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表
地区
学校
授课教师姓名
课题名称
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题来源
□年级: 高二 □教材版本: 人民版 必修三
□所属章节: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设计思路
了解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思想解放的历程,从我们民族心态和世界眼光的角度反思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我们的民族心态经历了“自信从容”到“实用应对”,再到“紧张焦虑”,行动上相应经历了从“看”到“用”再到“变”的过程。从被动接受,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也是我们民族心态不断改变的历程。以“思想解放与传统守望——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反思”为题,期望学生形成向他人 “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积极进取”开放心态的同时,坚守民族之根,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课标与学情分析
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广西示范性高中(玉林一中)高二实验班的学生。学生学科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学习动机明确。有较强的探究欲望,自主学习能力强,思维品质好。
教学目标
核心目标:通过从林则徐、魏源到李鸿章等人的转变,理解中国近代
思想解放的艰难历程,领悟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明碰撞中应持有的民族心态和世界眼光。
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依次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解读和问题解答,理清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想历程。
通过阅读材料和问题解答,认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启蒙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转变的艰难过程,体会林则徐、魏源、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见识和勇气。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依据据课程标准,维新变法思想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明碰撞中应持有的民族心态和世界眼光。
教学过程
思想解放·传统守望——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反思
【导学案】本课的教学设计,引用诸多历史著作中的大量材料,部分材料学生阅读有些难度,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导学案事先给学生预习。
【设计意图】
落实基础,突出重点,提升学科能力。
【导入】
回顾初中知识,引入本课主题学习
【初中知识回顾】
鸦片战争后,中国向何处去?—— 一个主题
在资本主义浪潮的冲击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要怎么办?
“西学东渐”—— 一个方向
学不学?学什么?怎么学?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引入本课主题的学习。
【主干知识学习】
一、思想解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共和
展示林则徐、李鸿章、梁启超、孙中山的照片及相关文字材料,从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入手,让学生说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并以材料为载体,运用已掌握的基本史实,分组探讨不同代表人物及其所属阶层向西方学习侧重点的异同。在介绍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核心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材料研读突破本课重点,了解维新变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推动作用。
【材料研读1】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国图志》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李鸿章
【问题设置】有什么不同之处?
【问题探究】维新派和革命派观点的异同
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关系的表述,只有一组是准确的,请加以判断,并结合两派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活动来论证。
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课堂预设】
学生能顺利选出C则进一步追问“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具体内涵。
如学生不能选出C,则与学生一起回顾维新派和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的异同,在此基础上突破此题。
【设计意图】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重点突破】维新思想的影响
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总结维新变法思想作用的关键词;
追问关键词背后的史实支撑,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展示材料,补充课本知识之外的体现维新变法思想影响的材料,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维新变法思想的作用。
材料: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主干知识小结】
通过表格形式,面向学生全体,共同回顾本课主干知识。
【设计意图】
把本课零散的知识通过表格形式按一定的顺序呈现、小结,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内在联系的认知,为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做好材料的储备。
【教师提问】
观察表格结合我们上述的交流,你能从中得出什么认识?
【课堂预设】
(1)社会各阶层对西方先进文化的不同认识
器物、制度……
(2)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民主、共和……
(3)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
器物到制度、由浅入深;被动到主动……
【学法指导】
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更客观。
【设计意图】
1、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并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逻辑梳理的情况下,通过此问题的思考,推动学生思维层次的提升。。
2、通过呈现开放性的参考答案,充分肯定学生的思维活动成果,保持学生学习动机在高位状态。
二、世界眼光·传统守望
【导入】
(从学生的思维火花出发导入新话题的交流)
基于以上的认识,谈到顺乎世界之潮流,有人看到的是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的历程,有人看到的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忧思。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化,传统文化似乎有意无意被忽视了,逐渐式微……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材料呈现】
材料一: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康有为
材料二:“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 ——孙中山
材料三: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国家,……只是到了19世纪、20世纪,当西方的示范展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方式,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戊戌变法的“大同书”等等中都可以找到根据,这种回应方式离不开中国的历史传统。
——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 表现为……通过追求富强来凸显民族存在,而追求富强又只能是近代化和西方化。于是,民族主义立场和世界主义价值就常常混杂在一起,近代性的追求(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遮掩了传统性的固守,民族主义则经由世界主义来表达。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解读,展示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制造认知矛盾和冲突,推动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先进知识分子心中是顾及传统文化的,但在宣传过程中,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导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迷失,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材料呈现】
以日本为例,思考向西方学习与保留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大国崛起——百年维新》片段——全盘西化给日本带来的消极影响
材料二:《大国崛起——百年维新》片段——日本政策的调整
材料三:在学习西方的实践中,一部分日本人逐渐认识到,既不能不顾日本国情,生搬硬套西方的技术和文化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也不能一成不变地固守幕藩时代的思想和传统,陷入“国粹主义”泥沼;既要努力实现与国际潮流接轨的现代化,又不能被“欧化主义”所同化。于是,日本的有识之士得出结论:主要从“和洋折衷化”进一步过渡到“和魂洋才”,就是做到了“日本化”……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问题设置】
1、在视频中,造成日本社会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2、这些做法给日本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3、日本后来是如何调整的呢?
