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分层测评(十)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
A.Pb+PbO2+2H2SO42PbSO4+2H2O
B.N2+3H22NH3
C.Cl2+H2O??HCl+HClO
D.2NO2(g)??N2O4(g)
【解析】 A项正反应和逆反应条件不同,故不属于可逆反应。
【答案】 A
2.反应2SO2+O2??2SO3达到平衡后,再向反应容器中充入含氧的同位素O的氧气,经过一段时间后,O原子存在于( )
A.O2 B.SO2
C.O2和SO2 D.O2、SO2和SO3
【解析】 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可以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反应体系中各物质同时存在,由于三种物质均含有氧元素,故O原子可能存在于三种物质中。
【答案】 D
3.有关2SO2+O22SO3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故在一定条件下SO2和O2不可能全部转化为SO3
B.达到平衡后,反应就停止了,故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均为零
C.一定条件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SO2和1 mol O2,则从反应开始到达到平衡的过程中,正反应速率不断减小,逆反应速率不断增大,某一时刻之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D.平衡时SO2、O2、SO3的分子数之比不再改变
【解析】 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到达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并没停止,只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而已。
【答案】 B
4.下列说法中,可以证明反应N2+3H2??2NH3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N—H键形成
B.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
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
D.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解析】 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每当有1个N≡N键断裂时,必有3个H—H键断裂,同时有6个N—H键形成,C、D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当有6个N—H键断裂时,必有1个N≡N键形成,则一个N≡N键断裂的同时又有一个N≡N键形成,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答案】 B
5.(2016·聊城高一质检)右图是可逆反应X2(g)+3Y2(g)??2Z2(g)在反应过程中的反应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只有正方向反应
B.t1~t2时,X2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多
C.t2~t3,反应不再发生
D.t2~t3,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解析】 t1时v(正)>v(逆)>0,A项错;由于t1~t2时v(正)>v(逆)>0,反应物X2或Y2物质的量逐渐减少至t2时刻保持不变,B项错;t2~t3达到平衡状态,v(正)=v(逆)≠0,C项错。
【答案】 D
6.在373 K时,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O2和SO2,发生如下反应:NO2+SO2NO+SO3,平衡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NO和SO3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②NO2和SO2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③体系中的总物质的量一定等于反应开始时总物质的量 ④SO2、NO2、NO、SO3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③和④
【解析】 ①充入的是NO2和SO2,又NO和SO3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其物质的量一定相等;②充入NO2、SO2的量不知道,平衡时不一定相等;③反应过程中压强保持不变,则总物质的量保持不变;④充入SO2、NO2的量不确定,则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不一定相等。故选C。
【答案】 C
7.下列说法中可以说明密闭容器中的反应:P(g)+Q(g)??R(g)+S(g)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P和S的生成速率相等
C.反应容器内P、Q、R、S四者共存
D.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解析】 在该反应中,反应前后的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反应无论是否达到化学平衡,反应容器内压强及总物质的量都不随时间变化,并且四种物质始终是共存的,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8.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2A??B+3C,在下列四种状态中,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A
vA=2 mol·L-1·min-1
