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袅袅(niǎo)
漂泊(bó)
不落于言筌(quán)
B.皎皎(jiǎo)
橘颂(jú)
心有余悸(jì)
C.窸窣(sū)
桅杆(wéi)
蛊惑人心(ɡǔ)
D.寒砧(diàn)
迢远(tiáo)
接踵而至(zhǒn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砧”应读“zhē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阅读《说“木叶”》,完成下面题目。
(1)课文用了许多问句,请举几个例子,说说这些问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课文中问句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是反问,例如“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这些表示反问语气的句子在文中有强调的作用。二是设问,例如“‘木叶’是什么呢?”引出对“木”字的概念的诠释,使行文活泼而有变化;又如“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设问引出了下文对“木”的艺术形象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些问句起到了前后照应的作用,例如“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这些问句意思相近,前呼后应,作者通过这些问句把议论层层推向深处。
【解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根据课文内容,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意味的不同。
【答案】“树叶”与“木叶”的不同: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有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而“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之间的形象是不一致的。“落木”与“落叶”的不同:“落叶”可以是“木叶”,也可以是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例如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而“落木”不仅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那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启示我们认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性的语句,将其融会贯通,把握全文大意,理解课文要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第4、5、6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答案】“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叶”不是一般的落叶,它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1)――(3)题:
青与绿
林 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①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③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④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和谐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1)将下面文字填入第一段的空格处,使其前后语气连贯。
A.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
B.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C.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
D.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
【答案】①C②D③A④B。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请说说,句中如果不用代词“谁”,这个句子应当怎么写?作者对这个问题又作了怎样的回答?
【答案】第一问,“谁”指代绿与青。不用“谁”,句子当写成:那么到底是绿代表着春天呢,还是青代表着春天呢?第二问,两者都代表了春天,大概是,描写具体的现实的事物,则用“绿”,描写概括的抽象的事物,则用“青”。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题,第一问要求明白代词在文中的指代意义,第二问要求解读下文,抓住本文中心:“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这个句子是从哪里点化而来?请把那首词默写出来。
【答案】引句出自苏东坡词《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文外扩展题,引句出自苏东坡词《水调歌头·中秋》。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美文欣赏
林庚:“追寻那一切的开始之开始”
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歌德
2005年的最后一场雪。北大燕南园62号林庚先生寓所。
见到林庚先生已是小霁初晴。这位96岁高龄的老人不能长时间见客,但他一句话却让人思忖良深。当时,雪光满屋,先生面带喜色:“下雪好呀,过年了,要开春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废名说,“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些,因为他完全与西洋文学不相干,而在新诗里也是自然的,同时也是突然的,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了。”
今天走近不仅仅作为诗人的林庚,而且作为博通古今的文学大师,同样会发现他的经历中有很多“突然”:年轻时从物理系转到中文系;所写的旧体诗词备受赞誉时又转到自由诗创作;在自己的自由诗得到广泛好评时,又在别人的责难中开始了新格律诗体建设;解放后许多作家因种种原因纷纷辍笔改行文学或文化研究,他一直研究创作两不误,并且都是硕果累累,并在90岁高龄,又新出了一本诗集,而他的文学研究,常有论证细密、创见迭出的成果出现,每次都让学术界感到惊讶;一位书斋里的学人,却赢来一茬茬学生终生的铭记。
可是,这许多的“突然”里面,有着更为深邃的“自然”。
“我为祝福而歌”
1930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完二年级的林庚自愿转到了中文系。据老先生晚年的回忆,他中学时主要兴趣在理科,醉心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科学新成果,想借以探寻未知世界。至于转系,竟是丰子恺的漫画惹的“祸”:
“到清华后,我常在图书馆乱翻乱看,看到了《子恺漫画》,像‘无言独上高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几人相忆在江楼’等等。看了他的画,我就找诗词看去了,结果一看就入了迷。”
加上读了郑振铎为《子恺漫画》写的序,他感觉到了文学的巨大力量,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林庚觉得艺术“能于一瞬见终古,于微小显大千”,从而“希望通过诗歌实现人生的解放”。就这样,他走上了漫长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
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后,林庚成了清华园“四剑客”之一。他与另外的“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三位先生常在一起谈论文学创作。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四个人“方言高论、无话不谈,‘语不惊人死不休’。个个都吹自己的文章写得好,不是梦笔生花,就是神来之笔。”他们一起听过当时名噪一时的女作家冰心先生的课和燕京大学教授郑振铎先生的课,结果被冰心先生板着面孔赶了出来,却和郑振铎先生成了朋友。
林庚此时正迷恋旧体诗词创作,他的作品得到了教词选课和诗选课的俞平伯先生和朱自清先生的赏识。林庚在赞誉中保持了必要的清醒。他想要的是另外一种自由――要用“最原始的语言捕捉”“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在他看来已经蜕化为日常生活点缀、消遣和应酬工具的旧体诗词,无法承载其经验的表达,于是在转入中文系的次年开始转向自由诗创作。
1933年,林庚从清华中文系毕业(见图⑤),留校担任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先生的助教,并为闻一多先生的国文课批改学生作业。他此时写出了诸如《朦胧》、《夜行》等名作,受到沈从文等先生的推崇,林庚也由此时成为诗坛健将,他的自由体新诗和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废名、林徽因、陆志韦、冯至、陈梦家、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同发于《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诗特刊。他的毕业论文也是第一本新诗集《夜》,由闻一多先生亲作封面(见图③),并由俞平伯先生写序。正如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当时作为诗人的林庚听着:“墙外急碎的马蹄声/远去了/是一匹快马/我为祝福而歌”。
发明一个传统
九 一八事变后,林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并随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曾绝食于南京。鼓动林庚的除了拳拳爱国心外,就是他崇尚自由的精神。呈现在他的写作里,就是对创造的渴望。林庚由古体诗词转向自由诗自然与此有关,不过,还应看到,他创作的转向与当时诗坛狂飙突进的风尚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对于这种诗坛的“革命”,林庚有着独特的见解,即“任何一次成功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革命也便往往难免是短命的。”而“建设”又谈何容易,闻一多等先生在此之前曾多次进行新诗写作试验,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最终都不了了之。作为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实践者,林庚自然知道重新探索的艰难。不过,在他看来,“创作应该是一件仿佛是探险的事业,而不能是吃现成的”。1935年,在包括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内的诸人的不解和劝阻中,林庚开始了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
他的决然,来自于对一个更大传统的判断。现今的历史学家在叙述西学东渐时异常兴奋――为思潮流派的花样繁多和古老中国的惊人胃口。殊不知,我们有时在慌乱中把舶来品包装的锡纸也一同吞下,更糟糕的情形是,因为相关语境的缺失或难以言述的“需要”,有意无意抛掉食品,消化锡纸,炫耀商标。林庚深知,相对于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本土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更像是一个被尘封起来的巨大秘密,我们知道这里琳琅满目,可是人们要么是回过头漠然处之,要么是茫茫然不知从何下口。
这自然不是新问题。可是,抱怨的多,捶胸顿足的多,大声疾呼的多,真正肯沉潜下来进行考辨研究的不多,像林庚这样取得巨大成就的更是罕见。
林庚几乎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埋头耕作。他要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正是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歌德说,“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单单这终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就足以让后来者肃然起敬。任何一个试图到更遥远的田地里收割的人们肯定不会忽略这样的讨教。
更重要的是,林庚先生有着更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人们因先生的新见――如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而生发出来的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正是得益于他的筚路蓝缕之功。
林庚一部重要著作《<西游记>漫话》的产生颇有些意味。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庚无以排遣心中的困惑,就经常夜读《西游记》。就这样,白天被批判的林庚,晚上在书斋里摊开书卷,从文学中得到宽慰和愉悦。最终他将《西游记》烂熟于心。难得的是,他将自己人生感悟融进了对小说的理解,在80岁高龄出版了《<西游记>漫话》这样一部“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给先生写的信中说,他是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看了书竟爱不释手,自己看不完,就让自己的学生给他念,“一口气花了三天,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书是‘盖自有《西游记》以来之第一篇文章也’”。
这里是一片净土
至今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林庚在大学执教50余年,多少桃李曾领受他在课堂内外的辛勤浇灌。这是他的弟子对他妙语连连的课堂的描述:
上课了,林庚先生身着丝绸长衫,神采奕奕。台下学生屏息凝神,但等开讲。林先生并不匆忙,虽眼神灼灼,说出话来却慢条斯理,京腔京韵。可不要以为先生会平铺直叙,上来就是一串问题:
屈原为什么几乎等于全部楚辞?
《离骚》为何从《诗经》的四言一下子拉长到十几言?
楚辞为何句句都用“兮”字?
