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图表示反射弧的模式图,如果从b点给予强刺激,则能测到细胞膜电位变化的部位是( )
A.a、c、d
B.只有c、d
C.只有a、c
D.只有c
【解析】 根据神经中枢内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只能从轴突末梢向下一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传递,故A为感受器。B为效应器。从b点给予强刺激,兴奋在传入神经双向传导,传导到a处能够测到膜电位变化,兴奋通过神经中枢的突触传递到c处可以测到膜电位变化,进一步通过突触传递到d处可以测到膜电位变化,故A正确。
【答案】 A
2.如图是反射弧示意图,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若Q处受损,仍可产生感觉
B.该反射弧中包括三个神经元
C.在神经中枢中表示有两个突触
D.若P处受损,电刺激Q处肌肉不收缩
【解析】 Q是传出神经,若Q处受损,刺激感受器,兴奋能传到神经中枢并沿脊髓上传到大脑皮层,仍可产生感觉,A正确;由胞体的个数可知:该反射弧中包括三个神经元,B正确;看图可知:在神经中枢中表示有两个突触,C正确;Q是传出神经,若P处受损,电刺激Q处肌肉仍能收缩,D错误。
【答案】 D
3.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解析】 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与视觉、听觉、语言、运动等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相关,A错。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与听觉、语言、运动等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相关,B错。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神经中枢在脊髓,C正确。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与视觉、语言和学习与记忆等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相关,D错。
【答案】 C
4.田径运动员听到拉拉队的“加油”声时会跑得更快,这一神经调节的过程是( )
A.声音→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传出神经→效应器
B.声音→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
C.声音→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效应器
D.声音→感受器→传入神经→小脑→传出神经→效应器
【解析】 声波刺激耳蜗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通过神经联系,运动中枢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导到效应器,使运动员跑得更快,A正确。脊髓、下丘脑、小脑都没有听觉、运动等高级神经中枢,BCD错。
【答案】 A
5.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
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抑制效应器的活动
【解析】 拔牙时局部麻醉药作用于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兴奋不能传导到相关中枢,最终不能在大脑皮层形成痛觉,A正确。局部麻醉药没有作用于神经中枢,B错。CD选项没有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会形成痛觉,CD错。
【答案】 A
6.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解析】 神经纤维未兴奋时,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大,膜内钾离子外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到一定强度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膜外钠离子内流,造成膜电位为外负内正,ABD正确。兴奋在游离神经纤维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但在反射弧,由于兴奋在突触的传递为单向,故兴奋在整个反射弧是单向传导的,C错。
【答案】 C
7.若某幼儿垂体因故受到损伤,一般不引起( )
A.抗寒能力减弱
B.血糖升高
C.生长发育迟缓
D.尿量增多
【解析】 垂体通过分泌促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调控其分泌相关激素。故垂体因故受到损伤,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下降,氧化代谢产热下降,A错。胰岛不受垂体控制,血糖浓度变化直接刺激胰岛分泌相关激素调节血糖浓度,B正确。垂体损伤,分泌的生长激素下降,生长发育迟缓,C错。垂体损伤,释放抗利尿激素量下降,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水的重吸收下降,尿量增多,D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8.下列关于皮肤荨麻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病是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
B.该病是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将自身物质当成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
C.该病发作迅速,反应强烈
D.该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解析】 皮肤荨麻疹是一种过敏反应。该病是免疫系统异常敏感,是由于外来异物(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与抗体结合引起的,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且表现为发作迅速,反应强烈等特点,所以B错误。
【答案】 B
9.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B.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通过体液只运送至靶细胞
C.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维持含量的动态平衡
D.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也不起催化作用
【解析】 激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A正确;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通过体液运送至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细胞,B错误;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维持含量的动态平衡,C正确;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D正确。
【答案】 B
10.人的体温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
A.人体能通过骨骼肌和内脏不断产热
B.人体通过皮肤散发热量
C.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控制机体产热量
D.人体能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之维持相对平衡
【解析】 人的体温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之维持相对平衡,D正确。ABC分别只是产热或散热方面,不完整,错。
【答案】 D
1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u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关于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解析】 消化道、呼吸道、膀胱、肺泡等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人体外部环境,故A正确;内环境具有一定的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故B错误;过敏原具有异物性,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免疫失调病,故C正确;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主要在脊髓,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故D正确。故选B。
【答案】 B
12.下图能正确反映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TSH)与甲状腺激素(TH)含量变化的是( )
【解析】 激素的调节过程一般来讲都是很缓慢的,为此不会出现稳升直降的曲线,其次,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之间存在一个反馈调节,即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过量的甲状腺激素又会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答案】 D
13.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先导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解析】 有些激素没有特异性,基本对所有的细胞均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如甲状腺激素等;血液中没有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并不都是记忆细胞,比如效应T细胞在没有附着靶细胞之前;激素的作用往往比较缓慢。
【答案】 A
14.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
B.短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但病毒可能侵入机体细胞