vB=2 mol·L-1·min-1
B
vA=2 mol·L-1·min-1
vC=2 mol·L-1·min-1
C
vA=1 mol·L-1·min-1
vB=2 mol·L-1·min-1
D
vA=1 mol·L-1·min-1
vC=1.5 mol·L-1·min-1
【解析】 将逆反应速率根据化学方程式统一折算成用A表示的速率,来表示A的生成速率,正反应速率表示A的消耗速率,二者相等,则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答案】 D
9.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能说明反应X2(g)+Y2(g)??2XY(g)已达到平衡的是( )
A.容器内的总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变化
C.XY气体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变
D.X2和Y2的消耗速率相等
【解析】 该反应的特点:一是可逆反应;二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根据气体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推断,该反应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总压强是不变的,A不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同理推断,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始终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B项不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X2和Y2的化学计量数相等,其消耗速率始终相等。
【答案】 C
10.(2016·昆明高一质检)在一体积为10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CO和H2O,850 ℃时发生反应: 【导学号:96680036】
CO(g)+H2O(g)??CO2(g)+H2(g)
(1)CO和H2O浓度变化如图,则0~4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CO)=____ mol·L-1·min-1。
(2)如图中4~5 min之间该反应________(填“是”或“否”)处于平衡状态,判断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v(CO)=(0.20-0.08)mol/L÷4 min=0.03 mol·L-1·min-1;根据反应物的浓度不再变化可知4~5 min之间是化学平衡状态。
【答案】 (1)0.03 (2)是 反应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
11.在某一容积为5 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0.2 mol的CO和0.2 mol的H2O,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高温加热,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CO2(g)+H2(g),反应中CO2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
(1)根据图中数据,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CO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反应达平衡时,c(H2)=______。
(2)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是______(填序号)。
①CO减少的速率和CO2减少的速率相等
②CO、H2O、CO2、H2的浓度都相等
③CO、H2O、CO2、H2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解析】 (1)由图分析10 min达到平衡,CO2浓度增加了0.03 mol·L-1,则CO浓度减小0.03 mol·L-1,所以v(CO)==0.003 mol·L-1·min-1,由于起始时,H2浓度为0,所以达到平衡时c(H2)=0.03 mol·L-1;
(2)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并不是停止反应。CO减少的速率是正反应速率,CO2减少的速率是逆反应速率,当二者相等时,v正(CO)=v逆(CO),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答案】 (1)0.003 mol·L-1·min-1 0.03 mol·L-1
(2)①③
12.(2016·青岛高一质检)在2 L密闭容器中,800 ℃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
(1)A点处,v(正)__________v(逆),A点正反应速率________B点正反应速率(用“大于”“小于”或“等于”填空)。
(2)如图中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用O2表示从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NO)=2v正(O2) d.容器内的密度保持不变
(4)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的是________。
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O2的浓度 d.选择高效的催化剂
【解析】 (1)A点,反应未达平衡,由表中数据知n(NO)随反应进行不断减小,说明反应从正向开始,所以A点v(正)>v(逆);A点处反应物的浓度大于B点,所以A点正反应速率大于B点。
(2)图中纵坐标为浓度,平衡时消耗n(NO)=0.020 mol-0.007 mol=0.013 mol,生成n(NO2)=0.013 mol。平衡时c(NO2)=0.006 5 mol·L-1,所以NO2的变化曲线为b。0~2 s内,v(O2)=v(NO)=×=1.5×10-3mol·L-1·s-1。
