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
教学目标:
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进步思想;
2、理解明清时期出现进步思想的背景;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和进步思想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活动】授课过程
一、阅读教材,自学释疑
(一)明清时期出现进步思想的背景
1.背景
(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 ?????????? 空前尖锐。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2)阶级:江南的??????? ???????? 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二)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进步思想
1、李贽及其“异端”思想:破除迷信崇拜,批判程朱理学,主张男女平等,倡导个性自由
2、三大进步思想家
共同的思想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顾炎武:“经世致用”
王夫之:“经世致用”。
?????? 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三)影响
1.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易错警示]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仍然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活动】课堂探究
二/课堂探究
1. 李贽的主张、评价
2. 角度2 黄、顾、王的进步思想
【史料探究】 史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者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料二 “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拔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之求。”
——顾炎武《日知录·序》
史料三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太虚本动,天地日新。
——《读四书大全说》卷十
问题探究:据三则史料分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批判传统儒学的?
答案提示:(1)黄宗羲批判“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2)顾炎武继承先秦儒家关注现实民生的思想,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学以致用。(3)王夫之批判理学的“天命论”和“先知论”,蕴含唯物主义的思想。
【练习】课堂练习
三、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命题立意]
内容考查: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想。
能力考查:迁移所学知识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答题建模]
一、审题干
(1)定时空:15~16世纪中西方。
(2)抓关键:“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注意限制词“不正确”。
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
A.限制君权 ???????????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解析:题干提供的观点强调宰相制度的存在有利于制约君权,换而言之废除宰相制度导致君权极端化,这说明观点主张限制君权,故选A项。
答案:A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 D.民贵君轻
解析: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为维护君主专制,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项。
答案:C
《李贽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文中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
A.反对封建礼教
B.提倡人人平等
C.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王侯贵族并不高贵,体现的观点是人人平等。故选B。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李贽认为,李斯建议“焚书”是英雄言论,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势必要求加强思想统一,这是时代的需要,只不过手段残暴了一点罢了。儒生怨不得李斯和秦始皇,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
答案:A
课件20张PPT。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课标感悟】
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进步思想;
2、理解明清时期出现进步思想的背景;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重点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和进步思想的评价;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1.根据四个代表人物所处的时期结合必修一必修二分析明清时期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二、课堂探究:3.影响
(1)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易错警示]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仍然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学法指导]
图示理解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探究2 黄、顾、王的进步思想
【史料探究】 史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者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料二 “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拔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之求。”
——顾炎武《日知录·序》
史料三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太虚本动,天地日新。
——《读四书大全说》卷十问题探究:据三则史料分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批判传统儒学的?
答案提示:(1)黄宗羲批判“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2)顾炎武继承先秦儒家关注现实民生的思想,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学以致用。(3)王夫之批判理学的“天命论”和“先知论”,蕴含唯物主义的思想。三、课堂练习
(2013年高考山东卷)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命题立意]
内容考查: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想。
能力考查:迁移所学知识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答题建模]
一、审题干
(1)定时空:15~16世纪中西方。
(2)抓关键:“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注意限制词“不正确”。二、析选项
(2012年高考广东卷)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解析:题干提供的观点强调宰相制度的存在有利于制约君权,换而言之废除宰相制度导致君权极端化,这说明观点主张限制君权,故选A项。
答案:A(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解析: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为维护君主专制,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项。
答案:C
(2014年盐城模拟)《李贽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文中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
A.反对封建礼教
B.提倡人人平等
C.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王侯贵族并不高贵,体现的观点是人人平等。故选B。
答案:B(2014年福建八市联考)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
A.“天人感应”
B.“工、商皆民生之本”
C.“存天理,灭人欲”
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的新发展。其中A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C是宋明理学的思想主张,D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只有B是明清之际对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反思。故选B。
答案:B
(2014年乐山模拟)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橫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
A.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李贽认为,李斯建议“焚书”是英雄言论,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势必要求加强思想统一,这是时代的需要,只不过手段残暴了一点罢了。儒生怨不得李斯和秦始皇,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