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6-2017学年高二人教版地理选修6习题: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章末提升与过关检测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6-2017学年高二人教版地理选修6习题: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章末提升与过关检测卷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12-25 10:06:35

文档简介

章末过关检测卷(四)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以下我国36°N附近1950年、1954年土地利用状况图,完成1~3题。
1.图中的森林类型和耕地类型分别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旱地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旱地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田
D.亚寒带针叶林、水田
2.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该地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现象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河流含沙量增大 ③酸雨 ④海平面上升 ⑤沿海地区滩涂扩大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①②
3.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下列行为中合理并可行的是(  )
A.停止工厂和住宅的建设
B.将林地开垦为耕地,以弥补道路占地
C.尽量少占耕地,并在道路两旁和住宅周围植树造林
D.将住宅用地移至滩涂地带
解析:第1题,从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国北方地区。第2题,从等高线看,该地为低山丘陵地区,森林破坏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从而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沿海滩涂扩大
。第3题,合理可行的做法必须是既满足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护和改善环境。
答案:1.A 2.B 3.C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千米,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据此完成4~6题。
     eq
\a\vs4\al(, 麦草方格沙障)
4.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  )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5.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农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酸化
D.地面沉降
6.为促进图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有(  )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解析:采用麦草方格可以增加地面粗糙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从而降低风速,减轻沙丘面风沙侵蚀;该处绿洲附近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地下水位升高而出现盐碱化;沙漠景观和草方格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对东部民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优势,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答案:4.B 5.A 6.D
读下表,据此回答7~8题。
某区域2010—2013年湿地的转化 单位:hm2
 转化来源湿地类型  
旱田
城镇用地
工矿用地
草地
其他
河渠
489
-7
0
235
48
海涂
43
-155
-2
027
0
17
627
水库坑塘
25
657
-33
-211
5
694
926
水田
76
-793
-1
053
0
0
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7.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
A.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
B.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
C.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D.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计算出河
( http: / / www.21cnjy.com )渠、海涂、水库坑塘、水田的面积变化是+765
hm2、+15
488
hm2、+32
033
hm2、-1
770
hm2,由此可以看出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故B项正确。
答案:B
8.与2010年相比,2013年该区域(  )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
解析:与2010年相比,总体湿地的面积增加很多,所以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答案:C
下图四处为分布在我国云南的国际重要湿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别是大山包、拉什海、纳帕海和碧塔海。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牧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读图,完成9~10题。
9.与图中四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B.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
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
D.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
10.纳帕海20世纪80年代的状态(  )
A.影响着云南省的干湿状况
B.影响着对长江水的调蓄功能
C.破坏当地农业生态,使粮食总产量减少
D.改变植被垂直分布,破坏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第9题,水分是湿地形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的主要因素,气候和地貌条件决定了地表水的状况,云南省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空气湿度又大,在一些低地上,由于排水不畅,地表可常年处于过湿状态,四处湿地的海拔比长江干流高,受不到长江洪水泛滥的影响。第10题,纳帕海作为湿地具有调节河流径流的作用。
答案:9.D 10.B
某中学一地理研究小组在某地区进行生态调查。下图是他们调查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该地的这种生态特征最可能是哪种人类活动引起的(  )
A.滥采
B.滥垦
C.滥伐
D.滥牧
12.解决该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A.提高机械化水平
B.充分利用水资源
C.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
D.大量使用化肥,提高小麦的产量
答案:11.D 12.C
据报道,一条重100克以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长江刀鱼光是收购价就要6
600元/千克。尽管如此高价,已经堪称水产界奢侈品的长江刀鱼,销量也很吃香。有的渔民说,今年两天只捕到了2~3条,捕鱼量相比以前大大减少。据此完成13~14题。
13.长江刀鱼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有(  )
A.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鱼类正常繁殖
B.刀鱼生长周期长,目前处于幼鱼阶段
C.长江含沙量增加,不利于刀鱼生长
D.不合理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
14.下列有利于改善长江刀鱼现状的合理措施有(  )
A.修建水库,减少洪涝灾害
B.上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C.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
D.增加氮磷饵料投放量,使刀鱼生长加速
解析:第13题,过度捕捞使长江的刀鱼资源濒
( http: / / www.21cnjy.com )临枯竭,环境污染尤其是长江水体污染又使刀鱼的生长环境恶化。故本题选D。第14题,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可控制人们的捕捞活动,促进刀鱼的生长繁殖;利用现代科技,进行人工增养,可加快刀鱼的繁殖,单纯的增加氮磷饵投放量缺乏科学性。修建水库筑坝会影响刀鱼的生长环境,植树造林会改善长江的水体环境,但刀鱼到达不了中上游地区。故本题选C。
答案:13.D 14.C
