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8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稳定的生态系统特征的是( )
A.各种群都处于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的增长型
B.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
C.动物和植物在数量上保持相对平衡
D.生产者、消费者之间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
【解析】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各种群都处于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的增长型,不属于稳定的生态系统特征,故选A。
【答案】 A
2.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适当增加物种数目
D.限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
【解析】 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就会减少了物种的丰富度,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故A错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太大影响,故B错误。适当增加物种数目,可以使营养结构复杂,提高抵抗力稳定性,故C正确。限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会降低抵抗力稳定性,故D错误。
【答案】 C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农田中灭虫主要是为了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解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保持正常动态的能力,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A项正确;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B项正确;农田中灭虫主要是为了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农作物),C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D项错误。
【答案】 D
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解析】 负反馈调节能消除或降低起始因素产生的影响,所以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属于负反馈;正反馈调节能放大起始因素带来的影响,所以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因此选B。
【答案】 B
5.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解析】 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具体表现在: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调节能力越大;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所以B正确。
【答案】 B
6.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解析】 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生态系统被破坏,不能体现稳定性,故A错误;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这属于抵抗力稳定性,故B错误;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这属于抵抗力稳定性,故C错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属于恢复力稳定性,故D正确。
【答案】 D
7.若森林地区持续干旱,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解析】 根据题意,若森林地区持续干旱,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能抵抗干旱这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能力,说明该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强,B正确。
【答案】 B
8.在一个小型湖泊内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大量死亡,导致水体发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B.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可防止藻类的爆发
C.水生生物死亡加重了水体的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
D.流经该湖泊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解析】 水草(沉水植物)与浮游藻类存在竞争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争夺阳光和养料,如果藻类爆发,会使沉水植物因缺少阳光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进而死亡,A项正确;人工鱼塘由于饵料的投放等,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可通过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捕食者而抑制藻类繁殖,B项正确;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质恶化是一种恶性循环的正反馈调节过程,C项正确;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人工投入饵料而输入的大量能量,D项错误。
【答案】 D
9.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 )
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
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
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更迅速的萌发生长
D.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
【解析】 负反馈调节作用的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引起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稳定。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A项错误;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B项错误;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更迅速的萌发生长,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C项错误;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属于生态系统正反馈,D项正确。
【答案】 D
10.推测在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中,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解析】 金鱼在密闭生态瓶中存活的关键因素是氧气含量,由于CD中缺少产生氧气的生产者,B中虽有生产者,但没有光照,所以它们的瓶内氧气最先消耗完,金鱼存活时间短,所以选A。
【答案】 A
11.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使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如果某物种造成生物入侵,将会使这些地区( )
A.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B.基因多样性增加
C.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解析】 生物入侵往往导致该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使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变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故A、D项错误,C项正确;生物入侵也严重威胁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的多样性,不利于生物进化,B项错误。
【答案】 C
12.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相反关系
D.抵抗力稳定性通常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解析】 随着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增加,恢复力稳定性下降,故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是恢复力稳定性,故A正确,B错误。通常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相反关系,故C正确。抵抗力稳定性通常与恢复力稳定性成负相关,故D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0分)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题图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________;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死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________。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解析】 (1)由“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可知欧洲兔种群在0(起始年)→a年为“J”型增长,其增长模型为Nt=N0λt,则a年种群数量Na=24λa。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2)a年引入狐狸后,袋鼠的数量锐减,可推测两者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3)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等。
【答案】 (1)24λa 生物多样性(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捕食
(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14.(15分)在稻田放养鸭,利用鸭的杂食性以及活动性,不仅能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害虫,还能对稻田土壤起到中耕的作用,同时鸭排出的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里就能生产出无公害的大米和鸭肉。为此,研究人员对稻鸭共作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
杂草密度(株/m2)
物种丰富度(种)
杂草相对优势度
草龙
节节菜
稗草
陌上菜
异型莎草
常规区
40
12.0
0.247
0.189
0.100
0.102
0.094
稻鸭区
2.3
5.0
0
0.259
0.271
0.089
0
注:相对优势度表示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1)调查杂草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表中杂草密度数值应采用多组调查结果的________值。
(2)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表明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________。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________地位下降,而有些杂草的优势地位明显上升,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由此推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对稻田群落的________有不同的影响。
(3)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___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鸭的引入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复杂性,从而使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提高。
【解析】 (1)调查杂草密度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表中杂草密度数值应采用多组调查结果的平均值,以减少实验误差。(2)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表明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物种数目。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草龙地位下降,而有些杂草的优势地位明显上升,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由此推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对稻田群落的结构有不同的影响。(3)分解者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无机物以促进水稻的生长。鸭的引入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性,从而使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功能提高。
【答案】 (1)样方法 平均
(2)物种数目 草龙 结构
(3)分解者 无机物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5.(15分)下图甲表示某流速缓慢的河段,因A、B、C排污口不断排放氮、磷、有害物质a等污染物,使河段水体污染逐渐加重,1、2、3、4表示不同的调查段。图乙表示该河段中3号调查段各营养级的部分生物种类受污染的情况。请回答:
(1)受污河段中,若生态系统能够恢复稳态,恢复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号调查段。随污染的加重,将造成下游的水体________。
(2)图乙包含的食物链属于________食物链,由于________作用导致生物体内物质a含量沿食物链逐级增加。
(3)在4号调查段,若水生植食动物营养级中的浮游动物大量繁殖,造成数量剧增,此时水生植物和浮游动物之间可能会呈现上宽下窄的________;若水生植食动物营养级中的鱼类出现大量死亡,将引发生态系统的________调节。
(4)对该河流进行治理,你认为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写出2项)。
【解析】 (1)A、B、C排污口不断排放氮、磷、有害物质a等污染物,使河段水体污染逐渐加重,故受污河段只有2、3、4段,其中2号调查段污染最小,恢复速度最快;由于污染物主要是氮、磷等物质,所以随污染的加重,将造成下游的水体富养化(富营养化)。(2)图乙包含的食物链属于捕食食物链;由于生物放大作用会导致生物体内物质a含量沿食物链逐级增加。(3)在4号调查段,若水生植食动物营养级中的浮游动物大量繁殖,造成数量剧增,此时水生植物数量会减少,而浮游动物数量会增加,所以二者之间可能会呈现上宽下窄的数量金字塔;若水生植食动物营养级中的鱼类出现大量死亡,则死鱼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的死亡,将引发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4)对该河流进行治理,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有封闭排污口、污水集中处理、河床清淤、建造人工湿地等。
【答案】 (1)2 富养化(富营养化)
(2)捕食 生物放大
(3)数量金字塔 正反馈
(4)封闭排污口 污水集中处理 河床清淤 建造人工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