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
单元测试卷(二)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利普斯(德)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写道:“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造纸术的西传(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
B.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兴起
C.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D.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
A.甲正确,乙错误
B.甲、乙都正确
C.甲错误,乙正确
D.甲、乙都错误
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 )
A.介绍并传播西方科技知识
B.被誉为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A.重实用
B.重理论
C.重民众
D.重实验
《诗经》中的《七月》描述了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泣,想见其为人。”意思所指( )
A.楚辞体作品缺乏志向追求
B.作者为屈原遗作中爱国志向所感叹
C.屈原应该投身于文学创作
D.作者认为屈原的遭遇和结局不值得
经济史学者把一些古代诗集作为研究“制度经济学”的要籍,以下诗人所写诗歌真切地反映了唐朝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孟浩然
D.屈原
著名作品《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写了天涯沦落人的彷徨愁苦。这种文学形式是( )
A.话本
B.诗歌
C.散曲
D.小说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逐渐神秘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宗教化
D.逐渐平民化
明清小说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下图是我国明清四大名著的插图。如果从“四川、江东、桃园、结义”这几个词语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话,它最可能是下图哪一插图所代表的著作中的( )
以历史的视野和眼光看戏曲可以发现传统社会发展的轨迹。标志中国古代戏曲真正成熟的是元杂剧,从元杂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和捕捉到( )
①城市经济繁荣发达 ②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③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④蒙古族和汉族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歌曲《说唱脸谱》中唱到“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你知道歌中所描述的是哪一种戏曲形式吗?( )
A.杂剧
B.昆曲
C.京剧
D.黄梅戏
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50~60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D.事物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下列图片和文字揭示了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有些汉字的形成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B.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C.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
D.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措施阻碍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这说明( )
A.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
B.汉字有双重特性:实用性和艺术性
C.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字母文字有艺术性而没有实用性
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种艺术形式是( )
A.绘画艺术
B.戏剧表演
C.篆刻艺术
D.书法艺术
表明中国绘画艺术已从萌芽走向成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是长沙楚墓出土的( )
①《鹳鱼石斧图》 ②《妇女凤鸟图》 ③《御龙图》
④《洛神赋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时期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哪一项( )
①毛笔、纸张 ②雕版印刷的书籍 ③陶瓷花瓶 ④临摹的《女史箴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40分)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除“四大发明”外,还有很多发明,如机械钟、铸铁技术、瓷器、方向架、马镫马具、独轮车、拱桥等都首创于中国。“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材料三 欲致吾之知,在极物而穷理也。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4分)
(2)以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为例,说明当时我国是“发明和发现的国度”。(6分)
(3)鸦片战争前夕,英国的工业革命已进行了七十余年,而中国还在传统科技中徘徊。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三,指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伍的原因。(4分)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屈原《离骚》
材料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以上三位人物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著名文人。请分别指出其文学作品的体裁。(4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屈原的诗歌体裁的主要文学特色和他的代表作。(4分)
(3)从材料二、三看,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表现了什么不同的时代特征?(4分)
(4)从以上描述中,你从中能得到哪些认识?(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什么现象?有何意义?(4分)
(2)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哪些有关宋代绘画特点的信息?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4分)
(3)材料三的元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时代风貌?(4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阅读材料的能力。造纸术的西传促进了欧洲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以廉价纸张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导学号37080009] 【解析】选B。四大发明使中国自大,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专制和文化专制导致中国不重视科学技术,四大发明没能产生巨大效益。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注意审清关键词“首开风气”一词,主要是指介绍并传播了西方农学知识,这是其他农业书籍所没有的。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土地丈量、谷仓容积……”说明注重实用。
【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中《七月》描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生活的喜怒哀乐”,即可看出《诗经》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特征。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司马迁的言辞之间表达了对屈原的尊敬,A、C、D三项均与此意不符,B项较为准确。
[导学号37080010] 【解析】选B。根据题干要求首先排除选项D;李白的诗歌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杜甫的诗则重在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孟浩然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
【解析】选C。本题考查散曲特点。《秋思》是马致远写的元散曲。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汉赋到唐诗到宋词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一步步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日益通俗化、大众化、市民化。
[导学号37080011] 【解析】选A。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从“桃园、结义”这两个词语我们可以联想到桃园三结义的历史小故事,即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异姓兄弟共谋大业,这是在《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而A项赤壁大战也是出在《三国演义》,故答案是A项。
【解析】选B。本题结合元杂剧产生、发展的背景分析。元杂剧盛行于全国,由此排除④。
[导学号37080012] 【解析】选A。乾隆末年,三庆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即后来的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了“同光十三绝”;京剧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剧种,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成为民族瑰宝。综上所述,可知选择A项。
【解析】选C。脸谱是京剧的基本特征,不同颜色的脸谱有不同的内涵。
[导学号37080013] 【解析】选D。A、C两项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只表述了事物发展的内因,而未突出新事物产生与发展的具体因素。
【解析】选D。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导学号37080014] 【解析】选C。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注意题中隐性信息是说“中国的文字维系了中国的统一”。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弹”“挥”等字眼说明这是对书法艺术的描绘,描绘了书法艺术的奇妙无穷。
【解析】选B。战国时期的帛画,如长沙楚墓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表明中国绘画艺术已经从萌芽走向成熟,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而材料中的壁画分别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
[导学号37080015] 【解析】选C。雕版印刷是唐朝时期出现的,《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作品。故排除②④。纸张在西汉时期出现,东汉时期已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因此①③正确。
[导学号37080016] 【解析】第(1)问从图表中的数量就可以得出领先的科技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地学、农学。从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以小农经济为主,可以看出统治者重视农业,因此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就得到重视和发展。第(2)问从课本上诸多领域(数学、天文、农学等)的发明入手。第(3)问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1)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古代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学技术得到发展。
(2)重大发明: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数学:中国是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国家。天文:中国是世界最早使用赤道坐标的国家,浑仪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农学:《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等。
(3)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自然经济的制约;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在儒家正统思想影响下,科学技术研究被知识分子看不起。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诗歌的有关内容。第(1)题通过材料本身的特点和作者就可以作出判断。第(2)题,楚辞不是整齐的四言体,句式自由灵活,句末常带“兮”字;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第(3)题根据两人诗词特点分析。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李白生活在唐朝繁荣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科举制度的实行使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充满了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南宋辛弃疾的作品表现出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民族的屈辱、山河的残破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第(4)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诗歌作为思想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的反映,同时它又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可以看出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辨证关系。
【答案】(1)屈原:楚辞;李白:唐诗;辛弃疾:宋词。
(2)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离骚》。
(3)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特征,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4)诗歌体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导学号37080017] 【解析】从图一中的文字来看,其文字大多是象形字,这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起源;从图二中的两个图片可以看出,宋代绘画多是风俗画;从材料三中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能够体现当时作者的哀愁,能够反映当时的文人地位低下。
【答案】(1)现象: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
意义:促进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2)信息: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风俗画开始出现。
社会风貌:宋代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注重内心修养。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文化普及。
(3)情感:天涯孤旅的哀愁。时代风貌:元代社会的黑暗;文人社会地位的低下;异族的压迫。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