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第三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学法提示
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抓住作者的观点。文艺评论虽然是对文艺现象或文学创作规律进行的分析与评论,但从文体特点上看,依然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所以,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作者在文中表露的观点态度是第一步。
2.筛选文中的信息材料,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筛选文中的信息,即分析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哪些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些材料各是从什么角度或层面使用的,这样使用有什么好处。对材料的分析、筛选,是理解文章精巧构思的关键。
3.培养探究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治学精神的严谨和学识素养的深厚,是具有探究精神的典范文本。学习时,可以在深入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尝试另举材料证明作者的观点,或举出反例,加以批驳;也可以另选文艺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8 咬文嚼字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朱光潜先生在文中赋予“咬文嚼字”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还涉及对作品语句的玩赏、品鉴。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与他对文学创作的认识分不开的。作者认为: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不是一表一里、一后一先的关系,“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因此,“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这些观点,对理解本文至关重要。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2.文艺随笔: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文学小品文。文艺随笔注重内容的知识性,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常常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或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文艺随笔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注字音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写汉字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解词语
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平添:①自然而然地增添;②无端地增添。
游离:比喻离开集体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
点铁成金: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也说“点石成金”。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粗枝大叶: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4.辨近义
(1)因缘 姻缘
辨析:“因缘”,佛教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结果的条件或力量。“姻缘”,指婚姻的缘分。两者适用的对象不同。
例:①怨敌的武器与我的身体,二者都是产生痛苦的因缘。
②她相信姻缘命中注定。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捉摸 琢磨
辨析:“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式)。“琢磨”,①雕刻和打磨(玉石);②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反复思索的意思应该用“琢磨”。
例:①命运并不是不可捉摸的,我们可以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
②有网友调侃说,我时常琢磨美国人不用筷子,那加州牛肉面该怎么吃。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咬文嚼字 字斟句酌
辨析:“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一般情况下为贬义词。“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例:①莫里哀在《可笑的女才子》一剧中,将矛头指向贵族社会,讽刺他们说话咬文嚼字,使别人听不懂他们的话。
②舒尔曼在此书中字斟句酌,不仅一步一步把他破碎的故事拼接起来,而且在此过程中始终在与自己的内心搏斗。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4)锱铢必较 斤斤计较
辨析:“锱铢必较”,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两者一般情况下可以换用,在专指数目和钱这一方面的计较时,一般用“锱铢必较”。
例:①他是个锱铢必较的人,所以最好不要跟他有金钱上的往来。
②正当维权并不是斤斤计较,不要把维权者看成是刻薄吝啬之人。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一】 理清论证思路
1.“咬文嚼字”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它是什么意思?是在第几段提出的?
参考答案:本来的意思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一般情况下为贬义词。在本文中是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是在文章的第3段提出的。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2.课文是如何阐述“咬文嚼字”的?请根据提示填空。
全文共8段,根据文意,大致可以分成如下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1~5段)通过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 和 的调整。?
②第二部分(第6~7段),从正反两方面强调:? 。?
③第三部分(第8段),点明写作目的:? 。?
参考答案:①文字 思想 ②文学作品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③强调运用文字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吗?如果不是,其侧重点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二】 体会论证方法
1.在文章第一部分中,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举了三个例子阐述自己“斟酌文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观点。根据提示,填写下面的表格。参考答案:②说明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③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2.作者在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时,谈到了“善用”和“误用”两种情况,采用的是怎样的论证方法?请在横线处填空。参考答案:①正面举例 ②反面举例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根据下面的语境填空。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论述了① ,以及② 。?
参考答案:①如何“咬文嚼字” ②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1.“咬文嚼字”这个词,经过朱光潜先生的阐释,被赋予了一种崭新的含义,这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你认为本文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可以从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和方法两个角度分析。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参考答案: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2.在《咬文嚼字》一文中,作者提到的“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其实贾岛所吟之诗是《题李凝幽居》。诗的内容是:“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古今人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但朱光潜先生却“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结合全诗的内容,谈谈你对“推”与“敲”的看法。
提示:对这两个字的使用,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参考答案: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写了诗人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首联描写了幽居周围幽静的环境,暗示了李凝隐士的身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在皎洁的月光下万籁俱寂,这突然发出的几下敲门声打破了幽居的宁静。这是以声衬静的手法。并且,诗人是去走访友人,临到友人门前用“敲”字更为贴切。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文学的趣味(节选)
朱光潜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节选自《朱光潜全集》)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思维训练?
