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9 说“木叶”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袅袅(niǎo)秋风
橘(jú)颂
征戍(shù)
万应锭(diàn)
B.得鱼忘筌(quán)
亭皋(ɡāo)
陇(lǒnɡ)首
树干(ɡàn)
C.窸(xī)窣(sū)飘零
寒砧(zhēn)
迢(tiáo)远
漂泊(pō)
D.灼灼(zhuó)其华
潜(qián)在
桅(wéi)杆
招徕(lán)
解析:A项“锭”应读“dìnɡ”,C项“泊”应读“bó”,D项“徕”应读“lái”。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文字洗炼 缘故 一言难尽 辩论
B.落木箫箫 门栓 嘉树清圆 褐绿
C.熟能生巧 浓荫 地老天荒 辨别
D.丰富多彩 绵密 居高临下 传诵
解析:A项“炼”应为“练”,B项“箫”应为“萧”,C项“荫”应为“阴”。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3)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A.启示 钟爱 传颂
B.启发 钟爱 传诵
C.启发 喜爱 传诵
D.启示 喜爱 传颂
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 http: / / www.21cnjy.com )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传诵”重在诵读;“传颂”重在颂扬。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
B.“木叶”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C.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D.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解析:A项,第一个逗号应改为冒号。B项,“美女篇”应加书名号;C项,括号应移至引号后。
答案:D
5.下列关于“诗歌语言中暗示性”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其实就是说诗歌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B.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故意不让人察觉。
C.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把语言形象中的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的结果。
D.具有暗示性语言的诗歌往往给人以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感觉。
解析:“故意不让人察觉”错。
答案:B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当前学校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
B.这个工厂的领导班子走马换将后,工作有了起色。
C.孤独的时候,精神不会是一片纯粹的空白,它仍然是一个色彩斑驳的世界。
D.成绩来之不易,是广大群众支持的结果。我们可不能得鱼忘筌,自以为是。
解析:C.与前句“空白”二字相对,这里应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丰富多彩”。A.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B.走马换将:泛指调换人员。D.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答案:C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B.这篇文章的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把“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
C.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不仅表现在言内,还可以寄托在言外。所以,言外之意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
D.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究诗歌特别是研究诗歌艺术,自然离不开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语义的研究。
解析:A.前后主语不一致。最后一句的主语应是“我们”。B.搭配不当,应把“把”改为“对”。C.不合逻辑。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答案:D
8.填入下文空格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__①__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__②__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A.
B.
C.
D.
解析:B、D两项②均为陈述语气,且语意同文段主旨有悖,由此可排除这两项,据①空后面阐述引文的意义,可推知应选A。
答案:A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9~12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9.为什么说“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10.结合本段文字,说说“树叶”和“木叶”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树叶”可简化为“叶”。“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材”“木板”的影子,使人常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11.“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中的“此”具体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都代指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12.你能否列举一些具有暗示性的意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例:鸟:“飞鸟相与还”(寓作者归隐情怀),“渚清沙白鸟飞回”(表达诗人孤独形象),“鹰击长空”(表达词人远大志向)。
三、语言表达
13.“言外之意”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意思。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将言外之意写在横线上。
(1)面对最近发生的金融危机和股市“雪崩”,“股神”巴菲特说:“我奉行一个简单的信条: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巴菲特的言外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近,代言奶粉、药品、保健品的诸多明星纷纷卷入纠纷之中。对此,著名相声演员姜昆说:“那可是个‘雷区’啊!”
