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分层测评(十三)
[学业达标]
1.下图反映了我国国防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成就( )
①加强了中国国防能力 ②打破了美、苏核垄断
③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 ④实施了“863”计划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 依据图片可知是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20世纪60年代,而④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下发生的,因此打破了美、苏核垄断地位,加强了中国国防能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 C
2.下图所示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其中,中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是( )
【解析】 B项发生于1970年,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A项发生于1964年,属于中国国防实力的体现。C项发生于2011年,D项发生于2013年,是中国在航天领域又迈出的重要一步。
【答案】 B
3.下列中国的科技成果中,出现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导学号:00910079】
A.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B.把宇航员送入太空
C.原子弹研制成功 D.“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解析】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A项是1973年,B项是2003年,C项是1964年,D项是1970年。故选B项。
【答案】 B
4.有一颗小行星是1996年9月18日在兴隆观测站发现的,发现后的暂定编号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汉语拼音字头。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以一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命名,他是( )
【导学号:00910080】
A.钱学森 B.袁隆平
C.邓稼先 D.华罗庚
【解析】 根据材料中“水稻”判断可知,应该是袁隆平。
【答案】 B
5.2000年,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发布5至7天中期数值天气预报(通过海量数据统计)的国家之一。此成就与下列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是( )
A.“南优2号”技术 B.“银河”计算机技术
C.“神舟”飞船技术 D.“长征”火箭技术
【解析】 “银河Ⅰ型”计算机每秒运算速度达上亿次,“银河Ⅲ型”计算机每秒运算达10亿次,符合材料中的“海量数据统计”,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农业领域,C、D两项为空间技术,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6.我国虽然与前两次科技革命擦肩而过,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积极抓住机遇,参与新的科技革命,除了同步实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外,我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还有( )
【导学号:00910081】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
C.“东方红1号”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银河Ⅰ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限定与条件限定。A、D两项不属于空间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C项不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成就,只有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能力提升]
7.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了( )
A.加强国防力量 B.提高国际地位
C.建立科研体系 D.服务生产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中“战备”“上天、入地、下海”等信息可知,中国当时的科研战略旨在发展军事,以提高国防力量,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提高国际地位这一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科研战略主要是军事,不能说是建立科研体系,更不是发展生产,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A
8.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当时的舆论宣传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
C.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D.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解析】 材料说明了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结合相关史实可知,A、C两项正确;B项也符合史实;中国当时是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故D项错误。
【答案】 D
9.科学,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透过科学,我们能够管窥各国文化传统之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00910082】
材料一 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一直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商朝有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哈雷彗星的记录;《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定的药典……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的影响。
——李建国《自然科学简史》
材料二 由于提倡西学者,其目的不在科学本体,而在制铁船,造火器,以制胜强敌,谋富强救国之策耳。而学西学者,又束缚于科举思想,徒藉一二格致之名词,以为进身之阶,干禄之途而已。
——中国化学家张准(1924年)
材料三 1956年,我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和今后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
——《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获得发展完善并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科技成就。
(2)概括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国人重视“科学本体”开始于20世纪初的什么运动?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的重大成果。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中“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的影响”信息并结合宋元时期的发明来回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由于提倡西学者,其目的不在科学本体,而在制铁船,造火器,以制胜强敌,谋富强救国之策耳”并结合洋务运动学习特点来思考作答;第二小问结合20世纪初期学习西方文化的典型事件来回答即可。第(3)问依据材料三中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上判断新中国科技成就,不难做出回答。
【答案】 (1)成就: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2)现象:洋务运动期间,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是科学本体。 运动:新文化运动。
(3)成果: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或“两弹一星”)。
10.新中国成立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使我们在今天走向了大国、强国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和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中央和国务院于1956年11月任命聂荣臻同志为国务院副总理兼科学规划委员会主任。……(在聂帅的主持下,响应周总理提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的《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材料二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从1953年财政科技投入只有5 600万元开始,到如今仅2008年全年就比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40倍之多,这说明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撑。2009的科技投入预计超过2 4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安排了1 461亿元。同时,各个地方、各个省市财政科技投入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人民网
材料三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自推广种植以来,已累计增产4 000亿公斤,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中国科技发展重大成就》
