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阶段一阶段二学业分层测评阶段三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组织 垄断 世界市场 美国 实力的强弱 巴尔干半岛 殖民地 德奥 1882 法俄 英俄协约 德国 英德 飞机 巴尔干半岛 奥斯曼帝国 俄国 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 学业分层测评(一)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2张PPT。阶段一阶段二学业分层测评阶段三北海 法国北部 罗马尼亚 德、奥 巴尔干 塞尔维亚 俄土 英土 法 马恩河 施里芬计划 东普鲁士 加里西亚 青岛 奥斯曼帝国 巴勒斯坦 埃及 东线 阵地 西线 凡尔登 顶峰 凡尔登 坦克 德国 英国 德、奥海军 飞机 协约国 无限制潜艇战 墨西哥 德国 1917 中立国 协约国 学业分层测评(二)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27张PPT。阶段一阶段二学业分层测评阶段三反战斗争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列宁 和平法令 布列斯特和约 奥斯曼帝国 威廉二世 贡比涅森林 民族解放运动 和平主义 学业分层测评(三)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8张PPT。巩固层·知识整合提升层·主题强化专题综合测评
政治经济 军事集团 萨拉热窝 协约国 德国 革命 专题综合测评(一)
点击图标进入… 学业分层测评(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2016·大连高二检测)“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
A.存在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对峙
B.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摆脱列强控制
C.英德矛盾促使世界局势紧张
D.列强经济发展改变原有力量对比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过时”一词的含义。它不是指不需要殖民体系而是说已形成的殖民体系不能适应帝国主义需要了。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列强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故选D项。
【答案】 D
2.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具有明显的( )
A.反俄性质 B.反苏性质
C.反英性质 D.反法性质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19世纪末帝国主义之间基本矛盾的认识。德国与奥匈帝国的共同敌人是俄国,它们都反对俄国向巴尔干地区扩张势力。
【答案】 A
3.1892年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它的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使用它的所有的军队和德国作战。”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 )
A.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B.欧洲初步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C.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D.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中时间要求“1892年”,可知是法国和俄国缔结的军事协定,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初步形成。A项形成于1882年,C、D两项形成于1907年。
【答案】 B
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中,德国的军队人数增长最快。其原因是( )
A.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B.其他国家实力减弱,难以维持军费开支
C.德国发动战争的要求最为迫切
D.英、法等国支持德国对外扩张
【解析】 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如美国,排除A项;当时,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只是发展速度有差异,没有一个国家的实力在减弱,排除B项;D项明显错误。
【答案】 C
5.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铁路、公路网的萌芽,尤其是电报和印刷机)的出现,不仅远没有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反而加深了分歧,唱出变革的“莎琳”之歌。这说明,20世纪初得以爆发世界性大战的根本前提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解析】 材料反映了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战争突破了地域条件的限制,成为一战爆发的原因之一。
【答案】 C
6.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该地区的民族矛盾长期尖锐复杂
B.有些巴尔干国家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C.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欧洲列强纷纷介入扩张自己的势力
【解析】 主要原因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A、B两项在以前就存在,C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外部大国势力的介入,是“火药桶”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答案】 D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材料二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指出: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美国人的参战。美国的加入,从此决定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极端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
(2)简析材料二中“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的表现和原因。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归纳即可,要注意是概括归纳,不要照搬照抄原文。第二小问根据时间“20世纪初”、空间“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进行回答即可。
【答案】 (1)内容: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背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2)表现:出现了世界大战。
原因:帝国主义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学业分层测评(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德军初期进展迅猛,一度到达可用望远镜看到巴黎埃菲尔铁塔塔尖地区,法国政府被迫迁到了波尔多。但德军在协约国军队的抵抗下被迫退却。”以上描述的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萨拉热窝事件
【解析】 题干材料所指的是德军推进到巴黎城郊,法国政府被迫迁往波尔多。德军的凌厉攻势也被英法联军抵挡住,由此可知是马恩河战役。
【答案】 A
2.德皇威廉二世对战争的胜利信心百倍,他向即将开往前线的士兵宣布:“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西线速胜的信心被打破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答案】 A
3.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这主要是因为( )
①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②法国军队站稳了脚跟
③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解答本题要紧扣凡尔登战役的影响分析,也可采用排除法。④不正确,首次重大战役应是马恩河战役,可排除含④的A、C、D三项。
【答案】 B
4.1916年5月底,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战。当时的交战双方是( )
A.英军和德军 B.法军和德军
C.法军和意军 D.俄军和德军
【解析】 1916年5月底,英、德海军之间爆发了日德兰海战,故选A项。
【答案】 A
5.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对待一战要“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可是,1917年4月美国却参加对德作战,其主要原因是( )
A.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
B.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
C.威尔逊当选美国总统
D.害怕协约国战败,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巨大损害
【解析】 战争爆发后,美国与交战国双方做生意,特别是在协约国方面,经济利益更加密切。因此美国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参加了协约国作战。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想借此大发战争横财,争取在战后有更多的发言权。
【答案】 D
6.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参战,其主要目的是趁机占领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趁英国、法国忙于战争之机,加大对它们的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扩充自己的经济实力。题干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均说明日本意在掩盖其参战意图,故选B项。A、C、D三项均未反映日本的本质意图。
【答案】 B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1914年8月19日,他在向美国人民发表的讲话中声称:“……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材料二 (1917年)4月2日,国会召集了一次特别会议。威尔逊总统向与会议员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我国不希望征服,不希望支配……我国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卫士……”
材料三 ……到1914年年底,摩根商行已对协约国在美国购买军用物资一事作了“安排”。为了支付这些军用物资,各协约国先是给现金,然后卖掉了它们在美国所拥有的公债券和股票,最后不得不大笔大笔地借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策是什么?