D.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后仍可作信号分子作用于另一靶细胞
【解析】 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是机体的防御系统,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A项正确;短期记忆主要与大脑皮层下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项正确;抗体是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不能进入宿主细胞,病毒是寄生生物,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才能生活,病毒能侵入机体细胞,C项正确;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不能再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另一靶细胞,D项错误。
【答案】 D
15.下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传导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解析】 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这个部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所以图中兴奋部位是A,A项错误;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所以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B项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所以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A→C、A→B,C、D项错误。
【答案】 B
16.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进行细胞免疫
B.若乙表示垂体,对其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只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丙可能是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内环境
D.信息分子可以通过靶细胞上的受体影响细胞代谢
【解析】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行使体液免疫,另一方面,B细胞还增殖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行使二次免疫(体液免疫),A错。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也会反馈作用于垂体,调节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保证甲状腺激素含量稳定,B错。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组织液),C错。激素、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被靶细胞细胞膜的受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传递给靶细胞相关信息,调节其细胞代谢,D正确。
【答案】 D
17.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是HIV。下列与该病有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HIV主要攻击T细胞,致使患者丧失免疫功能
B.HIV主要感染心脏,使患者心力衰竭而死亡
C.艾滋病患者可以将该病遗传给下一代
D.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血液制品和皮肤接触传播
【解析】 HIV主要攻击T细胞,致使患者丧失免疫功能,A项正确;HIV主要攻击机体的免疫系统,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大幅下降而感染其他病原体死亡,B项错误;艾滋病并非遗传病,不能遗传给下一代,C项错误;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血液制品传播,但不能通过皮肤接触传播,D项错误。
【答案】 A
18.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接受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浆细胞全部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B.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C.受抗原刺激后的B细胞,核糖体等的活动增强,导致细胞周期变长
D.T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只有前者的细胞膜上具有相应抗原的受体
【解析】 机体接受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B细胞也可以形成浆细胞,A项错误;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但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识别抗原,B项正确;受抗原刺激后的B细胞开始增殖分化,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等活动增强以适应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C项错误;T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两者细胞膜上都具有相应抗原的受体,D项错误。
【答案】 B
19.神经—体液—免疫网络是当前公认的维持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状腺的活动只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B.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以胞吐(外排)的方式释放,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D.系统性红斑狼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都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解析】 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甲状腺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故A错;神经递质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不都是蛋白质,故B错;在完整的反射弧中,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效应器都能发生反应,故C正确;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失调中的自身免疫病,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故D错。
【答案】 C
20.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脑干内有呼吸中枢、语言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B.激素随体液到达靶细胞,直接参与靶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C.大面积烧伤易发生感染的原因是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
D.病毒侵入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
【解析】 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中,故A错误;激素不参与靶细胞内的生命活动,故B错误;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皮肤损伤严重,导致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故C正确;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故D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0分)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相关实验。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图中序号表示)________。
(2)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图中________点(用字母表示)可发生兴奋。
(3)若刺激d点,图中________点(用字母表示)可发生兴奋。
(4)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共表示有________个突触。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__,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________(填方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③称为神经中枢。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2)神经纤维受到一定强度刺激后,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膜外钠离子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点产生的兴奋可以在传入神经双向传导到a点,可以通过神经中枢的突触传导到e、d、c点。(3)若刺激d点,兴奋可以传导到e点,但不能通过突触传导到abc点。(4)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共表示有3个突触。(5)兴奋在神经纤维以局部电流形式双向传导,在突触间以神经递质形式只能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不能逆转,为单向传递。
