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课件+学业分层测评)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课件+学业分层测评)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10 12:25:53

文档简介

学业分层测评(十)
[学业达标]
1.“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根据材料判断,当时主要实现了(  )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三民主义
【解析】 题干材料指出“革命……指种族主义”,即实现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故A项正确;材料明确说到“政治革命……尚未达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平均地权的内容,故C项错误;题干是就革命的具体阶段进行分析,而不是笼统地叙述三民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 A
2.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一生致力于国民革命。他领导辛亥革命的理论武器是“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理论中,最能反映孙中山奋斗的核心目标的是(  )
【导学号:00910063】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解析】 在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前提,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是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补充和发展。
【答案】 C
3.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演讲说:“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敢有垄断国民之生计者,天下共击之。”这种社会改革方案对应的思想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
【解析】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所增涨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答案】 D
4.孙中山一生追求“天下为公”,救国救民,三民主义曾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其最主要的实践成果是(  )
【导学号:00910064】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
C.给予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解析】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是中华民国,确立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故排除B项;C、D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 A
5.“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这句话反映出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最大的特点是(  )
【导学号:00910065】
A.反对民族压迫 B.反对君主专制
C.反对满洲贵族 D.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 根据材料中“反对帝国主义”并结合旧三民主义不敢明确反帝可以看出,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因为它(  )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节制资本的内容
C.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一致
D.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提出来的
【解析】 新三民主义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而不是发展了三大政策,A项错误;B项是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不同之处无法体现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相同之处;D项显然不是其原因,应排除。
【答案】 C
[能力提升]
7.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
A.结束满洲贵族的统治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
C.实现民主政治
D.平均地权解决国民生计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可以判断是孙中山的政治革命思想,即实现民主政治,故选C项。
【答案】 C
8.“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
【导学号:00910066】
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解析】 根据材料中“后盾实为多数之民众”“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等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有了新认识,故选D项。
【答案】 D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九年前,少数同志在日本发起同盟会,定三大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员饯别会
的演说(1912年)
材料二 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其纲领是“本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统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中华革命党宣言》
材料三 1923年1月,孙中山说:“中国形式上是独立国家,实际比亡了国的高丽还不如……似此,民族主义能认为满足成功否?所以,国民不仅要从民权、民生上做工夫,同时并应该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
——《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华革命党将实行民权主义作为宗旨之一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新认识,并分析这一认识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影响。
【解析】 第(1)问是指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第(2)问应从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民国有名无实角度来回答。第(3)问,“新认识”结合材料归纳是指实现国家独立,这一认识的“影响”从孙中山与时俱进,实现国共合作,推动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若答推翻清朝统治,成立中华民国亦可)
(2)孙中山认为民权尚未实现,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实行“专制政治”,中华民国有名无实。
(3)新认识:争取民族自决,实现国家独立。影响:有助于三民主义的丰富与发展;促进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
材料二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民国合五族而成,凡五族之人,皆如兄弟,合心合力,以为民国之前途着想尽力。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演说词
(1912年1月)
材料三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利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宣言》(1924年1月)
材料四 这位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导师,虽然在十三年前与我们诀别而去,但他的事业和思想永存在我们的心中,他的主义成为我们今日英勇抗战的一面光荣旗帜。
——《中山先生诞辰纪念》
(1938年11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核心主张,并简要指出他是如何实践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主张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三,你如何理解材料四中称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导师”?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中体现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思想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则列举孙中山为实现民主共和、巩固民主共和的史实即可。第(2)问从材料二中“国家之本,在于人民”“除专制,并非仇满”可以看出孙中山反对的是专制制度,并不反满。第(3)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主张:反对满洲贵族统治。实践: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2)特点:将民族平等团结与反对专制相结合(或强调五族共和,共同反对专制统治)。
(3)理解:孙中山毕生致力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他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其民族主义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学业达标]
1.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阐明了(  )
①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②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 ③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国民革命时期”。③是大革命失败后提出的,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阐述的,故③④错误。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予以高度关注,①②正确。
【答案】 B
2.如果让你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你选择的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共开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新局面时期的发展,你应该借助的历史资料是(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
【解析】 A项出现在国民革命时期;B项出现在大革命失败后;C项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D项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共开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新局面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故选B项。
【答案】 B
3.抗战时期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他们称延安是“思想工厂”。在这里产生的“思想”主要是指(  )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C.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解析】 由题干可知这个时期是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和动力等,故选B项。A项是井冈山时期,C、D两项是新中国成立前期,故排除。
【答案】 B
4.毛泽东在1943年4月写信给中央宣传部说:“我的思想(马列)……不宜当作体系去鼓吹,因为我的体系还没有成熟。”此时毛泽东的思想著作不包括(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持久战》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新民主主义论》
【解析】 A、B、D三项均发表于1943年以前,《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答案】 C
5.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导学号:00910069】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解析】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它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农民革命及反帝成为其理论的孪生支柱。
【答案】 D
6.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章,主要论证了(  )
A.农民问题和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前途问题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解析】 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章,主要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
【答案】 D
[能力提升]
7.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他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  )
【导学号:00910070】
A.工农武装割据 B.坚持“城市中心”
C.坚持“持久战” D.实行人民民主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找到的这条“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之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即A项正确。事实证明,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失败了,B项错误;坚持持久战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策略,没有涵盖整个民主革命时期,C项错误;实行人民民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原则,与题干所述时期不符,排除D项。
【答案】 A
8.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他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可以说明(  )