……
好似凭空划出一根金线,却在同学的心里引起轩然大波,紧紧盯住台上狠狠挠了一下他们痒处的先生。先生清癯儒雅,微笑不答,静静地站在这些路标处等待同学一一跟上。好了,同学已经聚会精神,手里的笔也整装待发。果然,先生开始旁征博引,扎实的材料,严密的论证,充盈着语言的诗意。真知灼见若珍珠抛洒,却又被问题牵引,不蔓不枝。提到前贤,语蕴敬意;谈及谬论,言藏锋利。台上台下,激荡着美的灵光。似乎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写诗,先生和同学交换和传递的,也是对文学和艺术的敏感与默契。
到紧要处,先生一回身,就是一黑板一黑板漂亮的书法。而后忘情长吟诗句:“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此时先生长衫无风自动,亦恍若仙人。接着是悠长的停顿,若回味这“悲秋”的先声,如何笼罩了汉魏数百年的诗坛,又怎样余波袅袅,在此后的诗文歌赋中丝丝绕梁……转眼间,教室中木叶纷纷,落地无声,却在学生心中激起锵锵回音――那是对真文学的服膺、赞叹,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意已经汹涌了课堂。静默片刻,掌声雷动,先生颔首拭汗,如老农兴奋种子破土萌绿。
弟子们从林庚先生的课堂或书斋出发,长久地回味着先生的目光。诗歌批评家谢冕说,“我承认在我的所有习作中,写得最好的,还是我学习林庚先生的那些诗。林先生也许并不知道,在我心中,他始终是我的诗歌启蒙者和引路人。”另一位学生古典文学研究家傅璇琮总是这样守望先生的寓所:“我有时去北大,怕打扰林先生,不一定进他家去,但我到北大校园,总要抽些时间,单独一个人,去燕南园,并在燕南园62号大门口,来回走几次,然后默默地离开。”
那里,是一片心灵的净土;这些,是一份份终生的课外作业。
源于对艺术、真理和宇宙苍生真纯的热爱,林庚先生写下了至美的诗篇,对专注的问题有了精深的思考,对周遭人伦关爱有加。这也正是先生终生践行的座右铭:“之所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太多的灰烬却是无用的;/我要寻问那星星之火之所以燃烧,/追寻那一切的开始之开始!”(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案】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具体说就是分析诗歌的意象。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答案】
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
试题分析:①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如本词的开头“长恨复长恨”;二要注意联系作者的经历,对于辛弃疾,同学们应该也是不陌生的,他是主战派,却受到主和派的压抑,屡次起用又屡遭贬抑,这就理解了他的“长恨”从何而来;三是解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和注释中的信息,如本题注释中表明作者是“奉召赴临安”,这是一个背景,作者对于此次奉召,心情如何,就值得关注了。词中全无奉召可能担当重任的兴奋,却是长恨悲愁。②本题还考查了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即用典。对用典所表达的真正意思,既要理解这个典故当初的含义,又不能拘泥于原意,还要结合作品的语境来理解,才是准确的。如用楚狂接舆的典故(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并不是表明自己要像接舆那样愤世嫉俗,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要结合前面的“何人……听”来理解,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用陶渊明的典故(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也并不真正的想归隐,这和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的信念不符;而是表明此去京城,并不是要追求个人的富贵,对被主和派把持的朝廷能重用自己也没有抱很大的希望,自己也决不会和主和派同流合污。
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还考查了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即用典。
2.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2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答案】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等。色彩:“碧”与“黄”映衬。情感:喜爱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可从修辞手法、色彩、诗人心情等角度进行赏析,指出诗句中蕴含的意境或写景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3分)
【答案】采菊东篱下。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问可从“东篱族”联想到“采菊东篱下”,第二问,“犹向陶翁觅宠光”可知作者与陶渊明有着同样的心性与喜好,再结合上联“便忙也折一枝黄”,更能看出作者的性情特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渎下面元曲,完成小题。
[双调]水仙子·客乡秋夜
赵善庆
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隔嵯峨白帝城,捱长宵何处销凝?寒灯一檠,孤雁数声,断梦三更。
注:嵯峨,山高峻貌。
(1)曲辞中哪些景象增强了诗人的“归兴”?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秋天晴空飘下的梧桐叶,(1分)明月高悬的夜晚耳畔传来的千家砧杵声,(1分)万里关山的距离(1分)寒夜一盏孤灯,孤雁哀鸣(1分)都增强了诗人要归乡的念头。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首羁旅诗,通过描写秋夜中一些典型的意象,如落叶、明月、寒灯和鸣雁等来寄托诗人的思乡之情,归乡之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曲辞最后三句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举两种加以赏析。(4分)
【答案】烘托渲染,三更时分,诗人梦中醒来,眼前一盏油灯,发出微弱的光芒,耳畔听到数声离群孤雁的悲鸣,渲染出清冷寂静的氛围,表达诗人离乡在外内心的孤单、凄苦 动静结合,眼前寒灯,耳畔孤雁数声悲鸣,一静一动,两相映照,表达诗人孤苦的心境。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
林庚
李白有一首《长相思》诗中说:“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渡月,今作流相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这是一首闺人思念征夫的诗,相思之苦,以至于到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美妙的眼睛竟成了一口泉眼,这当然是有些夸张;却还不能说就怎么不合理,还可以算在合理的夸张之列;但也有其不合理处,这不合理处在于她还要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并要求那面镜子到时候为她作证。因为如果真到那征夫回来的时候,她即使还很憔悴,即使是当时快乐得又哭了起来——那神情毕竟会大不相同——要证明她真正肠断的情形,只有那面镜子才最清楚。可是除非那面镜子是面魔镜,又怎能重现她那已经成为过去的容颜呢?也许今天有了录像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如果真有一位妻子录好了像专等她丈夫回来时证明这一切,恐怕她的丈夫反而更不相信;何况古代并无录像这种先进技术呢?假定真能录像,也许看来是合理的,却反而近于荒唐;假定镜子可以证明过去,看来好象是不合理的,却反而更近于真实。艺术的魔力竟然真能把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了魔镜吗?反正我们读这首诗,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从日常的尺度来说乃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那么所谓合理的夸张到底该怎样来理解呢?
