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第2单元 专题06 逍遥游 (练)(新人教版必修5)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第2单元 专题06 逍遥游 (练)(新人教版必修5)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9 14:43:44

文档简介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篇首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溟徙于南溟的壮观图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B.文章以譬喻的手法,以水浅不能承大舟,风九万里之厚才能负大翼,解说大鹏高飞九万里的缘故,说理完全寓于形象之中。
C.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学鸠等“小”的形像,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D.作者批判了一些目光短浅的庸人,认为世人都称赞的宋荣子的修养还不够,而赞扬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
【答案】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B.庄周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是最具代表性的。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游,是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
C.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说《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D.庄周思想也含有辩证法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 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应为先秦诸子散文。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逍遥游(节选)》,完成后面题目。(22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回旋而上。
B.我決起而飞,抢榆枋 抢:集,着落。
C.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刚才,刚刚。
D.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泠然:轻妙飘然的样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抢:突过,撞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B.置杯焉则胶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D.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可怪也欤
【答案】A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A.安能以身之察察 B.《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C.洎牧以谗诛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五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分析可知,D.例句及选项D均为状语后置。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像、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大鹏要向南飞行,须依靠海风的力量。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B.选文最后一段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运用对比的手法否定了宋荣子,肯定了列子才真正达到了逍遥的境界,最后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C.“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各种桎梏之后一种精神上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但这种绝对自由状态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的。
D.庄子的文章不是词意相接、逻辑严谨的论述性的语言,而是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的语言。在这些变化多端的文字背后,又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答案】B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5分)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5分)
【答案】(1) 背负青天,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打算飞到南方去。(2)如果能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有什么要依赖呢?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夭阏”“图”“乃”,“莫之夭阏”为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夭阏”的宾语前置;(2)“乘”“辩”“恶”。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②。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①瓠:葫芦。 ②世世以洴澼絖为事:谓世世代代以漂洗棉絮为业。洴澼,在水上漂洗。絖,古“纩”字,即絮。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小大之辩也 辩:同“辨”,分辨,分别
B.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劝:劝说
C.客得之,以说吴王 说:劝说,说服
D.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夭:摧折
【答案】B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B.剖之以为瓢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渔父莞尔而笑
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两个“之”都解释为结构助词“的”;A项前“于”是介词“对于”,后“于”是介词“在”;B项前“以”是介词“把”,后“以”是连词“用来”;C项前“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后“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B.本篇所叙述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其实都是从反面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
