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骄傲 荒郊 人情浇薄 锱铢必较 咬文嚼字
B.光晕 陨落 司法公允 运斤成风 春酝夏成
C.寒砧 枕木 装帧精美 字斟句酌 立案侦查
D.屠戮 途径 信笔涂鸦 家徒四壁 图穷匕见
解析:A项,“较”读jiào,“嚼”读jiáo,其余读jiāo;B项,“陨”“允”读yǔn,其余读yùn;C项,“枕”读zhěn,其余读zhēn;D项,都读tú。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涵义
譬喻
注消
酩酊大醉
B.含糊
烂调
疏朗
遥思远怅
C.因缘
圆晕
干躁
回肠荡气
D.付梓
默契
飘零
得鱼忘筌
解析:A项,“消”应为“销”;B项,“烂”应为“滥”;C项,“躁”应为“燥”。
答案:D
3.(2014·课标全国高考Ⅰ)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 的天职。
(2)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 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3)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 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B.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C.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当仁不让
D.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考生应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全面把握用法,从词语意义、感彩、使用对象等角度思考,特别注意近义成语细微差别的辨析。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征兵微博”的开通,不仅有助于增强征兵宣传效果,还有助于相关部门随时了解群众的建议,整治违反征兵纪律的现象。
B.随着股票的上市,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身价几百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
C.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要“以民为本”,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改善“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技术”的偏见,从制度上着手大力打造“民生科技”。
D.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等重大变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解析:B项,成分残缺,“冠以”缺少对应的宾语。C项,搭配不当,应将“改善”改为“改变”。D项,主客体倒置,在“广大人民群众”后加“来说”。
答案:A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 , 。 , , , ,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①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 ②展出的作品大都体现出用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 ③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 ④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 ⑤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 ⑥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像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
A.②⑥⑤④③① B.②③①④⑤⑥
C.④⑤②①⑥③
D.④⑥⑤①③②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语段的话题是“博物馆展出画家、摄影师的作品”。④紧承上文“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介绍的是作品创作的经过,所以放在最前面,⑤介绍的是作品的内容,紧接④,②介绍的是作品的风格特点,按照先内容后特点的顺序排列,应在⑤后。①和⑥是对以上作品介绍的总结,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③与⑥在语意上紧密衔接,排在⑥后。
答案:C
二、阅读鉴赏(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12分,每小题4
分)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求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后,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意蕴。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上。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容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后,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做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6.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解析:C项,曲解原意。“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3段所说“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意思。
答案:C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容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解析:D项,张冠李戴。“生生之谓易”体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而“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答案:D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C.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解析:B项,以偏概全。第6段中说“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并非“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25分)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化老人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朝中大官,母亲出身书香门第。王世襄年轻时在燕京大学读书,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等也都是通的,但他更关注的却是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他对于这些方面的很多研究,不被许多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 ”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以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一袋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艰深的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即使“雕虫小技”,王世襄也都“玩”出了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他对这些东西的研究都非常精深而成了这些领域的专家。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十二类。
王世襄于1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重又缝合。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240件,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商饕餮纹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
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都拍卖回流到了社会。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集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漏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墓穴之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编选自《马未都忆王世襄:学问
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人物传记以议论为主,间有记叙说明,展示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记叙颇为生动,而评价性文字里又渗透着作者的敬佩之情。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出他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他豁达的性情。
D.王世襄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是其成就的代表作。
E.文章开篇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并不是在否定钱钟书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
解析:A项,应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B项,“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理解不准确。D项,“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与文不符。
答案:CE
10.从全文看,文章表现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 请简要概括。(6分)
解析:从题干看,这道题的答案涉及全文内容,关键在要善于梳理概括。从第4~6段概括出他是杂家也是通家,从第7和第8段概括出抢救收藏文物方面的贡献,文章的最后两段偏重写其为人处世。
参考答案:①在研究民俗方面,他是杂家也是通家,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不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还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文化发展;②在抢救收藏文物方面,为保护民族文物竭尽心力,收藏广泛,最终却散尽藏宝;③在为人处世方面,生活简朴,为人淡泊,待人热情,重感情。
11.王世襄有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 ”而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从文章中启功先生对王世襄先生的评价——“‘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艰深的学问”和文中写王世襄先生的研究成果看,这是王世襄的自谦之语,同时说明他的玩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玩。
参考答案:不矛盾。前一句的意思是:人天性好玩,对玩投入极大热情,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总结知识,凝聚智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识和智慧是干不好工作的。后一句是王世襄的自谦之语,也是自得之言。这两句话表明王世襄专注于不被一般人认可的“学问”,却乐此不疲,很有收获。
12.这篇传记标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王世襄先生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解析:答题时可从“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中任选一组进行探讨分析,既可结合文章知识进行分析探讨,也可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1)学问与乐趣。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做学问的动力,带着兴趣去做学问,那么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还能获得发现、探究、创新的乐趣;②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乐趣能产生强大动力,可以化苦为甘,使做学问不再是枯燥的事情,而成为有益的探索过程;③一个人学问成就的大小,往往与他在其中感受到的乐趣成正比。
(2)藏与散。①对一切藏品而言,藏是暂时的,散是必然的,藏与散是收藏过程中的一对矛盾;②藏是珍爱,也是保护,但并不是个人在物质上的占有;③散是对藏品进行更合理的再分配,藏品散于社会,让更多人了解其价值,由此可以传承文化;④人对喜爱的东西应该懂得珍爱,藏时竭尽心力,也应该懂得与人分享,散时散得洒脱。
三、语言运用(18分,每小题6分)
13.(2015·课标全国高考Ⅱ)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字。
解析:要明确图像中的构成要素,然后看它们被赋予的意义;要把图像与标题联系起来,“联合”“力量”与图像中的“鸽子”(和平)、组成鸽子的“旗子”(联合)和鸽子口中的橄榄枝都要联系起来考虑。
答案示例:图形由橄榄枝和多面旗帜组成,这些旗帜又巧妙地构成一只飞翔的鸽子。旗帜代表不同国家,鸽子代表和平,飞鸽衔着橄榄枝,强化了和平寓意,整个图形表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
14.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不超过30字。
师父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喊道:“小心,小心!”第二次,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一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小心,小心!”
