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第2章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 反射和反射弧、兴奋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学习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阐述兴奋的产生以及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基础知识导学重点难点探究随堂达标检测栏目索引基础知识导学答案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下面是神经元的示意图:(1)图中的①②③分别是什么结构?如何区分它们?答案 ①树突,一般比较短,而且有多条;②细胞体,是具有细胞核的部分;③轴突,较长,通常只有一条。 答案(2)神经纤维和神经是一回事吗?答案 不是。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答案2.观察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示意图回答:(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它是指在 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 性应答。反射中枢神经系统规律(2)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 。据图可知,反射弧都是由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组成的。
(3)图中膝跳反射是由 个神经元完成的,缩手反射是由 个神经元完成的。由此可知,不同的反射需要的神经元数目 ,一般来说,反射活动越复杂,需要的神经元 。 答案感受器神经中枢结构基础效应器23不同越多(4)假若在C、D之间剪断,分别在C、D端给予适宜刺激,小腿是否有反应?如果有反应,是不是反射?答案答案 在C处给予适宜刺激,小腿无反应。在D处给予适宜刺激,小腿抬起,但不是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二、兴奋的产生和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 状态变为 状态的过程。兴奋是以 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答案K+ 外正静息内负相对静止显著活跃电信号答案Na+ 外负内正 动作电位差正负未兴奋静息3.如果刺激神经纤维的中间部位(如下图):答案(1)请画出相应的电位、兴奋区、未兴奋区、局部电流的方向、兴奋传导的方向。答案 如图所示(2)图中局部电流的方向和兴奋传导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答案答案 局部电流的方向在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是双向传导的。返回答案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重点难点探究一、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例析
如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答案1.反射弧由哪几部分组成?2.如何辨析图中的②和③?答案答案 传入神经的神经节在脊髓外且与脊髓灰质后角(较小的一边)相连;传出神经的细胞体在脊髓内且与脊髓灰质前角(较大的一边)相连。因此图中的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答案3.图中④和⑤的构成有什么不同?功能分别是什么?答案 ⑤是传入神经末梢构成的感受器,功能是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④是效应器,它和⑤的构成不同之处在于不仅包含传出神经末梢,还包括传出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效应器是对内外界刺激作出应答反应。答案答案 能;不能。4.切断②,刺激③,效应器能不能作出反应?切断③,刺激②,效应器能不能作出反应?分析 刺激A点时,兴奋向右先传至B点,产生动作电位,膜外为负电位,D点仍为静息电位,膜外为正电位,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然后B点恢复静息电位,D点变为动作电位,电流表指针又向右偏转一次。
答案 先向左再向右,偏转两次。 二、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时电流表偏转问题的分析
请分析下图电流表的偏转次数与方向(电流表的两个电极均接在神经纤维膜外,偏转的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BC=CD):1.若刺激A点时,电流表指针如何偏转?解析答案2.若刺激C点时,电流表指针如何偏转?分析 刺激C点时,兴奋双向传导,向左传至B点的同时,向右传至D点,两点同时产生动作电位,膜外均为负电位,没有电位差,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答案 不偏转。解析答案答案3.若刺激E点或F点时,电流表指针如何偏转?答案 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答案4.据此,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答案 当电流表的两个电极均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时,若刺激两个电极的中点,电流表指针不会偏转,若刺激其他点,都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刺激点离哪一个电极近,就先向哪个电极偏转。返回1.下列关于皮肤感受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一种神经末梢
B.能将各种刺激转变为电信号
C.能形成感觉
D.皮肤上有多种感受器 随堂达标检测1234C解析答案5解析 感受器一般是指感觉神经末梢,它能接受外界或内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A、B正确;
大脑皮层产生感觉,C错误;
皮肤上有多种感受器,如温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D正确。 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解析答案1234512345解析 刺激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和感受器都能产生兴奋,兴奋经过反射弧传导到效应器,引起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A项正确;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一般不在同一部位,不属于同一器官,B项错误;
