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课件+学业分层测评)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课件+学业分层测评)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10 11:35:54

文档简介

学业分层测评(一)
[学业达标]
1.《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
A.维护周礼  B.实行仁政
C.强调教化 D.为政以德
【解析】 根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孔子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由此可知孔子重视尊卑秩序,维护周朝礼制,故选A项。
【答案】 A
2.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  )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解析】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的出现,而不是“百家争鸣”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即B项是原因而不是意义。
【答案】 B
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合适的是(  )
【导学号:00910003】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解析】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A项的“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符合题意;C项是孔子的德治思想,不符合题意;D项是法家的法治和集权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4.(2015·天津学业水平测试)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  )
【导学号:00910004】
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 由题干材料中“君舟民水”的思想可知该思想家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
【答案】 C
5.《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董仲舒的哪一思想(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主张约束君主的行为,促使君主要施行仁政,故选C项。
【答案】 C
6.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唤起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  )
【导学号:00910005】
A.法家 B.道家
C.墨家 D.儒家
【解析】 汉武帝时,董仲舒新儒学强调“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 D
[能力提升]
7.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
A.“独尊儒术”也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地吸收
【解析】 “独尊儒术”体现了思想的大统一,与法家思想专制原则相符合,故A项正确;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为大一统,故B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亦主张仁政,有其“民本”特色,故C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来源丰富,没有全面吸收一种学说,故D项错误。
【答案】 A
8.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本善,由于“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上天就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维持这个社会,使他们成为善良的人,即“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荀子主张“人之性恶”,故C项错误;A、D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 B
9.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材料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材料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
(1)材料一反映了商代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有何一致性?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尊神”、“先鬼而后礼”等信息说明商代尊崇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根据材料中“敬鬼神而远之”等信息说明否定鬼神作用而专注人事;“原因”可以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分析。第(2)问,结合对材料的理解,主要强调“仁”和“礼”,结合两者的内涵分析两者的关系。第(3)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其“一致性”体现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儒家思想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角度概括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贡献即可。
【答案】 (1)变化:由商代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注人事。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现实。
(2)概念:仁和礼。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3)不同看法: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一致性: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4)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00910006】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 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解析】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及其影响。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作答;第二小问考查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考查新儒学的特点,即“外儒内法,附会阴阳,剂之以道”,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对新儒学的评价,概括材料二、三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考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第(2)问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文化的“统一”和政治的“统一”是一致的,而文化的“统一”又可成为政治“统一”的根基)。没有。举例:如法家用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融入其统治思想。
(2)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三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原因: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
(3)应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
学业分层测评(二)
[学业达标]
1.魏晋南北朝以来,面对佛、道强有力的冲击,儒学思想家的态度是(  )
A.固步自封,消极抵抗
B.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积极吸收,丰富儒学
D.放弃儒学,转奉佛道
【解析】 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儒学受佛、道哲学影响,内容不断得到丰富。
【答案】 C
2.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这里的“全新的创造”是指(  )
【导学号:00910010】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 宋明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使传统儒学更加哲理化和思辨化,故B项正确;融合阴阳家、道家和法家等思想的新儒学由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所创,它强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与题干中的信息“理学”“全新的创新”不符,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B
3.某校高中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的历史短剧时,为下图人物设计的台词应是(  )
程颢(1032-1085)     程颐(1033-1107)
A.“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解析】 B项是陆九渊的思想,C项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是朱熹的思想,故选A项。
【答案】 A
4.《朱子语类》:“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上述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
【导学号:00910011】
A.“知行合一”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 “知行合一”属于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不符合题干《朱子语类》,故A项错误;“发明本心”属于陆九渊的思想,不符合题干意思,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可得出是朱熹修养论中的“格物致知”,故C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5·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这一主张来自于(  )
【导学号:00910012】
A.道家学派 B.佛教禅宗
C.朱熹理学 D.陆九渊心学
【解析】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指“心”即“理”,本来就存在那里,人们的学习就是一个感知、体会的过程,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所以是我固然有之;正所谓世间万事万物,都已具备,那些先我得道的人和我今夕所知是相同的。由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导学号:00910013】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解析】 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 C项属于“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排除;B、D两项表述错误,排除。
【答案】 A
[能力提升]
7.(2015·北京高考)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朝鲜来华使者认为王阳明的学说“谤辱朱子”,他们以程朱理学为儒学正宗,故①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组成部分,故②说法错误。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者为适应当时统治需要而对儒学的发展,故④说法错误。朱熹认为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而王阳明心学认为“心即理”,求理方法是“致良知”,故③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8.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解析】 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信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
【答案】 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
——《春秋繁露》
材料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中华读书网
材料三 陆九渊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了什么要求?
