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习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
本专题讨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对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主要探讨“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历史课题。要理解近代中国的思想探索历程,必须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因此,学习本专题要联系必修Ⅰ和必修Ⅱ的相关内容。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步步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国思想更新的速度很快,各种思想在互相批判与取代的同时,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学习者分析★
1.通过必修Ⅰ和必修Ⅱ相关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一定了解,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搜集、整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高中生活跃的思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本节课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
3.本节课内容主要围绕近代中国思想探索历程而展开,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来看,高一的学生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虽然已经初步具有了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分析问题也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因此,历史教学不能过度强调逻辑分析,还要注重历史学习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通过对维新派、革命派思想形成背景的分析,逐渐掌握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各派思想的比较,逐渐掌握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片、文字材料的分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逐渐掌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逐步把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文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通过学习感受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逐渐形成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难点:理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背景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2.教学形式:讲授、互动。
3.教学方法:图片教学法、四环节教学法、比较法、讲述法、讨论法。
4.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教学
一、“睁眼看世界”
1.背景:
出示材料:
材料一 图片《中国》和《英国》
材料二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材料三 图片《经学难抵洋枪炮》
思考林则徐、魏源等为什么会提出向西方学习?(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程朱理学统治,思想界死气沉沉;“经世致用”为向西方学习奠定思想基础。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妄自尊大。)
表现
(1)林则徐
材料四: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林则徐
请学生问答: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言语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西方的军事技术比中国先进。探索、爱国、勇敢等精神,言之成理即可。)
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理由是什么?(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②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③仿制西方战舰;④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秋”的思想樊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魏源
材料五: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请学生回答:(1)材料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2)“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这一主张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含义: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意义:成为近代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以千年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出示材料:
材料六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科学,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新式水师。
材料七 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请回答:(1)林则徐和魏源共同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我们如何评价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主张?
3.影响:(1)积极性:迈出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2)局限性:学习西方只停留在器物层面,没有冲破封建主义束缚,因此也就不可能寻求到真正的强国御侮之道。)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出现了内忧外患的形势。
(2)清政府内部出现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2.内涵: “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
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
3.实践:洋务运动: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4.评价:
(1)进步性:将“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2)局限性:仅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未触动封建旧制度。
探究: 洋务派的思想主张及其实质
材料八 两则漫画
漫画一
漫画二 《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贴在墙上
思考:
材料的两则漫画反映了什么思想主张?其实质是什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中体西用”)。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
探究: 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
材料九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郑观应《盛世危言》
思考
依据材料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他在思想领域有何发展变化?
批评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技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三、维新变法
1、背景:
材料十:
郑观应 大生纱厂
根据图片思考,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思想的深入发展?(社会因素:中日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经济政治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思想文化因素:早期维新思想的兴起。)
2、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 表
主 张
特 点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 复
思考: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客观:康有为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主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
出示材料:
材料十一 维新派与洋务派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强大,原因并不只是在于他们在“技器”方面比较先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优良的政治制度以及自由、民权观念。因此他们不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也提出了制度变革。
——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
据材料,概括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认识,他们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思想认识:西方强大不仅在于技术先进,还在于有先进的制度和思想观念,要学习西方进行制度变革。实践: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十一 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白喙所不能诬也。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
思考材料中胡适评价梁启超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开始倡导宣传民族主义。开启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3、影响:
(1)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维新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具有启蒙作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堂小结
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课后反思★
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但过分强调活动,可能会忽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本课设计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左适应的情境,让学生有意义地建构基本史实,然后通过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时代背景,最后通过课堂探究,让学生理解中国近代思想探索历程及其思想演变的特点。这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兼顾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课件36张PPT。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林则徐、魏 源、李鸿章、康有为、
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导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主题:中国向何处去?(思想解放,救亡图存)方向:向西方学习,向现代化过渡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新的救国理论①学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②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③学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中国近代前期的先进思想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深化和发展的,围绕的主题是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特点是: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
民主共和国制器物制度民主和科学思想文化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课程标准考试说明(1)新思想的萌发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与《海国图志》。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涵、实
质及其评价。
(3)维新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材料一 图片《中国》和《英国》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材料二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
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
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
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
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
倒下就站不起来。材料三 图片《经学难抵洋枪炮》 一、睁眼看世界1、背景:(1)政治:
(2)思想:
(3)外交:
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程朱理学统治,思想界死气沉沉;
“经世致用”为向西方学习奠定思想基础。---学西方先进技术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林则徐
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言语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西方的军事技术比中国先进。探索、爱国、勇敢等精神,言之成理即可。合作探究材料四:观点:精神: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林则徐
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理由是什么?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②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合作探究材料四:③仿制西方战舰;④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秋”的思想樊篱,以新的眼光
审视世界。合作探究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序》
材料五:(1)材料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2)“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根本目的是
什么?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含义: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2、向西方学习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1)“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①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②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 ①《海国图志》是一部什么书?
