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地理重难点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二地理重难点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1-15 18:5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点列表:
重点
名称
重要指数
重点1
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
★★★★
重点2
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破坏带来的影响
★★★
重点3
热带雨林环境效应、开发与保护
★★★★
重点详解:
重点1: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
【要点解读】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2.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3.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
分布区及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草药材分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考向1】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
【例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
解析 冬春季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少、植被覆盖差,又多大风,而图示地区盛行西风经过湖面,摩擦力小,湖东北部地区为河谷,由于狭管效应,故风大沙多
答案 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名师点睛】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一般从自然与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
(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
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说明。
重点2: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破坏带来的影响
【要点解读】
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考向1】森林的生态效益分析
【例题】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8分)
【解析】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从“吸收二氧化碳……吸附飘尘”可获取防风固沙,①净化空气,增加碳储量的信息。
(2)从“蒸腾水汽……水循环”可获取②调节气候,增加降水的信息。
(3)从“根系固持土壤……降水”可获取③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信息。
(4)从“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可获取保护④生物多样性的信息。
答案 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考向2】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影响
【例题】下图示意1990~2010年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森林面积净变化(单位:每年百万公顷)。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世界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二氧化碳减少
B.全球降水增多
C.冰川体积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2)导致亚洲森林面积净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伐木与深加工
B.开发矿产资源
C.由毁林到造林
D.严禁砍伐森林
【答案】(1)D (2)C
重点3:热带雨林环境效应、开发与保护
【要点解读】
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功能。需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增多,与破坏热带雨林有一定关系。
(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2.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原因
3.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
保护热带雨林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尤其是发达国家更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具体措施可总结为“三保、二设、一结合”
(1)三保: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②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③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2)二设:①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②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3)一结合: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考向1】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例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a、图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答案】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难点列表:
难点
名称
难度指数
难点1
荒漠化防治措施
★★★★
难点2
水土流失的形成、危害与治理
★★★★
难点3
湿地功能、开发与保护
★★★★★
难点详解:
难点1:荒漠化防治措施
【要点解读】
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考向1】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例题】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题。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2分)
答案 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耕地和牧草地。 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 旱地:水土保持。
【考向2】土地荒漠化危害与防治措施
【例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2)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答案】(1)(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2)(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名师点睛】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维模板
问题表现—危害—产生原因—治理措施—产生效益
难点2:水土流失的形成、危害与治理
【要点解读】
1.定义: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变薄变贫瘠的现象,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
2.形成原因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它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强
(2)人为因素: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而得以实现的,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造成土壤肥力降低,甚至表层土壤流失殆尽;
(2)给农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危害;
(3)使河道淤塞,河流资源难以开发利用;
(4)地下水位下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5)环境质量变差,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4.水土流失的治理
(1)工程措施,主要指针对水土流失情况的需要,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措施是指在水土流失较轻的地方,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的措施。
(3)农业技术措施是指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育、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方法改善土质、改造地形、提高植被覆盖率的措施。
【考向1】水土流失的原因
【例题】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深居内陆,且位于阶梯交界处
B.水土流失严重,但地质地震灾害较少
C.位于从半干旱向干旱过渡的地区
D.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其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
A.黄土高原降水量较南方丘陵山区大
B.黄土高原降水强度较南方丘陵山区小
C.黄土高原植被破坏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
D.黄土高原上黄土抵抗侵蚀能力极低
【答案】(1)D
(2)D
【考向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农业生产
【例题】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图1
图2
(1)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答案】(1)C (2)A
【名师点睛】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地形: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植被:从森林到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土壤:由粉砂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2)人为原因:
毁林开荒;过度樵采;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多年的探索,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难点3:湿地功能、开发与保护
【要点解读】
1.湿地的涵义
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以及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3.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1)数量在减少,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滥垦沼泽、滩涂等。
(2)质量在下降。
(3)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降低。
(4)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
4.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大河中下游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
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主要目的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5.保护湿地——案例措施
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下表为我国两地区保护湿地的具体措施:
地区
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措施
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考向1】湿地的破坏及影响
【例题】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C (2)B
【考向2】湿地形成的原因
【例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答案】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趁热打铁】
一、选择题(15小题,共60分)
读我国北方自然带分布图,完成1~2题。
1.我国北方自然带的分布特征是(  )
A.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B.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C.南北延伸、南北更替
D.东西延伸、东西更替
2.荒漠化的扩展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图中A地目前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下列关于A地荒漠化扩展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B.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
C.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土地、水等资源
D.水土流失严重
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图1        图2
图3
3.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这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4.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面积达81万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如图所示。据此回答5-6题。
5.关于农牧交错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带属于农业生产潜力大的地区
B.a带植被是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
C.b带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b带是多民族聚居区
6.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其环境破坏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
①人口增长速度快
②压缩农业用地
③轮作套种
④盲目开荒,粗放耕作
A.①⑦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的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措施,使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分布图,完成7-9题。
7.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原来种植粮食的耕地陆续退耕后,对当地农业经营所带来的影响是(  )
A.经济作物比重降低
B.趋向机械化
C.更趋市场性
D.趋于自给自足
9.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是(  )
A.河川淤泥未变
B.物种数量增大
C.蒸发量减小
D.洪水流量增大
读贵州省典型石漠化治理区特征对比表,完成10~11
题。
研究区
地貌类型
海拔(m)
大于25°坡地比例(%)
气候特征
年降雨量(mm)
石漠化等

人口密度(人/km2)
治理
时间
(年)
农业发展模式
鸭池
高原山地
1
320~1
735
25
温凉湿润
863
潜在—中度
513
2006~2010
粮食种植
红枫湖
高原盆地
1
240~1
450
10
湿润
1
200
轻—中度
259
2001~2010
生态畜牧
花江
高原峡谷
440~
1
410
41
干热河谷
1
100
中—强度
147
1996~2010
经济林 
10.三个石漠化治理区中,鸭池的治理效果最差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人口密度大
B.石漠化程度最严重,治理难度大
C.坡地比重最高,水土流失严重
D.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时间短
11.下列关于表中所示地区石漠化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生态恢复为主,如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作物改良等治理手段
B.重点治理强度石漠化的土地,以种植经济林和发展畜牧业为主
C.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减小人口压力
D.实施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措施,改善该区域水环境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14)》显示,全球每年丧失数百万公顷的森林,许多物种濒临灭亡,可再生的水资源也变得更为稀缺,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大努力,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具体目标。据此回答12~13题。
12.导致全球森林被毁的主要原因包括(  )
①将森林开垦为农田 ②非可持续性的采伐木材 
③开辟森林修建居住地和道路 ④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为促进世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保护和开发,我们应该(  )
A.封山育林,禁止对森林的砍伐
B.注重开发,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C.禁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
D.伐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15.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二、综合题(2小题,共40分)
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沙漠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沙漠名称是________,B沙漠所在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
(3)我国沙漠化地区不断扩大的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显示的固沙措施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具体地说,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扩大已营造了“________”防护林,该防护林的生态作用是________。
17.读拉丁美洲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区是:A    ,B    ,
A、B两地区的典型植被分别是    、    。
(2)与A处相同的植被还集中分布在    、   地区,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是导致A地区植被被毁的直接原因,破坏的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