“白发三千丈”,这是人们谈到李白诗中夸张时最爱引的名句,在这首《秋浦歌》中乃是轮到李白自己面对着一面镜子了。所以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从日常的尺度来说,这个“三千丈”简直是违背常识;从夸张的尺度来说,也未免无边无际;如果这样的夸张起来也算合理,那么究竟夸张到什么程度才算不合理呢?李白有一首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望庐山瀑布》,诗中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仿佛是一道银河自天而降,也不过才夸张到三千尺,而白发从头上算起,却竟能达到三千丈;艺术的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这能不令人为之惊异叹服吗!
有些人认为夸张似乎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这可能有些道理,可也并不尽然。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而且夸张在许多场合中,往往最容易产生使人发笑的效果;这与浪漫主义作品之多少带些悲剧性格或英雄性格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除了“千里”这个习见的词汇外,有什么可以算得上是夸张呢?而这首诗却无疑的乃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然则夸张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只不过是一种通用的表现手法而已。如果说夸张与浪漫主义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特殊缘分的话,那只能说夸张的手法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中,似乎可以尽情发挥到完全不合理的程度。这并不是由于夸张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由于本质上浪漫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宏观”的创作方法,正如现实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微观”的创作方法,并由此自成不同的局面。《傀儡家庭》中娜拉的出走,从日常的尺度来说,她是完全可以不必出走的,但娜拉却决然出走了。《秋浦歌》中的白发,从日常尺度看来,那白发只不过是映在咫尺明镜之中,而它却能直达三千丈。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微观或宏观世界中的一切,有时常会出人意外。例如在近于光的高速运动中,人竟能青春不改;这不简直如神话之不可思议吗?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在这里两相对照,又也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选自《唐诗综论》,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夸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夸张不能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但它也要有个限度,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无边无际、没有限度的夸张也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
B.有些人认为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而作者认为它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
C.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它最容易产生的使人发笑的效果与浪漫主义作品多少带些悲剧性或英雄性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
D.夸张的合理与否应从艺术的尺度去衡量,有些夸张从日常的尺度来说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符合艺术真实。
【答案】A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对李白《长相思》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诗人以“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来突出相思之苦,这里将美妙的眼睛写成一口“流泪泉”,还可以算作比较合理的夸张。
B.“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要镜子去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就根本违背了生活常理,不能算作合理的夸张。
C.以镜子证明过去,我们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这正是艺术的魔力。
D.夸张的艺术魔力可以将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魔镜,以它来证明闺中女子当初的憔悴和肠断情形,更能感动读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要镜子去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不符合生活常理,但在艺术上却是可取的。A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前三行。C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后三行。D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质上看,浪漫主义是一种近乎“宏观”的创作方法,而现实主义是一种近乎“微观”的制作方法,两者的不同局面不是夸张所造成的。
B.夸张的艺术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令人为之惊异叹服。
C.夸张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登鹳雀楼》没有运用任何夸张,而这首诗却无疑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
D.夸张在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两相对照中,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答案】C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完成《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
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B.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C.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
D.因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
E.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赞美和遗憾之情。
【答案】BC(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