(3)v(NO2)=2v(O2)未指明v(正)、v(逆),不能表明是平衡状态,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且容器的体积未变化,所以容器内的密度不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一直保持不变。
(4)分离出NO2气体后,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而升高温度,加催化剂及增大反应物浓度都会使反应速率增大。
【答案】 (1)大于 大于 (2)b 1.5×10-3 mol/(L·s)
(3)bc (4)bcd
[能力提升]
13.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2C(g)未达到平衡的是( )
A.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生成n mol A消耗4n mol B
C.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C的百分含量达到最大值
【解析】 化学平衡的标志是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C的生成速率是正反应速率,C的分解速率是逆反应速率,A项达到平衡;A、B、C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化,是平衡状态的宏观表现,C项达到平衡;逆反应生成n mol A,同时生成3n mol B,对于正反应却消耗了4n mol B,说明v正>v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B项未达到平衡;C的百分含量达到最大值,说明反应达到限度,即D项达到平衡。
【答案】 B
1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2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
A.Y2为0.2 mol·L-1 B.Y2为0.35 mol·L-1
C.X2为0.2 mol·L-1 D.Z为0.4 mol·L-1
【解析】 X2(g)+Y2(g)??2Z(g)
起始(mol·L-1) 0.1 0.3 0.2
逆反应开始 0 0.2 0.4
正反应开始 0.2 0.4 0
所以,0【答案】 B
15.对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A.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5v逆(NO)
B.单位时间内生成4 mol NO的同时,消耗4 mol NH3
C.NH3、O2、NO、H2O的物质的量之比满足4∶5∶4∶6
D.单位时间里生成4 mol NO的同时生成6 mol H2O
【解析】 A项表示的反应不同向,且速率比等于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故判断为平衡状态;B、D两项表示的化学反应是同向的;C项,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不一定是平衡状态。
【答案】 A
16.下列①~⑩的说法中可以证明2HI(g)??H2(g)+I2(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在⑥~⑩的说法中能说明2NO2(g)??N2O4(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
②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
③百分含量:w(HI)=w(I2)
④容器内HI、H2、I2(g)共存
⑤c(HI)∶c(H2)∶c(I2)=2∶1∶1
⑥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⑦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⑧条件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⑨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解析】 对于2HI(g)??H2(g)+I2(g)来讲,不管反应是否达到平衡,HI、H2、I2(g)总是共存的,且容器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和密度总是不变,④⑥⑧⑩不能证明反应已达到平衡,③⑤也与是否达到平衡无关。若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2n mol HI,则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①错;断裂1个H—H键和断裂2个H—I键表示两个相反方向的速率相等,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表示各物质浓度一定,它们可以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
对于反应2NO2(g)??N2O4(g)来讲,由于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发生变化,反应未达到平衡必然在体积不变时带来压强变化,在压强不变时带来体积变化,若未达到平衡,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密度和颜色均将发生变化。所以⑥~⑩这5种说法都可以证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答案】 ②⑦⑨ ⑥⑦⑧⑨⑩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关于实验室制Cl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用KMnO4和浓盐酸反应制取
B.用碱石灰干燥Cl2
C.用排水法收集Cl2
D.用饱和石灰水吸收尾气