C.宋荣子能置世人的毁誉与诽谤于度外,列子能御风而行,庄子认为他们已达到了一种逍遥的境界,即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状态。
D.惠子用“大瓠之种”和“大树樗”的事例,都是为了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则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答案】C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今 夫 嫠 牛 其 大 若 垂 天 之 云 此 能 为 大 矣 而 不 能 执 鼠 今 子 有 大 树 患 其 无 用 何 不 树 之 于 无 何 有 之 乡 广 莫 之 野 彷 徨 乎 无 为 其 侧 逍 遥 乎 寝 卧 其 下
【答案】今 夫 嫠 牛/ 其 大 若 垂 天 之 云/ 此 能 为 大 矣 /而 不 能 执 鼠 /今 子 有 大 树 /患 其 无 用 /何 不 树 之 于 无 何 有 之 乡/ 广 莫 之 野 /彷 徨 乎 无 为 其 侧 /逍 遥 乎 寝 卧 其 下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其、矣、而、何”,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5分)
(2)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5分)
【答案】 (1)至于顺应天地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要依赖什么呢?(2)现在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为何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舟楫而浮游于江湖里。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两小题。(10分)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13.请以“/”为文中的划线句停顿。(6分)
【答案】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荀而藏之庙堂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解析】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4.庄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手法来婉拒两位大夫?他婉拒的理由是什么?(4分)
【答案】设喻和对比。不愿被名利(官位、权利也行)束缚而富贵,宁愿自由自在而卑贱。
【解析】
试题分析:庄子是借叙述一个神龟故事,通过暗示、类比,来委婉的说明自己不愿被名利束缚,愿自由自在生活的意愿,因此运用了设喻、类比的表现手法。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下列有关庄子文章中成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涸辙之鲋 沉渔落雁 望洋兴叹 相濡以沫 螳臂挡车 数米而炊 捉襟见肘
B.朝三暮四 不近人情 害群之马 独来独往 分庭抗礼 越俎代庖 每况愈下
C.庄周梦蝶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切中肯綮 唇亡齿寒 遗笑大方
D.大方之家 呆若木鸡 鹏程万里 浮摇直上 中规中矩 形如篙木 心如死灰
【答案】B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抢榆枋而止       抢:触,碰。
B.我决起而飞 决:快速的样子。
C.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D.《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绝”应为“直上穿过”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③⑥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⑤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⑦⑨是人称代词“他”;⑧是指示代词“此”;⑩是动词“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
D.“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答案】B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不过数仞而下
C.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D.顺流而东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致”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来。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分别解释为:向南飞、落下来、向东流。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众人匹之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虽然,犹有未树也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B项“果然”,古义为“很饱的样子”;今义为“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C项“虽然”,古义为“虽然这样”;今义为“转折关系连词,用于上半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传说中的海水排放处)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尽);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存在)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大仓乎?号(称呼)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通“萃”,聚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筹划),三王之所争(指争夺天下的战事),仁人之所忧,任士(担负职务的人)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7.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   尔:你。
B.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丑:丑陋。
C.此其过江河之流 过:超过。
D.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多:称赞。
【答案】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伯夷辞之以为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学不可以已
C.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D.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的两个“辞”意思分别是“辞让/托辞”,B项中的两个“可以”意思分别是“可以与它/可以”,C项中的两个“犹”都是“就像”的意思,D项中的两个“见”意思分别为“所见的/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对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尾闾泄之 ②方存乎见少 ③笃于时也 ④仲尼语之以为博 ⑤顺流而东行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上食埃土 ⑧填然鼓之 ⑨七十者衣帛食肉
