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西汉早期蔡伦欧洲信息南北指极性战国司南地磁场磁化梦溪笔谈钢针欧洲军事航海事业郑和麦哲伦葛洪 火药箭定时炸弹阿拉伯国家热兵器金刚经 活字印刷木活字铜活字波斯文艺复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自然规律自然规律自然技术天人合一实践经验学业分层测评(五)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8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简单符号甲骨文文义书写线条审美圆匀汉魏平衡对称汉末晋代工整清晰李斯文征明王羲之颜真卿怀素苏轼赵孟陶器帛山水画 个性表现意境深远主观情致自然风景 编钟乐府歌舞俗乐器乐艺术舞蹈形式民间乐舞俗乐舞乐舞机构乐舞艺人四方散乐南戏水磨调 徽戏秦腔板腔体生、旦、净、丑学业分层测评(六)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45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诗歌总集春秋劳动群众大雅祭祀鲁颂四言现实主义南方楚国浪漫主义楚国丰富复杂风、骚政治家离骚散文巧文多智吊屈原赋全盛辞藻华美上林赋扬雄张衡小赋浪漫诗仙浪漫主义苦难诗人诗圣忧患意识诗史秋兴八首春望长短句唐代苏轼李清照豪放派散曲北方民间小令套数市民阶层燕乐关汉卿瓦肆经济三国演义水浒传冯梦龙西游记凌濛初儒林外史乡绅封建社会官场现形记政治生活 学业分层测评(七)
点击图标进入… 学业分层测评(五)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研读上述材料可知( ) 【导学号:67700028】
A.造纸术诞生于西汉
B.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
C.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两汉时期纸是唯一的书写材料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C、D两项明显错误,应排除;A项不够全面,没有揭示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2.下图是我国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局部)。作为实物资料,它可以用于研究( )
A.雕版印刷术的发展状况
B.植物纤维纸的最初应用
C.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
D.胶泥活字印刷术的特点
【解析】 《金刚经》是唐代雕版印刷品,因此A项符合史实;B、D两项与造纸术有关;D项出现于宋代。
【答案】 A
3.古代中国的发明大多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经验和生活体验。下列与发明火药密切相关的活动是( )
A.耕作 B.采矿 C.铸造 D.炼丹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火药发明的理解。火药发明是在唐朝中期;但是火药的研究始于古代炼丹术。从战国到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于神仙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故答案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4.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
B.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
D.明代及以前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
【解析】 火药武器在中国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因为作者生活于明代,此时火药武器已经普及,所以并未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故B、C两项错误。A项材料没有反映。
【答案】 D
5.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史上,一度形成“东学西渐”的局面,这一局面出现在( ) 【导学号:67700029】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 宋元时期中国的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传播到西方,形成“东学西渐”的局面。
【答案】 C
6.我国的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以下关于四大发明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②孕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 ③促进了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兴起 ④有助于世界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④属于四大发明的影响。②③是在15~17世纪,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没有关系,且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
【答案】 B
[能力提升]
7.《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学22项,天文历法25项,地学25项,化学9项,农学25项,机械7项,水利7项,轻工8项,兵器8项。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导学号:67700030】
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②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 ③注重理论研究 ④涉及领域广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项目可以看出,①②④正确。③所说正是中国古代科技欠缺之处。
【答案】 C
8.下表是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从中能够分析得出的信息有( )
姓名
生卒年代
著作
李时珍
1518~1593
《本草纲目》
徐光启
1562~1633
《农政全书》
徐霞客
1586~1641
《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
1587~?
《天工开物》
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②当时中国科技成就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③当时中国科技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 ④由于当时中国科学家缺乏勤奋研究精神,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④说法明显错误,中国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经济、封建专制等,中国科学家缺乏勤奋研究精神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9.识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造纸术外传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单元:项)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数目
22
25
25
9
25
7
7
8
8
(1)根据材料一,回答我国四大发明外传的具体史实。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古代科技分布在哪些领域?原因何在?
【解析】 第(1)问可依据材料一中“欧洲(公元12世纪)”等信息,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方面进行回答。第(2)问中的“分布在哪些领域”可结合材料二中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等信息进行概括,“原因”需要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答案】 (1)12世纪,造纸术传到欧洲;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到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到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2)分布领域: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农学等领域。原因:专制政府的高度重视;小农经济的生产需要;自耕农日常生活的需求。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夜洋中不可住,维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材料二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材料三 北宋时期,我国印刷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飞跃。据考古发现,当时采用新印刷术印制的书籍,字体工整,装订精美,但也出现了个别文字方向颠倒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排版疏忽所致。
材料四 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
——《孙中山选集》
(1)指南针的发明是在什么时期?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2)北宋和南宋时期,指南针在用于航海事业方面有什么区别?
