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0 种群的特征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
B.一个森林中的全部蛇
C.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
D.一间屋中的全部蟑螂
【解析】 同一地域同一物种所有生物个体的和为种群。ABD都是多个种群,C为一个种群,C正确。
【答案】 C
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C.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D.种群密度的调查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
【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项正确;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B项正确;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C项错误;种群密度的调查,其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项正确。
【答案】 C
3.种群的分布型包括甲、乙、丙三种,其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莎草(一种杂草)的分布属于丙型
B.乙是种内竞争的结果
C.种群分布型与其资源需求有关
D.种群分布型就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 分析图形可知,甲图为种群的集群分布,乙图为种群的均匀分布,丙图为种群的随机分布;野草的分布为随机分布,A正确;种群的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B正确;种群空间分布类型与其资源需求有关,C正确;种群分布型是种群空间特征,不是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答案】 D
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解析】 出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由于种群总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为20,故出生率为20%,A项错误;不同的年龄结构类型中,增长型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稳定型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无法单比较出生率高低,B项错误;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产生的后代会减少,则出生率会降低,C项错误;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产生的子代多,则出生率越高,D项正确。
【答案】 D
5.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标记数/只
初捕
50
28
22
50
重捕
50
32
18
10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B.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C.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D.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解析】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2,A错误;由于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错误;由种群密度N=M×n÷m可知由于被捕捉一次之后,若田鼠更难捕捉,则m减少(因为不容易被捕),因此N增大,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C错误;在两次捕获中,雌性个体数量是(28+32)=60,雄性个体数量是(22+18)=40,即雌性:雄性的比例为3∶2,D正确。
【答案】 D
6.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年龄结构类型是( )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解析】 甲图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因此甲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而乙图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故B正确。
【答案】 B
7.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 )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解析】 据图可知,开始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即增长率等于0,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然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即增长率大于0,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故A正确。
【答案】 A
??8.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
A.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
B.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
C.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
D.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
【解析】 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属于物种丰富度的描述,A符合题意;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不符合题意;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属于种群性别比例的描述,C不符合题意;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属于迁入率的描述,D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9.下列关于种群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B.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
C.由于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D.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B正确;由于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C正确;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答案】 D
10.下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C.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
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解析】 分析概念图可知,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达到一定数量后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C正确;除了图中所示数量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D正确。
【答案】 B
11.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时,也可将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及生殖后期(丙)三个层级。比较这三个年龄层级的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该种群未来的发展情形。下列各项中,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种群的是(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乙<丙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种群中处于生殖期的个体数量越多,其种群数量增长越快;生殖后期的个体数量越多,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所以甲乙丙三种种群的数量变化为甲<乙<丙,A正确。
【答案】 D
1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不大
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
【解析】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A、C项错误;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B项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6分)某校生物系同学野外实习分为两个小组。
(一)甲组同学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只。
A.30
B.32
C.64
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以下条件必须满足的是________(多选)。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据图分析,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甲组同学调查时得知,该草原环境气候多变,在这种环境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
A.形体较小的种群
B.个体差异较少的种群
C.形体较大的种群
D.个体差异较多的种群
(二)乙组同学进行双子叶草本苦荬菜种群密度的调查。
(1)为了保证调查的随机性,本小组同学结合地块采取了如图的取样方法,该方法叫________。
(2)右上图是调查时确定的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3)下面是乙组对苦荬菜调查的结果统计,则该块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2。
样方/m2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0
2
3
3
4
6
4
2
3
3
【解析】 (一)(1)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是初次捕获标记数
再次捕获数/再次捕获标记数,即32×30/10=96,故D正确。(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应满足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调查期中,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理论上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故BC正确。(3)由图可知甲种群中幼年个体占的比例比较多,属于增长型,在将来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故鼠害严重。(4)气候多变,变异较大的生存的几率更大,形体差异一般不是因为遗传因素,故A、C错误。而个体差异较大的更适应环境,故B错误,D正确。
(二)(1)由图随机的取了5个样方,属于五点取样法。(2)对于样方内的计数在样方内的应全部计数,对于压边的应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详见答案。(3)种群密度计算应取样方的平均值,故是(0+2+3+3+4+6+4+2+3+3)/10=3/m2。
【答案】 (一)(1)D (2)BC (3)甲 增长 (4)D
(二)(1)五点取样法 (2)见图
(3)3
14.(12分)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________(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________。
(3)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
m×50
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________。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
m×1
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株、18株、16株、16株、15株、13株、15株、11株、13株、13株,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________。(保留整数)
【解析】 (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其中五点取样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2)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3)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
m×50
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应按长条形地块的长度除以样方的数量进行计算,即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100÷10=10
m。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12+18+16+16+15+13+15+11+13+13)÷10=14.2株/m2≈14株/m2。
【答案】 (1)五点取样法 等距离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
(2)大
(3)10
m 约14株/m2
15.(12分)下图为一居民小区内面积约为6
000
m2的小型休闲广场,在广场育有三块草坪和高大的椿树与银杏。某校高一甲、乙两组同学对该广场上的银杏和某种草本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调查草坪上的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制订了如下方案:
①确定调查对象:草坪上杂乱生长着的单子叶草本植物和双子叶草本植物,对于刚刚学习了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学生来说,应选择调查容易辨别的________(填“单”或“双”)子叶草本植物比较合适。
②确定样方:首先确定样方的多少,每块小草坪一般要选择至少________个样方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种群密度;其次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________为宜;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
③计数及种群密度的计算: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该种群密度估计值应为各样方的________。
(2)乙组调查的是广场上银杏的种群密度,你认为采取的合适方案是________。
【解析】 (1)①由于单子叶草本植物常是丛生或蔓生的,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因此应选择容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②由于草本植物分布在三块草坪上,应该在每块草坪上选取至少5个样方,每个样方以1
m2的正方形为宜。为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取样时要特别注意做到随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③通过调查,应以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2)对于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银杏来说,可逐个计数,然后计算种群密度。
【答案】 (1)①双 ②5 1m2的正方形 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③(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逐个计数,然后计算种群密度(答出“逐个计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