A.①/②④/③⑧⑨/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答案】B 
【解析】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2)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答案】(1)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2)居在九州内的人,都是靠谷物生存、靠船车来往的,人只是九州中的一种。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用法的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而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而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借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小米粒在大仓里吗?世人们常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物,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居在九州内的人,都是靠谷物生存、靠船车来往的,人只是九州中的一种。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筹划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美文赏析
庄子:永恒的乡愁
鲍鹏山
织草鞋的庄周神情枯淡,不疾不徐。但我相信他此时的精神正在那九万里的高空,青天在背,人世在俯。他是江湖上人,他就从水中孕育出那超越尘埃的大鸟,横空绝世,惊世骇俗。逍遥而游的大鹏在九万里高空独来独往,那种俯视人生之态势,莫之夭阏之洒脱,那份孤独与骄傲,确实让儒家所蝇营狗苟的功名利禄黯然失色。我是常常能感受到儒家强作的严正在庄子的略带滑稽的微笑面前的尴尬与不安的。儒家坐稳了国教的高椅,用铁的原则规范所有的行为甚至思想,煊赫威严,神圣难犯。但它难免芒刺在背:一个杀手在野外游荡着,并且以超出的智慧,使它束手无策。
我不能避开庄子的人格不谈。在先秦,我认为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杨朱的贵我人格,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的大丈夫人格,锋芒毕露,正义在胸;荀子的君子式人格,平和公正,循规蹈矩;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虽然后来荀子式的人格遍布天下,那种带有老人和妇人特征的思维方式及性格几成民族性格,我依然敬仰墨子尊重杨朱,佩服孟轲而心仪庄周。没有人愿意为天下自苦如墨子,也没有人敢于为个人自私如杨朱,更没有人敢在专制的社会里学孟夫子,学庄子的遁世无闻也极难。正因为这样,才显得凤毛鳞角,才显出大勇气,大人格,大精神。这里不谈别人,只谈庄周,当庄子唱着“一而不党”的调子从我们身边掉臂而过时,我们不能不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他是在瓦解铁板一块举手措足都强求一律的政治。况且我们在人群之中感到多少孔子所津津乐道的“恕”了呢?孔孟都讲德、行,但这种建立在人群中的德行,不是往往“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吗?不是有很多人为他的高尚的道德而付出代价,更有一些人又大获其卑鄙的好处吗?我倒并不是反对人群,但人群中如不给个人以选择自己行为与思想的自由,这人群就不值得留恋,还不如“一而不党”,没麻烦。孔子讲“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很重要的潜台词,那就是他认为人性是一致的,有共同的趋鹜与规避,因而也就可能有一种大家共同接受的标准原则来统一人们的追求和幸福感。于是“礼”就出现了,它既像它所许诺的那样,是对人群幸福的保障,也是对异端进行起诉和惩罚的根据。这便使得儒家文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专制意味。庄子呢?他对此冷笑:怎么能断定你厌恶的不正好是我希求的呢?怎么能断定你希求的不正好是我厌恶的呢?我与你既然是不同的个体,为什么不能有不同的个性与趣味呢?为什么不能有不同的思想与志向呢?凭什么一定要统一它们呢?统一它们到底是为了谁的利益呢?有足够的道德依据吗?天下有不易的人人喜爱的“正味”“正色”“正处”吗?在《齐物论》中,他证明的就是万物的差异性与不完美性,从而论证世间万物的平等并存关系,否定了儒家的“礼”。他真个是专制政治与专制思想的死对头,又是难以制服的对手,他游荡江湖,我行我素,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在历史的擂台上飘然落定,使腐儒不寒而栗。
如果儒家坚持要求个人削平个性,适应社会,认为完美的个性就是无我地奉献给社会;那么庄子则要求社会适应个人,他坚定不移地认为,假如一个社会是道德的、合理的、正义的,是生机勃勃的而不是僵死的,那么这个社会就必须尽可能地为个体提供自由与发展的条件。同样,个体能否感到自由与幸福,能否有充分的权力表明自己的思想与意愿而不受到暴虐,是这个社会存在的最终道德历史依据。庄子就在他乡下的土屋中一厢情愿地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地炮制出这一套反对“城市规则”的纲领,他是自由个体经营者,当然反对井田制,未开阡陌之前的随意种植与收获很合他的心意。但他的这些天才的漫无王法的纲领,使得宣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专制君王大为气馁与不安,也使得儒家的卫道者们在历史的每一时期都对此劳神竭虑又无可奈何,甚至在开明的唐朝,不也有韩愈反对他吗?要求“文以载道”并且不惮为师以便“传道授业解惑”的韩老师,在排斥佛老时的专制面孔以及那种真理在握的自我感觉就很让人反感。



【本节要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鲲鹏( ) 南冥( ) 抟( ) 坳堂( ) 夭阏( ) 蜩鸠( ) 決起而飞( ) 抢榆枋( ) 舂米( ) 晦朔( ) 蟪蛄( ) 椿树( ) 斥鴳( ) 翱翔( ) 蓬蒿( ) 知效一官( )数数然( )泠然( )
恶乎待哉( )
2.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北冥有鱼
(2)三餐而反
(3)小知不及大知
(4)此小大之辩也
(5)而征一国者
(6)旬有五日而后反
(7)而御六气之辩
(8)而后乃今培风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
(2)腹犹果然
(3)众人匹之
(4)之二虫又何知
(5)抟扶羊角而上九万里
(6)小年不及大年
(7)野马也,尘埃也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亦若是则已矣
(3)而后乃今将图南
(4)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6)朝菌不知晦朔
(7)众人匹之
(8)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9)行比一乡
(10)而征一国者
(11)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不过数仞而下
(3)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6. 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3)此小大之辩也。/南冥者,天池也。
(4)奚以知其然也?
(5)莫之夭阏者。
(6)彼且奚适也?
(7)之二虫又何知?
(8)彼且恶乎待哉?