(1)在《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一、二,回答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突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回答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这对青少年学生有何启示?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回答。第(2)问,既要结合材料一、二,也要结合平时所学知识,要注意多方面、多角度回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三进行概括,特别要注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小问主要从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方面回答。
【答案】 (1)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建立科研机构、组织科研队伍、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贯彻和科学技术体制的改革;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等。
(3)意义:科学技术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推动因素;科学技术是成就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力量。启示:青少年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体力量,应当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养成良好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思维,为将来的科学发展打好基础。
学业分层测评(十四)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图为毛泽东关于“双百”方针的题词。该方针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 )
【导学号:00910080】
A.中共七大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解析】 “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中共七大是在1945年,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从1956~1966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题干时间最为接近,正确;D项发生于1978年12月,与题干的“背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当有人报告一位在华讲学的苏联学者不同意《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一些观点时,毛泽东说:“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的这番话符合( )
【导学号:00910086】
A.“一边倒”政策
B.“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
C.“双百”方针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解析】 依据材料“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信息可知,毛泽东认为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可以自由谈论,自由争论,不应该限制,这番话符合“双百”方针,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3.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
【导学号:00910087】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的文艺水平
D.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解析】 “双百”方针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多贡献的背景下提出的,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4.某班学生李可的爷爷说:“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我们只能看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影片,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片、看韩剧等,丰富多彩。”爷爷说的“那段日子”是指( )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反右斗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解析】 分析题干可知,李可的爷爷只能看到的影片属于八大“样板戏”,因此“那段日子”应该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 C
5.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这说明( )
【导学号:00910088】
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
B.“不结盟”外交正推行
C.“文化大革命”理论未被否定
D.“双百”方针贯彻的必要
【解析】 1980年中国已经实行了改革开放,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文艺领域,与“不结盟”外交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理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对其进行了批判和清算,故C项错误;“双百”方针指文艺上百花齐放,但“靡靡之音”被禁播3年,说明当时还没有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故D项正确。
【答案】 D
6.“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科学和文艺工作步入了又一个春天,文学艺术“又一个春天”的表现是( )
A.出现了《青春之歌》《红日》等影片
B.出现了《北国江南》《林家铺子》等作品
C.出现了反映丰富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和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D.改编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
【解析】 注意时间限制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A、B两项出现在“文化大革命”之前;D项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只有C项是新时期的表现。
【答案】 C
[能力提升]
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的争鸣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比较点是“从争论的内容上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指科研领域容许不同的学术争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指不同的学派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故选D项。
【答案】 D
8.1961年8月,北方昆曲剧院公演《李慧娘》,受到首都文艺界的广泛赞誉;1963年5月《文汇报》发表文章,公开批判《李慧娘》;“文化大革命”期间,北方昆曲剧院被解散;1979年4月,北方昆曲剧院恢复建制,《李慧娘》一剧恢复上演。上述状况揭示的本质问题是( )
【导学号:00910089】
A.政治运动左右文艺发展
B.该剧剧本存在严重问题
C.“双百”方针贯彻的曲折
D.党的文艺指导方针不断变化
【解析】 材料反映了该剧的曲折经历,深刻说明了政治运动影响着文艺的发展。
【答案】 A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00910090】
材料一 1964年3月1日,第三届“百花奖”开始征集选票。影协原拟定于6月下旬发奖,但这时文艺界的整风、思想大批判如火如荼;有的获奖者正在作检查、接受批判;有的作品被诬陷。如按评选结果发奖,定会招致对“百花奖”的围攻和批判,也将连累获奖的创作人员。无奈之下,影协不得不于1964年底,违心地自诬获奖影片不符合当前的革命形势,呈请撤销这次评奖。至此,第三届“百花奖”黯然隐入了历史深处。“百花奖”由此停办了17年之久。
材料二
名称
《闪闪的红星》《地雷战》《英雄儿女》《红灯记》……
拍摄时间
“文化大革命”前
“文化大革命”期间
数量(部)
25
13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第三届“百花奖”黯然撤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简要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影创作的情况。
(3)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曲折发展的历程,你有何认识?
【解析】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工作的曲折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为主题,考查对“双百”方针的内涵以及其历史价值的准确理解与判断。回答时要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及归纳。
【答案】 (1)政治运动扩大化,知识分子和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影创作数量大幅度减少,文艺工作者受到错误批判。
(3)表明凡是受“左”倾思想影响和干扰,文艺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就会被扼杀;凡是遵循“双百”方针,坚持创作自由,提倡艺术民主,文艺创作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50年,关于京剧的存在问题产生了争论:一派主张全部继承;另一派主张全部取消,认为京剧是封建主义的。毛泽东为此给京剧界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主张京剧还是应该保留,不单是京剧,各种戏曲形式都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批判继承。1953年,毛泽东就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提出要百家争鸣。
——《中学历史复习新编》
材料三 1956年,毛泽东说:“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如果国内对此类学术问题和任何领导人有不同意见,也不应加以禁止。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
(1)材料一中毛泽东的题词主要针对的是哪一领域?
