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7 陈情表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了解李密的生平,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融情于事、寓理于情的艺术手法。
3.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4.体会作者忠孝不能两全的苦衷,感受至真至诚的亲情。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连线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少时从名儒谯周学习,博览三经,以文学著称。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事祖母以“孝”称。初仕蜀,任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东吴人很称赞他的辩才。蜀亡后,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他以奉养祖母为理由,上《陈情表》,辞不应诏。表中言辞婉转凄恻。晋武帝嘉勉他的孝心,赐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养他的祖母。刘氏亡后,他丧限期满,才出仕任职,后官至汉中太守。因赋诗得罪晋武帝,被免官,老死家中。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探寻背景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7.特殊句式
(1)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
(2)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
(3)则告诉不许(被动句)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宾语前置)
(5)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
(6)且臣少仕伪朝(省略句)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8.名句积累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预习导读基础导练1.本文题目为“陈情表”,通过阅读文章,你知道是谁向谁陈情,陈什么情吗?
提示:李密向晋武帝陈情。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诏,请求终养祖母的衷情。
2.本文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提示:前两段是叙事,后两段是说理求情。叙事部分把矛盾摆在皇上面前: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因朝廷诏命特下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第3段重在说理——自己解决矛盾之理:朝廷倡导孝道,而“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正是需要尽孝道的时候。第4段据第3段之理,着重陈情——“愿乞终养”之情。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剖析 这几句话从纵的方面写李密从出生到“成立”的历史,采用了总提分承的方式。“夙遭闵凶”一句是总提,以下依次写父、母、祖母,最后说到本人。写父死母嫁,是为了说明祖母“躬亲抚养”的原因,写自己“多疾病”是为了说明祖母“抚养”之不易,都是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这句话张本的。这段话采用四字骈句的句式,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读来悲不自胜,起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能让晋武帝化严为慈。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剖析 这几句从横的方面叙述家庭人丁衰微的状况。文中反复强调的是一个“无(鲜)”字;至于“儿息”,则虽“有”而“晚”,又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极写其孤单凄凉,使人读而生悲。在这种状况下,身边有一个疾病缠身的老祖母,家中没有一个可以指望的男丁,怎能离家远行呢?不能前去赴命不言而喻。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剖析 这几句话是叙述朝廷征召之殷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故有“前”“后”“寻”等字眼;征召的级别也越来越高:先是郡,次是州,最后是朝廷。这几句话的叙述也十分得体: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剖析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出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了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感。再加上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这八个字概括了作者的坎坷命运,其后紧接着写出了“夙遭闵凶”的具体内容:①慈父早丧,母亲改嫁;②柔弱孤苦,祖孙相依;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④祖母多病,臣侍汤药。这八个字放在文章开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为下文提出的“未曾废离”“不能废远”埋下伏笔。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作者在第2段叙述了哪些“沐浴清化”的内容?怎样陈述既想“报国恩”又想“顺私情”的两难之境?
提示:(1)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朝廷多次征召而自己却辞不就职,作者自然会意识到自己可能因此引起皇帝的不满,于是本段一开头便歌颂皇帝,以使其平息心中之火。作者具体列举了“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的事实,说明郡县和州司“催臣上道”“急于星火”之情,自己也“欲奉诏奔驰”赴王命,但因“刘病日笃”,家中无人侍奉刘氏,自己是她的唯一亲人,无法远行。身在封建社会,而自己又不巧处于既想“报国恩”又想“顺私情”的“忠”“孝”两难的境地,感叹“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句句在理,处处合情,令人无法不信,这自然使皇帝减少了对自己不仕的疑虑。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祖母对李密情深似海,圣上对李密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情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呢?
提示:(1)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说明自己应得到同情。(2)一是自陈宦历,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的心迹:自己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是称颂君恩,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这就表明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以求谅解。(3)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晋武帝,让他明白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4.若将本文的第3段和第1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讲情,你觉得好吗?
提示:不好。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才好。全文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的凄苦,作为陈情的依据。其次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以此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次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言之有理即可)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无论是叙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叙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感情的笔调来写的。抒情和叙事有机结合,很好地体现了“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1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2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3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等。导练目标
运用融情于事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表现“亲情”或“友情”的话题。(200字左右)
创意激活
融情于事,也叫叙事抒情、即事寓情。就是依附于事物抒情,通过对事物或事件的叙述来抒发情感。或者把抽象的感情,寓含在具体的叙述、描写之中,让感情通过事实的描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读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教育。这种叙述抒情,与单纯的叙述是不同的——它不着重于事物的本身,不求对事物叙述得详尽完整;常常摘取事物片段,由此生发开去,寄情其中,使其充溢着较浓的感彩。范例展示
步入高中后,偶尔有几次在饭桌上,当一家人正因我讲的一件校园趣事而开怀大笑或妈妈批评我吃肉吃得太多时,爸爸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真的呢,真有一天女儿到外地去了,家里可就冷清了好几分呢;我们两口儿,半斤肉也吃不了,非买冰箱不可了。”然后就嘿嘿地笑。我和妈妈也嘿嘿地笑。最后就是沉默,直到我又拎出另一个话题。如果碰巧是我要出“远门”之前扯起这个话头,妈妈在沉默之后十有八九会借口盛饭添菜躲在厨房里扯衣角擦泪。素材挖掘佳作片段“百善孝为先”,《陈情表》一文感人肺腑。李密是一个典型的孝子,晋武帝多次征召,他因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于是上书陈情,辞不赴命,在刘氏久病床榻之时,毅然谢绝了晋武帝的征召而侍在床前,未曾废离。孝是本能,是良心,是美德。敬老、爱老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与义务,孝敬自己的父母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把它继承并发扬光大。
这则素材可以应用于“亲情”“孝心”“感恩”“回报”“选择”等话题中。素材挖掘佳作片段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做相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时,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
——摘自高考优秀作文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