姜昆的言外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股市运作要有独立思维。(或:现在正是购买股票的好时机。)
(2)代言商品(奶粉、药品、保健品)要慎之又慎。
14.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三季人”的特点,同时用不超过25个字的句子概括孔子对待“三季人”的态度和方法。
一个人到孔子家拜访,孔子的门生拦住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门生回答说,一年当然有四季。那个人反驳说,不对,一年有三季。两个人就争论起来,各不相让,最后两个人打赌,当面向孔子请教,如果谁输了,就向对方磕头。孔子听了两位的争论之后说,一年三季。那个人很是得意,就让孔子的门生给他磕头。
孔子的门生很无奈地向那个人磕了三个头,那个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高兴地走了。孔子的门生非常不解。孔子淡然地说,你没看那人全身都是绿的?他像蚱蜢,蚱蜢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有何意义呢?他就是个“三季人”,你吃点小亏,无碍。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态度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特点)视野狭隘 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理喻(或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讲道理等) (态度和方法)淡然处之,不做无意义的争论,哪怕吃点小亏。(意思对即可,顺序可以调换)
15.请从“竹”“旦”“月”三个字中任选一个,参照下面文字中画线句子的形式进行仿写。
中国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独特的形美和义美,随时都能勾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例如:一个“马”字,让你仿佛看到了鬃毛飘扬昂首长啸的骏马,孤独踯躅在寂寞的沙场。一个“雨”字,让你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竹”字,让你仿佛看到了翠绿
( http: / / www.21cnjy.com )秀颀的万竿斜竹,在阳光里筛下斑驳的影子,耳边竹风飒飒,地上竹影婆娑。(或:一个“旦”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第二课时 能力拓展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悔恨 诲人不倦 敏锐 风雨如晦
B.豺狼 琳琅满目 稂莠 郎才女貌
C.拜谒 和蔼可亲 偈子 暮霭沉沉
D.昭彰 千里迢迢 沼泽 照本宣科
解析:A项huǐ、huì、mǐn、huì;B项都读láng
;C项yè、ǎi、jì、ǎi
;D项zhāo、tiáo、zhǎo、zhào
。
答案:B
2.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袅娜 余音袅袅 门栓 萧洒倜傥
B.翩翩 浮想联翩 冉冉 光阴荏苒
C.连绵 情思绵密 缠绵 缠绵悱侧
D.树阴 封妻阴子 精彩 无精打采
解析:A项,萧—潇;C项,侧—恻;D项,阴—荫。
答案:B
3.在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历史其实无处不在。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每一幢由逝去时代留下的老建筑都是一页________的活的史书。
(2)以“侃”、“凑”、“加”为核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剧本写作模式肯定会破坏故事的思想性和整体性,剧中人物的情感和生命轨迹的展现也很难做到________。
(3)试想一下,如果不是马云拜访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林的一张照片,使王林重回公众视野,那么,会不会有《欣京报》的记者去采访,以及引发接下来令人________的问题呢?
A.触手可及 水到渠成 眼花缭乱
B.唾手可得 水到渠成 眼花缭乱
C.触手可及 一以贯之 目不暇接
D.唾手可得 一以贯之 目不暇接
解析: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
( http: / / www.21cnjy.com )触到;唾手可得: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极容易得到。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水到渠成:意指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成功,即功到自然成。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艾丽斯·芒罗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但记者采访获知,其实她早已是蜚声国际的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女王”。
B.北京市政府已经启动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应急减排,加大力度削减机动车、工业、扬尘、燃煤四大类污染排放量,以净化空气,改善环境。
C.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在70个大中城市中,仅温州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跌,其余的69个城市房价同比均上涨。
D.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都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和改革经济体制的重大使命,也体现了本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特点。
解析:A.成分残缺,在“读者”后面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来说”。B.成分残缺,“启动”缺宾语,在“减排”后加上“措施”。D.语序不当,应为“历届党的三中全会”。
答案:C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学史上,散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是最为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
②先秦时期的史传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
③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
④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
⑤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
A.①④②③⑤
B.②④⑤①③
C.④③⑤②①
D.④⑤②①③
解析:注意备选的五句话围绕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共同话题是“先秦散文概况”。排序时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筛选,同时注意上下文的关联与照应,以及介绍先秦散文概况的逻辑顺序,如诸子散文在先,史传散文在后。比如,第④句说先秦散文还处在“应用阶段”,接下来就应该对此进行适当的阐述,③则能承接这个话题。据此可迅速判定答案为C项。
答案:C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林庚:林间学者的诗人情怀
曾华锋
当倦鸟归林,暮云合璧时,在燕南园树影婆
( http: / / www.21cnjy.com )娑的林中小路上,时常可见一位清癯的老者在蹀躞漫步。他就是闻名遐迩的“诗人学者”、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林庚,这条路他已经走了52年。
“以前晚上还能到未名湖边散步,现在只能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里走走了。”林庚先生有点感伤地对记者说。岁月不饶人,已经92岁的他疾病缠身。“我听力不好,又患有白内障,看书很吃力。手也发颤,几乎不能写字。上半年大病一场,现在正在恢复中。”
林庚的年龄与新诗的年龄相仿,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的一生和诗联系在一起,是诗意的一生。1935年,他发表论文《诗的韵律》,“在追求韵律的声浪已因此路不通而消歇”的诗坛上,重新提倡创造新诗的“新的韵律”。1933年至1936年,他先后出版了自由诗诗集《夜》《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名动诗坛。
