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2.3加热和冷却 教案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1、过程与方法
● 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 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
● 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2、知识与技能
● 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 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 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 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 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
● 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2、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法指导
讨论、合作、实验等
课前准备
砂糖、易拉罐底、蜡烛、火柴、玻璃片、固体体胀演示器、烧瓶、橡胶塞、玻璃管、气球、水槽、冷热水。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话题“聚集”
讨论: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你为什么这样想?理由是什么?
二、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创设情景:一块糖,加热后会有什么变化,冷却呢?
提出实验的要求:
① 先将蜡烛点着。
② 将装有糖的锅放在蜡烛上。在觉得可以作画的时候画出你们小组心中的画。
③ 注意分工合作,不要烫到手。
教师巡视学生做实验,并给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请各小组说出是在糖什么状态下开始作画的。
提问: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产生相似的变化。请每人写在活动记录本上,并猜想描述出这个物体在加热和冷却后整个状态的变化,并回家做实验加以验证。
第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固体体积的影响 提问:一些看不出变化的物体比如小铁圈,在受热以后会发生变化吗?
看书上21页实验进行讨论。
师演示固体体胀演示器。
小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引导学生利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提问:水和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铁垫圈这样类似的变化吗?
指导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可以仔细看书上的方法)。
师生讨论方法:
1)借助什么可以观察到液体或气体体积的变化?
2)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能够证明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3)实验中可能要注意什么?(气密性)
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尝试。
小结: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 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三、了解加热和冷却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讨论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当堂检测
一、填空
1、糖受热会熔化成( )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 )体。
2、冷热变化会让物体的( )、( )发生变化。
3、绝大多数物体都具有( )的性质。
4、1593年,意大利科学家( )发现了( )现象。
5、我们现在常用的摄氏温标是1742年瑞典教授( )提出来的。
6、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 )的固体,在室温时又变回到( )的状态。
7、用热水能使瘪了的兵乓球变圆是利用了( )的热胀冷缩性质。
二、判断
1、盐和糖一样,受热后会融化。 ( )
2、二氧化碳变成干冰,是由气态转化成了固态。 ( )
3、物体的形态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 ( )
4、兵乓球被压别后放到水里浸一下就好了。 ( )
5、用蜡烛烧一段钢管,很长时间都不熔化,所以钢管是不能变成液态的。( )
6、小明说“从夏天到冬天,我没有看到我家的铁窗发生变化,所以它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
三、选择
1、一瓶水结成冰后,它的体积会(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2、干冰又叫做( )。
A.一氧化碳 B.碳酸钙 C.二氧化碳
3、夏天给自行车大气时( )。
A.要打得很足 B.不要很足 C.无所谓
4、夏天,架线工人架电线时,不把电线拉直是因为( )。
A.工人架线时没有注意到 B.工人不注意节省材料
C.电线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下列用酒精灯加热能融化的物体是( )。
A.岩石 B.白砂糖 C.铁块
6、用水泥浇筑的路面通常要一段段地分割,这是因为( )。
A.使路面美观 B.防止混凝土热胀冷缩 C.方便测量长度
四、简答
1、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情?请举例说明。
四、实验
探究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板书设计
3.加热和冷却
铜球 加热---膨胀
酒精 热胀冷缩
水 冷却---收缩
空气
教学反思
课后,我回顾了这节课的整个准备过程和授课过程,我的感受是:1、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好。2、教案备的特别认真仔细。3、整个教学过程流畅。4、学生在本节课上都有收获,达到目的。5、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要加强训练。6、自己在某些环节上也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