1.“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1)精神上的残废:?
(2)精神上的中毒:?
(3)精神上的短视:?
参考答案:(1)根本不知,感受不到趣味。(2)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3)知得不周全,趣味狭窄。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2.文中多处引用名言名句,请举一个例子说说它的具体作用。
答案示例:第1段引用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话,引出了作者关于文艺欣赏的不同见解。第5段引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话,说明研究文学也像估计山的大小一样,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鉴别力也就愈可靠的道理。第6段引用华兹华斯“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的话,引出不仅是作者,包括读者也须时常创造文学趣味,使趣味广泛而鲜活。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千锤百炼写文章
林 非
已经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了。当首次读到杜甫的诗篇《偶题》时,开头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两句诗,给我留下了那么深刻的印象,我始终都牢牢地记在脑海中。
杜甫把文学创作的影响力,看得多么重大,竟会穿越辽阔的空间和恒久的时间,绵延不绝地密布在历史的顶空,永远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正因为如此,就得非常认真和刻苦地去从事,让自己在坚持不懈的思虑中间,完完全全地从心里弄明白,究竟是何处获得了成功,哪里又存在着缺失。如果不是像这样用心揣摩,反复推敲,做到栩栩如生、情动于衷和哲思深邃的话,哪里又能够产生一股奇妙和磅礴的力量来?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进行构思与挥洒的整个撰述的过程,确乎是一种异常艰巨的劳动。谁都想追求达到最美满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却由于自己修养和资质方面的种种原因,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就得像杜甫那样,毕生都严肃地对待治学与写作的事业,经过持久和苦心的琢磨,以便使自己获得不断的改进和提高,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卓越的篇章。
杜甫兢兢业业的精神真值得喜爱写作的人们好好思索,怎样去努力地从事这项工作。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优秀的作品总是比较少见。面对着这无法更移的事实,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颜之推,就曾在自己的《颜氏家训·文章》中论述过:“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然至于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他估计的这个数字,比起实际的情况来,似乎是过于缩小了,过于苛刻了。从先秦两汉开始,直至整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如此漫长和浩瀚的历史中间,令人击节赞叹的篇章,肯定是远远超过这个数目的。然而像他这样运用夸张的说法,坚持一种分外拔高了的标准,却也可以提醒和促使很多的有心人,努力奋斗,以便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更是掌握了从事著述的内在规律。他在《日知录·著书之难》中,论及这一点时说道:“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必须阐述出前人未能很好涉及和发挥的思想,具有明显的独创个性,才足以启迪后世的许多人。只有像这样刻苦地思考和撰述,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著作长久地流传下去。如果“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像这样写出的书籍,就“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写得太轻松和快速了,自然很容易产生许多差错与谬误,无法让后人从中得到教益,哪里还有可能传诸后世呢?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可是历来都有不少轻薄和放纵的文人,跟此种严肃认真的态度相悖,总喜爱随便和胡乱地涂抹,因此就写出了很多低俗与丑陋的东西,其中有谄媚皇上和权贵的,有宣扬声色犬马的,戕害着多少人的精神世界。像这样的行径,只能说是丧失了灵魂的洁净,远离了社会的良知。当今,也有一些喜欢起哄的文人,卖力地吹捧帝王,讴歌色情、淫逸以及种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匆匆忙忙地撰写、发表和出书,看起来是风风火火,把名气炒作得相当响亮,却不能给读者以正面的影响,只会误导读者,滋生消极和危害。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在此之际,冷静地想一想顾炎武这个“著书之难”的见解,不乱写,不图快,不贪多,而致力于追求思想与艺术的质量,必须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时候,做到像晋代诗人陆机于《文赋》里所说的那样,“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时刻关心天下的大事、众生的疾苦和人们对于未来的追求,才有可能写出激荡心灵的篇章。这样,无论对于自己来说,抑或对于广大的读者而言,肯定都是件好事。
每当提笔写作的时候,确实应该尽量思考得深远一些,尽量挥洒得优美一些。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这样才有可能闪烁出哲思和审美的光芒,足以恒久地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真正做到为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品读提示 本文与《咬文嚼字》一样,都是主张为文要谨严,写作要慎思。不同之处是,本文从语言与思想方面告诫人们写文章要千锤百炼,不要急功近利,侧重于构思与挥洒的整个撰述过程,追求的是达到完美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在安排材料上,本文侧重于引用名家的做法与说法,以事实为依托,旁征博引,委婉说理。?素材开发美文品读类文悦读微写作每课一法●朱光潜先生著作等身,建树颇丰。他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四个字不仅集中反映了朱光潜先生求学时的精神状态,而且贯串了他的一生。朱光潜先生曾说:“这四个字我终生恪守不渝。”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中,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素材开发美文品读类文悦读微写作每课一法第三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座右铭共6字:“此身、此时、此地。”在这条座右铭的激励下,朱光潜先生不断给自己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在他80多岁时,依然信心十足地承担起艰深的维柯《新科学》的翻译工作。
从朱光潜先生三立座右铭的过程中,我们除了看到一个自我砥砺、孜孜以求的学者形象外,难道不应该获取更多的人格力量和思想上的启迪吗?