(3)材料三中印刷术的“新的飞跃”是指什么?从材料中找出你的判断依据。
(4)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理解孙中山说的“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的含义。
【解析】 第(1)问应注意“结合所学知识”的要求。第(2)问需要依据材料一中“晦冥则用指南浮针”、材料二中“惟以指南针为则”等信息进行说明。第(3)问从活字印刷术分析,判断依据提取“新印刷术”“个别文字方向颠倒”“排版疏忽”的信息回答。第(4)问根据西方社会转型中四大发明的作用分析。
【答案】 (1)发明:北宋时期。依据: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2)北宋只是在阴雨大雾天气时使用指南针导航,南宋则不论阴晴都使用指南针。
(3)指活字印刷术。依据:新印刷术、个别文字方向颠倒、排版疏忽。
(4)中国的四大发明帮助欧洲实现了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学业分层测评(六)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图是一幅名曰《慎独》的书法作品,这种字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汉字形成完整体系。这种字体应该是( ) 【导学号:67700033】
A.甲骨文 B.篆书
C.隶书 D.草书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字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由此可以判断这种字体出现在商代,进而判断应该是甲骨文。
【答案】 A
2.右图中书法的特点应该是( )
A.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B.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
C.兼具规矩和放纵,雅俗共赏
D.造型准确,线条流畅,以意传神
【解析】 B项是草书的特点,C项是行书的特点,D项是隶书的特点。图中的书法类型应该是楷书,颜真卿是唐朝时楷书的大家,所以答案选A项。
【答案】 A
3.(2015·广东高考)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导学号:67700034】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篆字难成”“隶人佐书”,并联系文字的演变历程,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小篆书写不便,所以推广书写更为简便的隶书。
【答案】 B
4.2016年是农历的“猴年”,右图是“猴年”的剪纸画。对该画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画中文字字体为篆书
B.是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
C.可以反映写意画的发展和创新
D.体现了中国画注重象征意义的风格
【解析】 “猴年”剪纸画属于民间风俗画,不属于写意画。故C项不正确。
【答案】 C
5.“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诗句描述的艺术形式是( ) 【导学号:67700035】
A.书法 B.绘画 C.戏剧 D.杂技
【解析】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中国戏剧界的行话,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了戏剧、尤其是舞台剧受时空限制的特征。材料“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 是关键信息,这是戏剧夸张的虚拟化场景,能够以较小的场面表现宏大的气势,以短暂的时间浓缩悠久的历史,故应选C项。
【答案】 C
6.“梨园”的引义在唐中叶就有记载,最早可见于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写就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在这里,杜甫将“梨园”作为哪项艺术的代名词( )
A.昆曲 B.乐舞
C.元杂剧 D.京剧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乐舞荟萃历代歌舞所长,兼收西域众多少数民族及国外文化之精华,充分体现了盛唐王朝百国朝贺、民族交融的鼎盛景象和风土人情。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京剧出现在清朝道光年间,故A、C、D三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 B
[能力提升]
7.“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材料反映了戏曲( ) 【导学号:67700036】
A.成为封建思想传播的工具
B.成为市民主要生活娱乐内容
C.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D.出现追星现象
【解析】 根据材料中“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可知,戏曲具有社会教化功能,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答案】 C
8.京剧形成之初,本土文化的影响无疑占据了决定地位,并因而形成京剧内部的本土文化传统。然而,就文化背景而言,京剧史并非纯粹的本土固有文化传统的反映,其发展过程中受新文化影响的是( )
A.昆曲的士大夫文乐理念
B.戏曲的教化意识
C.市民阶层的休闲娱乐需要
D.改革部分格律化、规范化的程式接近真实生活
【解析】 A、B、C三项都反映了京剧内部的本土文化传统,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京剧改革部分格律化、规范化的程式,这反映其突破了传统,受新文化、新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 D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宋)苏轼《枯木怪石图》
材料三 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1)根据材料一,说明宋元科技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
(2)材料二的两幅图分别反映了宋代什么绘画风格?
(3)根据《清明上河图》和材料三,概述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
(4)根据材料三,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据此,你得出什么认识?