(2)根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
(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二陆思想的主要分歧。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解析】 第(1)、(2)问可依据材料获取和归纳信息,难度不大。第(3)问依据材料“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进行归纳,可知材料实际上反映了朱熹、二陆在理学上对主观与客观认识的不同。第(4)问是本题的立意所在,要运用“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原理加以分析。
【答案】 (1)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
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天子治国要服从天命。
(2)儒学思想受到怀疑;民众普遍崇信佛教。
(3)朱熹主张“先观后悟”;二陆主张“先悟后观”。
(4)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过程。本质:适应了封建专制的需要。
10.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00910014】
材料一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
材料三 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虽足针砭专制,究非真出新创。……至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材料三的作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贡献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王阳明的思想及实践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得出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根据“良知之在人心……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得出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据“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得出是成圣的途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得出反省内心、知行合一。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得出缓和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虽足针砭专制”得出批评专制,根据“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得出打破对孔子的偶像崇拜,根据“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得出冲击理学的思想桎梏。第(3)问根据材料一中“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得出自觉提升道德;根据材料二“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得出开展道德实践,注意从思想及实践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1)内容: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是成圣的途径。
方法:反省内心,加强道德修养;倡导知行合一。
(2)社会价值:缓和社会矛盾;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
思想贡献:含有批评专制的意义;打破对孔子的偶像崇拜;冲击理学对人的思想桎梏。
(3)启示:自觉提升道德修养;积极开展道德实践。
学业分层测评(三)
[学业达标]
1.(2015·海南学业水平测试)有一位思想家,具有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大胆地挑战正统思想。在其著作《藏书》中,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对历史人物做出了不与传统见解苟合的评价。这位思想家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解析】 由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离经叛道”“大胆地挑战正统思想”“《藏书》”等信息可知这位思想家是李贽。
【答案】 A
2.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一观点的社会根源是(  )
【导学号:00910019】
A.专制统治的腐朽 B.西学东渐的影响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言论自由的推动
【解析】 专制统治的腐朽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故A项错误;西学东渐为思想方面的原因,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属于社会根源,故C项正确;言论自由并未出现在明清之际,故D项错误。
【答案】 C
3.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导学号:00910020】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解析】 题干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能够从明朝灭亡、汉族亡国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并进一步提出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
【答案】 A
4.(2015·天津学业水平测试)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来限制君权的思想主张出现于(  )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时期 D.明末清初
【解析】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答案】 D
5.下面是顾炎武《日知录》部分内容摘录。据此可以判断,顾炎武主张(  )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A.以民为本,实行“仁政”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强调“法治”,君臣平等
D.限制君权,实行“众治”
【解析】 根据题干中“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人”这两句话可知其主要思想观点为限制君权,实行“众治”,故D项正确。
【答案】 D
6.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深入地批判了封建制度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虽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中有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但他们仍然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会深入地批判封建制度。
【答案】 B
[能力提升]
7.某中学举行历史辩论会,在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价时,有四位同学发表了以下观点,你认为最确切的是(  )
A.甲: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B.乙: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C.丙:是“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新思潮的萌发
D.丁: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冲击,但并未形成动摇之势,A项表述错误,排除;B、C两项发生在近代时期,排除;D项是其作用,体现了时代特色,故选D项。
【答案】 D
8.(2015·福建高考)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导学号:00910021】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顾炎武的意思是要安定百姓,改变其行为,必须先使人民“甘其食”(吃饱)、“美其服”(穿好),然后进行教化以改善习俗,故C项正确。
【答案】 C
9.李贽是晚明中国“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具有强烈的反正统意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贽的思想语录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仁者”以天下之失所也而忧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李贽《焚书》
材料二 他是中国社会刚刚开始其内发原生的近代化转型初期所出现的一位思想巨人,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的先知先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在中国,他的后继者们赋予了他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世界上,他被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先行者利玛窦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
——许苏民《李贽评传》
材料三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贽
——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这句话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贽悲剧”这一现象的社会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思想发展的态势。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可得出反对迷信孔子,根据材料“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可得出李贽反对以儒家思想束缚人的自由;第二小问结合李贽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李贽思想主张特点是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第(2)问解读材料二,可将问题转换为李贽思想的历史影响,结合史实论述即可。第(3)问解读材料三可知,李贽的悲剧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故结合当时明清时代特征即可回答造成“李贽悲剧”这一现象的社会因素。第(4)问从三则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新思想,但理学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1)观点: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追求个人自由(抨击儒家仁义道德束缚个人自由)。
特点: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
(2)李贽的反正统思想,冲击了迂腐的纲常名教,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3)君主专制强化,人性遭到压抑;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缺乏新思想发育传播的土壤;理学日益僵化,束缚思想自由。
(4)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新思想开始滋生。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00910022】
材料一 成于康熙二年的《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弊端,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卓越见解……
材料二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三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材料四 反对豪强兼并土地,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主张。他还提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的唯物思想。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1)通过上述材料,判断讲的分别是哪几位思想家?
(2)简要概括材料中所体现的主要思想。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材料二中“《天下郡国利病书》”,材料三中“以‘异端’自居”,材料四中“世界是物质的……”等信息可判断出答案。第(2)问从材料中归纳,语言要简练。
【答案】 (1)黄宗羲、顾炎武、李贽、王夫之。
(2)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材料二中顾炎武的主张是学术研究要经世致用;材料三中李贽的主张是反对把孔子吹捧为圣人,要求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材料四中王夫之主张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所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他还主张世界是物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