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三 宋明理学 教案+课件(14张)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优课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三 宋明理学 教案+课件(14张)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30 22:20:11

文档简介

三 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主要观点;认识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解读史料,提高阅读历史材料、作出历史解释的素养。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知道理学思想家身处的时代,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
结合对理学的历史影响的讨论,学会辩证分析历史事物,学会对历史事物作出正确的历史价值判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人物故事、引入简易漫画来理解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以增强对古人思想主张和道德情操的感性认识。
通过设置“对理学的历史影响你怎么看”情景,学会小组讨论,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感受思想家睿智的哲理思想,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感受理学家们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朱熹的理学观点
难点: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宋明理学,先从一个成语开始——
情境创设:播放中央电视台成语大会总决赛剪辑视频。
(选手合作猜测成语,嘉宾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讲解。选手猜出成语“力挽狂澜”,嘉宾著名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郦波教授讲解这一成语的来源,是韩愈面对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学陷入困境而“力挽狂澜”,“最大的力挽狂澜是力挽思想上的狂澜!”)
教师设问:真正的力挽狂澜是力挽思想的狂澜!请问韩愈当时面临什么困境?
(学生回答)
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统治地位削弱。还有,唐朝的统治者也没有很好的遵守儒教的伦理规范。比如唐太宗,杀掉兄弟逼父亲退位;武则天,一个女流之辈,竟然当上了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抢夺儿媳妇;唐朝后期很多将领,手中有了军队就不听中央的话,就敢于发动叛乱;等等。所以韩愈提出了复习儒学的主张。
到了北宋,有责任感的士大夫都接过韩愈的旗帜,投身到儒学复兴运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很关心儒学,他在西北镇守边关。有个年轻人叫张载,希望建功立业,就给范仲淹写信,说希望能够到范仲淹手下效力。范仲淹觉得这个年轻人才智不错,觉得他研究军事可惜了,应该研究儒学。因为范仲淹认为比军事更重要的是政治,比政治更重要的是文化。范仲淹对张载说,你不要研究军事了,去研究儒学,尤其是《中庸》,范仲淹还送给了张载一本《中庸》。于是张载就走上了研究儒学的道路,后来成为一个思想家。
在声势浩大的儒学复习运动过程中,理学孕育而生。
【新课教学】
一.理学的创立
教师设问:创立儒学的是哪些人?
(学生回答)
北宋五子。其中张载的事迹我们刚才讲过了,这里再提一下程颢程颐,也就是二程。二程这一派传到南宋,弟子中出了一个大儒朱熹,所以我们把这一派称之为程朱理学。
教师设问:北宋五子创立的理学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吸收了佛家、道家的思想、把儒家的忠孝节义提高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
二、理学的成熟:朱熹
理学中这个“理”字代表了什么?就是事物的原理。我们怎么知道并把握“理”?
教师设问:我们看一下南宋朱熹提出了什么主张?
情境创设:资料引入——
朱熹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学生回答)
归纳起来就是要格物致知。万事万物都有理,所以我们要从格物入手。什是格物致知?就是要研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是读书,尤其要博览群书。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朱熹以格物致知的方式穷理,说明朱熹主张穷理要向外。
情境创设:资料引入——
漫画图片“向外穷理”
格物致知:
???? 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我们知道了格物致知也就打开了朱熹庞大理学体系的大门。我们来梳理一下朱熹的理学体系。
世界的本原是理,万事万物都有理,我们从这格物致知入手,研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我们的道德境界就会不断提升。我们的欲望和天理违背的时候,我们就会选择存天理灭人欲。我们达到仁的境界时,我们的内心是非常满足也非常自由的,同时我们还会推己及人,积极的去做对国家和社会有利的事情。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为我们普通人提供了一整套看得见摸得着很有操作性的方式,把民众带向一条光明的道路,让我们实现“内圣外王”。
万事万物都有理,治国理政也有理。作为君王也应该去把握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境界,就会去遵守并践行“三纲五常”,成为得道之君。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得道之君?就是尧舜禹等。可惜自从秦汉以来,君王为了利益物欲不去穷理,不遵守践行“三纲五常”,所以秦汉以来的帝王都是无道之君。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儒家知识分子应该怎么办?要站出来干预政治,其中的关键就是“正君心”。朱熹根据他自己的思想,为四书作注解,让更多的读书人了解并接受理学。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努力让理学能够让普通人理解,让理学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儒学世俗化生活化。还有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三纲五常,这为北宋王权的合法性提供理论支撑。朱熹通过为《四书》作集注的办法,为人们理解儒家经典提供新的思路。
所以说朱熹不愧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理学在他死后被奉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中国六七百年之久。
教师设问:理学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你怎么看?三个李元芳抵过一个聪明的狄仁杰,这个问题我们同学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
情境创设:资料引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南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明)?? 于?? 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清)?? 林则徐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 ??????????????????——(清)戴震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 ????????????????????????????????????????????——鲁迅
(学生回答)
理学为封建专制王权服务,理学压抑禁锢了人性;
理学使中国士大夫注重道德修养、注重名节气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对我们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起了积极作用。
我们今天站在二十一世纪新时代,我们对理学要辩证全面的分析,对其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要抛弃,对今天仍然有积极作用的要努力继承并发扬光大。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同学们,我们刚才了解了朱熹穷理的方向是向外,和他同时期的陆九渊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教师设问:陆九渊的观点有哪些?