神经中枢兴奋使神经冲动传导到效应器使效应器兴奋,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C项错误;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脑干和大脑,D项错误。
答案 A3.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 )
A.树突和轴突 B.细胞体和轴突
C.细胞体和突起 D.细胞质和细胞膜解析 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C解析答案123454. 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下列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12345解析答案解析 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为静息电位,所以要测量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电流表的两个电极要分别接在神经纤维的膜外和膜内,且电流必定是从膜外流向膜内。当电流表的两个电极均接在膜外或膜内时,由于两电极间无电位差存在,指针不偏转。
答案 C123455.下列有关反射与反射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基本途径是反射
B.反射弧是由神经元组成的
C.军训时蚊子叮在手上感到很痒属于非条件反射
D.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时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条件反射返回12345解析答案返回12345解析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A错误;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B错误;
军训时蚊子叮在手上感到很痒只是产生感觉,没有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
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时十分惊恐,这种反应是后天形成的,属于条件反射,D正确。
答案 D本课结束课件32张PPT。第2章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学习目标1.概述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特点。
2.举例说明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
3.以言语区为例,了解人脑的高级功能。基础知识导学重点难点探究随堂达标检测栏目索引基础知识导学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类型和结构
(1)从图1看出,相邻神经元相接触
的突触类型主要有两种,甲为_____
________型,乙为___________型。
(2)图2中属于突触亚显微结构的是 、 、 。
(3)突触小泡内的物质是 ,与其形成有关的细胞器为—细胞体轴突—树突轴突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经递质高尔基体、线粒体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答案2.兴奋的传递过程
(1)从图3看出,神经递质从突触前
膜释放的方式为 ,依赖于
细胞膜的 ;突触间隙中的
液体为 。识别神经递质的
特异性受体分布于 ,
其化学本质为 。胞吐流动性组织液突触后膜外侧蛋白质(糖蛋白)答案(2)结合两图,可以看出兴奋的传递过程为:
轴突→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下一个
神经元)。
(3)信号转换: 信号→
信号→ 信号。突触小体神经递质突触后膜电化学电(4)兴奋能否由突触后膜传到突触前膜?答案答案 神经递质仅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由突触后膜向突触前膜传递。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 中枢。
(2)小脑:维持身体 。
(3)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平衡的中枢、 控制生物 。
(4)脑干: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 中枢等。
(5)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 中枢。
(6)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相关生理功能有关的结构依次是 。答案最高级平衡血糖节律呼吸低级大脑、小脑、脑干2.分级调节
(1)结合教材“资料分析”和下面排尿反射的示意图,然后分析:答案①婴儿会尿床,也就是膀胱内尿满了就会排出,没有控制的意识,请写出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 (用字母表示)。
②成人能“憋尿”,但在医院尿检时,也能主动排尿,用字母和箭头表示主动排尿的过程 。a→b→c→d→eg→h→c→d→e(2)上述例子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答案 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三、人脑的高级功能
1.言语区
完成图示,然后分析:答案(1)S区受损出现不能讲话的现象,具体是指: 。
A:口腔和声带不能运动,发不出声音
B:能发出声音,但不能组织语言,发出的声音杂乱无章
(2)我们做英语试题(包括听力测试)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BH区、V区、W区2.学习与记忆
(1)学习: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 的过程。
(2)记忆:将获得的经验进行 的过程。答案积累经验贮存和再现海马区新突触返回答案 构成突触的是④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⑥突触后膜。重点难点探究一、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
如图表示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据图分析:答案1.图中属于突触亚显微结构的是哪几部分?名称是什么?2.③内含有的物质⑧是什么?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哪两大类?答案答案 ③是突触小泡,内部的物质⑧是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大类。答案3. ⑥上能和⑧结合的结构⑦是什么?其化学本质是什么?答案 结构⑦是(特异性)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糖蛋白)。答案答案 ③和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的形式释放神经递质。⑥上信号形式由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4.神经冲动传至①时,③是如何释放⑧的?兴奋传至⑥时,⑥上发生了怎样的信号形式变化?答案答案 ⑨是离子进出细胞的通道。②线粒体的作用是提供能量。5.推测结构⑨的功能是什么?整个兴奋传递的过程中②有什么作用?答案答案 被相应的酶分解或移走。6. 完成一次兴奋的传递后,和⑦结合的⑧的去向是怎样的?二、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时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的分析
