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空气中有什么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3)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探索空气的成分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学难点:在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各方应如何完美配合以达到保证实验成功的目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的物理性质,关于空气的组成及各自的特性并不清楚,他们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时期,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本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使学生能从小关注生活中的常见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科学知识,不断的探求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科学知识的习惯。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教材中三支蜡烛图片。
1、师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三支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久?
2、学生猜测。
3、教师演示实验:同时点燃三支蜡烛,并给其中两支蜡烛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杯,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为什么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杯的蜡烛燃烧物时间长?你怎样解释这些现象?
4、学生讨论、交流。
5、师讲述: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所有的空气吗?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活动2【讲授】实验探究
1、实验1:燃烧要消耗掉一部分的空气。
(1)讲述: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
①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水不能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
②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饮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水一般不能进入瓶子,即使进去也很少。)
(4)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因为瓶子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5)讲述:接着实验,把瓶盖拧松,把瓶子拿起来(注意不要弄湿烛芯),点燃蜡烛,等蜡烛燃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扣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观察有什么现象。
(6)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7)汇报实验结果。(蜡烛慢慢熄灭,水涌进瓶子里。)
(8)讨论:
①水涌进瓶子的现象说明什么?(说明瓶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②为什么瓶内空气会减少了?(说明燃烧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
2、实验2: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1)提问:瓶子里剩下的空气能支持燃烧吗?
(2)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
(3)照教材的方法讲解实验操作,并要求:先把细铁丝一端绕在火柴棍上,一名同学擦燃火柴时,另一名同学才拧开瓶盖。
(4)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5)汇报实验结果。(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
(6)讨论:
①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说明这些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②由此可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
③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活动3【作业】课后作业
1、整理本节内容
2、预习本课第二课时内容
课件11张PPT。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空气中有什么燃烧蜡烛仿照下图的样子,燃烧3支蜡烛。想一想,猜一猜:
哪支蜡烛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久?
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实验-1: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器材:
1:固定在玻璃片上的蜡烛,火柴
2:去底塑料饮料瓶
3:水槽
4:红色水实验步骤:1:把固定蜡烛的玻璃片轻轻放进水槽中,点燃蜡烛
2:用去掉底的饮料瓶罩在蜡烛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
3:仔细观察蜡烛及瓶中水位的变化并填写实验记录。
4:实验结束,不把饮料瓶拿出水面,保留实验结果,为下一个实验做准备。
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这个现象说明了:
1、蜡烛燃烧时消耗掉了瓶内的一小部分空气
2、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
实验-2:研究空气的成分 (在实验-1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实验)实验步骤:
1:把水槽的水轻轻的加到与瓶内水一样 高。
2:拧开饮料瓶的盖子
3:把燃烧的火柴迅速插入瓶内,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4:仔细观察火柴的变化,并做好实验记录
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
蜡烛燃烧后瓶内剩下的这一部分空气
不支持燃烧。小结一下: 从刚才的两个实验现象中,我们知道了 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 一种是支持燃烧的
另一种是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