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第3单元谈中国诗 (讲练测)(新人教版必修5)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第3单元谈中国诗 (讲练测)(新人教版必修5)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9 21:46:07

文档简介

【本节要点】
1.掌握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
2.探究文章幽默风趣的风格。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笼统(
)精髓(
)梵文(
)轻鸢(
)蹙颦(
)撩人(

慨叹(

饶恕(

叫嚣(

2.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cù(
)而就
逻ji(

单bó(

hǎ(
)巴狗
遥思远chàng(

shùo(
)见不xiān(
)不liǎo(
)liǎo(
)之
3.解释下面成语。
(1)一蹴(cù)而至:一下子就达到某种程度。
(2)轻鸢(yuān)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指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3)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4)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5)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反馈矫正】
1.lónɡ
suǐ
fàn
yuān

pín
liáo
kǎi
shù
xiāo
2.蹴








3.
解释下面成语。
(1)一蹴(cù)而至:一下子就达到某种程度。
(2)轻鸢(yuān)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指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3)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4)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5)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大意。
【探究活动】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注意抓住关键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关键句有:“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中国诗富于暗示性”“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讨论明确】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要点二:探究钱钟书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探究活动】
本文的说理,充满了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且这种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征博引,充满机智,充分体现了钱钟书语言的幽默特色。《围城》小说的开头讲一位鲍小姐,穿得很少,人家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局部真理”。请大家想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有句名言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穿得很少,几乎是赤裸裸的,所以叫她真理,但她并没有完全赤裸裸,所以叫她为“局部的真理”。可见,钱的幽默是透着学者的智慧的幽默。结合下面句子,体会钱钟书的语言风格。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3)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4)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狂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5)“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而增添了甜蜜。”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语言风格的题目,探究的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是“幽默风趣”,答题时注意作者要表的的意思是什么,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的,这种方式如何体现“幽默风趣”的特征的。
【讨论明确】
(1)用西方的科学“地心引力”来写中国诗发展的特点,突出中国诗发展的“早熟”与灵动。用印度经典故事来写中国人的聪明。
(2)“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来比喻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用生活中的看东西要看得远些、把眉眼颦蹙来比喻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3)“压得腰弯背断”是一种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这里用来比喻思想内容上的“厚重”,化抽象为具体,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
(4)形象地进行中外诗歌风格的比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外国一些诗人的风格是“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准确。以“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比喻中国诗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准”,妙趣横生中凸显出总体上“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5)结尾引用的这两处比喻,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与研究者的关系。切合听众实际,拉近与出门在外的美国士兵的距离,显得温馨亲切。
【课堂提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 http: / / www.21cnjy.com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1)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答案】B
(2)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
D.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
【答案】D
(3)“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是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含意是什么?
【答案】“鞋子”“脚”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中国诗的篇幅。
【解析】这是暗喻,联系上下文可理解此比喻的深刻含意。
(4)怎样理解“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答案】“看得远”指悠远的意味,“每把眉眼颦蹙”指把诗的篇幅弄短。