【答案】 (1)神经中枢 ①②③④⑤
(2)内正外负 acde
(3)ce
(4)树突或细胞体 3
(5)双向 单向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2.(7分)瘦素是由白色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类激素,科学家发现这种激素可以通过减少进食量,促进产热来减轻哺乳动物的体重。为了研究该激素的调节机制,科学家进行了系列实验。
(1)实验一:给瘦素缺陷型小鼠注射适宜浓度的外源瘦素后,小鼠进食量减少。据此推测,白色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经________运输至靶器官,靶器官产生兴奋,经________传递至________,令其产生饱觉进而减少进食量。
(2)实验二:给健康的饥饿小鼠注射外源瘦素后,血浆中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升高。据此推测,瘦素通过调节下丘脑分泌________,促使________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细胞的________。这说明,瘦素可通过调节其它激素的分泌,促进产热,降低体脂含量。
(3)综上研究,瘦素对哺乳动物体重的调节是通过________方式共同完成。
【解析】 (1)实验一:给瘦素缺陷型小鼠注射适宜浓度的外源瘦素后,小鼠进食量减少。据此推测,白色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经体液(血液)运输至靶器官,靶器官产生兴奋,经传入神经传递至大脑皮层(饱觉中枢),令其产生饱觉进而减少进食量。(2)实验二:给健康的饥饿小鼠注射外源瘦素后,血浆中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升高。据此推测,瘦素通过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这说明,瘦素可通过调节其它激素的分泌,促进产热,降低体脂含量。(3)综上研究,瘦素对哺乳动物体重的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方式共同完成。
【答案】 (1)体液(血液) 传入神经 大脑皮层(饱觉中枢)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新陈代谢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3.(7分)下图表示下丘脑对某些组织器官生命活动的控制,图中A~C表示三种不同的组织器官,1~8表示相关的组织或细胞,虚线箭头表示下丘脑经由延髓再进一步发出的自主神经,实线箭头表示通过相关激素建立的联系。据图分析:
(1)若图中A表示肾脏的部分结构,已知“刺激因素”是机体失水,则“某种激素X”是________(填名称)。
(2)图中B表示胰腺的部分结构。在饥饿时,指向B的虚线箭头促进8细胞分泌某种激素,该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________,与该激素相互拮抗的激素是由7________(填名称)分泌的。
(3)图中C表示甲状腺,如果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产生冷觉的场所是________。同时,由下丘脑分泌________(填激素名称),促进________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导致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代谢加快,产热增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调节。
【解析】 (1)根据图示分析,“刺激因素”是机体失水,可推知机体排尿增多,说明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某种激素X”是抗利尿激素。(2)图中B表示胰腺的部分结构。在饥饿时,胰岛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该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与胰高血糖素呈拮抗作用关系的激素应是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3)图中C表示甲状腺,如果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产生冷觉的场所是大脑皮层;同时,由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导致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代谢加快,产热增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这种调节机制称为分级调节。
【答案】 (1)抗利尿激素
(2)肝脏 胰岛B细胞
(3)大脑皮层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分级
24.(10分)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图表示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之间的关系及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1)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机体产热增加,该过程是通过________调节来实现的。甲状腺激素具有加速体内物质________的功能,若要设计实验验证甲状腺激素所具有的这一功能,常用的检测指标是________。
(2)下丘脑和垂体功能衰退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________(填“分级”或“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是________。
(3)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是否只有抑制作用________(填“是”或“否”)。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属于________疾病。
(4)细胞Z为________。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临床上可以用物质C进行治疗,该物质可通过抑制细胞X分泌________及细胞Y的________过程来减少抗体A的产生。
【解析】 (1)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机体产热增加,该过程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的。甲状腺激素具有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的功能,可通过机体的耗氧量来进行检测。(2)下丘脑和垂体功能衰退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所有组织细胞。(3)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并非只有抑制作用。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于强大引起的,因而属于自身免疫疾病。(4)细胞Z为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临床上可以用物质C进行治疗,该物质可通过抑制细胞X即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及细胞Y即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来减少抗体A的产生。
【答案】 (1)神经-体液 氧化分解 耗氧量
(2)分级 全身所有组织细胞
(3)否 自身免疫
(4)浆细胞 淋巴因子 增殖、分化
25.(6分)下图甲和图乙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进行了增殖、分化的细胞是________,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的文字、数字序号表示)。
(3)细胞G的名称是________,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抗原、淋巴因子、溶菌酶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图甲表示体液免疫,其中的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为B细胞、D为浆细胞、E是记忆细胞,图乙为细胞免疫,其中的F是靶细胞、G是效应T细胞。(1)在图甲所示的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和记忆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都能进行增殖分化,所以图甲中进行了增殖分化的细胞是细胞C、细胞E;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均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即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B、细胞C、细胞E;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虽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2)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主要是通过二次免疫来消灭病原体,其主要过程见答案。(3)细胞G是效应T细胞,其作用是与细胞F(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抗原。(4)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所以,在抗原、淋巴因子、溶菌酶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抗原、编码抗体的基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 (1)细胞C、细胞E 细胞B、细胞C、细胞E
(2)抗原细胞E细胞D沉淀或凝集反应(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效应T细胞 与细胞F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抗原
(4)抗原、编码抗体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