【解析】 KMnO4、MnO2都是氧化剂,都能与浓盐酸反应制取Cl2,A正确。Cl2是酸性气体,能溶于水,不能用碱石灰干燥,也不能用排水法收集,B、C错误。Ca(OH)2微溶于水,饱和石灰水中溶有的Ca(OH)2太少,吸收尾气不彻底,D错误。
【答案】 A
2.下列物质可用来干燥Cl2的是( )
①碱石灰 ②浓硫酸 ③无水CaCl2 ④P2O5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碱石灰属于碱性干燥剂,可以用来干燥碱性气体和中性气体,但不能用于干燥酸性气体;浓H2SO4和P2O5属于酸性干燥剂,可以用来干燥酸性气体和中性气体(除H2S、HBr、HI外);无水CaCl2属于中性干燥剂,可以用于干燥所有气体(除NH3外)。
【答案】 C
3.二氧化锰与浓盐酸作用制氯气的反应中,作为还原剂的HCl和参加反应的HCl物质的量之比是( )
A.1∶1 B.2∶1
C.1∶2 D.任意比
【解析】 反应:MnO2+4HCl(浓)MnCl2+Cl2↑+2H2O中,4 mol HCl参加反应,只有2 mol作还原剂被氧化为氯气。
【答案】 C
4.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所用试剂的组合不合理的是( )
A.制Cl2:MnO2、盐酸(浓)
B.制H2:硫酸(稀)、Zn
C.制O2:MnO2、H2O2
D.制CO2:硫酸(稀)、CaCO3
【解析】 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使反应难以继续进行,因此,实验室应该选用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答案】 D
5.用下列两种方法制取氯气:①用含氯化氢146 g的浓盐酸与足量的二氧化锰反应,②用87 g二氧化锰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则所得氯气( )
A.②比①多 B.①比②多
C.一样多 D.无法比较
【解析】 根据4HCl(浓)+MnO2MnCl2+2H2O+Cl2↑,用87 g二氧化锰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所得氯气为1 mol,而用含氯化氢146 g的浓盐酸与足量的二氧化锰反应,会因随反应的进行浓盐酸逐渐变稀而使反应逐渐停止,最后有一定量的氯化氢剩余,所得氯气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l。
【答案】 A
6.实验室用贝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并收集CO2气体,下列装置中合理的是( )
【解析】 实验室制取CO2的特点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由于盐酸易挥发,因此在收集之前需要除去挥发出的HCl气体,因为CO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所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若采用长颈漏斗时,长颈漏斗的下端必须插入到溶液中,以防止CO2气体从长颈漏斗中挥发出来,因此选项D正确。
【答案】 D
7.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 A中,由于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是正确的,但集气瓶瓶口不能密封(塞橡皮塞),可塞一团疏松的棉花,目的是防止气体对流,以收集到较纯的氨气;B中,洗气时气体应长进短出;C中,通过观察长颈漏斗中液面是否下降,可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中,收集密度比空气重的二氧化碳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应该为长管进气,短管排出空气。
【答案】 C
8.(2016·聊城高一质检)下列制备气体的实验设计中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药品
NH4Cl与Ca(OH)2
石灰石和稀盐酸
稀硝酸和铜片
KMnO4与浓盐酸
装置
【解析】 A装置是制取NH3,用碱石灰干燥,正确;B是简易启普发生器制取CO2,正确;C是制取NO,由于NO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NO2,所以只能用排水法收集,错误;D中KMnO4氧化性很强,与浓盐酸反应不需要加热,正确。
【答案】 C
9.(2016·郑州高一质检)拟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下表中的四种气体(图中夹持仪器均已略去,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气体
a
b
c
A
O2
H2O2
MnO2
浓硫酸
B
CO2
稀盐酸
碳酸钙
饱和NaHCO3溶液
C
NO
稀HNO3
铜屑
H2O
D
SO2
浓硫酸
Na2SO3
浓硫酸
【解析】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氧气,经浓硫酸干燥后收集,A正确;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后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杂,B正确;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NO,应该用排水法收集,导管应该短进长出,C错误;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制备二氧化硫,再用浓硫酸干燥可得纯净的二氧化硫,D正确。
【答案】 C
10.拟用如图装置制取表中的三种干燥、纯净的气体(图中铁架台、铁夹、加热及气体收集装置均已略去;必要时可以加热;a、b、c、d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
气体
a
b
c
d
Cl2
浓盐酸
MnO2
NaOH溶液
浓硫酸
NH3
饱和NH4Cl溶液
消石灰
H2O
固体NaOH
NO
稀硝酸
铜屑
H2O
P2O5
(1)上述方法中可以得到干燥、纯净的气体是________。
(2)指出不能用上述方法制取的气体,并说明理由(可以不填满)。