15.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四川盆地内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是工业发达,盆地地形
B.青藏高原地势高,人口稀少,因而没有生态环境问题
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D.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过垦、过伐、过牧造成的
解析:四川盆地的酸雨危害属于环境污染不是生态
( http: / / www.21cnjy.com )环境破坏问题;青藏高原南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草地退化和土壤侵蚀;西北干旱、半干旱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草地退化和土壤侵蚀;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地退化,原因主要是过垦、过伐、过牧严重造成的。
答案:D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40分)
16.黑龙江省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随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人口的增长和过度开垦,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黑土厚度由20世纪50年代的60
cm变为现在的20
cm。下图示意该区域1950—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的演变。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说出1950—2000年该区域水土流失的变化特点,并简述水土流失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2)简述该区域防治水土流失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分析思路如下:
第(2)题,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的角度去分析。
答案:(1)特点:面积增加,程度增强。危害:土壤肥力降低;河湖淤积加重,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粮食单产下降。
(2)①加强监测;②生态退耕;③营造防护林;④增施有机肥;⑤调整种植结构,实施黑土地用养结合的农作物轮作制度。
17.读以下我国部分地区图,完成(1)~(5)题。(26分)
(1)A地区范围内沙化速度加快的人为原因是什么?土地沙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北京地区哪种天气现象与土地沙漠化有关?该地区的林业生态工程是什么?
(3)B地区代表的沿海地区存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地区是我国出现________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其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D地区营造的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我国环境问题的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分布;其次,要明确环境问题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再次,根据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和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答案:(1)滥垦、滥伐、滥牧,森林和草场遭到破坏。冬季气候干燥,多吹西北风。
(2)沙尘暴。“三北”防护林体系。
(3)海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石油泄漏污染
(4)酸雨 人口稠密,工业发达,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5)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章末总结提升
参考答案:A.草地 B.湿地 C.人口压力 D.区域性
1.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解析: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云贵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引起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出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造成的,因而要加强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采取经济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民自觉保护环境,帮助农民寻找新的经济来源,提高经济收入,同时也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在土壤资源丰富的地区实施客土移植,以有效快速恢复植被。
答案: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按环境承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人口转移到适宜的地区。
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的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主题升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2.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随着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口的增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而湿地资源却不断地减少,可以得出人口增多,耕地面积扩大,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是造成湿地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第(2)题,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可以从工程、技术、生物、教育等入手,比如退耕还湿,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恢复植被,涵养水源,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答案:(1)特点:湿地面积减少。
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度开垦湿地。
(2)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主题升华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底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3.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
( http: / / www.21cnjy.com )类,目前全国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只左右,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池,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解析:野生动物数量减少的原因包括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有气候异常、缺少食物、环境的变化等,人为原因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野生动物的直接猎杀等。措施则可以从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了解动物的生长习性、恶劣环境时提供食物、建立相关保护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分析。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等。
主题升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与措施
1.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①过度放牧;②乱砍滥伐森林;③滥捕乱猎;④工业、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把某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动植物园、水族馆、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③建立濒危种子库,如植物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④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3.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
(1)从源头着手,优先选择。
(2)加强边境检疫和控制。
(3)无意引入,应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人工机械防治的办法来根除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