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课件+学业分层测评)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课件+学业分层测评)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10 11:38:40

文档简介

学业分层测评(四)
[学业达标]
1.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这也反映出书写工具的落后。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不用学习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到“学富五车”的程度应始于(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解析】 中国在西汉时已发明了纸,之前曾将竹简作为书写材料。
【答案】 C
2.(2015·陕西学业水平测试)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军事上战胜本国封建势力提供条件的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解析】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依靠冷兵器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军事上战胜本国封建势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答案】 C
3.汉代《九章算术》中有“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等章节,其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  )
A.理论性 B.实用性
C.复杂性 D.文学性
【解析】 理论性、复杂性不符合题干“与农业社会相关”信息,故A、C两项错误;《九章算术》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是为农业服务的,体现的是实用性,故B项正确;题干无法体现其文学性,故排除D项。
【答案】 B
4.1262年,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后主持编订了《授时历》。《授时历》其名取意于“敬授民时”。这主要说明(  )
①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农业科技特色 ②统治者重视天文历法是“重农”政策的体现 ③中国古代很早就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 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 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因此与农业密切的历法研究成果丰硕,故①②正确;中国古代科技重实践而忽视理论研究,③错误;④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答案】 C
5.阅读古代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以下叙述正确的有(  )
【导学号:00910028】
姓名
朝代
著作
贾思勰
北魏
《齐民要术》
郭守敬
元朝
《授时历》
李时珍
明朝
《本草纲目》
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②古代科技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③表中著作一脉相承 ④农耕经济是古代科技发展保障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著名科技著作及科技发展特征,宜采用排除法。分析各选项,科技总结阶段是指明清时期,排除①;三本著作分别是农业、天文历法、医学著作,不具备一脉相承的特点,排除③。故选C项。
【答案】 C
6.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  )
A.注重对经验的总结 B.缺乏创新和逻辑
C.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D.与农业息息相关
【解析】 根据材料描述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可以多为传承和经验的积累总结,故A项正确;缺乏逻辑无从谈起,故B项错误;人与自然关系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火药等与农业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答案】 A
[能力提升]
7.《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
【导学号:00910029】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解析】 根据材料“《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可知题干是文学作品的描述,而文学作品的描述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因此依据错误;依据材料“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是在唐朝末年,因而结论是错误的。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8.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  )
A.介绍并传播西方农学知识
B.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特点的把握。《农政全书》最早介绍了西方的农学知识,这是《齐民要术》中不曾有的,体现了“首开风气”的特点。
【答案】 A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修复过程中,曾发现北宋崇宁二年(1103)前后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页。不少专家以其中“杂色金刚”的“色”字倒置等为据,推断此《无量寿经》为北宋泥活字印本。
材料三 南宋绍熙四年(1193),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1)材料二、三对于印证材料一有什么作用?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沈括的《梦溪笔谈》有什么历史价值?