①气体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气体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气体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制Cl2时反应生成的Cl2能与NaOH溶液反应,无法得到氯气;制NH3时反应生成的NH3能与H2O反应,无法得到NH3。
【答案】 (1)NO (2)①Cl2 反应生成的Cl2被c中的NaOH溶液吸收了 ②NH3 反应生成的NH3被c中的H2O吸收了
11.在实验室中用MnO2和浓盐酸反应制备纯净干燥的氯气。 【导学号:96680038】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所示是一个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图。这个装置图有哪些错误?请分别指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几处填几处)
(3)在改正的装置中,①洗气瓶中的饱和食盐水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洗气瓶中浓H2SO4的作用:____________;
③烧杯中的NaOH溶液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属识图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对全套实验装置的错误之处作出判断,学生必须对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非常熟悉。
首先应根据试题要求制得干燥、纯净的氯气。用MnO2和浓盐酸共热制得的氯气中,有挥发出来的HCl气体和水蒸气,这是两种要除掉的杂质。用饱和食盐水是为了除去HCl气体,这个装置必须在前,用浓硫酸洗气是为了除掉水蒸气,它应该在后,图中两个洗气瓶的进出气导管都装反了。
【答案】 (1)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①烧瓶下面缺石棉网 ②铁圈下面缺酒精灯
③盛浓硫酸的洗气瓶和盛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位置颠倒了 ④两个洗气瓶中的气体入口导管应插入液面下,而出口导管应靠近瓶塞
(3)①吸收挥发的氯化氢气体 ②吸收水蒸气 ③吸收多余的氯气
12.实验室常见的几种气体发生装置如图A、B、C所示: 【导学号:96680039】
(1)实验室可以用B或C装置制取氨气,如果用C装置,通常使用的药品是________;检查C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体的性质是选择气体收集方法的主要依据。下列气体的性质与收集方法无关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①密度 ②颜色 ③溶解性 ④热稳定性 ⑤是否与氧气反应
下图是某学生设计的收集气体的几种装置,其中不可行的是________。
(3)若用A装置与D装置相连制取收集X气体,则X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________。
①CO2 ②NO ③Cl2 ④H2
其中在D装置中连接小烧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采用B装置制取氨气时应选用消石灰和氯化铵固体;C装置适用于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的反应,故应选用浓氨水和氧化钙(或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等)。检查C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将导管通入水槽中,用手捂或酒精灯微热圆底烧瓶底部,如果导管口处有气泡产生,松开手或停止加热后,在导管里形成一段水柱,且短时间内不下降,则说明C装置气密性良好。
(2)选择气体收集方法,无需考虑气体的颜色和热稳定性,根据密度和是否与氧气反应选择能否采用向上或向下排空气法,根据溶解性判断能否选择排水或排其他液体的方法。收集气体时不能采取bc装置,前者密闭不能排出空气,后者伸入试管内的导管过长。
(3)制取CO2时不需加热,也不必处理尾气;NO常温下与氧气反应,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制取H2时不需加热,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尾气处理时一般用点燃的方法,故X可能是氯气。D装置中的小烧杯是用来吸收尾气的,防止污染空气。
【答案】 (1)浓氨水和氧化钙(或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等) 将导管通入水槽中,用手捂或酒精灯微热圆底烧瓶底部,如果导管口处有气泡产生,松开手或停止加热后,在导管里形成一段水柱,且短时间内不下降,说明C装置气密性良好
(2)②④ bc (3)③ 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能力提升]
13.(2016·太原高一质检)下图所示是一套实验室制气装置,用于发生、干燥和收集气体。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利用这套装置进行实验的是( )
A.铜屑和浓硝酸 B.二氧化锰和浓盐酸
C.氯酸钾和MnO2 D.碳酸钙和稀盐酸
【解析】 铜屑与浓硝酸反应制取NO2没有尾气吸收装置;用MnO2跟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需加热,氯酸钾和MnO2反应制取氧气需加热,均不符合题意。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CO2的反应不需加热,CO2跟浓硫酸不反应且密度大于空气,可用这套装置。
【答案】 D
14.(2013·安徽高考)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下图所示(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 )
选项
a中的物质
b中的物质
c中收集的气体
d中的物质
A
浓氨水
CaO
NH3
H2O
B
浓硫酸
Na2SO3
SO2
NaOH溶液
C
稀硝酸
