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班组: 姓名: 组评: 师评: 使用时间: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并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2、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能通过制作模型加深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理解。
3、利用假设和成因分析法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分布及移动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学会抽象的空间分析。
2、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问题思考】荷兰的风车是固定朝向还是需要改变方向呢?为什么荷兰的风能资源如此丰富?
探索准备阶段:
1、完成热力环流示意图,并标出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该热力环流中,近地面水平面上的风受哪些力影响?风向最终和等压线什么关系?
3、高空水平面上的风受哪些力影响?风向最终和等压线什么关系?
二、初步探索阶段:(仅考虑冷热不均)
仅考虑冷热不均,画出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
重点探索阶段:(考虑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自主学习:仔细阅读教材文字部分,尝试理解大气的运动状况。
制作阶段一:制作大气环流模型(时间限制:6分钟左右)
1、在模型的剖面上,粘贴箭头,表示出近地面水平面、高空水平面以及各垂直方向上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之后的大气运动状况。
2、在模型所表示的高空水平面上,粘贴箭头,表示出各环流圈高空气流发生偏转之后的状况。
成果展示一:
制作阶段二:粘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在模型印有纬线的平面上,粘贴出气压带和风带。
尝试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
成果展示二:请南北半球的代表展示制作的模型,并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及分布。
【总结】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
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
回扣问题:依据荷兰的纬度位置,分析荷兰的风能资源为何如此丰富?风车是固定朝向还是需要改变方向呢?
深入探索阶段:(考虑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和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课堂总结】
【反馈练习】
1、能正确反映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
2、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中,有两股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 )
A.赤道附近 B.南北纬3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极附近
3、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气流相对上升的纬度是______和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气压带。气流相对下沉的纬度是________和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气压带。
课件15张PPT。气 压 带 和 风 带山东省北镇中学 探索准备阶段热冷低压低压高压高压初步探索阶段?重点探索阶段阶段一:制作三圈环流模型(6分钟左右)制作内容
1、在模型的剖面上,粘贴箭头,表示出近地面水平面、高空水平面以及各垂直方向上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之后的大气运动状况。
2、在模型所表示的高空水平面上,粘贴箭头,表示出各环流圈高空气流发生偏转之后的状况。 制作内容
1、 在模型印有纬线的平面上,粘贴出气压带和风带。
2、尝试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及分布。阶段二:粘贴气压带和风带(4分钟左右)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气压带分布于0°、30°、60°、90°附近
高低气压相间分布
风带分布于两个气压带之间
风向为高气压带吹向低气压带,南左北右发生偏转50°N荷兰的位置分布图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春分日-夏至日)90°60°30°0°30°60°90°极地高压带春分日-夏至日移动规律深入探索阶段66o34′S夏至日-秋分日90°60°30°0°30°60°90°极地高压带移动规律夏至日-秋分日深入探索阶段66o34′S秋分日-冬至日90°移动规律秋分日-冬至日深入探索阶段66o34′S冬至日-春分日90°移动规律冬至日-春分日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1.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2.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深入探索阶段66o34′S课堂总结 接近真相 实际情况下,地球表面不均匀,考虑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后,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呢?《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山东省北镇中学(滨州市) 段艳华
设计流程:
课标要求——课标解读——教学目标——学情——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引言——探索准备阶段(复习热力环流)——初步探索阶段(单圈环流)——重点探索阶段(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深入探索阶段(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课堂小结——板书。
重点探索阶段: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
自主学习——制作模型阶段一(三圈环流)——成果展示——制作阶段二(气压带和风带)——成果展示并描述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总结分布规律——绘制分布示意图——解决引言提出的问题。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课标解读:
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理解这些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最好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做要求。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所以,一般模式图或示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并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2、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能利用制作模型加深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理解。
3、利用假设和成因分析法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分布及移动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学会抽象的空间分析。
2、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情:
学生对“热力环流”这一知识点已经掌握,这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非常重要。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平时练习较少,这对本节课是个挑战。同时,对动手能力的检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解三圈环流这一知识点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
教学方法:科学研究探秘法、制作模型法
教学过程:
引言:视频播放大风车图片,配有优美的古典音乐。
导入语:聆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着如画的风景,看到风车,我们想到了哪个地方?——对。在荷兰,人与风车共同谱写了一段传奇。这个曾经的海上霸主国家,当时正是靠着数万架风车,给众多的工厂提供动力。随着荷兰人民围海造陆工程的大规模开展,风车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同学们知道荷兰的风车是固定朝向的呢还是可以转动方向的呢?
