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5同步教学课件:5 滕王阁序(3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5同步教学课件:5 滕王阁序(3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5 18:1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5 滕王阁序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了解王勃的生平及主要作品,掌握“属”“尽”“故”“且”“于”等实词、虚词的用法。
2.欣赏文中铺叙的美景,分析文中使用对偶和典故的作用。
3.体会作者怀才不遇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连线作者
?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被授为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做王府侍读。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受连累被贬为交趾(今越南河内)令。后王勃在省亲途中溺水身亡。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咏风》《山中》《滕王阁序》等。其中《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探寻背景
上元二年(675)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某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的才学。他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宾客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作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王勃随后在前往交趾省亲途中溺水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3.文体知识
骈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往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唐代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7.特殊句式
(1)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判断句)
(2)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
(3)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
(4)奏流水以何惭(宾语前置)
(5)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6)都督阎公之雅望(定语后置)
(7)宇文新州之懿范(定语后置)
(8)访风景于崇阿(状语后置)
(9)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状语后置)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8.名句积累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4)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5)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6)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7)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目标导航文本助读预习导读基础导练1.本文的写作思路及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提示:全文的思路:先称道洪州,记叙盛宴,再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后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郁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最后又落笔眼前。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秋景特色,流光溢彩。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借古勉今,穷且益坚。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目标导航文本助读预习导读基础导练2.本文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滕王阁景色的?
提示:(1)色彩的变幻。“紫电”“耸翠”“流丹”“青雀”“黄龙”等,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二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雅淡,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的变化。“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天浩渺的远景。
(3)上下浑成。“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的手法表现远方的景观,使读者眼界开阔,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协调,相互映衬。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剖析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剖析 这两句素被称为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景。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剖析 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总是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第1段中,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提示:回答这一问题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描写的角度,二是描写的内容。从描写角度上说,王勃是以诗人的眼光和诗人的心态来描绘洪州的;从内容上来说有历史、地理、地势等方面的叙说。抓住这两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和人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3.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有哪些类型?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用典不仅多而且灵活。有的是明用,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化用,如“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有的是连用,如“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连用四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幸蒙阎公垂青,得以即席命笔、施展才华的感激之情。
典故的运用可以增强论证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还可以以古比今、借古写怀,使文章含蓄委婉,典雅精练,内容充实。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4.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的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化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贪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句式错落,辞采华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其他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既跌宕起伏,又自然流转。文中多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相对,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有诗意。对于文中骈俪藻饰的运用,如“俊采星驰”“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一些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使文章辞采华美,令人赏心悦目。
2.典故传情,简洁含蓄
本文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明用典故,实现了表达上“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而凝”(刘勰《文心雕龙》)的效果,可谓言简意丰。暗用典故,使典故贴近语境,又不违原意,起到恰当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化用典故,说古喻今,比况自身。“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句即属典故的化用。连用典故,增强效果,如“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3.虚实相生,浑然天成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四句中,“渔舟唱晚”“雁阵惊寒”是实写,“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是虚写。作者凭借听觉联想,通过想象写远方的景观来表现愉悦的心情,的确不失为一种绝妙手法。这样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使读者开阔了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协调,相互映衬,浑然天成。真真假假之中,自然多生出几分美妙。自主练笔
导练目标
请你任选一个话题,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创意激活
“虚”是主观的、抽象的、含蓄的,“实”是客观的、具体的、明朗的。二者是相反相对的概念。有些题目,比较虚,这时候,直接写不容易写出特色,就可以从“实”入手。首先考虑话题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念,然后从这些思想、感情、理念入手,筛选具体材料,用详尽的描述或深刻的阐释表达对话题的独到见解。有些题目,比较实,提供的话题是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这时候,我们可以跳出话题的实指束缚,展开联想的翅膀,由具体的话题生发开去,以虚写实。总之,虚与实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想象;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丰富文章的内涵。二者巧妙融合,就可写出形象丰满而又思想深邃的美文。范例展示
残荷的叶焦黄焦黄的,只有叶边窄窄的一丝绿色,那是还没有消退的夏日芳华的记忆。叶脉像蜘蛛的网,网着荷叶已近残缺的形体。叶缘那些桀骜的裂口像是旧车票上的孔洞,那是秋日的检票员在叶上打下的一个个印记,提醒她最终时刻的来临。残叶就这样颤巍巍地立于秋风之中,静默着。
她知道自己还没有被自然遗弃,死亡的白旗还没有举起,她的根还健康地活在淤泥之下,所以她残而不破。事实上,她的黄是夏日阳光的剪影,她的焦是热情燃烧后的余灰。她像一位迟暮的诗人,风中的残叶是她最后的诗篇。素材挖掘佳作片段王勃才华早露,仕途坎坷。年轻时授朝散郎,做沛王府侍读,因戏为《檄英王鸡》被逐出王府。高阁盛宴,美景良辰,引发了盛筵难再之悲、身世之悲。“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他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心怀明君,却有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叹。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对环境的不屈,王勃发出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宣言,他知道不能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自己虽然失意,但济世的信心并未泯灭,内心不平,但绝不学放纵不羁的阮籍为“穷途”而哭。人生总有太多的不如意,可生活还是要继续,太阳每天依旧会升起,要相信:希望永远就在自己心里。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逆境与顺境”“直面挫折”“坚守自己的节操”“坚强、乐观”“意志坚定”“执着追求”等话题中。素材挖掘佳作片段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唯有惆怅地醉去。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