【解析】从“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可得出答案。(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1.(14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书画作伪历史十分悠久,始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已形成风气,宋时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作伪高潮,元代稍有衰落,尤至明代达到顶峰。
明代书画作伪比之于前代,在手法和形式上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新发展,除了仿制名家之作外,还有如挖掉旧款改署新款;在本无款的作品上添上名人款;赝品配真题跋等,几乎集中了我们现在已知的全部作伪方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摹、临、仿、造及对真迹改头换面等手段。
作伪的手法各式各样,一时古今名家之赝品充斥
( http: / / www.21cnjy.com )泛滥。较普遍的一种手法是把原画改款、添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改头换面”。有些作伪者,把明代院体画家作品的名款挖去,改成宋代某画家之名款,冒充宋画出售。还有明代的一幅山水画《阔渚晴峰图》轴,此画原为宣德宫廷画家师法郭熙之作,为后人挖去原款,在右下角添上郭熙的伪款,企图当成北宋名家的山水画。又如,明宫廷画师朱端的一幅人物故事画轴,原画左边中上部有“朱端”二字款,下面有印章二方。作伪者将“朱端”二字挖去,印章也刮得模糊不清,把标签写成了宋代马远的《弘衣渡口图》。但经过认真鉴定比较,看出其画法风格异于马远,时代风格又不相符,详细观察,发现画上方中部有“钦赐一樵图书”朱文方印,此乃皇帝钦赐朱端的专用印章,他人不能假借。
对于此种方法作伪,时人屡试不爽。清顾复曾谈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明“院体”“浙派”画家,其中三人的画被改成宋人画的情况:“迩来三人之笔寥寥,说者谓洗去名款,竟作宋人款者,强半三人笔也。”他就曾见到吕纪《杏花双雀图》被改作宋代的黄筌款。后来明代院体画传世稀少,甚至一些宫廷名手之作竟没有一件流传下来,究其原因,或许与这种改头换面,明画冒充宋画的作伪因素有很大关系。
明代的名家有时碍于面子,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假名款心知肚明不肯说破,但又不想违背良心,就在题诗时暗示。如款为李赞华的赝品《射鹿图》,本来是黄道宗所画,卷后有朱德润等四人题。造假者于是把题识去掉,再题作李赞华画。但作伪者粗心,以致“原作者黄道宗三字尽处尚剩有迹”。后来沈周知之,欲题出道宗,恐翻前案,故题其诗末句云:“欲辩题痕迷纸缝。”作伪者虽“逞其心力仿作古人之迹,不但不知者易诳,即素识画理者,亦几莫能辨”,然“及识破,但觉满纸牵强,不待与原画对劾而知也”。
画家们对此事表现得如此含蓄,这让造假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越发猖獗。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伪者可谓无计不施,他们想出了以割裂分装的方式造假。就是将一幅画分割成数幅分别装裱,分头出售,以牟取利润。
(摘编自吕友者《明代中后期书画的作伪风潮》)
(1)下列对于“改头换面”这种作伪方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头换面”是通过把原画改款、添款的方式来作伪的手法,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作伪手法。
B、明代的山水画《阔渚晴峰图》和宋代马远的《弘衣渡口图》都是被“改头换面”后的作品。
C、明“院体”“浙派”画家的画,就有被人用“改头换面”的方法改成宋人画的情况。
D、改头换面,用明画冒充宋画,这可能是明代院体画传世稀少,甚至一些宫廷名手之作竟没有一件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
【答案】B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书画作伪始于魏晋南北朝,这种风气在以后的朝代中愈演愈烈,至明代达到顶峰。
B、明代书画作伪在手法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几乎集中了我们现在已知的全部作伪方法。
C、明代的名家有时对假名款心知肚明,但碍于面子,不肯说破,于是出于良心就在题诗时暗示出来。
D、作伪者采用割裂分装的作伪方式,将一幅画分割后分头出售,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选项A对应的原文“元代稍有衰落,尤至明代达到顶峰”选项“在以后的朝代中愈演愈烈”曲解文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书画作伪让名家的赝品充斥泛滥,其方式包括摹、临、仿、造及对真迹改头换面等。
B、后人以挖掉旧款改署新款的方式,把宣德宫廷画家师法郭熙的作品《阔渚晴峰图》伪造成了北宋名家的山水画。
C、款为李赞华的赝品《射鹿图》,本来是黄道宗所画,但因为作伪者的粗心,最终被辨认出来。
D、吕纪《杏花双雀图》被改作宋代的黄筌款,但画家们对此事的表现非常含蓄,因而让造假者越发猖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文中“画家们对此事的表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非常含蓄”中的“此事”指代的是作伪这一整体现象,而非单指“吕纪《杏花双雀图》被改作宋代的黄筌款”这一具体内容。选项偷换概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4届甘肃张掖市高三第一次诊断)依照下面的示例,继续以月亮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似。(5分)
月亮是一枚玉,月色是她的温润;月亮是一只柑橘,月色是她的清香。
【答案】示例:月亮是一阕诗词,月色是她的余韵;月亮是一位淑女,月色是她含情的回眸。
【解析】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14届河南平顶山、许昌、新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市高三第一次调研)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与前句构成排比。要求:句式一致,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法。(6分)
林清玄曾说:“能够一鸣惊人的,必定在不鸣则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时候养精蓄锐;能够动若脱兔的,必定在他静如处子时洞察入微。”这句话告诉我们:理想不是现成的果实,而是一粒种子,需要你去播种,培育;




【答案】不是壮美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描绘,渲染;不是葱茏的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你去开垦,改造
【解析】
试题分析:仿写有嵌入式仿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仿写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例句如是单句主要分析句子结构,如是复句主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句式和例句一致,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此题是续写式仿写,重在意象的选取和意象后面的动词,意象要注意相对,动词要和意象搭配。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15届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三期初)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下列微博语录的四个共性特点。要求:不超过20字。(4分)

包:渺小时,比较充实;伟大后,觉得空虚。
指南针:立场坚定,东西再好也不被诱惑。

虾: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

蛛:能坐享其成,靠的就是那张关系网。
答:

【答案】(1)反映生活,(2)充满睿智,(3)词语新解,(4)巧用修辞,(5)幽默生动,(6)短小精炼。(4分。答对四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可从其表达的内容、表现的手法、语言的特色等方面去抽象概括其特点。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15届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南堂
苏轼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如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1)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5分)
【答案】前两句描绘了睡前情景。首句写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闭阁眠”之前的“扫地焚香”;次句所写的竹席“如水”、纱帐“如烟”,表现了诗人清幽的心境。后两句写诗人醒来,视线由小阁转向海天,看到的是“浪接天”的壮景,此时情感由悠然转向豁达。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首诗的尾联含蓄别致,运用了以景作结的手法,请结合此诗分析这种手法的好处。(6分)
【答案】诗句以景作结不仅表现了清净壮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与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相融合呈现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意境美。
【解析】
试题分析: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
( http: / / www.21cnjy.com )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14届四川遂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
“精神贵族”钱钟书
张建术
钱钟书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他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可以代表大家共同的心声。
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有一般才子的恃才傲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1978年9月至1980年底,是钱钟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的时候。一位叫费景汉的汉学家,这样描述在一次座谈会上的钱钟书: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是钱钟书——他给我的印象是机智,善于征服别人。他在茶话会上提到一位美国诗人,会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那位诗人的诗作;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又会用标准的德文背诵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这些诗人未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诗作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却能出口成章,流利地背出来,真是把在场的美国人吓坏了。
有人这样谈观感:钱钟书似乎不是在发言,而是在“表演”。两个小时“表演”结束后,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其实,这些吓坏了的外国人当时还不知道有一部真正能吓坏他们的书,就是正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管锥编》。
姓钱的钱先生,一生似乎没有真穷过,也似
( http: / / www.21cnjy.com )乎没有发过财,应该说他是一位精神的贵族。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他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份。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好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
进入80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金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讲学半年,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携夫人同往,只希望由钱钟书每两星期授一次课,每次40分钟,半年讲12次课,实际授课时间只相当于一个工作日。像这样的价码,着实让人咋舌,可钱钟书却拒绝了。他对校方的特使说:“你们的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
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也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他们专门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门,出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钟书说:“不卖。”与钱钟书签署了《围城》版权协约的美国好莱坞片商,多次盛邀钱钟书夫妇时间方便时做客观光,随便吃住,或监督影片制作,他们都摇头婉拒。他说:“我现在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
更使杨绛好笑的是钱钟书一辈子开不了钱庄。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事找他借钱,他问:你要借多少?答:一千。钱钟书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五百,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两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他当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期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出车撞伤行人,急切中找钱钟书来借医药费。他问:“需要多少?”司机答:“三千。”他说:“这样吧,我给你一千五,不算你借,就不要还了。”
凡进过钱钟书家的人,都不禁惊
( http: / / www.21cnjy.com )讶于他家陈设的朴素。沙发是用了多年的旧物,多年前的一个所谓书架,竟然是四块木板加一些红砖搭起来的。没有人能弄明白钱钟书究竟看过多少书,但那时他家里却几乎没有书。据说犹太人认为把知识的财富装进脑子里,比置办什么财产都划算、安全,钱公馆主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钱钟书曾指着孔方兄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
(摘自《魔镜里的钱钟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体现了钱钟书性格的独特的一面,以及人们对钱钟书的缅怀与尊敬。
B、钱钟书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扑朔迷离的形象,如偶露一麟半爪的云中之龙,这是由他的独特的个性所致。
C、钱钟书认为自己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他的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不愿出国的心意。
D、钱钟书在经济陷入困顿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也不得不在文稿里掺进一些东西,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为此他创作了通俗易懂的《围城》。
E、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充满机智,出口成章,似乎不是在发言,而是在表演,意在说明钱钟书很有演讲才能。
