级官吏 3、教育上:①中央——兴办太学 ②地方——命各郡县设学校
过渡:前面两个措施很清楚了,太学是什么样的呢?
合作探究:动起来:设计汉代太学生招生简章(要求:结合所学,涉及汉代太学招生简章内容,包括:太学性质、招生目的、学习内容等。)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体性,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教师总结:太学性质: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招生目的:对教育:培养儒学人才,促进儒学的传播;对社会风气:带动全国的学风,促进文化的传播;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对政坛:太学生通过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教学内容:五经。师资力量:博士。
过渡:同学们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采取的措施,想一想如何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4、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评价事物的一般方法,一是放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二是运用“一分为二”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合作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
积极:1、“大一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
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剔除其封建内容,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消极: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罢黜百家”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三纲”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设计意图:历史总是要为现实服务的。指出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与现实借鉴性,让学生认识到在信仰缺失的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思想精华,复兴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过渡:儒学怎样全面影响文化生活?汉代以后,儒学地位又得到怎样的强化?下面请看科举制。播放视频:科举制。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视频的观看,一则加深对科举制的认识理解;二则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三则引导学生在历史视频中寻找历史信息。
五、板书设计:
汉代儒学
--------漫漫长路之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儒学的前世
儒学的今生
儒学的未来
六、练习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4.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课件22张PPT。汉代儒学——儒学的漫漫长路之正统地位确立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儒学的前世 春秋战国秦汉前221年前206年前140年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开创儒家学派,孟子、荀子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形成。①丞相李斯曰:“……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制曰:“可。”
②“始皇三十五年,书生议政有犯禁者四百六十余,皆坑于咸阳。”
——《史记·秦始皇本纪》
问:材料体现什么事件,“焚书”中焚的是哪些书?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焚书坑儒2、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制思想文化的泛滥。 3、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秦朝:焚书坑儒,儒学受抑
1.背景:
(1)直接:儒生批评时政
(2)根本: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实质:实行思想专制
3评价:
(1)积极: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
(2)消极:
①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②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转为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低潮。儒学的前世 春秋战国秦汉前221年前206年前140年百家争鸣,儒学兴起焚书坑儒,儒学受抑黄 老 思 想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酷法治国,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短期而亡。秦灭汉兴,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指导思想来治国呢?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寇边,边境难安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无为”到“有为” 道家放任无为的政策,对于大帝国组织的巩固是无益而有损的。这种政策经文帝一朝的实验,流弊已不可掩。无论如何,在外族窥边,豪强乱法,而国力既充,百废待举的局面之下,“清静无为”的教训自然失却号召力。    
-吕思勉《中国史纲》儒学的今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生平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汉书?董仲舒传》 合作探究: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a、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中央集权的需要b、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君权神授 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加强思想统一思想主张作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天人感应董仲舒的新儒学3、对独尊儒术的评价积极方面:
儒学地位上升,同时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以及维护统一、巩固统治是有积极意义的。
消极方面: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立太学
(2)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培养政治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思考:汉代太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反映了文化教育怎样的趋势?反映了统治者对儒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儒学地位不断提升。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学的未来(1)确立: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
(2)特点:
A、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
B、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
(3)历史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儒学因此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小组合作探究秦刚统一;统治
受儒士攻击汉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
儒学,适应统治者需要排斥、打击尊崇儒学发展
进入低潮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文化专制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
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儒家思想经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D学以致用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D 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答案:C4.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A 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C 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