(3)活字印刷术的外传对西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 第(1)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二为现代的考古资料,材料三为南宋的文献记载资料,但两则材料都记载了活字印刷术,结合这一共同点来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内容分析作答。第(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
【答案】 (1)材料二为考古资料,材料三为文献记载,均能从一个方面印证沈括记载的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真实性。
(2)沈括的《梦溪笔谈》具体翔实地记载了毕昇活字印刷的完整工序,材料三表明到南宋时人们还在利用沈括的记载,采用毕昇的活字印刷印制书籍。由此可见,沈括的《梦溪笔谈》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科技史料。
(3)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欧洲人通过借鉴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1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解析】 第(1)问利用材料概括天文历法的表现。第(2)问注意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去概括和说明。
【答案】 (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并设置专门机构。
(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
学业分层测评(五)
[学业达标]
1.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文学倾向抒情。它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的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列作品中,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
A.《离骚》   B.《春秋》
C.《论语》 D.《诗经》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有:南方、抒情、神话、神奇瑰丽的境界、审美愉悦。楚国屈原的《离骚》正是符合题干要求的作品,故A项正确;《春秋》写史,比较严肃,不抒情,故B项错误;《论语》是孔子的言论,不在南方也不抒情,故C项错误;《诗经》讲述劳动人民的生活,是现实主义力作,没有运用神话,故D项错误。
【答案】 A
2.汉武帝时代的赋以气势恢宏、词藻华美为特征,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就是其中杰出代表。它们反映出的本质内容是(  )
A.社会动乱和经济凋敝
B.豪迈奋进的时代精神
C.国力的强盛
D.宏阔广大的文人精神
【解析】 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本质上体现了西汉武帝时代国力的强盛。
【答案】 C
3.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导学号:00910034】
①发展顺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
②唐朝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作者被誉为“诗圣”
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的发展过程,故①正确;唐朝诗歌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举以诗赋取士,故②正确;“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杜甫的《春望》,杜甫被称为“诗圣”,故③正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属于边塞诗,唐诗一般不会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4.(2015·四川高考)“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词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故①正确,②错误。词可配乐演唱,更能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故③正确。宋代词人在词的体裁、形式方面不断变革、创新,佳作迭出,使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故④正确。故选C项。
【答案】 C
5.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  )
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C.南宋,词的创作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明代,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赋走向全盛的原因是汉武帝时代,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壮大无关,故A项错误;唐诗的繁盛与国家强盛、统治者开明的政策相关,与题干中市民阶层的壮大无关,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的社会变迁、国运式微的影响,词中增添了感伤的情绪,也与题干中市民阶层的壮大无关,故C项错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为满足广大市民阶层的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明清小说应运而生,故D项正确。
【答案】 D
6.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其内容反映了贵族大家庭兴衰变化的是(  )
A.《西游记》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水浒传》
【解析】 《红楼梦》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史和一对贵族青年男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答案】 C
[能力提升]
7.(2015·江苏高考)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解析】 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汉赋以气势恢宏、辞藻华美为主要特征,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契合了时代的文化需求,故A项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可知B项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可知D项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道家的无为思想在汉初盛行,汉武帝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赋宣扬的是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故C项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 C
8.(2015·福建高考)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解析】 注意题目是要选择“有误的”。材料中“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反映了A项信息;“大江东去浪千叠”反映了D项信息;关汉卿借关羽的仗义来吊古抚今,反映了B项信息。材料没有反映关汉卿对当时社会的严厉斥问,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9.阅读下列材料:
【导学号:00910035】
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材料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请回答:
(1)请分别指出材料一、二、三中文学作品的体裁。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屈原的诗歌体裁的主要文学特色。
(3)从材料二、三看,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表现的时代特征各是什么?