说起新诗的写作,林庚的话开始多起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的写作先是从旧诗词开始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旧诗词已经不适合表达现代的生活和情感。1931年,我便从旧诗词写作转入新诗写作。在新诗写作上我没有受到谁的影响,也不属于什么流派。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流派,我认为是浪漫主义流派。诗歌流派从总体来看,只能分为两个: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如果再细分,就是一些小流派了。通常所说的现实主义是小说的流派,讲究细节真实,诗如果太讲求细节就成散文了。所谓流派,就是在没有大路走的情况下,找小路、新路走,然后希望将小路能变成康庄大路。如果新路越走越窄,最后就只有放弃。”
“写作和教学您更看重哪个?”记者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曾经说过,教书为业,心在创作。我先是诗人,后是教授。我在研究唐诗的时候,就在想着新诗。我写的《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一书,好几篇就是从《唐诗综论》中起出的,我经常在想怎样才能使新诗像唐诗一样辉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诗坛,是一个万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奔腾、千帆竞发的大舞台,但“现在诗坛萎靡不振,公开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当代的诗歌是不是已濒临绝境?”记者问。
林庚沉吟一会说:“当代诗歌路子不对。诗人们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走一条新路,但走错了,结果越走越窄。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诗歌包括句式、语法、词汇。句式是基础,现在连基础都没建立起来,更别谈最重要的诗化。”
林庚与季羡林、吴组缃、李长之在早年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称为“清华四剑客”,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北大教授葛晓音曾以“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来概括林庚的学术道路。林庚在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研究中国文学史,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留给了后人“太阳般明朗的形象”。
林庚对盛唐诗歌情有独钟,“盛唐气象”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少年精神”是他拈出的两个极为传神、深入骨髓的概念,不但在当时产生了强烈反响,在今天也具有积极影响。“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林庚说,“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
林庚用诗人独特的眼光和艺术感悟撰写了《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文学史》。在序中,朱自清先生说:“他将文学的发展看作是有生机的,由童年而少年而中年而老年;然而文学不止一生,中国文学是可以再生的,他所以用‘文艺曙光’这一章结束了全书。”“著者是诗人,所以不免一方面特别看重文学,一方面更特别看重诗;但是他的书是一贯的。”这本书后来又增编成《中国文学简史》,被一些高校作为教材,至今流传。
林庚讲课很有风采。中国现代文学馆副
( http: / / www.21cnjy.com )馆长吴福辉曾陶醉于他在讲坛上“忘情地长吟诗词,一黑板一黑板的漂亮书法”。北大中文系教授董学文说:“当年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就有游国恩、王力、林庚等大学者给我们上基础课,大师引我入门,大师们的教诲影响了我一生。”
孔子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将至。”中文系四老中的三位相继仙去,唯林庚硕果仅存。他对学术的研究无止境,90岁华诞时,送给来宾的礼物是刚出版的新著——《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我这两本书的出版,只想说明:我还在工作。”
在采访结束时,林庚幽默地说“答卷完毕”。之后,他用颤动的手一笔一画地写下风清骨峻的八个字:“盛唐气象少年精神”。
暮色降临,窗外迷离一片。记者忽忆起林庚
( http: / / www.21cnjy.com )早年的诗《朦胧》: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春天如水的幽明/遂有一切之倒影//薄暮朦胧处/两排绿树下的路上/是有个不可知的希望在飞吗/是的,有一只黑色的蜻蜓/飞入冥冥的草中了。
(有删改)
6.本文开头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特写式的手法,营造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将一位踟蹰独行的老人形象展现出来,暗合文题“林间学者的诗人情怀”。
7.为什么说林庚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是因为他的年龄与新诗的年龄相仿;二是因为他的一生和诗联系在一起,致力于诗歌理论研究,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对诗坛做出了极大贡献。
8.“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次是为了说明林庚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在唐诗研究方面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及其所具有的深远影响;第二次是为全文做总结,突出了林庚先生艺术生命永无止境的诗人情怀。
9.文章是如何从诗人和学者的角度介绍林庚先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实际上是问“为什么林庚先生被称作是诗人和学者,文章是怎样介绍的”,解答时需要概括段意,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明确介绍“诗人的先生”时的文章论述内容和介绍“学者的先生”时文章论述的内容,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从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两方面来介绍作为诗人的林庚先生,从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两方面来介绍作为学者的林庚先生。
三、语言表达
10.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文字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说屈原的《九
( http: / / www.21cnjy.com )歌》首先吟唱出“木叶”,影响了历代诗人;第二句是受到屈原影响的诗人及其诗句;第三句说“木叶”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这段文字阐述的对象是“木叶”。答题时把上面的分析综合起来,用一句话表述即可。
答案:“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吟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11.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1)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2)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3)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4)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12.古代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说说下面李商隐的两首诗中“柳”的暗示性。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赠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却能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答案:前一首中“掩映”“参差”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后一首写秋柳,与春柳作比,用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