A.毛泽东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B.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C.毛泽东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毛泽东思想完全适应21世纪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
【解析】 材料中“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说明毛泽东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论及毛泽东思想的特点,故C项错误;“毛泽东思想完全适应21世纪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就一帆风顺;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革命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的指导中国革命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什么?这一成果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2)联系材料二中的四幅图片,说明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历史作用。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实际上要求回答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意义,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成果:毛泽东思想。条件: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诞生;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积极探索。
(2)结束了中国屈辱和分裂的历史,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九十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材料二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的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红旗》(1930年5月24日)
材料三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
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归纳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
(2)材料一体现的思想对中国革命有何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90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
【解析】 第(1)问注意提取材料信息。材料一的主张是从实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材料二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二者“分歧的实质”是要不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涉及中国革命走什么样的道路的问题。第(2)问,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找到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之路。第(3)问,“三件大事”应该是关系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大事,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 (1)材料一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材料二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2)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或答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也可)
(3)大事: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答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或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亦可);进行改革开放。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学业达标]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指的是打破了(  )
A.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
B.对计划经济崇拜
C.对高速度增长的崇拜
D.对公有制的崇拜
【解析】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发生在1978年,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个人崇拜仍在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再加上提出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针,从而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故A项正确。
【答案】 A
2.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作出了转移工作重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答案】 D
3.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的肯定和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C.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解析】 A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C项是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的,是对中共“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D项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
【答案】 B
4.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这表现在(  )
A.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提出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C.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D.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解析】 “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在1949年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A项在时间上不符合,排除;B项是在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排除;D项是在中共“十六大”上,排除;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问题,符合题意,故选C项。
【答案】 C
5.为了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四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列不能体现十四大内容的是(  )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解析】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属于中共“十四大”发展经济的精神,故排除A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继承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故排除B项;“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排除C项;提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属于中共“十五大”会议的内容,故D项正确。
【答案】 D
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同的本质特征是(  )
A.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D.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
【解析】 解答本题应抓住题干中的“本质特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共同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答案】 A
[能力提升]
7.(2015·江苏高考)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导学号:00910073】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可知,邓小平的这一讲话是让人们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据此判断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故A项正确。浦东开发与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排除B项。“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改革开放,故排除C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初步建立的,故D项错误。
【答案】 A
8.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当时为继续“走好路”,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快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开始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解析】 “加快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开始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故B项错误;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故C项正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会议上,故D项错误。
【答案】 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
材料二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吗?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1987年)
材料三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
材料四 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部署、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的报告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材料三对此又有何发展?这一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一、二、三的思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四中的“它”是指什么思想理论?江泽民强调这一思想理论具有什么历史地位?
【解析】 第(1)问,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从而归纳出答案;“发展”对比材料三与前两则材料即可作答;说明问题要从邓小平理论的自身发展角度分析。第(2)问,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及原因。第(3)问,结合材料出处及材料内容可知“它”是指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答案】 (1)基本思想:否定以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说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一致。理由: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
(3)指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方位的指导思想。
10.(2015·云南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变的一百年。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卓著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精神,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赴浙江海宁观潮后题词
材料二 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材料三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发展中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理论发展的角度举例说明在20世纪上半期孙中山是怎样顺应“潮流”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重要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的重大问题。从三位伟人身上你学到了哪些优良品质?
【解析】 第(1)问注意关键词“思想理论发展的角度”及时间提示“20世纪上半期”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回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社会主义的本质”“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归纳总结;第二小问结合三则材料综合分析。
【答案】 (1)①提出三民主义,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顺应了走资本主义的要求。②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顺应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要求。
(2)贡献: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问题: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检验发展成败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优良品质:①与时俱进,积极进取。②顺应潮流,不断超越。③克难奋进,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