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复习课件 (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复习课件 (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12-26 17:0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地理 · 必修2(人教)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基本特点和分类
2.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和主要的区位因素。利用材料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4.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和条件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基 础 自主 梳 理1.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________。
(2)农业与__________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选择。
(1)实质:对__________的合理利用。
(2)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土壤、________、水源等。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农业土地气候地形 基 础 自主 梳 理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劳动力、科技、______等。
(3)变化。
表现:________因素比较稳定,________因素发展较快。
典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市场交通运输政策自然社会经济二、农业地域的形成基 础 自主 梳 理1.概念:在一定的 ________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________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________、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实质: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________的结果。
4.典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地域自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业土地知识点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互 动 释疑 解 惑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各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表解如下。气候地形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坡度大于25°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互 动 释疑 解 惑土壤水源土壤的酸性、肥力、土层的厚度、土壤的质地等都对农业生产影响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酸性土壤适宜种茶树、柑橘,碱性土壤宜种甜菜、枸杞)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在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农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互 动 释疑 解 惑(续上表)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的农作物品种交通运输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此类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方便快捷的地方政府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响应政府政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机械机械代替人力和畜力,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化肥促进了农业的产出良种使单产量提高冷藏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技术条件的发展和改进,通过影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互 动 释疑 解 惑 “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的区别
(1)主导因素:农业的主导因素是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该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就不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具体案例如下。互 动 释疑 解 惑热量水源地形市场土壤技术珠江三角洲的两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松嫩平原的甜菜、青藏高原的青稞河西走廊的粮棉、南疆的棉花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城市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 (2)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源。因此,水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当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改善,限制性因素就会变成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互 动 释疑 解 惑探究活动互 动 释疑 解 惑例1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发展规模变动示意图,完成(1)~(2)题。互 动 释疑 解 惑(1)影响“桑基鱼塘”发展规模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科技因素 D.交通因素
(2)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转变为“花基鱼塘”“菜基鱼塘”,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农业技术的改进 B.劳动力的转移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自然条件的改变从图中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发展规模呈波动式变化,这显然是影响该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发生变化的结果。结合课本知识可知,一个地方的自然条件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经济因素常存在明显的变化。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逐步转变为“花基鱼塘”“菜基鱼塘”,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互 动 释疑 解 惑(1)B (2)C强化训练互 动 释疑 解 惑1.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周边农业的发展状况示意图,图中M代表2013年情况,N代表2012年情况。完成(1)~(2)题。互 动 释疑 解 惑(1)若图中M、N表示该城市周边农村的农产品产值构成,则影响该地农业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和市场 B.土壤和水源
C.市场和交通 D.政策和劳动力
(2)若图中M、N表示该地农业用地的比重构成,则该地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是(  )
①农业技术的进步 ②交通和城市发展 ③花卉经济效益更高 ④粮食需求量增大,价格上涨 ⑤劳动力价格降低 ⑥政策扶持 ⑦地价上涨
A.①②④⑤⑦ B.①②③⑥⑦
C.①③④⑤⑦ D.②③⑤⑥⑦CB互 动 释疑 解 惑(1)根据三角坐标图,可以看出2013年和2012年相比,花卉、水果、蔬菜的产值比例均有上升,说明市场需求发生了改变,同时交通条件也有所改善。(2)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尤其是城市周边劳动力的价格必然升高;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结构模式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城市对水果、蔬菜和花卉的需求增大,而不是对粮食需求增大。知识点二 农业地域的形成互 动 释疑 解 惑1.农业地域。
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其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如下图所示。互 动 释疑 解 惑2.混合农业。
(1)概述。互 动 释疑 解 惑(2)典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主要分布在墨累—达令盆地种小麦和牧羊混合主要是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很高水源不足、灌溉不便实施东水西调,促进农业发展探究活动互 动 释疑 解 惑例2 下面图甲为澳大利亚某河流沿岸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状况示意图,图乙为该区域农事安排图。读图并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互 动 释疑 解 惑材料 上面图示区域农场内一般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分别为小麦地、放牧地、休耕地等,在土地上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以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此外,用种植的饲料饲养绵羊,羊粪回田可为麦田的肥料。
由于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恰好是交替进行的,这样对于农民安排农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农民对农场的土地利用,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互 动 释疑 解 惑(1)图示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
(2)简述该农业生产方式具有的主要优点。
(3)从甲图可以看出,①地区和②地区土地利用状况不合理的是________地区。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主要表现在过度砍伐、________,由此造成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______、草场退化等。互 动 释疑 解 惑本题以图片和材料的形式考查混合农业的含义和特点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图中的农业活动类型和该农业活动类型的分布区可知其为混合农业,该农业生产方式具有生产的灵活性,并能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但是因在利用的过程中过度放牧可能出现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生态问题。互 动 释疑 解 惑(1)混合农业
(2)①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
③农业生产具有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3)② 过度放牧 水土流失强化训练互 动 释疑 解 惑2.阅读下来图文资料,完成(1)~(2)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的农业战略格局。互 动 释疑 解 惑(1)图1所示的各农产品主产区,位于我国暖温带与半湿润区的是汾渭平原、________________;位于我国最大平原的是________________水稻生长可一年三熟的地域位于________________南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华南(2)比较长江流域和河套灌区农产品主产区,完成下表。水田农业旱作农业水稻小麦、玉米地势较低;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充足;土壤较肥沃(任答两点即可)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有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任答两点即可)容易发生旱、涝灾害气候干旱,降水不足;多风沙、盐碱地互 动 释疑 解 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