(2)材料中“双百”方针所指的自由,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所主张的自由有何不同?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今天重新贯彻“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解析】 第(1)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方针。第(2)问要从阶级本质去考虑。第(3)问要从现实当中的科技文化发展组织出答案。
【答案】 (1)文学艺术领域。
(2)两者自由的实质不同。“双百”方针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内,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前提下的学术艺术自由;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自由,指的是政治权利的自由平等。
(3)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科技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迅猛而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学业分层测评(十五)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解析】 新中国已经成立,革命已基本结束,从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排除A项;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排除B项,办教育不是根本目的,为国家建设服务才是最终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 C
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2年”“从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我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高校进行院系调整,特别是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故B项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故A项错误;C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排除;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不单单是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B
3.下图所反映的是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科学教育状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导学号:00910094】
A.体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B.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C.彻底缩小了城市与农村的知识差距
D.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解析】 图片中的时间“1969年”,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95年中国提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在扩大,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城市与农村的知识差距仍然很大,故C项错误;图片内容反映出“文革”阶级斗争对教育事业的冲击,故D项正确。
【答案】 D
4.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主要是基于( )
【导学号:00910095】
A.“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是各行各业中的重灾区,问题特别多而复杂
B.“科教兴国”的战略发展方针
C.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D.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解析】 优先发展教育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通过教育来培养。
【答案】 C
5.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教育提升国民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典型的“科教兴国”思想,所以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 C
6.(2015·安徽学业水平测试)导致下图中曲线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导学号:00910096】
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文盲率
①《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②“希望工程”的启动
③“211工程”计划的实施 ④国家教育投入的加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图中的曲线是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文盲率,文盲下降是加强基础教育的结果。①②④都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211工程”计划是我国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举措,不是导致文盲下降的原因。
【答案】 B
[能力提升]
7.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重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
A.长期 “左”倾冒进 B.具有时代性
C.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D.缺乏连续性
【解析】 1949年及1985年的教育方针并不冒进,故A项错误;1949年的教育方针是服务于当时革命形势及国家建设,1958年政治方面存在“左”倾错误,经济领域进行“大跃进”,故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改革开放,故教育面向世界及未来,体现每个时代的不同特征,故B项正确;三个阶段教育方针中并未凸显“以人为本”的思想,故C项错误;尽管不同时代教育方针有所不同但具有连续性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故D项错误。
【答案】 B
8.下图是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读图,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B.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
C.中国的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
D.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体系
【解析】 A项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反映了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教育立法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不仅反映高等教育,还有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故D项错误。
【答案】 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00910097】
材料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为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
材料二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党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
——江泽民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当今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1998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发展教育与实现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分析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3)根据材料三,分析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此,教育应该做出怎样的改革?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分析,注意现代化对教育的作用。第(2)问应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分析。第(3)问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中国教育的现状;改革措施应联系教材内容回答。
【答案】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是加快经济建设,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不重视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就没有智力保障;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离开经济发展谈教育发展是一句空话。
(2)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国际上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
(3)存在的问题: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改革:国家必须加快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太学以五经为教材,进行经学教育。国家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较为严格的审定。太学只允许传授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则被拒之门外。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经书,以董仲舒为首的一批儒家学者利用“阴阳五行”学说将儒学神学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命题。
——《两汉太学的初兴》
材料二 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东进、西方文明的冲击,在英勇反抗帝国主义的同时,掀起了学习西方文明的热潮,纷纷致力于探索富国强兵之路。洋务教育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结果,其内在的导因在于那个时期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无论是兴办军事工业时引进西方先进生产科学技术,还是兴办民用工业时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洋务派深感人才匮乏。
——张雪蓉《论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建设》
材料三 1949~2008年新中国的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教育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汉代太学以五经为教材,进行经学教育”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目的来回答即可;依据材料二中“无论是兴办军事工业时引进西方先进生产科学技术,还是兴办民用工业时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洋务派深感人才匮乏”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才培养、传播西学以及教育近代化”的角度阐述第三小问。第(2)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的柱状图,从1949年、1978年以及2008年三个时间段围绕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来概括;第二小问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教育方针以及战略思想的提出、人才的需求、改革开放的促进以及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等角度分析。
【答案】 (1)特点:教学内容为儒家经典。
成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大力推崇儒学教育,以加强思想大一统。
影响:为洋务运动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军事、翻译方面的人才;打破了传统教育体制;传播了西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2)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迅速发展,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育发展更为迅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提出;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提升;优先发展教育思想的提出,党和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行;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和渴求;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