(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0)翱翔(于)蓬蒿之间
【反馈矫正】
1.鲲鹏(kūn) 南冥(míng) 抟(tuán) 坳堂(ào) 夭阏(è) 蜩鸠(tiáo jiū)決起而飞(xuè)抢榆枋(qiāng)舂米(chōng) 晦朔(shuò) 蟪蛄(huì gū)椿树(chūn) 斥鴳(yàn ) 翱翔(áo) 蓬蒿(hāo) 知效一官(zhì)数数然(shuò) 泠然(líng) 恶乎待哉(wū)
2.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8)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虽然这样 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腹犹果然 古:食饱之状 今: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匹之 古:一般人 今:多数人。
(4)之二虫又何知 古:泛指动物。 今:虫子。
(5)抟扶羊角而上九万里 古:旋风 今:羊的角
(6)小年不及大年 古:寿命。 今:时间单位
(7)野马也,尘埃也 古:流动的雾气。 今:野生之马。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2)亦若是则已矣 (而已)
(3)而后乃今将图南 (计划向南飞)
(4)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急速,着落,时或,落下)
(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去往,返回,饱的样子)
(6)朝菌不知晦朔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7)众人匹之 (比)
(8)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不毛之地)
(9)行比一乡 (合)
(10)而征一国者 (信)
(11)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指责,更加/愈加)
5.(1)《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异的事物) 形容词作名词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南行)
不过数仞而下 (降落) 名词作动词
(3)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使……满意;使……信任) 使动用法
(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非议) 形容词作动词
6.(1)《齐谐》者,志怪者也。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3)此小大之辩也。/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
(4)奚以知其然也?
(5)莫之夭阏者。
(6)彼且奚适也?
(7)之二虫又何知?
(8)彼且恶乎待哉? 宾语前置句
(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0)翱翔(于)蓬蒿之间 介词结构后置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探究活动】
知:
之二虫又何知 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 见解、知识
君何以知燕王 了解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知己、知己的人
适:
而彼且奚适也 到……去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 适合、适宜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恰好 
之: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 助词,取独
而莫之夭阏者 代词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 代词,这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代词,他,指宋荣子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如“行”本身是“道路”的意思,后引申出其他的如“行走”“离开”等意思,记忆时重点以及文中的例句,答题时找相近的例句,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如“行”可以用成语“行将就木”确定他“将要”的意象,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之”要注意区分代词、助词和动词的区分,代词注意是人称代词作主语、宾语、定语,还是只是代词。
【讨论明确】
知:
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孰为汝多知乎
君何以知燕王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适:
而彼且奚适也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之: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而莫之夭阏者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知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要点二:疏通文意,概括内容,体会情感。
【探究活动】
写出文章段所叙述的事物(或事件)以及特征,说明作者要表明的观点。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题目,注意提示中的每段叙述的事物特征,分析要说明的道理。
【讨论明确】
第一段: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第三段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kūn) 齐谐(xié) 蜩(zhōu) 迁徙(xǐ)
B.泠然(líng) 舂粮(chōng) 抟(tuán) 晦朔(shuò)
C.翱翔(áo) 坳(áo)堂 仞(rèn) 蓬蒿(hāo)
D.羊角(jué) 夭阏(è) 恶乎待哉(è) 决起(xuè)
【答案】B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菌不知晦朔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B.穷发之北 发:毛,文中指草木。
C.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D.彼且奚适也 适:到……去
【答案】C
【解析】绝:横穿,穿越。
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御六气之辩 B.汤之问棘也是已
C.旬有五日而后反 D.而后乃今培风
【答案】D
【解析】A辩---变 B,已—矣 C,反---返。
4.选出下列“之”字的解释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B.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C.汤之问棘也是已   D.之二虫又何知
【答案】D
【解析】代词, 其他,消除句子独立性
5.下列句中字解释相同的一组( )
A.斯:则风斯在下矣     B.图: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斯: 斯已矣          图:召有司案图
C.适: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D.辨:此小大之辩也
  适:彼且奚适也        辨:而御六气之辩
【答案】C到,往
【解析】A,就 这 B,打算 地图 D,区别 变化
6.选出下列句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 )
A.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D.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答案】A
【解析】B南,名作动 C,苍茫形作名 D上,下 名作动
7.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南冥也,天池也。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之二虫又何知。   D.彼且恶乎待哉。
【答案】A
【解析】A项判断句 其他,宾语前置
8.下列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菌,朝生暮死之菌;蟪蛄,即寒蝉;此二者是“小年”之物。而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
B.彭祖不过活了八百岁,他的寿命与冥灵、大椿比起来不也很短吗?而世间众人每每与他相比,不也太可悲吗?
C.文段中“汤之问棘”一段话看似与课文中第一段的内容重复,其实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并与文章开头部分形成呼应和应证。
D.这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给人一种既夸张又鲜明的印象,目的是论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观点。
【答案】D
【解析】手法错,论证的观点错。
9.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⑴奚以知其然也。
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答案】⑴凭借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⑵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