运用方向 追求卓越、砥砺自己、毅力?素材开发美文品读类文悦读微写作每课一法●朱光潜先生有本书叫《谈美》,副标题为“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该书出版之后,受到广泛欢迎。可就在《谈美》出版后不久的1936年初,上海书摊上便出现一本署名“朱光潸”、题目为《致青年》的书。书名接近,姓名几乎难辨,该书的副标题竟是《给青年的十三封信》;封面设计也追踪摹形。无奈之余,朱光潜先生竟然给这位“朱光潸”写了一封信:首先,他请朱光潸原谅,说是自己误将此书认作自己的了;接下来,朱光潜先生将自己写作的情形略作回溯,并暗示做人要坦白、老实。该文后发表在《申报》上。也许那位“朱光潸”没有看到这封信,《致青年》仍然四处销着,甚至从上海销到成都,不仅印刷一次,几年后还在印行。
运用方向 优秀作品的影响、宽厚、幽默?美文品读类文悦读微写作每课一法素材开发联想手法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以上文字是朱光潜对联想的具体阐释,他以生动的举例给我们的写作点明了途径。美文品读类文悦读微写作每课一法素材开发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会产生联想。一提到“秋风”,往往立刻会想到“落叶”,为什么会想到“落叶”呢?因为“秋风”和“落叶”不但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而且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我们常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因为花朵鲜艳、惹人喜爱,和小朋友有相似之处,这就是“相似联想”。当我们提到被父母遗弃的孤儿时,会自然想到我们在父母身边的幸福,这就是“对比联想”。我们看到一位慈祥的女教师时,往往会想到妈妈,因为她们在某些方面相近,对我们都是一样的关怀、体贴,这就又是“相近联想”了。由此可见,“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美文品读类文悦读微写作每课一法素材开发运用联想手法,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要找准联想点。联想点是触发联想的媒介,可通过相关性和因果性来突破。例如写“月”,其相关性可以表现为“中秋”,其因果性可以表现为“思念”,这样就把作文写活了。
2.要合情合理。引起联想的事物与联想到的事物、人物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有相似点;联想要符合客观实际,让人看了可信,读了觉得有道理。不能瞎想、胡思乱想。如由“月”想到中秋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就是有了意义,用“举头望明月”来表示思念亲人就恰到好处。
3.要为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服务。最好能由小见大、见微知著,由小事物表现大的主旨;也可不拘泥于一点而拓展开来,比如英国作家伍尔芙《墙上的斑点》。素材开发美文品读类文悦读微写作每课一法恰当运用联想手法,写一段文字。要求联想丰富、合理,能给人以美的感受。不少于200字。素材开发美文品读类文悦读微写作每课一法写作示例:方方的月亮在移动,消失,又重新诞生。唯一的小方窗里透进了光束,是落日的余晖还是站台的灯?为什么连另外三个方窗也遮严了呢?黑咕隆咚,好像紧接着下午便是深夜。门咣地一关,就和外界隔开了。那愈来愈响的声音是下起了冰雹吗?是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靠人打铁,我们祖国的胳膊有多么发达的肌肉!呵,当然,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来自这一节铁轨与那一节铁轨之间的缝隙。目前不是正在流行一支轻柔的歌曲吗,叫作什么来着——《泉水叮咚响》。如果火车也叮咚叮咚地响起来呢?广州人可真会生活,不像这西北高原上,人的脸上和房屋的窗玻璃上到处都蒙着一层厚厚的黄土。广州人的凉棚下面,垂挂着许许多多三角形的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美国的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素材开发美文品读类文悦读微写作每课一法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们的杨子荣咏叹调时有什么样的感受。京剧锣鼓里有噪音,所有的噪音都是令人不快的吗?反正火车开动以后的铁轮声给人以鼓舞和希望。(摘自王蒙《春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