【解析】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林庚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寻求创作的经验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②他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③他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对一点给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从原文找到题干涉及的信息区域,从中分析出林庚先生学术研究取得非凡成就的三个原因,注意到原文中起暗示作用的关键词句“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就可以轻松作了回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其“魅力”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并创造性地将中国诗歌的民族形式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之中。②他的学术研究独具慧眼,成就非凡。③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严谨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对一点给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既然题干问的是“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中的“魅力”何在,那就要抓住“魅力”在“诗歌”“学术”“人格”三个方面的体现,从原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加以概括整合就可以正确作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林庚一生勤于研究,笔耕不辍,成就非凡,但他的生命却始终充满诗意,“就是一首诗”。我们应从他的身上学习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观点一:人生作为都指向青春,理想和美,有追求,潇洒自如,诗意生存。
理由:①林先生自幼心理埋下诗的种子,一生坚持诗歌创作,诗意新颖,意识现代,语言浅显而含义深邃;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交融着他的人格魅力,始终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③诗人的气质、风骨和学者的胸襟、追求完美统一在林先生身上。
观点二:高瞻远瞩,孜孜以求,执著探索,精神永驻,生命如诗。
理由:①林先生首先是诗人,一生心系诗歌,由旧体诗到新诗,勤于创作,不断探索,诗歌贯穿生命始终;②学术研究独具慧眼,学风严谨又灵活,一生笔耕不辍,奋斗如诗;③讲坛上才华横溢,诗人风度,吸引考生,教学出色;离去潇洒从容,生命最后的遗憾也诗意。(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其中观点明确,理由只要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本节要点】
1.掌握文章大意,区分重点概念。
2.探究古诗中的意象的不同的内涵。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恽(
) 灼灼(
) 寒砧(
)
窸(
)窣(
)
筌(
)
冉冉(
)
翩翩(
)
征戍(
)
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
袅/枭
琅/朗
盅/蛊
燥/噪/躁
迢/诏/苕
褐/竭/羯
【反馈矫正】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恽(yùn)
灼灼(zhuó)
寒砧(zhēn)
窸(xī)窣(sū)
筌(quán)
冉冉(rǎn)
翩翩(piān)
征戍(shù)
2.袅袅/枭雄 疏朗/琳琅 蛊惑/酒盅 干燥/噪音/急躁 迢迢/下诏/红苕 褐色/竭尽/羯羊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大意。
【探究活动】
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文意、区分重点概念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性语句,辨析细微的差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是论述类文体考核的重点内容,也是阅读这类文章的突破口。
【讨论明确】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要点二:探究诗歌意象的暗示义。
【探究活动】
《咬文嚼字》指出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往往有联想的意义,本文谈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二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以下面三首写“梅”的古诗词为例说明。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诗歌的意象的不同的含义的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意象的本来特征,然后注意引申,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要在了解具体的语境的意境、情感的基础上解释意象的具体含义,同时还要积累名句,考试时把考题的平时的积累相对照。
【讨论明确】
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课堂提升】
1.请细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句子后面括弧内的问题:
(1)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木叶’的奥妙”指的是什么?)
(2)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这个“例子”的“创造性”表现在哪里?)
(3)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后者”、“前者”各指什么?)
(4)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木叶”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5)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相同”、“不同”各自指什么?)
【答案】1)“奥妙”指的是“木叶”可以用来描写“秋风叶落的季节”。(2)“创造性”指的是,照一般的逻辑应当用“树叶”,但诗人却别出心裁,用了“木叶”;而“落木”一词,“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但诗人“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3)“后者”指树叶,“前者”指木叶。(4)“不同”就是“木叶”的形象与“树叶”完全相反,“木”把“叶”排斥在外,“木”与“叶”总是连用,并且“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5)“相同”,指它们概念一致,都是“高大的树木”;“不同”,指它们艺术形象不一致,“高树”是“饱满”的形象,“高木”是“空阔”的形象。
【解析】
2.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想想下列诗句中的意象都具有怎样的意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说(《虞美人》)
【答案】明月——千年来,月寄愁情。自然界的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人世间的团圆、分离有相似之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了。因此人们也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月升月落,月圆月缺象征时间,诗人以月光流逝,喻生命,因而月光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月代表爱情。皓月当空,令人遐思,月是情绪的,情到深处,月夜里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