【答案】
B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大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基础上,将选项待人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A项“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体现了钱钟书性格的独特的一面,表述不正确。C项“不愿出国的心意”
表述不正确。E项“意在说明钱钟书很有演讲才能”不合理。属于选BD。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文中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钟书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性格方面:恃才傲物且有童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聪明机智、博闻强识、淡泊名利、乐于助人;(2)文学方面:创作了《围城》《管锥编》等名著,文学成就显著;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3)生活方面:生活简朴、不追求物质享受。
(每点2分)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3)文中是如何表现钱钟书是一位“精神贵族”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不看重金钱,物质上要求低:
( http: / / www.21cnjy.com )拒绝普林斯顿大学的高薪聘请、拒绝出售重金求购的英文大辞典、婉拒好莱坞片商的多次盛邀、别人借钱对折送人、家里陈设朴素;(2)重视精神追求: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3)在困境中仍能坚守:困居上海时学术文稿没人买,写《围城》仍旧精工细作。(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可重点抓住“精神贵族”在文章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含义来理解,根据文本大意及描述的钱钟书的形象,钱钟书很显然不看重物质金钱,如:拒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拒售辞典、拒绝好莱坞片商邀请、对待别人借钱还有家庭摆设等;“精神贵族”主要体现在他的精神的追求,如第二段“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还体现在性格中的坚强,如文章第六段,“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他窘迫过一阵”表现出他在困境中仍精细写作。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文章结尾,钱钟书曾指着孔方兄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探究名家与金钱的关系。(8分)
【答案】(1)名家也需要钱养家糊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绝不把发财当作做学问的目的;(2)当今商业化社会一味追求财富的名家很多,他们应该学习钱钟书的精工细作精神,向社会奉献高质量的文化成果;(3)一些出了名到处走穴挣钱的人,应该多学学钱钟书坚守文化阵地、潜心研究学问的高尚品格;(4)名家当如钱钟书不迷信金钱,超越金钱,把知识看作是自己最大的财富。(言之有理即可,每个要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http: / / www.21cnjy.com )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羡妒(xiàn)
嫉恨(jí)
会稽(huì)
精髓(suǐ)
B.
颦蹙(cù)
内疚(jiù)
皮夹(jiā)
深挚(zhì)
C.
无垠(yíng)
熬夜(áo)
瞭望(liào)
混沌(dùn)
D.
桃核(hāi)
侈谈(shē)
尽快(jǐn)
睿智(ruì)
【答案】B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叫嚣
回长荡气
数见不鲜
B.混沌
聊以慰籍
斩钉截铁
C.亵渎
卧薪尝胆
必恭必敬
D.寡陋
惊天动地
义愤填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回长荡气—回肠荡气;B聊以慰籍—聊以慰藉;D义愤填赝—义愤填膺。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面句子顺序混乱,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②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
③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④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⑤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⑥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⑦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⑧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A.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B.②④③⑤①⑥⑧⑦
C.①③⑤④②⑥⑦⑧
D.②①③④⑤⑥⑧⑦
【答案】B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仿照下面的示例,话题不变,另写一组句子,要求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命运如一壶翻腾的沸水,我们是一撮生命的清茶。没有水的浸泡,茶只能蜷伏一隅;没有命运的冲刷,人生只会索然无味。
【答案】命运如一支吸墨的笔,我们是一张洁白的纸。没有笔的书写,纸只能闲呆一边;没有命运的挥洒,人生只会毫无生机。
或:命运如一支划船的桨,我们是一条远航的船。没有桨的挥动,船只能原地不动;没有命运的汹涌,人生只会停止不前。
【解析】
试题分析:所写句子还是以“命运”为话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两句构成,第一句要用比喻,第二句从反面展开,并且要先承喻体展开,再承本体展开,两个分句构成并列的关系。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友谊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乎它的高低,而在乎厚重;
援助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在乎它的大小,而在于适时。
【答案】爱情就像一杯酒,重要的不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它的浓烈,而在于甘醇;婚姻就像一双鞋,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华美,而在于舒适;知识就像一片海,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宽度,而在于深度;生活就像一部书,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厚薄,而在于内容;人生就像一场戏,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内涵;人生就像一场旅途,重要的不在它的长短,而在于过程;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在于它的目的地,而在于沿途的风景。
【解析】
试题分析:每写出一句给3分,其中内容合理、比喻恰当给2分,句式相同、语言通顺给1分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仿照画线的句子,请补出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缺部分,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品质,只要妥加珍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就会长存善根;只要巧加打磨,就会不断茁壮。善良是一种无言的震撼,可以感悟人性的光辉;