【解析】 第(1)问结合图片信息分别得出三大发明的地位。第(2)问观察绘画内容得出其风格。第(3)问根据《清明上河图》反映的经济繁荣等信息回答。第(4)问“原因”依据经济的发展变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来分析,“认识”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角度分析。
【答案】 (1)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中国古代三大发明最终完成于宋元时期。
(2)风俗画,文人画。
(3)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
(4)原因: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0.书法、绘画、京剧都是中国传统艺术,三者有相通之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美”。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形成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唐代书法承袭隋而来,而隋代书法集南帖、北碑之大成,“大开唐风”。
——据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整理
材料二
(明)董其昌《山水图》 (清)郑板桥《兰花》
材料三 2010年11月1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中,京剧获全票通过,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中国国粹的京剧艺术迎来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新华网
(1)中国书法艺术从魏晋时期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到唐朝达到高峰。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两幅绘画是哪一种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京剧形成于何时,有哪些角色行当,在表现人物方面与材料二中的绘画有何相似之处?
【解析】 笫(1)问从材料中进行概括。第(2)问的第一小问,观察画作可知是文人画;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3)问的前两小问为常识题,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最后一小问京剧与绘画的相似之处可从二者的表现手法上进行分析。
【答案】 (1)科举考试重视书法;政府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学习前代经验。
(2)文人画。特点: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3)19世纪中期。生、旦、净、丑。用写意的手法塑造人物。
学业分层测评(七)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了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还有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 【导学号:67700041】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解析】 通过材料中《七月》描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生活的喜怒哀乐”,即可看出《诗经》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特征。
【答案】 C
2.《中国文学史》在论述先秦的一部作品时写道:“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山川日月、香草美人、千里流沙、蜿蜒八龙等罗织起来,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虚幻世界;另一方面,诗人又通过一系列曲折迷离的情节来展示对现实政治和坎坷人生的悲剧性思考。”该作品的风格为( )
A.内容古朴的现实主义
B.脱离真实世界的唯心主义
C.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
D.关注自己内心的个人主义
【解析】 先秦时期的这部作品既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虚幻世界,又展示对现实政治和坎坷人生的悲剧性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屈原作品的特点,是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
【答案】 C
3.著名学者李泽厚认为:“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代依然保持了南楚的乡土本色。”以下作品中,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 【导学号:67700042】
A.《史记》 B.《汉书》
C.《上林赋》 D.《阿房宫赋》
【解析】 关键信息是“保持了南楚的乡土本色”指汉朝时出现了汉赋,它以楚辞为基础,并有所发展。C项作者是西汉的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作。A、B两项是史书,D项是唐朝杜牧的作品。
【答案】 C
4.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
A.士人群体的形成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资产阶级的产生 D.农民文化需求的增加
【解析】 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而词的特点是可以传唱,属于市井通俗文化,因此其社会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下市民阶层的壮大。故选B项。
【答案】 B
5.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州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 【导学号:67700043】
①《清明上河图》 ②诗赋 ③元曲 ④小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的时间是“北宋到明清”,特点是“市民文化”。诗赋的流行时代是汉唐,并且不是适应市民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答案】 D
6.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解析】 市井俗人是指城市市民阶层,其力量的壮大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C
[能力提升]
7.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 【导学号:67700044】
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可知,元曲等剧种逐渐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所以应选A项。
【答案】 A
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腐朽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思想禁锢加深
【解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体现了文学形式多种多样,文学作品逐渐通俗化的趋势,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扩大。
【答案】 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诗经·硕鼠》
材料二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屈原《离骚》
材料三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材料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1)根据材料,请把材料所反映的两种诗歌按不同的风格归类,并说明两种风格各自的特点。
(2)材料二、四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
(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四反映的现象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地位如何?
【解析】 解题关键是结合所学教材知识分析不同风格,根据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认识形成不同风格的原因。
【答案】 (1)材料一、四: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以现实社会为题材,深沉、悲壮、凝重。
材料二、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夸张、想象丰富、张扬个性等。
(2)相同:忧国忧民的情怀。原因:屈原、杜甫都处在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作者都对统治者特别是对社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3)材料一、二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奠基时期。材料三、四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繁荣时期。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在歌楼舞榭中传唱。
材料二 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材料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展示了矫健挺拔和叱咤风云的气魄。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
(2)除材料二所述外,著名词人还有谁?
(3)材料三中,为什么“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
(4)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请你列举几本。(至少四例)
(5)由宋词到明清小说的发展,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解析】 第(1)问主要从社会环境和词本身的优点去分析。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主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去分析。第(4)问依据所学知识列举即可。第(5)问主要从文学形式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答案】 (1)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便于歌唱的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和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2)婉约派的柳永、豪放派的苏轼。
(3)明清时期,一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新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丰富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明清小说蓬勃发展。
(4)四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还有《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5)文学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文学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只要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