【解析】 第(1)问可结合材料的出处判断材料一、二、三的文学作品的体裁。第(2)问应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屈原诗歌体裁的主要文学特色。第(3)问应注意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概括诗词所表现的时代特征。
【答案】 (1)楚辞;唐诗;宋词。
(2)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
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解析】 第(1)问“现象”可以从材料中直接归纳,“特征”则要根据时代特点和赋的特点进行归纳。第(2)问“特点”可根据材料“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较之儒释道而更广”得出;“因素”需要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不同方面分析。第(3)问要结合题干材料进行分析,从赋到词再到小说,体现了文学世俗化趋势,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需要。
【答案】 (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特征:大一统。
(2)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释道三教。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3)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学业分层测评(六)
[学业达标]
1.下图是1958年6月20日,邮电部发行的编号为纪50的纪念邮票——《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这位世界艺术大师的代表作是(  )
A.《牡丹亭》 B.《倩女离魂》
C.《窦娥冤》 D.《西厢记》
【解析】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作品;《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作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故选C项。
【答案】 C
2.在论及元杂剧时,明朝的王骥德感叹:“(文人的贫穷)由天地开辟以来……俟夷狄立中华,于是诸词人一时林立。”此话反映了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是(  )
【导学号:00910038】
A.元代城市经济繁荣
B.迎合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文人贫穷、地位低下
D.继承发展了前代戏曲精华
【解析】 元代文人地位十分低下,处于社会底层。不愿在元朝做官以及宦途无门的文人纷纷将满腔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成了元杂剧的兴盛。从材料中“文人的贫穷”可知答案为C项。
【答案】 C
3.元朝末年,在江浙一带流行,采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内容通俗、形式自由活泼的剧种是(  )
A.南戏 B.元杂剧
C.昆曲 D.黄梅戏
【解析】 依据“元朝末年”“江浙一带”“完整”等信息可知是南戏。
【答案】 A
4.下图所示的戏曲被誉为“百戏之祖”,对其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兴起于江苏昆山一带
B.明清时期风靡大江南北
C.文辞典雅,寓意深切
D.它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D项不符合史实,其所述更符合京剧。
【答案】 D
5.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湖北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这主要说明了(  )
A.京剧是在融合了各剧种的基础上形成的
B.京剧属于我国的“国剧”
C.京剧形成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D.京剧成熟于道光年间
【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讲的是京剧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体现了京剧是多剧种互相吸收融合的产物。京剧后来发展成为“国剧”,但题干材料无法体现,京剧成熟于同光年间。
【答案】 A
6.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00910039】
 杂剧俑         京剧脸谱
A.图片是研究古代戏曲艺术的有力史料
B.杂剧蕴含着中国古代戏曲的萌芽
C.杂剧融合了昆曲、秦腔等形式
D.京剧是“近代百戏之祖”
【解析】 B项中“萌芽”的说法错误;昆曲形成的时间晚于杂剧,C项错误;昆曲被称为“近代百戏之祖”,D项错误。
【答案】 A
[能力提升]
7.右图演员的划桨动作体现了戏曲表演艺术的(  )
A.程式化 B.现实化
C.虚拟化 D.格式化
【解析】 图片显示的是戏剧演员做划船的动作,这体现了戏剧表演具有虚拟化。
【答案】 C
8.“京剧的形成是由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相互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了(  )
A.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B.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C.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D.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以分析出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艺术融合后而推陈出新,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A、B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 D
9.阅读下列材料:
【导学号:00910040】
材料一 
   图一 北宋墓杂剧砖雕  图二 京剧电影《定军山》剧照
材料二 阅读关于戏剧的三副对联:
对联一 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自足成五伦天性;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何须阅全部史书。
对联二 抬起头来,看几个仁人义士,或全忠、或全孝,当场奉为师表;转回身去,想那些贼寇奸臣,谁报迟、谁报速,归家说与子孙。
对联三 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的艺术形式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材料二中的三副对联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特点的?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戏剧艺术产生的历史条件。
【解析】 第(1)问应注意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内容,概述北宋杂剧、元代杂剧、清代京剧之间的推陈出新关系。第(2)问材料二中的三副对联体现了京剧的教育功能及虚拟性的特点。第(3)问“历史条件”从商品经济发展、艺术形式的交流融合、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归纳即可。
【答案】 (1)联系:北宋的杂剧以及而后形成并流行的南戏为元杂剧的成熟和兴盛奠定了基础。清朝时期,在吸取了元杂剧等剧种优点的基础上,经过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2)对联一和对联二主要体现了京剧艺术的现实批判主义和教育意义,对联三主要体现了京剧艺术的虚拟性、写意性的特点。
(3)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各地之间艺术形式的相互整合;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动荡对知识分子阶层的影响。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以后士风颓靡,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明人陈琬《旷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材料二 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灶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 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材料四 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所认可。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味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原因。
