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9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气体污染物依次是( )
A.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利昂
B.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氟利昂
C.氟利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二氧化碳、氟利昂、二氧化硫
【解析】 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污染物是二氧化碳,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引起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气体污染物是氟利昂,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答案】 A
2.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学燃料,使大气中CO2的含量迅速增加,①正确;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会造成臭氧层空洞,②正确;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气污染,导致SO2等酸性气体过多,使雨水的酸性增强,③错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营养过多,④错误。综上所述,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答案】 C
3.关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
B.人的生存除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外,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将会自然减小
D.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
【解析】 人口增长对粮食等各种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A项正确;人的生存除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外,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B项正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会加剧人口增长导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对环境的压力将会增大,C项错误;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许多问题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D项正确。
【答案】 C
4.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近日,我国各地反复无常的雾霾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仅靠个人努力即可解决
B.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国家经济高速的发展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D.人类活动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是造成雾霾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解析】 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仅靠个人努力是不能解决的,A错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自然、经济和社会持久而协调的发展,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是造成雾霾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D正确。
【答案】 D
5.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
A.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
B.人类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
C.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D.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解析】 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是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之一,A错误;人类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这也是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之一,B错误;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C正确;粮食短缺是人口增长引发的问题之一,D错误。
【答案】 C
6.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我国现有的人口已经超过了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
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C.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不影响生态环境
D.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解析】 我国现有的人口还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A错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而人口增长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因此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B正确;我国人口虽然还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但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C错误;人口增长并不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D错误。
【答案】 B
7.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人口密度是预测未来人口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依据
B.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C.影响人口数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其自然生理基础,而与社会制约因素无关
D.近二十年来珠海市人口的剧增是因为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解析】 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因此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A错误;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人口增长的情况还与社会制约因素有关,B错误;影响人口数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其自然生理基础,还与社会制约因素有关,C错误;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近二十年来珠海市人口的剧增是因为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正确。
【答案】 D
8.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的关系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较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较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
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较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较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
【解析】 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的关系:人口增长,而土地总量未变,导致人均耕地较少,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人们大量破坏森林等开垦土地,导致植被破坏,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
【答案】 A
9.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双选)( )
A.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B.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D.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解析】 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是解决粮食生产和粮食危机的有效措施,故A正确;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能解决粮食危机和实现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故B正确;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加剧,故C错误;开荒辟地,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故D错误。
【答案】 AB
10.人口增长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造成( )
①水资源短缺 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③生物多样性锐减 ④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①人口增长过快,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导致水资源短缺,①正确;②人口增长过快,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②正确;③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③正确;④人口增长过快,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加剧了环境污染,④正确。
【答案】 D
11.“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比喻,使人们想到牧童在放牧时,只管放牧而不顾草原的破坏。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
【解析】 沙尘暴频发是因为对植被破坏太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等综合引起的,故A错误。火山爆发是自然现象,故B正确。温室效应加剧是二氧化碳急剧增加,绿色植被减少也是重要原因,故C错误。物种减少是人为破坏了生物多样性,故D错误。
【答案】 B
12.2005年1月8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已经确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人,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晚生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措施,提倡晚生
C.近亲结婚其后代必患遗传病
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
【解析】 人口膨胀是当今世界威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优生优育和禁止近亲结婚是提高人口素质和优生的重要措施,优生不是晚生而是强调适龄生育,B错误;近亲结婚其后代患遗传病几率增加,并不是后代必患遗传病,C错误;由于环境条件是有限的,虽然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但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K值为环境的最大承载量,16亿为人为控制的最大值,并不是K值,D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5分)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人口剧增带来的问题有粮食短缺,污染环境等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改善会出现图中的c情况,最终导致下降。(2)按照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b曲线,即稳定在一定范围内,a曲线是没有任何环境阻力的,而该曲线即“S”曲线是有环境阻力的,如果最大环境容纳量是110亿,全球最适合的是K/2,此时能达到增长率最大还可以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故是55亿。(3)设现在人口数量需要能量为a,则需植物为:0.5a/0.1×0.1+0.5a/0.1=55a。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则现在地球人口需植物为:0.2a/0.1×0.1+0.8a/0.1=28a。调整食物结构后,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55a/28a=1.96倍。(4)实行计划生育是为了降低出生率,提倡晚婚晚育是为了延长世代长度,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人口出生率,从而减少人口总数量。
【答案】 (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14.(16分)汽车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CO、铅等多种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呼吸、免疫、生殖等系统的功能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研究人员选取长期生活在交通严重拥堵的闹市区的成年居民为一组,长期生活在同一城市郊区农村的成年居民为另一组,分别测定其精子活动率、精子中SDH酶活性和血液中铅的浓度,结果如下。
组别
精子活动率(%)
精子中SDH酶的灰度级
血液中铅的浓度(μg/L)
郊区组
68.45
77.78
108.5
闹市区组
55.38
195.96
145.8
(注:SDH酶的灰度级:特定染料在SDH酶的催化下被还原成不溶性的蓝色产物,仪器根据样本颜色深浅测出的数值。灰度级数值的大小可以反映酶的活性)
(1)实验前,要对两组成员的年龄、吸烟、饮酒等情况进行调查,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在男性的睾丸内,精子的形成必须经过________过程。
(3)已知SDH酶是一种分布在线粒体基质中的脱氢酶。精子中SDH酶的灰度级数值增大,此酶的活性________,通过影响有氧呼吸中的________过程,最终导致精子运动所需的________不足。
(4)根据上表检测结果推测,铅对SDH酶的活性有________作用,且随血液中铅浓度的增加其作用________。
(5)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
【解析】 (1)本实验研究的是汽车尾气对精子活动率、精子中SDH酶活性和血液中铅的浓度的影响,实验前,要对两组成员的年龄、吸烟、饮酒等情况进行调查,其目的是排除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2)精子是成熟的生殖细胞,需要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然后还需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精子。(3)灰度级增大SDH酶活性会减小,因为该酶是在线粒体基质中,会影响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即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进而影响能量的产生,而精子的运行需要能量。(4)由上表可知血铅浓度高,精子中SDH酶的灰度级大,说明血铅对该酶有抑制作用。铅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5)该实验探究的是汽车尾气对精子活动率、精子中SDH酶活性和血液中铅的浓度的影响,而血铅浓度会影响SDH酶活性,而酶活性可以影响精子运动。即研究的是汽车尾气对精子运动能力的影响。
【答案】 (1)排除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减数分裂和变形
(3)减小 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 能量(或ATP)
(4)抑制 增强
(5)汽车尾气对精子运动能力的影响
15.(9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是由于以________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多,而导致这一气体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人类自身的活动引起的: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利用燃烧煤炭、石油等化学燃料,导致温室气体短期内大量排放,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人类大面积的砍伐森林,使得吸收这一气体的植物大为减少。
(2)如图是与该温室气体有关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写出图中含有的食物链(用字母表示)________。若生产者有8
000
kg,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__kg。
②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加大图中________的途径(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解析】 (1)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增多,二氧化碳增多是因为在短时间内打破了碳循环平衡。(2)由图分析可知A有三个箭头指出应是生产者,C有多个箭头指入应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D和E都指向B,B是分解者。D是初级消费者,E是次级消费者,故食物链是A→D→E。如果生产者有8
000
kg,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8
000×20%×20%=320
kg。为了减少温室效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应让生产者固定的二氧化碳增多,即加大图中的C到A途径。
【答案】 (1)CO2(1分) 碳循环的平衡
(2)①A→D→E 320 ②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