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采兮辞》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采兮辞》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3 21:3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归去采兮辞》教案
陶渊明
【知识目标】
一、了解辞赋的联系与区别,领会诗人寓旷达之情于闲逸之景的写法。
二、掌握常用实词、虚词用法。
【能力目标】
一、分析品味作者于叙事的过程中贯穿自己的人生感悟与理想追求的情感线索。
二、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创作手法,感受自然清新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感悟诗人的旷达情怀,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
一、了解古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叙事的借题发挥的特点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分析理解对山水佳胜和宴会胜况描述与人生感悟之间的关系,品味作者于悲伤感慨中流露出来的对现实生活的流连珍惜之情,培养正确的生死观是难点。21·世纪*教育网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
【教学时数】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背景材料导入
1.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他年轻时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下级官职,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认清官场的浑浊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后代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风格,称为“田园诗人”。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2·1·c·n·j·y
2.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左职,赋《归去来兮辞》。文前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www-2-1-cnjy-com
3.诗前小序
预习思考:
【作者从哪里归去?为什么要归去?作者为什么与现实不合?序言里有哪些内容是对辞文的补充?哪些语句提示了辞文的内容?】2-1-c-n-j-y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译文: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关使,蒙江州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派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差。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着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21教育网
?
二、初步探究
1、什么是“辞”?
辞,是介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21*cnjy*com
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1)它四句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
(2)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
2、题目该如何理解?
“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日归去,于家日归来,故曰归去来”。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来源:21cnj*y.co*m】
?????(联系:听取蛙声一片/复驾言兮焉求)
?
三、读懂文本,掌握重点词句
1、古今异义
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于是:古,因此,如“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今,承接连词。
抚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2、词类活用
眄庭柯以怡颜????“悦”的使动用法,使……愉怡。
悦亲戚之情话????“悦”的意动用法。以……为欢悦。
乐琴书以消忧????“乐”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善万物之得寸????“善”的意动用法.以……为善:即“喜欢”、“羡慕”之义。
3、名言名句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实迷途之末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四、拓展求思
1、作者是在怎麽样表达感情的?情与景是怎样交融在一块的?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都是借助于景物的形象描写。情在景中,景与物也有人情和个性。
第一段写归家途中的景“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烘托了急盼欢快之情。
第二段描写刚进庭院时景象,以庭院荒凉和温情洋溢对比烘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人,抚孤松而盘桓”几句,形象反映作者厌倦官场向往自由的心境。这里“抚松”和上文“松菊犹存”一样,寄托深远。作者在心旷神怡时,不忘坚持个人高洁情操。诗人淳朴的心灵、高尚的情操与家乡自然美好景物和谐交融;孤松与菊花都是品德高洁的象征,充满诗情画意。
2、具体描写作者归隐田园的情趣有哪些?从几方面描述?
家贫亲情暖——家穷景色美——生活清淡心情悠闲——情趣丰富精神充实
3、你认为《归去来兮辞》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作品表达了作者迷途知返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一般的论述中,大都认为这篇文章的感情基凋是喜悦、愉快的,你认同吗?请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分析。
【讨论后,教师启发】
作者所表达的情绪:一是对官场的厌恶;二是对归隐的喜悦;三是人生感想。
前两类可以看作是后面的铺垫和映衬,后者则成为前者的升华。
实际上。陶渊明的归田思想并非全然喜悦,其中还隐藏着深深的痛苦。试想,他既知官场为“迷途”,为“昨非”,为什么还一生数度为官,屡错屡犯?既然已弃官归乡,解脱了“心为形役”的尴尬,为什么还要自我劝慰。“复驾言兮焉求”“感吾生之行休”“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都表现作者的痛苦思考与自慰自勉。21cnjy.com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渊明由于儒家传统思想和家学渊源的熏陶,他一直怀着“大济苍生”的志愿,意欲有所进取。他曾几度远离故土,在坎坷曲折的仕途上颠簸行进,经历了种种仕途的挣扎,又有多次归隐。陶渊明这次弃官归隐,可谓看破红尘,彻底回归,以往“大济苍生”的理想终成泡影,对此作者岂能没有悲情隐痛。www.21-cn-jy.com
【总结】《归去来兮辞》的情感基调
一方面是恬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平和温馨的田园生活,生机勃发的乡野万物令他感到赏心悦目,妙趣横生,作者为找到了心灵的归所而欢欣鼓舞。
一方面也要看到,作者暂时的超脱和愉悦是以牺牲济世苍生理想为代价的,对官场厌恶与决绝,却是梦想的彻底破灭,作者心中不免充满深深的无奈和惆怅。
因此这篇作品的情感基调并非喜悦,而是悲凉,陶渊明只是用理想的境界作为自己在现实痛苦世界中的精神家园,他的快乐只能是无力扭转现实的一种自我安慰。21·cn·jy·com
如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矛盾与“乐琴书以消忧”的心曲也就找到了解释。
总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露的情感,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欣,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两者是完整统一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
五、迁移运用【材料附后】
?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翻译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