(学生回答)
“心即理”,这说明陆九渊的穷理方向和朱熹不同在哪里?陆九渊的穷理方向是向内!
情境创设:资料引入——
漫画图片“向内穷理”
向内和向外出发寻找信仰的方式都有了,这说明心学出现,儒家重建儒家信仰的任务已经完成。
当时,我们金华有个思想家吕祖谦,看到了朱熹和陆九渊思想的不同,就邀请朱熹和陆九渊一起聚一聚。于是大家一起来到了江西鹅湖寺,这个在中国思想史上被称为鹅湖之会。
情境创设:资料引入——
鹅湖之会图片
朱子以象山(陆九渊)为太简,象山以朱子为支离。??????????????????????????????????????
??????????????????????????? ——钱穆《中国思想史》
教师设问:朱熹批评陆九渊太简,陆九渊批评朱熹支离,我们该怎么理解?
(学生回答)
陆九渊心学在明代王守仁这里被进一步发扬光大,我们来了解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
情境创设:资料引入——
王守仁人物简介: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立德、立言、立功的全能大儒。多次平定叛乱,《明史》赞语:“终明之世,文臣用兵致胜,未有如王守仁者也。”
批判假仁假义的漫画图片
教师设问:王守仁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学生回答)
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明朝中后期,程朱理学已经是官方的正统儒学,但也有僵化的趋向。明代这个时期政治腐败、社会道德沦丧。针对这种现象,王守仁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心外无理”,也就进一步表明,离开心向外穷理是错的,注定舍本逐末徒劳无功。理就在心中,怎么穷理呢?“致良知”。每个人都有良知,坏人有没有良知?也有的,只不过他们的良知被不好的东西蒙蔽了,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有良知的。有一次一个小偷光顾王守仁家,被王守仁的弟子抓住了。王守仁想教育小偷,就对小偷讲良知,这个小偷不屑一顾。王守仁一看单纯的说教没有用,就改一种方法。王守仁对小偷说“你把衣服脱了。”“脱就脱。”小偷就把衣服脱了。“你把裤子也脱了。”“那不行!”小偷连忙拉紧了裤腰带。王守仁大喝一声“这就是良知!”
普通人更不用说了,都有良知。我们看到老人摔倒了,第一反应是赶紧过去把他扶起来。但是很多人又不会这样去做,为什么?怕惹来麻烦!这不是说我们没有良知,而是说我们的良知被不好的东西蒙蔽了。我们只要把蒙蔽良知的那些不好的东西去除掉,也就是“致良知”,良知自然而然就会会推动我们转化为行动,作出扶起老人的这个行为。这就是“知行合一”。正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所以王守仁说满大街都是圣人,“知行合一”也能够破除只说不做的伪善和假仁假义!王守仁的思想也能够把民众带向一条光明的道路
朱熹和王守仁穷理的方向不一样,通向光明的道路不一样。我们比较一下,两条路需要我们怎么走?
情境创设:资料引入——
然就人之所禀而言,又有昏明清浊之异。故上知生知安行,不待学而能,如尧舜是也。其次则亚于生知,必学而后至。又其次者,资禀既偏,又有所蔽,须是痛下功夫。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然后方能及亚于生知者。及进而不已,则成功一也。
??????????????????????????????????????????????????? ——朱熹《朱子语类》
? 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谓之精金…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是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
??????????????????????????????????????????????? ?????——王守仁《传习录》
教师设问:朱熹这条道路能够成为圣人的关键是什么?王守仁这条道路能够成为圣人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回答)
朱熹强调普通人、资质差的人要“痛下功夫”“人一己百,人十己千”要“进而不已”一刻都不能停止学习。
王守仁是向内的,不刻意追求事业的大小,而是看“足色”,内心是不是“纯乎天理”,只要“纯乎天理”,其他的东西都可以不在意。
两位思想家也是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自己的思想,哪怕临死前都是这样!
情境创设:资料引入——
朱熹王守仁的仙逝
朱熹? 一二〇〇年
三月初六日改《大学·诚意章》,改《楚辞》一段。
三月初八日作范伯崇念德书,托写《礼书》。又作黄直卿干书,令收《礼书》底本。又作敬之在书,令早收拾文字。在床边对九名弟子留下遗言:“道理只是恁底,但大家倡率做些艰苦功夫,须牢固著脚力,方有进步处。”
三月初九日提笔写字,气息渐微而逝——
王守仁? 一五二八年
十一月从广东广州乘船出发回家乡
十一月二十八日舟行至江西南安
十一月二十九日弟子问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瞑目长逝。???????????????????? ????