Cu
NO2
H2O
D
浓盐酸
MnO2
Cl2
NaOH溶液
【解析】 该装置为固液反应不加热制取气体,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以及采用防倒吸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A项氨气不能使用向上排空气法,错误;B正确;C项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在c中无法收集到纯净的NO2且不能用水吸收尾气,错误;D项制取氯气需要加热,错误。
【答案】 B
15.(2013·海南高考)下图所示仪器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少量无水FeCl3,仪器连接顺序正确的是( )
A.a—b—c—d—e—f—g—h
B.a—e—d—c—b—h—i—g
C.a—d—e—c—b—h—i—g
D.a—c—b—d—e—h—i—f
【解析】 根据实验目的和所给仪器药品应首先制得氯气,然后再将氯气与铁粉反应,制取FeCl3,最后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环境。由于制得的氯气中含有HCl、H2O等杂质,所以与铁反应之前应先用饱和NaCl溶液吸收挥发出的HCl,然后用浓硫酸干燥。连接仪器时应注意长管进气,短管出气。
【答案】 B
16.某学生利用以下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其中A、F分别为氨气和氯气的发生装置,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反应的装置。 【导学号:9668004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的烧瓶内固体不可以选用________(填序号)。
A.生石灰 B.碱石灰
C.五氧化二磷 D.烧碱
(2)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通入C装置的左右两根导管左边较长、右边较短,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F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C内出现浓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另一生成物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装置C的G处逸出的尾气中可能含有黄绿色的有毒气体,如何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装置A制取氨气,可用浓氨水与碱石灰(或烧碱或生石灰等),但不能用五氧化二磷,因其与水反应后生成磷酸,能与氨水反应。(2)B装置中盛放的碱石灰用来干燥氨气;E装置中盛放的饱和食盐水用来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3)由于氨气的密度小,氯气的密度大,密度小的氨气从长管进入向上扩散,密度大的氯气从短管进入向下扩散,这样能较快地充分混合。(6)黄绿色的气体是氯气,依据氯气的性质,可用烧碱溶液吸收。
【答案】 (1)C
(2)干燥氨气 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
(3)使密度较大的Cl2和密度较小的NH3较快地混合均匀
(4)MnO2+4HCl(浓)MnCl2+Cl2↑+2H2O
(5)3Cl2+8NH3===N2+6NH4Cl
(6)在G处连接导管,直接把尾气通入盛有烧碱溶液的烧杯中(答案合理即可)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对能量转化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原电池工作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B.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光能
C.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D.风力发电时,风能主要转化为电能
【答案】 B
2.(2016·合肥高一期末)某学生将电流表用导线与两个电极连接在一起,再将两个电极同时插入某种电解质溶液中,能观察到有电流产生的是( )
A.用铜片、铅笔芯作电极插入稀硫酸中
B.用两个铜片作电极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C.用锌片、铜片作电极插入番茄中
D.用铜片、铁片作电极插入酒精中
【解析】 要构成原电池,除要形成闭合回路外,还需要有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材料,其中一个电极要能与电解质溶液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A项,铜和石墨与稀硫酸均不反应;B项,电极材料相同;D项,酒精是非电解质;C项,一些水果中含有有机酸,可作电解质溶液。
【答案】 C
3.(2016·滨州高一检测)某金属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则该金属可能为( )
A.铝 B.铜
C.锡 D.硅
【解析】 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则该金属活动性排在H之前,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则该金属活泼性比锌弱。
【答案】 C
4.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时,最好的方法是( )
A.纯锌与稀硫酸反应
B.纯锌与浓硫酸反应
C.纯锌与稀盐酸反应
D.粗锌(含铜、银)与稀硫酸反应
【解析】 含有铜或银的锌与稀硫酸反应时,由于发生原电池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加快。
【答案】 D
5.(2016·烟台高一检测)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 乙