请分析图中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次数与方向(电流表的两个电极均接在膜外,偏转的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BC=CE):解析答案1.若刺激A点时,电流表指针如何偏转?分析 刺激A点时,兴奋向右先传至B点,产生动作电位,膜外为负电位,E点仍为静息电位,膜外为正电位,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然后B点恢复静息电位,兴奋经突触传至E点时,E点变为动作电位,电流表指针又向右偏转一次。
答案 先向左再向右,偏转两次。 2.若刺激C点时,电流表指针如何偏转?分析 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尽管BC与CE距离相等,但B点先兴奋,E点后兴奋,所以电流表指针先向左再向右,偏转两次。
答案 电流表先向左再向右,偏转两次。解析答案3.若刺激D点或F点时,电流表指针如何偏转?分析 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D点或F点时,兴奋只能传到E点,不能传到B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向右的偏转。
答案 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向右的偏转。解析答案答案4.据此,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答案 当电流表两极连接到突触两侧时,刺激突触前的一点,电流表指针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刺激突触后的一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返回1.近年,有人利用肉毒杆菌毒素进行除皱美容,这受到了部分专家的质疑。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毒蛋白,是自然界已知的最强的神经毒素。它能选择性地阻遏乙酰胆碱(神经递质的一种)的释放过程,这种毒素对兴奋传递的作用是( )
A.使兴奋的传递中断
B.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C.使兴奋的传递加速
D.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解析 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与乙酰胆碱这种神经递质有关,如果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则兴奋的传递中断。 随堂达标检测1234A解析答案52.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内代表神经中枢,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接
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
的传递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
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有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
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解析答案1234512345解析 根据突触的结构,A端与感受器相连接,B端与效应器相连接;
C项缺少对照组,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项中即使无药物,刺激E点,D处也没有电位变化,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答案 B3.关于人脑的机能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小脑受损可能会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大脑受损可能会导致小便失禁
D.大脑言语区S区受损能听懂话但不能讲话解析答案1234512345解析 小脑与身体平衡有关,故小脑受损可能会导致身体平衡失调,A正确;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错误;
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大脑受损可能会导致小便失禁,C正确;
言语区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能听懂话但不能讲话,D正确。
答案 B4.研究发现“渐冻症”的病因之一是由于运动神经元中D-丝氨酸分解酶基因发生变异,导致D-丝氨酸分解酶功能降低,进而使激活神经的D-丝氨酸增加并蓄积,破坏了运动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引起肌肉萎缩,以下设想不能起到治疗作用的是( )
A.植入正常的神经干细胞
B.将变异的D-丝氨酸分解酶基因替换
C.注射能够提高D-丝氨酸分解酶活性的药物
D.注射药物提高肌肉细胞上神经递质受体的灵敏性12345解析答案解析 植入正常的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出正常的神经细胞,运动神经元中D-丝氨酸分解酶基因正常,进而使D-丝氨酸分解酶功能恢复正常,A正确;
将变异的D-丝氨酸分解酶基因替换,正常基因表达的D-丝氨酸分解酶功能恢复正常,使运动神经元恢复正常功能,B正确;
注射能够提高D-丝氨酸分解酶活性的药物,使运动神经元恢复正常功能,C正确;
该病与肌肉细胞上神经递质受体无关,所以不能通过注射药物提高肌肉细胞上神经递质受体的灵敏性进行治疗,D错误。
答案 D 123455.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1)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2)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返回12345解析答案解析 成人和婴幼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幼儿因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排尿次数增多。而无意识排尿,也涉及大脑皮层的功能。D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