;只要人心向善,努力为善,就可以处处播撒爱的种子,让善像阳光一样须臾不可缺少,像雨露一般时时润泽心田。
【答案】示例:善良是一种浓烈的温情,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融化隔阂的坚冰;善良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驱散心头的阴霾;善良是一种深情的呼唤,可以唤醒沉睡的良知。(评分标准)写对一句2分,写对两句4分,写对三句5分。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
“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
( http: / / www.21cnjy.com )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1)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答案】A 
【解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偷换概念,强加因果。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作者以前读不懂《己亥杂诗》第八十首,现在读懂了。请根据原文说说其读懂的原因。
【答案】作者的人生体悟已经上升到能读懂它的程度;作者当时的处境和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相似,引起了作者的共鸣。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注意上下文的意思。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美文赏析
钱锺书与郭沫若
谢泳
研究钱锺书的人,现在还没有特别注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到他和郭沫若的关系,一是因为直接的材料极难见到,二是间接的材料需要解释,在事实上不容易令人信服。因为凡解释出的事实,必有解释者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在其中,而见仁见智是学术研究的常态。
关于钱锺书和郭沫若的关系,我有自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点理解。我曾注意过钱锺书和鲁迅的关系,也是取这种间接理解方式,不一定处处坐实,但在整体判断上,对理解他们的关系还不能说完全没有帮助。我过去对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处境,有一个基本判断,就是压力下为寻求自保,写文章批判别人极为常见,在知名知识分子中,陈寅恪和钱锺书是我常提到的反例。但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材料,是绿原有一个回忆,说在批判胡风运动中,钱锺书也写了文章,还是在《人民日报》上,但绿原因为记忆原因,没有给出原文出处,提示这个材料的人也没有给出。现在《人民日报》有电子版,如果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想来不是太难,我没有使用过电子版的《人民日报》,不知绿原的回忆是否有误?但在一般批判胡风的材料中,我确实没有看到过钱锺书的文章,这方面的材料我有相当的搜集,包括一些当时地方上编辑的批判胡风的材料。
我曾引过傅璇琮先生在《缅怀
( http: / / www.21cnjy.com )钱锺书先生》一文中回忆的事实。1984年,傅璇琮先生出版《李德裕年谱》后,给钱锺书送去一本。钱锺书对傅璇琮先生说:“拙著四二八页借大著增重,又四一六页称吕诚之丈遗著,道及时贤,惟此两处。”(王培元等编《文化昆仑——钱锺书其人其文》第81页,人民文学出版,1999),钱锺书在新版《谈艺录》中提到了傅璇琮的《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研究资料汇编》和吕思勉的《读史札记》。从钱锺书“道及时贤,惟此两处”,可以理解为是他对中国当代学者的一个态度,后来有人指出钱锺书提到的“时贤”,事实上并不止这两处,但再多出来,也不影响我们理解钱锺书对当代中国学者的基本判断。《容安馆札记》中有没有提到过郭沫若?我没有细查,因为原书是手迹影印,一般的查阅很难发现,大连范旭仑先生专研此书,希望他以后能在这方面有所发现,或者他已有发现而我还没有见到。 
 钱锺书1949年后和郭沫若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一单位供职,郭沫若是科学院院长,钱锺书是科学院属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以郭沫若当时的社会声望,钱锺书注意郭沫若的言行,在逻辑上,应当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很少发现钱锺书对他的直接评价。
 1979年,钱锺书访问美国,曾见到夏志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夏志清在《重会钱锺书纪实》中有一个细节,夏志清奇怪,郭沫若“为什么要写贬杜扬李的书?”钱锺书回答:“毛泽东读唐诗,最爱‘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反不喜‘人民诗人’杜甫,郭沫若就听从圣旨写了此书。”(《钱锺书研究》第2辑第310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后来虽然有人指出,郭沫若写《李白与杜甫》是他早年的学术趣味,并不一定是投别人所好,但这个判断即使成立,也改变不了钱锺书对郭沫若的评价,而钱锺书的这个态度,可能并不是1949年后才产生的。
  我们来看《《围城》第七章中的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细节描写:“何况汪处厚虽然做官,骨子里只是个文人,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殡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一样的好题目。”(《围城》第23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这段文字最见钱锺书讽
( http: / / www.21cnjy.com )刺风格,如果说其他文字还算一般叙述,我们不大可能索引出具体所指,但这个“三百年祭”,显然是指郭沫若的名文《甲申三百年祭》,因为“三百年”并非约定成说,钱锺书不用“二百年、四百年、五百年”,特别用了“三百年祭”,一定略有深意,至少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妄断钱锺书的心理,这个理解在学术上也可以成立,因为巧合也是写作时记忆的反映。
《围城》写于1946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甲申三百年祭》写于1944年,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四天,并很快受到毛泽东的高度重视,曾被列为整风文件之一,在延安和当时共产党控制地区大量发行。《围城》的叙事,凡具体事件、书名及当时风尚,皆有真实所指,而这个讽刺,也可以理解为是钱锺书对一篇名文的态度,其中可能包含了他对文章作者人格和学术的评价,不知这个理解有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