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B.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C.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
D.产生气泡的速率甲比乙慢
【解析】 甲烧杯中铜片表面有H2产生(原电池),乙烧杯中锌片表面有气泡产生;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不是原电池(置换反应);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原电池的形成使产生气泡的速率甲比乙快。
【答案】 C
6.如图所示,两电极一为碳棒,一为铁片,若检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且a极上有大量气泡生成,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a为负极,是铁片,烧杯中的溶液为硫酸
B.b为负极,是铁片,烧杯中的溶液为硫酸铜溶液
C.a为正极,是碳棒,烧杯中的溶液为硫酸
D.b为正极,是碳棒,烧杯中的溶液为硫酸铜溶液
【解析】 Fe、C形成的原电池中,负极铁失去电子,变成+2价的亚铁离子,由于a极上有大量气泡产生,所以为正极(C):2H++2e-===H2↑,a为正极,是碳棒;b为负极,是铁片,电解质溶液为硫酸溶液。
【答案】 C
7.(2016·保定高一期末)已知空气—锌电池的电极反应为锌片:Zn+2OH--2e-===ZnO+H2O;碳棒:O2+H2O+2e-===2OH-,据此判断,锌片是( )
A.正极并被还原 B.正极并被氧化
C.负极并被还原 D.负极并被氧化
【解析】 Zn失电子作负极,被氧化。
【答案】 D
8.(2016·郑州高一检测)为将反应2Al+6H+===2Al3++3H2↑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下列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铝条均已除去了氧化膜)( )
【解析】 A、B、C三项中的装置均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A中反应为2Al+2OH-+6H2O===[Al(OH)4]-+3H2↑,A项错误;B项符合题目的要求,正确;C项中反应为Al和硝酸反应生成NO,故C项达不到目的;D项中两电极全是Al,因而不能构成原电池,即不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答案】 B
9.把a、b、c、d四块金属浸泡在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c为负极;a、c相连时,c为正极;b、d相连时,b为正极。则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由大到小为( )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解析】 a、b相连,a为负极,说明活泼性a强于b;c、d相连时,c为负极,说明活泼性c强于d;a、c相连时,c为正极,说明活泼性a强于c;b、d相连时,b为正极说明活泼性d强于b,所以活泼性a>c>d>b。
【答案】 B
10.如图所示的装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铁圈和银圈的连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小心地往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 【导学号:96680043】
(1)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指悬吊的金属圈)________。
A.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
B.保持平衡状态不变
C.铁圈向下倾斜
D.银圈向下倾斜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该池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加入CuSO4溶液后,构成Fe—Ag原电池,Fe失电子作负极,质量减轻,Cu2+在正极银圈上得电子,生成金属铜沉积在上面使其质量增加。
【答案】 (1)D (2)加入CuSO4溶液后,构成Fe—Ag原电池,铁溶解,质量减轻,Cu2+在银圈上得电子,生成Cu沉积在其上,质量增加 (3)Fe+CuSO4===FeSO4+Cu
11.由A、B、C、D四种金属按下表中装置进行实验。
装置
(Ⅰ)
(Ⅱ)
(Ⅲ)
现象
二价金属A不断溶解
C的质量增加
A上有气体产生
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Ⅰ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Ⅱ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Ⅲ中溶液的pH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四种金属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据图Ⅰ知活泼性:A>B,A作负极,B作正极,A极反应:A-2e-===A2+;据图Ⅱ知活泼性:B>C,正极反应为:Cu2++2e-===Cu;据图Ⅲ知活泼性:D>A,正极反应为:2H++2e-===H2↑,因此c(H+)减小,pH变大。综合Ⅰ、Ⅱ、Ⅲ知活泼性:D>A>B>C。
【答案】 (1)A-2e-===A2+
(2)Cu2++2e-===Cu
(3)变大 (4)D>A>B>C
12.(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证明铁的金属性比铜强,他们设计了如下几种方案,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铁片置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B.铁、铜与氯气反应分别生成FeCl3、CuCl2
C.铜片置于FeCl3溶液中,铜片逐渐溶解
D.铁片、铜片分别置于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铁片上有气泡产生,而铜片无气泡