教师设问:同学们看完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临死前的朱熹一如既往的勤奋,没有一刻松懈。向弟子交待的遗言也是要弟子继续“做些艰苦功夫”,要脚踏实地。
王守仁呢,“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一旦心灵通透,就没有什么遗憾,也没有什么要交代了。
面对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我们会产生深深的遗憾:我们为什么不能和他们见上一面!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经说过:我愿意用我所有的东西去换取和哲学家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相处。乔布斯敬仰苏格拉底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我想,我们对朱熹、王守仁这样伟大的思想家也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现在老师我满足同学们的愿望,我们和朱熹、王守仁能够见面,因为老师会穿越!
情境创设:资料引入——
穿越:你巧遇朱熹王守仁在池塘边散步,问他俩“池塘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朱熹和王守仁会怎么回答?
见面之后你会投入到谁的门下?
(学生回答)
同学肯定是学过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还写过一首诗,大意是说舟船在江河上行走,江河的水很浅的时候,舟船的行走特别吃力。一夜大雨下过,江河水猛涨,第二天舟船在上面行动就非常轻松。
所以朱熹的意思是要有活水源源不断的从外面注入,越多越好,一刻都不能停。
王守仁也有诗,《咏良知四首》,“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他还是立足于心。王守仁还有一首是,意思是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仲尼,好比自己家里一个拥有无数财富的聚宝盆,但是理学家却视而不见,拿着一个破碗到外面沿街乞讨。
按照王守仁的答案,池塘要水清,就必须把池塘里的淤泥清理掉。
我们同学会追随哪个思想家?刚才几位同学都讲了自己的想法。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朱熹的理学实行起来比较扎实,基础牢靠,但是可能会带来内心的紧张,总觉得自己学的还不够,勤奋勤奋再勤奋,像朱熹那样,临死前都还是紧张。学习王守仁,内心会比较从容,但是容易落空。
不管哪一种,都能够引导我们向上,“人皆可以为尧舜。”
我们同学可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
【课堂升华】
学了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伟大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更要学习伟大思想家的精神,尤其是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伟大思想家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资料引入——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 ——[北宋]张载
这四句话很好的解释了伟大思想家的历史使命:为社会建立价值体系,为民众找到生命的意义,为往圣继承中断的学统,为万世的天平奠定基业。
我想朱熹和王守仁是对得起这四句话的。他们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思想动力!我们中华民族有这样伟大的思想家,这是我们民族的幸运。
最后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伟大的思想家致敬!
课件14张PPT。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 第三节宋明理学
——人皆可以为尧舜
儒学的困境

儒学复兴运动力挽狂澜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理学集大成者:南宋朱熹( 1130—1200年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朱熹的“穷理”世界的本原是理
“太极”本 体 论 修 养 论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仁” 社会政治论 “正君心”
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
主要著作 《四书章句集注》
历史地位 一代儒学宗师朱熹的理学体系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王权合法理论支撑提供理解经典新途径理学的影响,你怎么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 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 林则徐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清)戴震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理学发展:南宋陆九渊心学(1139—1193年)朱熹、陆九渊鹅湖之会(1175年)朱子以象山(陆九渊)为太简,象山以朱子为支离。
——钱穆《中国思想史》 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立德、立言、立功的全能大儒。多次平定叛乱,《明史》赞语:“终明之世,文臣用兵致胜,未有如王守仁者也。”本体论:“心外无理”
修养论:“致良知”
实践论:“知行合一”心学集大成者:明代王守仁(1472—1528年) 然就人之所禀而言,又有昏明清浊之异。故上知生知安行,不待学而能,如尧舜是也。其次则亚于生知,必学而后至。又其次者,资禀既偏,又有所蔽,须是痛下功夫。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然后方能及亚于生知者。及进而不已,则成功一也。
——朱熹《朱子语类》
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谓之精金…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是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
——王守仁《传习录》人皆可以为尧舜!朱熹 一二〇〇年
三月初六日改《大学·诚意章》,改《楚辞》一段。
三月初八日作范伯崇念德书,托写《礼书》。又作黄直卿干书,令收《礼书》底本。又作敬之在书,令早收拾文字。在床边对九名弟子留下遗言:“道理只是恁底,但大家倡率做些艰苦功夫,须牢固著脚力,方有进步处。”
三月初九日提笔写字,气息渐微而逝——
王守仁 一五二八年
十一月从广东广州乘船出发回家乡
十一月二十八日舟行至江西南安
十一月二十九日弟子问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瞑目长逝。
朱熹、王守仁的仙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守仁《咏良知四首之一》 穿越:你巧遇朱熹王守仁在池塘边散步,问他俩“池塘的水为什么这么清”,他俩会怎么回答?
你会投入谁的门下?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