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2 群落的结构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2 群落的结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1-05 17:2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2 群落的结构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实例中的生物,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B.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
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
D.大兴安岭全部的红松
【解析】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属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A正确;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属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B正确;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属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C正确;大兴安岭上的全部红松属于种群,D错误。
【答案】 D
2.下表表示红色酵母菌和毛霉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必需加入、以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并释放到培养基中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生物
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
被合成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
嘧啶
噻唑
毛霉
噻唑
嘧啶
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寄生
【解析】 依题意可知,红色酵母和毛霉单独培养都需要添加生长因子,即嘧啶和噻唑,但两者又能各自合成对方所需要的生长因子。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二者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这样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答案】 C
3.不同植物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群落中位于最上层的是(  )
A.树冠层
B.灌木层
C.草本层
D.地表层
【解析】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森林群落中位于最上层的是树冠层,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答案】 A
4.下列四种群落类型中,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  )
A.热带雨林
B.草原
C.荒漠
D.苔原
【解析】 热带雨林的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复杂,故A正确。
【答案】 A
5.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分布
【解析】 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故C正确。
【答案】 C
6.武汉东湖现有沉水植物16种、浮游植物86种、浮游动物87种、底栖动物11种、鱼类43种。据上述材料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武汉东湖动植物构成了东湖生态系统的群落
B.调查武汉东湖浮游植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C.不同动植物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武汉东湖物种丰富度指东湖中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解析】 群落是指这一地域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故A错误;调查浮游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故B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空间,故C正确;物种丰富度是指生物的种类,故D错误。
【答案】 C
7.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 土壤动物群落存在分层现象,A错误;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竞争和捕食,B错误;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C正确;随机在土壤相同深度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D错误。
【答案】 C
8.如图A、B分别代表的是在海平面到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高山A、森林B不同的自然区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在高山A处,生物群落的分布只表现出垂直结构
B.在高山A处,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C.在森林B处,生物群落的分布表现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在森林B处,温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解析】 在高山A处,生物群落的分布,既表现出垂直结构,也表现出水平结构,A项错误;在高山A处,温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在森林B处,生物群落的分布表现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项正确;在森林B处,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D项错误。
【答案】 C
9.关于物种丰富度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B.我国从北到南,越靠近热带地区,木本植物的物种越丰富
C.物种的丰富度与环境条件没有太大的关系
D.不同群落,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解析】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就是丰富度,故A正确。我国从北到南,越靠近热带地区越比较适宜植物生长,木本植物的物种越丰富,故B正确。物种的丰富度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故C错误。不同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不同,故D正确。
【答案】 C
10.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解析】 因为植物群落的分布是“三向地带性”的结构,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基本特点,树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树下透光点的不同不是高度的不同,是指同一水平面的不同,因为光线都是撒到大地上的,所以是垂直结构的不同。
【答案】 A
11.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无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有差异
【解析】 大多数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竹林也不例外,A错。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分层现象,B正确。上层鱼类以浮游植物为食物,中层鱼类以小动物或挺水植物为食物,底层鱼类以沉水植物和底栖动物为食物,C正确。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酸碱度的差异以及光强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种群,为群落水平结构,D正确。
【答案】 A
1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 由图可知甲数量先上升后乙数量上升,说明乙捕食甲,说明甲是藻类,乙是浮游动物,丙只吃乙,故甲和乙有捕食关系,乙和丙有捕食关系,但甲和丙无捕食关系,故A错误。只剩下一个种群,因为捕食关系,最终只能剩下甲种群,故B、D错误。丙和乙也有竞争空间的关系,故C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5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回答:
(1)提出你们小组要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________,前者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的群落。
(3)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60
W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____________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试管中。
(4)在观察和分类的基础上,若要用记名计算法对两类土壤中的动物进行统计和分析,请你设计一个数据统计表。
(5)除了进行上述问题的探究外,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请你再提出一个要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兴趣小组进行的活动看,探究的问题是××地区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研究。(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法,记名法适合数量少个体大的生物。(3)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60
W的电灯的目的是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让土壤动物向下面运动,便于收集。(4)注意把各个项目都要表达出来。(5)××地区花园里不同深度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等。
【答案】 (1)××地区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研究
(2)目测估计法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 酒精
(4)××地区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统计表
(5)××地区花园里不同深度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或不同时间:白天或夜晚等合理答案均可)
14.(10分)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表明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时间(年)
鼠种群数量(只)
X种群数量(只)
1
18
900
100
2
19
500
120
3
14
500
200
4
10
500
250
5
9
500
180
6
9
600
170
7
9
500
180
8
9
600
170
(1)据表分析,鼠种群与X种群的关系是________。若在第9年间,大量捕杀物种X,则第10年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对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由于鼠类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_______。
(3)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若调查弃耕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土样中收集小动物,但他们设计的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写出完善该装置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下来对采集到收集瓶中的小动物还应做的工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两个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同步,最可能是捕食关系、捕食者减少,在一定时期内,该捕食者的数量会增多。(2)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若标记使重捕率降低,则导致结果偏高。(3)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此不能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对土壤中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
060
W的电灯,目的是利用动物的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方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的目的。
【答案】 (1)捕食 增多 (2)大
(3)取样器取样 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用肉眼或仪器认真观察并分类、统计和分析
15.(15分)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上图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
(2)东部群落在空间结构上具有________结构。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植物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A
10.0
9.2
8
6.8
5.5
B
3.0
2.1
1.1
0.3
0.1
C
0.3
0.6
1.1
1.5
2.3
D
3.0
2.0
0.4
0
0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可能是________;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上图3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开始于第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
【解析】 (1)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小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由图可知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故选S0最好。(2)生物群落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食物和栖息场所。(3)外来入侵物种在适宜的条件下,由于没有天敌,一般会呈“J”型曲线增长,表中C物种,其数量一直在增加,而其余的都有所减少,所以外来物种最可能是C。由于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会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使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4)由曲线可知数据最少的应是第20年,因为λ值小于1,在此之前的基数一直在下降,到20年后λ为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故应是20年最低,20到30年间增长率为0。
【答案】 (1)样方法 S0
(2)垂直和水平 食物和栖息场所
(3)C 因为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4)2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