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内蒙古开鲁县蒙古族中学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内蒙古开鲁县蒙古族中学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1-15 22:13:57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授课记录


星期





星期





星期





星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目标)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的环境因素简述华能合成作用体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锻炼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从而乐于学习生物。
高考链接(高考考点)
光合作用的过程、原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光合作用的的探究历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创新精神。通过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问题的关注。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应关系
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
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演示法自学讨论法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和效果预测
复习导入导入新课实验一:1627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的实验实验二: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实验三: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的实验阅读材料实验四: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的实验实验五: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了探究实验。实验六:1948年美国科学
复习上节课内容:1、叶绿体的结构,2、叶绿体中色素的洪磊和功能。提问:植物用叶绿体来完成什么生理过程?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顾名思义,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合成物质的作用就是光合作用,那么在光照下合成什么物质,用什么原料来合成物质,下面我们来看科学家们是如何探究馆和作用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的从观察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多媒体引入海尔蒙特的实验,简述实验过程,出示实验现象和结论。出示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问题讨论:他的结论正确吗?你有什么新的疑问?出示实验过程图示,引导学生描述实验过程,分析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讨论,得出结论。引导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分析评价相关学科发展与生物学探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播放录像,介绍实验处理方法,要求学生互相提问有关实验过程、方法及设计原则并解答,巡回答疑。总结萨克斯的实验的结论。简述20世纪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被广泛采用,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什么是同位素标记法呢?简述卡尔文循环的基本思路。
回顾旧知识,加深对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种类的认识植物增重部分全部来自土壤。分析实验现象和结论揭示反应物:水。从观察自然现象入手,提出探究性问题。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完成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小组讨论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联系应用相关的化学知识。学生分组讨论体验科技进步对生物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运用恰当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和效果预测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三、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四、化能合成作用课堂小结及练习
教师结合P103图讲解。光合作用总反应式:CO2+H2O→(CH2O)+O2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部位类囊体的薄膜上叶绿体的基质中条件光、色素、水、酶[H]、ATP、CO2、酶物质变化①水的光解:2H2O→4[H]+O2②ATP的形成:ADP+Pi+能量ATP①CO2的固定:CO2+C52C3②2C3
(CH2O)+C5+H2O能量变化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各类有机物中。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②光反应与暗反应是光合作用全过程的两个阶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4——105的实验。学生阅读P105回答:1、什么是自养生物?什么是异养生物?2、自养生物与异养生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3、自养生物有哪些类型?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教师归纳: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
2NH3+3O2→2HNO2+2H2O+能量
2HNO2+O2→2HNO3+能量
6CO2+6H2O→C6H12O6+6O2课本
106页练习
多媒体课件展示,直观明了,加深印象列表比较,对比法,形成清晰的知识线索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了解化能合成的全过程。引入化能合成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阔视野,使学生对化能合成作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学生自己总结自己完成。明确本节的主要内容,巩固本节课主要内容。
高考链接
2.(2011·浙江高考)下列有关叶绿体及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破坏叶绿体外膜后,O2 不能产生 B.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比例保持不变 C.与夏季相比,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缩短 D.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 ATP、NADPH 和 CO2 后,可完成暗反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暗反应阶段
光反应阶段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a课题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授课记录


星期





星期





星期





星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目标)
说出绿叶中的色素种类和作用尝试光合色素的提取描述各种合色素吸收光能的特点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
通过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利用各种媒体调查和收集资料,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并将所获信息表达出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养成质疑、求实、创新与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高考链接(高考考点)
光合作用的过程、原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
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教学难点
分离和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
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演示法自学讨论法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和效果预测
导言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结合教材P97图讨论:1、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用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2、为什么不使用发绿色光的灯管作补充光源?追根溯源,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要靠光合作用,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首先要能够捕获光能,那么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哪些呢?探究绿叶中色素的种类: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如P97——98的实验。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做实验:1、加入SiO2、CaCO3的作用是什么?2、研磨时为什么要迅速而充分?3、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后,为什么要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4、滤纸条一端为什么要剪去两角?5、画滤液细线时应注意什么?6、为什么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7、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教师归纳总结:
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
叶绿色b(黄绿色)绿叶中的色素
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教师演示相关实验让学生得知: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通过设置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兴趣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帮助学生掌握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原理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和效果预测
二、叶绿体的结构三、总结
吸收蓝紫光,并结合P99吸收光谱图讲解。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但当时并不清楚叶绿素分布于何处?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时,发现叶绿素并非普遍分布在植物的整个细胞中,而是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的结构里,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结合P99图示讲解叶绿体的结构,教师归纳:
外膜叶绿体
内膜
基粒:由两个以上的类囊体组成,含色素和酶
基质:含酶叶绿体的功能。结合P100
恩格尔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1、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2、恩格尔曼的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重点总结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哪些,叶绿体的结构,其结构上有哪些特点适用于进行光合作用。
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叶绿体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总结知识
巩固知识
高考链接
2.(2011·浙江高考)下列有关叶绿体及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破坏叶绿体外膜后,O2 不能产生 B.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比例保持不变 C.与夏季相比,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缩短 D.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 ATP、NADPH 和 CO2 后,可完成暗反应
板书设计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1、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含量约占3/4)
叶绿色b(黄绿色)绿叶中的色素
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含量约占1/4)
叶黄素(黄色)2、叶绿体的结构1、分布
2、形态外膜3、结构
内膜基粒:由两个以上的类囊体组成,含色素和酶基质:含酶4、功能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