(3)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为什么?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体现了士大夫的推动;由材料“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体现了戏曲的平民化。第(2)问,由材料“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和“徽、汉合流”可归纳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由“经过几辈优秀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可归纳为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第(3)问,先要对两种观点做出判断。第一种观点是要抛弃国粹,第二种是要原封不动保留。这些都不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作答时要从突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等角度归纳。
【答案】 (1)士大夫的推动;戏曲的平民化。
(2)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
(3)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合适的。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国家应当对京剧珍惜和保护;京剧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
学业分层测评(七)
[学业达标]
1.(2015·贵州学业水平测试)下图为中国汉字“鸟”的四种书写体例,其中为小篆的是(  )
【解析】 中国汉字“鸟”的四种书写体例:A项为甲骨文、B项为小篆、C项为隶书、D项为楷书。
【答案】 B
2.(2015·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面的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被誉为“书圣”。该作品的作者是(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欧阳询 D.怀素
【解析】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誉为“书圣”。
【答案】 A
3.下图是一幅名曰《慎独》的书法作品,这种字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汉字形成完整体系。这种字体应该是(  )
【导学号:00910042】
A.甲骨文 B.篆书
C.隶书 D.草书
【解析】 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字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由此可以判断这种字体出现在商代,进而判断应该是甲骨文。
【答案】 A
4.下列几种书法字体中,最为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情感的是(  )
A    B      C     D
【解析】 体现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的字体应是草书,所列图片分别是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答案】 D
5.隋唐五代时期,画坛呈现出璀璨的繁盛局面,才华横溢的画家辈出。当时有“画圣”美誉的是(  )
A.顾恺之 B.阎立本
C.吴道子 D.展子虔
【解析】 唐朝的画家吴道子被誉为“画圣”,其所画的人物画被称为“吴带当风”。
【答案】 C
6.《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巅峰之作。下列关于该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B.讲究借物抒情,追求意趣
C.以风俗画为亮点,描绘北宋京城的繁华
D.题材广泛,场面宏大,反映了唐朝时的盛景
【解析】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绘画代表作品,属于风俗画。A项是隋唐时期绘画的特点;B项是文人画的特点;D项中的“唐朝”错误。据此,可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能力提升]
7.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导学号:00910043】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篆字难成”“隶人佐书”,并联系文字的演变历程,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小篆书写不便,所以推广书写更为简便的隶书。
【答案】 B
8.2014年是农历的“马年”,观察右图,其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字体设计具有甲骨文的象形特点
B.展现了文人画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C.是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
D.体现了中国字注重象征意义的风格
【解析】 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图示中的“马”属于象形文字,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文人画注重抒情写意,不符合图片主旨,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该图片体现了书法与绘画于一体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图片的画与字的结合体现了奔腾的象征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史料 风格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有无个人风格,是书法技术与艺术的分水岭。书法技术目的在于制造出“书法产品”,合乎标准,达到最有效的使用目的。而书法艺术是书法家所洞察到的事物美的本质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不同的书法家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风格,甚至同一书法家不同时代也表现出不同风格。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王羲之的书法有何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风格是书法艺术的灵魂”。(至少两例)
【解析】 第(1)问应根据材料一对王羲之书法特点的描写,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应依据材料二的信息,根据题目要求举例说明即可。
【答案】 (1)行书工整清晰,飞洒活泼;草书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2)颜真卿的楷书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柳公权的楷书遒劲森严,人称“颜筋柳骨”。(任意两例均可,但要求都属于同一书体)
10.文学艺术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颜真卿书法   图二 张旭《古诗四帖》
图三 明清时期深受人们喜爱的通俗小说《三言二拍》和《水浒传》
(1)图一、图二两位书法家的作品各有何特点?它们共同反映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根据图三,说明明清时期我国文学的主流形式。简要说明出现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明确图一、图二分别是颜真卿的楷书、张旭的草书,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和时代特征。第(2)问说明明清时期我国文学的主流形式是小说,其出现原因在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要求文学作品进一步平民化。
【答案】 (1)图一:注重规范法度;图二:狂放不羁。时代特征:国家统一和繁盛。
(2)主流形式:小说。原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要求文学作品进一步平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