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课件 教案 )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课件 教案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03 14:09:12

文档简介

课堂教学设计
地区
学校
授课教师
课题名称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课题来源
□年级:高二 □教材版本:人民版 □所属章节:专题一
设计思路
本课在学习内容及教学环节上将根据教材及学生能力特点按照“直观到微观”“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循序渐进推进:
(1)本节课是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的第1课,在导入设计中从全册书和第一单元开始说起,引领学生进入新学期历史课的学习。然后组织观看视频《商鞅论战孟子》,将学生带回到“百家争鸣”的现场,营造历史情境,请学生谈观后感,并利用生成性资源,及时引导,使学生对百家争鸣的概念、内涵等有一个初步认识。
(2)教材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因此在设计时主要按照流派顺序介绍,使教材和设计两者结合相互补充。落实本课基础内容,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等,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史料解读、表格比较的方法推进。
(3)主要流派代表人物的思想观点内容繁杂而且抽象深奥,为突出重点和便于学生理解,在设计时重点是儒家思想的学习。其他流派中重点学习老子和韩非子,并且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光芒在当时或者今天的影响做较多关注。讲解抽象观点时通过选取材料,论从史出,注意结合身边的实际生活更好地理解诸子思想的特点。
(4)通过史料解读,探究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合理性(背景)和重要性(意义),从而使学生对百家争鸣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理解。
课标与学情分析
(一)课标要求
1.知道百家争鸣;
2.了解儒、道、法、墨四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3.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意义;
4.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5.认识到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完成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深入探究春秋战国时各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提供知识基础。
通过以往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思维也更活跃,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历史,能更理性地去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都有利于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探究思想家的思想成果,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但由于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过于久远,相关史料并不充足,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学生要真正理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及其特点会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提供视频、图片等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人思想的异同,从而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概述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图文、文本资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探究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2)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提高史论结合、解答问题的能力,分析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自主探究问题,并学会用比较法等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分析百家争论的焦点,进而巩固知识。
(4)课堂点拨,课后学生自主分析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的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感悟先秦哲人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智慧,他们为人类思想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学习,意识到这是时代的需要,并对这一时期的思想有一定的认识,培养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境界和爱国情操。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剔除糟粕,吸取精华。
重点难点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三个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本节内容时空坐标及教材地位后,组织学生观看《稷下学宫·商鞅论战孟子》视频,建造历史情境,通过最直观的方式把学生带回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现场,使他们真切感受到争鸣气氛,开启学派思辨模式,快速建立本课学习所需的情感和思维基础。请学生发表看法,引导提炼出百家争鸣的含义:
一、初识百家争鸣(含义)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驳。
(3)“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和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驳,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彼此诘难,互相论战,出现了思想上、学术上空前繁荣的局面,后世将之称为百家争鸣。
二、了解争鸣百家(学派人物及主张)
教师主要通过史料解读,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在本节重点讲解儒家学说,道家、法家、墨家则主要通过表格进行比较学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创始人
(1)创建儒家学派及其思想主张:
(.思想核心——“仁”(涵盖一切美德)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克己复礼为仁。”
(.政治思想——“德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根本目的(也是执行标准)——“礼”,即克己复礼,维护周礼。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不学礼,无以立。”
(2)创办私学,发展教育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形成一整套教育思想;培养大批人才。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创始人。
讨论:史书记载,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对于“仁”讲了很多,“义”“利”之辨也分得很清。每个人应当毫不考虑自己利益,无条件地做他应该做的事,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换句话说,他应当“推已及人”,这实质上就是行“仁”。但是孔子虽然讲了这些道理,他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2.孟子和荀子对儒学的发展
学生阅读书本,归纳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1)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以礼制欲”,“性恶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在进行简单阐述后,通过比较法了解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而使学生对早期儒学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孔 子
孟 子
荀 子
仁的思想
“仁’
“仁政”
“仁义”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保民”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教师讲解:在当时,儒家思想并不是一枝独秀,而且也没有得到诸侯国国君的重视。与儒家思想形成的同时,其他流派也在形成和发展中,他们与儒家思想相互批评,也相互渗透,对于后来的儒学独尊局面也有一定的影响。引出其他重要学派,为了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也可以使学生看到各派的思想核心,本环节主要以表格的形式继续推进: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名言论/主张
核心观点及影响
儒家
春秋
孔子
“仁”、“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汉代以后演变成中国主流思想,成为中国正统思想,影响几千年。
战国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以礼制欲”,“性恶论”、德治兼法治
道家
春秋
老子
哲学思想:“道”,朴素的辩证法;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奠定中国哲学基础。
战国
庄子
最高原则:道。“齐物”、“自然无为”
法家
战国
李悝
“尽地力之教”、“平籴法”、“军功授田宅”、严刑酷法(《法经》)
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变法改革,推动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汉以后消失。
战国
商鞅
变法强秦
战国
韩非
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以法治国,变法革新
墨家
战国
墨翟
兼爱、非攻、尚贤、节葬;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节内容的时候,需要提供更容易理解的材料以便学生理解和归纳,
1.道家思想——老庄学说
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③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为而民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⑤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
议一议: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2.法家思想——韩非子(集大成者)
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②爱臣太亲, 必危主身; 人臣太贵, 必易主位。
③赏莫如厚, 使民利之; 誉莫如美, 使民荣之; 诛莫如重, 使民畏之; 毁莫如恶, 使民耻之。
④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⑤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3.墨家思想——墨子(创始人)
①“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②“(战争使)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③“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调和,天下之人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④“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根据各学派思想特点,创设问题检测学生的理解及运用知识的水平:
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升华,是对人类价值观合理因素的借鉴和吸取——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请结合本课所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哪些学派的思想主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影响极其深远,从而引出第三节内容:
三、认识百家争鸣
教师承接上述问题,给出材料,首先使学生加深对百家争鸣重要性的认识,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这种“不可思议”的局面,引导学生去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必然性,进一步加深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一文化繁荣景象的理解。
(一)重要性(意义说明)
材料: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据岳麓版课标教材《历史》必修Ⅲ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合理性(背景分析)
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文化教育方面进行探究,使学生基本掌握史料分析和概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理解能力。
材料: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一、二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表现为: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斗、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在文化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四、小结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思考儒、道、法学派的后续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课小结,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思想文化的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出现了思想文化异常活跃的“盛世”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个时期恰是经济、政治各方面破旧立新的乱世之期。纵观中国思想发展史,我们注意到,法家在战国盛行甚至助秦一统天下,但力行法家的秦二世而亡,甚至汉代以后作为独立的学派 消失了,道家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使汉代出现文景之治......因此,一定时期的思想和文化是对这一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当然,从今天看来,最厉害的就是儒家学派了,那么儒家学派是如何发展演变影响至深至远至广的呢?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引子。
五、巩固练习:
1.伏尔泰曾说过,中国文人的宗教是令人钦佩的。他们没有任何迷信和荒谬的传说,也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伏尔泰口中的“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是( )
A.佛教 B.道教 C.儒学 D.老庄思想
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 民莫敢不 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3.学完“百家争鸣”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各科任教师的教学管理风格,其中评价不太恰当的是
A.小李: 语文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待人宽容,有儒家风范,
B.小刘:政治教师老师很摆架子,特别注意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C.小王:历史老师是法家的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班规,并严格执行
D.小张: 地理老师给我们充分的主动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的真传
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
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④“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主张对现代中国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答: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
法家: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严于律己等。
课件22张PPT。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
二、儒学的兴起
三、宋明理学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标要求:
1.知道百家争鸣;
2.了解儒、道、法、墨四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3.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4.认识到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一、初识百家争鸣
概念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和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驳,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彼此诘难,互相论战,出现了思想上、学术上空前繁荣的局面,后世将之称为百家争鸣。一、初识百家争鸣二、了解争鸣百家读图提信息,四家啥印象? 陈国自春秋立国以来,历任国君都想寻得一位治国能人以图壮大实力,于是向天下发布“求贤令”,现在请你给四家代表制作一份简历以求得被接见的机会……二、了解争鸣百家【孔子】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不学礼,无以立。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传承发展爱人以德治民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奠定
基础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仁德礼二、了解争鸣百家【老子】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3、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为而民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庄子】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道家:道生万物,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清静寡欲、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二、了解争鸣百家 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2、爱臣太亲, 必危主身; 人臣太贵, 必易主位。
3、赏莫如厚, 使民利之; 誉莫如美, 使民荣之; 诛莫如重, 使民畏之; 毁莫如恶, 使民耻之。
4、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5、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事异则备变。法家:加强中央集权、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二、了解争鸣百家1、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2、(战争使)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3、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调和,天下之人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4、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5、“取实予名”
“察类明故”
墨家: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崇尚节俭、严于律己等认识论逻辑学他们的思想是否早已消逝无影无踪?儒味一中道味一中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升华,是对人类价值观合理因素的借鉴和吸取。三、分析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在历史上影响至深至广。请你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这一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合理性。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据岳麓版课标教材《历史》必修Ⅲ齐王儒家法家参与者众《稷下学宫》场面解读:百家争鸣出现的条件有哪些?学派云集三、分析百家争鸣大
动荡大
变革大
发展统一分裂统一奴隶社会走向解体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经济?
政治?
阶级?
文教?春秋战国最突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1.经济上: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推广,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决定因素) 2.政治上: 分封制崩溃,奴隶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角力,既需要志士能人提供发展之计,又无力对人们的思想加以束缚和制约,客观上为思想活跃提供一个较宽松的政治环境。 材料:春秋战国,中下级奴隶主贵族纷纷开垦井田外的荒地,视为私田,归己所有,随着私田的扩大,投入公田的劳动力日益减少,井田制日趋瓦解。......土地的占有者就变成封建地主,耕种土地的劳动者则变成封建农民。
——北师大版历史必修2 4.在文化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并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四、小结提升 1、时代变迁,社会动荡的乱世之期,思想必越活跃,思想文化的“乱世”即“盛世”。
2、一定时期的思想和文化是对这一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顺应时代发展的思想文化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1《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五、巩固练习C 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C 4.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B 3、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A本课推介文章郭洪水《百家争鸣”的主流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发端》
姜继为《百家争鸣对后续中国之影响及其成因初探》
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谭 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刘泽华《思想自由与争鸣——战国百家争鸣的启示》
李彬《法家思想的历史命运》
钱锦宇《新“法家三期说”的理论阐述
——法家思想史断代的几个问题》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