②该书的宗旨(核心思想)是什么?
③此书的意义是什么?表现:(2)魏源《海国图志》: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材料六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
科学,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
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新式水师。
材料七 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
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
练兵之法。(1)林则徐和魏源共同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点拨深化(2)我们如何评价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主张?迈出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只停留在器物层面,没有冲破封建主义束缚,因此也就不可能寻求到真正的强国御侮之道。积极:消极:漫画二 《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贴在墙上材料八 两则漫画合作探究漫画一材料的两则漫画反映了什么思想主张?其实质是什么?根据上面两幅漫画思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或“中体西用”)。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合作探究思想主张:实质: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出现了内忧外患的形势。
(2)清政府内部出现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
务派。2、内涵: “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3、实践:洋务运动。材料九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郑观应《盛世危言》合作探究
依据材料思考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他在思想领域有何发展变化?批评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技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评价:进步性:将“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局限性:仅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未触动封建旧制度。合作探究根据图片思考,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思想的深入发展?材料十:郑观应大生纱厂1、背景:19C90S三、维新变法(1)社会因素:中日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文化因素:早期维新思想的兴起。(2)经济政治因素:合作探究2、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维新,以挽救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在广州设万木草堂,领导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运动。反对慈禧太后的独裁专政和卖国行径,他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主张由光绪亲政,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用暴力革命。他的思想主要在他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中得到体现。康有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撰写《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梁启超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著有《仁学》。严复编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观点阐明
变法维新的道理。谭嗣同 严复合作探究2、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借用进化论观点阐明变法维新的道理
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结合思考: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点拨深化(1)客观因素: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2)主观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维新派与洋务派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强大,原因并不只是在于他们在“技器”方面比较先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优良的政治制度以及自由、民权观念。因此他们不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也提出了制度变革。
——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材料十:合作探究据材料,概括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认识,他们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维新派的认识:西方强大不仅在于技术先进,还在于有先进的制度和思想观念,要学习西方进行制度变革。实践:维新变法运动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白喙所不能诬也。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材料十一:合作探究思考材料中胡适评价梁启超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开始倡导宣传民族主义。原因:影响:开启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的觉醒。3、影响:合作探究(1)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2)维新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具有启蒙作用,
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1.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这一思想的核心是( )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民摆脱封建思想评价巩固解析 当时新思想的倡导者是封建士大夫中的先进知识分子,
其目光主要集中在国外,集中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并
非改革内政,目的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B评价巩固2.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D.该书出版时,在广州的英国人大为惊恐魏源《海国图志》书影解析 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的长技指的是西方先进的技术,并不包括制度,选择C项。C3.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 )
A.以传统的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
B.以“师夷之技”为富国强兵之路
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评价巩固解析 “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来挽救清王朝。C4.“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 )
A.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评价巩固解析 “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表明其反封建不彻底,与革命派的暴力手段不吻合,故D项错误。“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表明其主张改革政治制度,抵抗派和洋务派只是在技术层面上学习西方,故A、B项错误;结合两方面信息可知其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故C项正确。C5.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仁就是世界的本体。这反映出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评价巩固解析 根据题干中“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明维新思想中包含有“仁”的特点,而“仁”的思想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故A项错误;题干主要是维新思想中关于宇宙本质的探讨,属于哲学范畴,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的一种思想观点,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体现出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融合,故D项正确。D“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
中体西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
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革命派)顺乎世界之潮流本课小结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