徒弟问:“师父,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 ”
师父回答:“ 。”
解析: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中“高处”“低处”的深层含义。树的“高处”是难以攀爬的,指代“艰险的地方”“困难的时候”等。“低处”就是“容易的地方”“得意的时刻”等。据此,结合语境“第一次”指没经验时,而“第二次”指有经验时,补写出答话。
答案示例:没经验时,容易在难处出错;有经验了,往往在易处出错。
15.当代著名文学家秦牧在谈到读书方法时,主张“牛嚼”(反复钻研)和“鲸吞”(广泛阅读)。某校举办辩题为“‘牛嚼’与‘鲸吞’孰优孰劣”的辩论会。假如你是参赛辩手,选择一方观点,写一段80字左右的辩词。要求语言简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解析:“牛嚼”和“鲸吞”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一个侧重于细细品味,一个侧重于博览群书,一个利在深而弊在视野窄,一个利在广而弊在浮,无论支持哪一种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修辞手法建议使用引用、对偶、比喻等。
答案示例:(1)读书旨在讲究质量。只有“牛嚼”,才能汲取内容的精华,作出正确的判断,产生自己的见解。杜甫曾云:“精能尽其妙。”而“鲸吞”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可见,“牛嚼”优于“鲸吞”。
(2)只有“鲸吞”,才能博览群书,去芜取精;广泛吸纳,兼收并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诸葛亮读书就“独观其大略”。而“牛嚼”只能咬文嚼字,视野狭窄。因此,我方主张“鲸吞”优于“牛嚼”。
四、写作训练(5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 ”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 ”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 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 ”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有两个人物:年轻人与老者。审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结尾年轻人的问话,这句话使老材料翻出新意。写作的角度就有了两个:你可以肯定老者的点拨,也可以就年轻人的疑问来写。材料中沙子代表普通平凡的人们,这些人的数量是巨大的;而珍珠代表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成功者,这些人数量很少。当然成功者也是平凡者经历痛苦的磨砺后蜕变而成的。行文时应围绕价值观问题展开作文,结合社会现实和人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1)拒绝平庸,追求卓越;(2)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也应该获得承认与尊重;(3)人生的真正成功在于脚踏实地;(4)社会的发展需要珍珠,也需要沙子;(5)努力提升自己,最终会获得承认与尊重。
参考例文
尽你所能
你不必担心,因为只有足够优秀的人才会被关注;而足够优秀的人恰恰是不会担心别人的看法的。
——拿破仑
只有最聪慧的牧羊犬才能更好地保护羊群,只有最矫健的猎豹才能捕获更多的猎物,只有最灵巧的羚羊才最有可能逃过死亡的魔爪。大自然有它自身的规律,而我们也一样,我们遵从着自然界的共同法则,或许我们不需要为了活命而逃跑,但我们所要做的是尽你所能地奋斗,把自己变得更强,才能得到人们的承认和尊重。
材料中的年轻人没有意识到,得到承认的前提就是要有被承认的理由,而被承认的理由就是足够优秀。我们可以从满地的沙子里找到一颗珍珠,因为它更加优秀。想要被承认,那就尽你所能地去把自己变成珍珠,使自己更加闪亮。
尽你所能,承认你的能力。你能看到每天凌晨四点钟的天空吗 这是科比被采访时的一句话。为了能够在NBA的赛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科比每天四点开始进行训练。从一个和街坊邻里玩球的小男孩,到那个在赛场上叱咤风云的超级明星,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汗水和努力。他尽其所能地训练,只为了离梦想近一步,更近一步,最终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身披荣耀的科比。他便是珍珠,那个尽其所能把自己变得闪亮的珍珠。
尽你所能,承认你的成功。少年莫泊桑在写作方面天赋异禀,他本想借着一个比赛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才华,但仅仅因两分之差屈居第二。一个出版商傲慢的一句话深深刺痛了少年的心:“第二名要多少有多少,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要敝帚自珍了。”于是莫泊桑开始尽其所能,潜心学习,斟字酌句,没日没夜地研究,阅读了很多书,终于在文坛崭露头角,而此时已经距离他的那次经历过去了八年。尽你所能,才会有人承认你的成功,第一名永远是焦点,想要被承认,就要拥有足够的能力。
尽你所能,承认你的蜕变。那个女孩本以为自己只能终生坐在轮椅上,但她从未听从命运的安排,她拿起笔和纸,开始开创自己的天地。于是出现了一个叫郭辉的人,她能够把最难以理解的语言融会贯通,能够把语言变成理想的翅膀,能够在多少人期盼的未名湖畔留下不朽的传奇。那些刻苦学习的日日夜夜,那些难以忘记的磨难都是沙子变成珍珠时的磨炼。那个高位瘫痪的女孩终于蜕变成了最美的蝴蝶。尽你所能,没有什么不可能,你会用能力证明你是真正的强者,你是最华美的珍珠。
也许现在的你还不够优秀,也许你渴望人们的承认,那你要做的,就是尽你所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把自己变成最璀璨夺目的珍珠。
点评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审题准确,观点明确,结构层次清晰,论证严谨。在论述过程中,论据运用恰到好处。文章采用层进铺排的论证结构,道出“尽你所能”的价值内涵。素材丰富,具有时效性,展现了作者视野的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