点评:当学生回答固定朝向时:朝哪个方向呢?我国的风车又是怎样的呢?当学生回答改变朝向时:到底是不是改变朝向的呢?为什么改变朝向呢?)
又是为什么大自然如此垂青荷兰,给了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资源?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启一段神奇的探索之路。在探索过程中,我们除了要理解其中的原理、规律,还要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开篇需要点出德育,语言生动,情感饱满。)
探索准备阶段:
在探索之前,我们先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进入探索准备阶段。
过渡:从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开始。
该地有受热点A、受冷点B,大家尝试在学案上完成AB两点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点评:同学们完成的都非常好,当学生绘制正确时:该同学不但结果正确,在过程中也注意到了各方向上的空气运动,先产生什么运动,再产生什么运动?当学生绘制不正确时:同学们还需注意各方向上空气运动的先后顺序。)
近地面水平面的风受哪些力的影响?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最终风向和等压线什么关系?高空水平面上的风少了哪个力的作用?(基本不受地面摩擦力)最终风向和等压线什么关系?(斜交)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知识回顾,一方面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另一方面摸清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以及能力大小。热力环流是理解单圈环流的知识基础,有必要让学生回顾这一所学知识,在此利用学生迁移应用能力,将热力环流过渡到单圈环流。同时复习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奠定知识基础。)
二、初步探索阶段
过渡:有了这样的知识基础,我们就可以进行初步的探索。热力环流是小范围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那么将范围扩大至全球,是否也存在冷热不均呢?什么地方热?——赤道,什么地方冷?——极地。仅考虑冷热不均,近地面水平面、高空水平面、赤道和极地的垂直方向上,能产生怎样的大气运动呢?请同学们在学案上画出来。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来。
(赤道和极地的垂直方向、水平方向都需要标注出来。要不然学生不知道在哪里画,怎么画?板图作为地理科学的特色,还是需要保留的。老师密切关注黑板上学生的作图顺序,并指导下面学生的绘画过程。这一环节比较简单,不宜用很长时间。)
点评学生作图,如果学生对了就不再重复,如果学生错了就指出来。
像这样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回扣问题:赤道和极地之间产生一个环流圈的大气环流称为单圈环流。赤道附近地区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的是低压高压?赤道附近地区,大约南北纬5°之间的带状区域都是低压,被称之为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附近地区温度低,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之间形成风带。
如果这一单圈环流存在,北半球近地面盛行什么风向的风?事实是这样的吗?——不是。事实不是这样的,一定是我们在考虑时忽略了条件。
过渡:我们忽略了什么条件?——地转偏向力。考虑地转偏向力,大气运动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进行重点探索。
三、重点探索阶段
自主学习:同学们先阅读教材(人教版34页第二段、第三段),尝试进行理解。(2分钟)
过渡: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考虑地转偏向力后,大气环流变的复杂的多。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在教具上制作出改变之后的大气环流模型。
展示教具:指出南北半球,地球球面,近地面的水平面、高空的水平面、赤道的垂直方向、极地、30°、60°的垂直方向。
制作阶段一: 制作大气环流模型
制作内容:(6分钟左右)
1、在模型的剖面上,粘贴箭头,表示出近地面水平面、高空水平面以及各垂直方向上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之后的大气运动状况。
2、在模型所表示的高空水平面上,粘贴箭头,表示出各环流圈高空气流发生偏转之后的状况。
引导一(制作阶段一2分钟后):大部分小组遇到障碍无法继续往下推进,赤道上空的暖气流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怎么运动了?在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向右偏转成西南风,最终会在30°高空右偏成西风,不能继续北上,能不能往南?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源源不断的在此堆积,最终空气将怎么运动?同学们接着探索。(注意:学生制作过程中注意指导,并特别看好某一个学生,待会让该同学进行展示。)
引导二(视情况而定是否进行,一般制作阶段一4分钟后进行):来自副热带高气压的西南风和来自极地高气压的东北风在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会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
成果展示:
制作结束,同学们回位坐好。点评学生的成果,有错误时帮助学生改正,没错误时表扬学生。考虑地转偏向力后,单圈环流变成了几圈环流?分别是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事实上,高空风的吹动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中纬高空,同学们今后可以致力于研究高空大气的运动规律,更好的来认识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在此我们仅仅是通过理想中的三圈环流来说明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制作阶段二:粘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制作内容(4分钟左右)
1、 在模型印有纬线的平面上,粘贴出气压带和风带。
2、尝试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及分布。
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领取第二个信封。
展示:请北半球一名小组代表展示制作的模型,并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点评:学生的语言是否规范,如果有明显的错误,一定要指出来。)
(设计意图:1、压缩空间尺度,在立体空间中帮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2、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请制作南半球模型的一个小组只展示成果,点评。
下面让南北半球合二为一,我们来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状况。同学们制作的模型非常震撼,辛苦两位同学,同学们借助模型,一起来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有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气压带分布在哪些纬度上?高低气压带是如何分布的?气压带中最容易确定的是哪个?然后是哪个?风带分布在气压带的什么位置?风向是怎么朝向的?并且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发生偏转。来看信风带,根据风向,该地盛行什么风?因为东北风在该地区很少改变,年年如此,非常稳定,就像做人一样很讲信用,所以被称为东北信风带,同样的道理这里形成了东南信风带。依次解释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学生返回自己的座位,回归到板图,总结气压带风带的技巧,并让学生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
过渡:探索到这一步,我们就能解决掉前面的问题了。展示荷兰的位置以及纬度,荷兰大致位于50°N附近,为什么风能资源丰富?(因为处在盛行西风的控制下,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是固定朝向还是需要改变风向呢?(大部分时候应固定朝向,朝向西南,但近地面的风向实际的影响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可能会有所改变。)
三、深入探索阶段
过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源于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布不均和地转偏向力,而热量的纬度分布不均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在此,增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这一因素,我们来进行深入探索。我们来看一个动画演示。
FLASH动画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并总结规律。
春分到夏至,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也跟着缓慢北移,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回到赤道,气压带和风带跟着南移,虽然南移,依然比正常位置偏北;秋分到冬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动到南回归线,气压带和风带也向南移,冬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回到赤道,气压带和风带也跟着北移,在此期间,北半球处于冬半年,气压带和风带一直偏南。
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探索到这里,我们基本上接近了大气运动的规律。
课堂小结:
语言:来梳理一下我们的探索过程。我们从冷热不均形成的热力环流这一基础知识开始,迁移到地球表面,产生什么形式的大气环流?实际情况下单圈环流存在吗?我们忽略了什么条件?考虑地转偏向力后,单圈环流变成了三圈环流,通过三圈环流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以及分布,考虑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又得出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我们还有一个疑问:气压带和风带真的都能环绕地球一周分布吗?这其实是在地表均匀的假设下形成的,实际上,地球表面是不均匀的,考虑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讲。
今天,在探索事实真相的过程中,我们由简单到复杂,由假设到真实,通过不断的增加条件,最终接近真相,这样一个探索问题的方法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本节课同学们在探索中表现出的严谨态度、勇于探索正是非常宝贵的科学精神,祝愿同学们今日打好基础,来日为科学研究、为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板书:
山东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德育案例展评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设计
山东省北镇中学 段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