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3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3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1-05 16:5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3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不偏转,乙只发生一次偏转
B.甲只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C.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解析】 据图分析: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该突触结构类型是轴突-胞体型,且兴奋只能由乙神经元传向甲神经元,所以刺激A时,A所在的神经元甲会兴奋,而乙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
【答案】 B
2.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神经元
B.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
C.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前膜和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D.神经递质的传递是双向的
【解析】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而不是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个神经元,A项错误;以上可以说明神经递质实质上是一种化学信号,但只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而不能使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故B项正确,C项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项错误。
【答案】 B
3.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 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兴奋部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未兴奋部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两者之间存在电位差,引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C项正确。
【答案】 C
4.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前膜
B.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C.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
D.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
【解析】 神经递质只能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即神经递质传递是单向的,A、D项错误;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B项正确,C项错误。
【答案】 B
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abc
B.bc
C.bcde
D.cde
【解析】 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根据突触的模式图可知,兴奋的传递方向是从左向右,故C正确。
【答案】 C
6.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刺激b,引起效应器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根据神经节可知,e是感受器,d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在反射弧的传递是单向的,A正确;由于b是传出神经,故刺激b时产生的兴奋能传至效应器,效应器能收缩,但不属于反射,B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形式是电信号,兴奋在突触处传递依靠神经递质,电信号传导的速度比化学信号传递的速度快,C错误;Ⅱ是突触后膜,信号在突触后膜处的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故D错误。
【答案】 A
7.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解析】 ③上具有脊神经节(即③上的“黑点”),据此可判断③为传入神经,与传入神经相连的①是感受器,A项正确;甲图的⑥为神经中枢,其中含有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项正确;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内正外负,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两侧的膜电位表现是内负外正,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未兴奋部位,b为兴奋部位,C项错误;在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的移动,形成局部电流,D项正确。
【答案】 C
8.以下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有特异性
C.神经纤维的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D.神经递质经胞吐作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解析】 静息状态时K+通透性增大,K+外流,导致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故A错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故B正确;神经纤维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故C正确;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故D正确。
【答案】 A
9.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刺激图中的肌肉,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
B.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现象
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D.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
【解析】 据图可知,刺激肌肉产生的兴奋可以由大脑传至电流表,导致电流表的两极先后兴奋,因此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故A正确;刺激M导致肌肉收缩,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故B正确;兴奋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故C错误;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刺激N点时,电流表的两极只发生一次电位变化,即电流表偏转1次,故D正确。
【答案】 C
10.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B.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D.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解析】 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A错误;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B错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抑制下一神经元,C正确;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D错误。
【答案】 C
11.下图所示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在a、c
处分别放置电位计,b
处给予适宜刺激。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骨骼肌收缩,发生反射活动
B.骨骼肌不收缩,无反射活动
C.骨骼肌收缩,并在a、c
处均测到电位变化
D.骨骼肌收缩,a
处测到电位变化,c
处未测到电位变化
【解析】 b处给以适宜刺激,兴奋可以传至骨骼肌,引起骨骼肌收缩,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成为反射,A错误;由A分析可知,B错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不能由b传至c,因此c处不能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b处给以适宜刺激,兴奋可以传至骨骼肌,引起骨骼肌收缩,a处测到电位变化,c处未测到,D正确。
【答案】 D
12.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析】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阅读,B错误;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C正确;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2分)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1)图2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结构②的名称是________。
(2)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________。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兴奋、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上________的变化。
【解析】 (1)图2的结构名称是突触,结构②的名称是突触后膜。(2)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产生的反应为反射。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相关中枢。(3)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外负内正。(4)乙酰胆碱为兴奋性递质,引起结构②发生电位变化,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
【答案】 (1)突触 突触后膜
(2)反射 大脑皮层
(3)外负内正
(4)兴奋 膜电位(或外负内正)
14.(14分)屈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它使肢体从伤害性刺激上缩回,以保护肢体不受伤害性刺激所损伤。下图甲表示屈反射的反射弧,图乙为图甲中神经元A和B之间形成的突触的放大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乙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A中的________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B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2)图甲中,神经元D所在的部位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________。
(3)神经冲动从神经元A传递到神经元B的过程中,信号转换过程是电信号→________。
(4)皮肤感受器被扎之后,②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先后变化情况是________。
(5)皮肤被扎之后,会感觉到疼痛,这是因为神经冲动会由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元向上传导至________。
(6)某人因车祸致脊髓在胸部断裂,导致高位截瘫,用针刺该患者脚部皮肤,被刺的腿的屈肌的反应是________(“无反应”、“收缩”或“舒张”)。
【解析】 (1)图乙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A中的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B的胞体。(2)图甲中,神经元D所在的部位在脊髓,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神经中枢。(3)图中①和②是传出神经元,在AB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要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4)皮肤感受器受针扎之后,②处神经纤维兴奋,膜外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接着又恢复静息电位。(5)皮肤被针扎之后,神经冲动会由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元向上传导至大脑皮层,疼痛形成是躯体感觉中枢兴奋的结果。(4)高位截瘫是颈部传到大脑皮层神经纤维受损,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所以没有疼痛感觉形成,但可以完成屈肌的收缩。
【答案】 (1)轴突 细胞体
(2)神经中枢
(3)化学信号→电信号
(4)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5)大脑皮层
(6)收缩
15.(14分)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乙图中的B是__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依靠的物质是___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物质结合,引起B细胞兴奋,而在突触前膜上没有
“受体”,导致信号传导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比较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________;刺激b处,肌肉________。
【解析】 (1)由神经节的位置可确定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乙图中的B是突触后膜或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2)缩手反射时,兴奋借助神经递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进行单向传递。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而兴奋在A、B两个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物质结合,引起B细胞兴奋,而在突触前膜上没有“受体”,导致信号传导的特点是单向传导的。(4)切断c处,反射弧中断,刺激e处,信号不能传递到肌肉,肌肉不收缩;刺激b处,兴奋可双向传导,既可传至c处,又可传至肌肉,肌肉收缩。
【答案】 (1)感受器 突触后膜(或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2)神经递质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单向传导
(4)不收缩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