【设计意图】
以近代与中国面临相似境况的日本为例,思考在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中应有的世界眼光与民族心态。
【材料呈现】
……农耕文明育化出来的历史传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必须做出自身的调整。几千年来,作为共同体的中国……是为内部成员提供道德支撑、塑造相近的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认同的精神家园……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必须融入世界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可能离开中国的传统。
——范映渊《中国梦价值内涵演进的逻辑结构》
【设计意图】
回到中国主线,提出近代中国必须处理的一对关系:世界性与民族性
【主题升华】
环节一
材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呼应开头,重现课表,在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不能忘记中华文明之根,这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环节二:集体朗读以下材料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优秀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习近平
环节三 传统守望 文化自信
【课后练习】
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板书设计】
思想解放·传统守望——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反思
一、思想解放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2、地主阶级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
3、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君主立宪
4、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
二、传统守望·世界眼光
课件26张PPT。思想解放·传统守望【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反思顺乎世界之潮流思想解放·传统守望【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反思顺乎世界之潮流 中国向何处去? 在资本主义浪潮的冲击下,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要怎么办?顺乎世界之潮流“西学东渐”?学不学?学什么?怎么学顺乎世界之潮流林则徐李鸿章梁启超孙中山一、思想解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共和顺乎世界之潮流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倡导变法图存;君主立宪主张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 有什么不同之处?顺乎世界之潮流 以下关于维新派和革命派两个派别关系的表述,哪一组是准确的?结合两派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活动来论证。
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维新派和革命派观点的异同顺乎世界之潮流(从时代背景看)爱国性,挽救民族危机,爱国主义激情;
(从变法内容看)进步性,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从社会效果看)启蒙性,宣传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材料: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维新思想的影响顺乎世界之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共和器物制度师夷长技
以制夷中体西用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地主
阶级资产
阶级顺乎世界之潮流相同的问题,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认识社会各阶层对西方先进文化的不同认识
器物、制度……
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民主、共和……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
器物到制度、由浅入深;被动到主动……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化,传统文化似乎有意无意被忽视了,逐渐式微……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康有为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
同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康有为的主张有什么特点?顺乎世界之潮流 “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
——孙中山顺乎世界之潮流 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国家,……只是到了19世纪、20世纪,当西方的示范展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方式,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戊戌变法的“大同书”等等中都可以找到根据,这种回应方式离不开中国的历史传统。
——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顺乎世界之潮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 表现为……通过追求富强来凸显民族存在,而追求富强又只能是近代化和西方化。于是,民族主义立场和世界主义价值就常常混杂在一起,近代性的追求(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遮掩了传统性的固守,民族主义则经由世界主义来表达。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顺乎世界之潮流 于是在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中过于重视近代西方先进文化,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导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迷失,甚至在后来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喊出了 “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口号…… 当我们不再坚守民族之魂,文化之根,将会带来什么呢?顺乎世界之潮流 在视频中,造成日本社会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冲突的原因是什么?顺乎世界之潮流简单的拿来主义;极端西化……这些做法给日本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冲突、混乱、动荡、……日本后来是如何调整的呢?二、世界眼光·传统守望本视频点此下载顺乎世界之潮流二、世界眼光·传统守望 在学习西方的实践中,一部分日本人逐渐认识到,既不能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也不能一成不变地固守幕藩时代的思想和传统;既要努力实现与国际潮流接轨的现代化,又不能被“欧化主义”所同化。日本的有识之士得出结论:主要从“和洋折衷化”过渡到“和魂洋才”,就是做到了“日本化”……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农耕文明育化出来的历史传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必须做出自身的调整。几千年来,作为共同体的中国……是为内部成员提供道德支撑、塑造相近的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认同的精神家园……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必须融入世界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可能离开中国的传统。
——范映渊《中国梦价值内涵演进的逻辑结构》民族性世界性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顺乎世界之潮流二、世界眼光·传统守望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优秀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清晰的精神标识,是流淌在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最热腾的精神血液,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顽强的精神脊梁。……“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习近平的确,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课堂巩固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
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
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
误的是( )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顺乎世界之潮流感谢聆听 欢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