(2)材料二中,美国的政策发生变化的借口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参战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美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策实质是什么?上述材料说明美国外交政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解析】 材料一的信息是“中立”;材料二的信息是美国参战;材料三的信息是美国与协约国之间有巨额经济利益的牵连。第(1)问根据材料一提炼答案。第(2)问要抓住材料二中“为……而战”分析。第(3)问考查深层次分析能力,“实质”和“基本原则”都应围绕利益回答。
【答案】 (1)保持“中立”。
(2)借口:要为世界和平与各民族的解放而战。参战原因:美国的借款主要在协约国,不希望同盟国获胜。
(3)政策实质:无论初期“中立”,还是后期参战,均是为了美国利益,即大发战争横财,掠夺战利品和战后称霸。基本原则: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学业分层测评(三)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列宁指出: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布尔什维克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的“国际环境”主要是指( )
A.俄国军队前线出击失败
B.国际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C.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
D.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
【解析】 注意关键词“国际环境”。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引起了革命,一战为十月革命创造了条件。
【答案】 D
2.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帕克在其历史著作《剑桥战争史》中有这样一段话:“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解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在作者分析同盟国一战失败的原因中,不包括
( )
A.协约国与美国贸易密切,可以得到巨额的贷款
B.英国的海上封锁
C.数年的大战使同盟国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D.协约国经济实力总体强于同盟国
【解析】 材料中“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的信息,说明A、B两项正确。材料中“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的信息,说明D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答案】 C
3.下表为一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对此表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法国
1∶28
德国
1∶32
英国
1∶57
俄国
1∶107
A.法国在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
B.战争给主要参战国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
C.战争凸显了核武器的巨大杀伤性
D.俄国率先退出了一战
【解析】 表中“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反映了一战中各主要参战国人员伤亡巨大,损失大量人口。
【答案】 B
4.(2016·临沂高二检测)1918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一名德国中学历史教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历史哲学名著《西方的没落》。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著作名称中的“西方”指的是
( )
A.英国、法国、德国、奥匈
B.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C.英国、法国、德国、俄国
D.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西欧国家带来灾难,一些国家被削弱,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主要是指英、法、德、奥匈等国。
【答案】 A
5.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在1918年写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反映出一战对世界的影响有( )
①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遭到重大损失 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③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④和平主义思潮将在世界盛行一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从题干中“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的信息可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故②正确;由于亚非拉大多国家和地区都是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因此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必然会导致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故③正确,因此答案为B项;①④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答案】 B
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平主义、人道主义思潮普遍兴起。这些反思从本质上反映出( )
A.人类对和平的渴望
B.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恐惧
C.人类对友爱的向往
D.人类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人道主义思潮普遍兴起,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对和平友爱的渴望与向往,这从本质上说明人类文明程度得到提升,故D项正确;A、B、C三项是现象,不是本质。
【答案】 D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材料二 1921年西欧各国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一战造成损失一览表
死亡人数
受伤人数
经济损失
1 000万人
2 000万人
3 000多亿美元
材料三 而最糟糕的是……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战争的影子将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1)材料一反映出这场战争的特点是什么?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战争对欧洲造成的影响。
(3)综合上述史实,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解析】 第(1)问分析材料即可得出一战的特点,成因要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科技成果的运用等方面回答。第(2)问分析图表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回答一战带给人们的启示。
【答案】 (1)特点:第一次世界性的战争。
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科技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指挥战争。
(2)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西欧国家经济相对衰落;德奥分崩离析,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的国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打击了欧洲的殖民统治;在精神领域,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产生了怀疑,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3)战争的灾难让人们懂得和平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