E.常温下,分别将铁片和铜片置于浓硝酸中,铁片不溶解,而铜片溶解
(2)请你另设计一个能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的实验。要求:
a.此方案的原理不同于上述任一合理方案;
b.绘出实验装置图并注明所需的药品;
c.写出实验过程中的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中铁置换铜可说明铁的金属性比铜强;B中元素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数目的多少与金属性无关;C只能说明还原剂铜的还原性比还原产物Fe2+的还原性强,不能说明金属性铜比铁强;D中铁片能置换氢气,而铜片不能,可说明金属性铁比铜强;E中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与金属性强弱无关。
(2)可利用原电池中负极金属性比正极强说明。
【答案】 (1)AD
(2)
铁棒溶解,铜棒变粗
[能力提升]
13.(2016·济南山师附中月考)如图所示的装置中铁棒上析出铜,而铁的质量不变,符合要求的原电池是( )
A.铁棒作负极,铜棒作正极,电解质溶液是CuSO4溶液
B.镁棒作负极,铁棒作正极,电解质溶液是CuSO4溶液
C.镁棒作负极,铁棒作正极,电解质溶液是FeCl3溶液
D.铁棒作负极,铜棒作正极,电解质溶液是H2SO4溶液
【解析】 A中铁棒作负极,铁棒溶解,质量减小,铁棒上不会析出铜;同理,D中铁棒作负极,质量减小。B中铁棒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铁棒上析出Cu,但Fe的质量不变。C中发生反应2Fe3++Mg===2Fe2++Mg2+,铁棒上不会析出铜。
【答案】 B
14.(2016·哈尔滨高一期末)如图所示的装置中,M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N为石墨棒,下列关于此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N上有气体放出
B.M为负极,N为正极
C.是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D.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流方向是由M到N
【解析】 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为负极,失去电子,即M为负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被还原为H2,则N为正极。电流方向应由正极(N)流向负极(M)。
【答案】 D
15.将铁棒和锌棒用导线连接插入CuSO4溶液里,当电池中有0.2 mol电子通过时,负极质量的变化是( )
A.增加5.6 g B.减小0.1 g
C.减少6.5 g D.增加6.4 g
【解析】 法一:依据电极反应式计算,
负极:Zn - 2e-===Zn2+
65 g 2 mol
m(Zn) 0.2 mol
m(Zn)==6.5 g。
法二:依据原电池总反应式计算,
总反应:
65 g 电子转移2 mol
m(Zn) 0.2 mol
m(Zn)==6.5 g。
【答案】 C
16.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铝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编号
电极材料
电解质溶液
检流计指针偏转方向
1
Al、Mg
稀盐酸
偏向Al
2
Al、Cu
稀盐酸
偏向Cu
3
Al、C(石墨)
稀盐酸
偏向石墨
4
Al、Mg
氢氧化钠溶液
偏向Mg
5
Al、Zn
浓硝酸
偏向Al
试根据上表中的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2中Al所作的电极(正极或负极)是否相同(填“是”或“否”)?________。
(2)对实验3完成下列填空:
①铝为________极,电极反应式:________。
②石墨为________极,电极反应式:________。
③电池总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4中铝作负极还是正极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铝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实验5中检流计指针偏向铝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影响铝在原电池中作正极或负极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这样的原电池中,相对较活泼的金属材料作负极。在稀盐酸中的活动性Mg>Al、Al>Cu。由实验1和2可知,原电池中检流计指针是偏向正极。在实验3中检流计指针偏向石墨,由上述规律可知,Al是负极,石墨是正极。化学反应是Al失去电子被氧化为Al3+,盐酸中的H+得到电子被还原为H2。在NaOH溶液中活动性Al>Mg,则Al是负极,Mg是正极。Al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Zn在浓硝酸中被氧化,即在浓硝酸中活动性Zn>Al,Zn是负极,Al是正极,所以在实验5中检流计指针偏向铝。
【答案】 (1)否 (2)①负 2Al-6e-===2Al3+
②正 6H++6e-===3H2↑ ③2Al+6HCl===2AlCl3+3H2↑ (3)负极 在NaOH溶液中,活动性Al>Mg Al-3e-+4OH-===[Al(OH)4]-
(4)Al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Zn在浓硝酸中发生反应,被氧化,即在浓硝酸中活动性Zn>Al,Al是原电池的正极
(5)①另一个电极材料的活动性;②电解质溶液
学业分层测评(七)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2016·日照高一检测)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这一现实,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反应的是( )
A.白磷在260 ℃时转化为红磷
B.石墨在高温下转化为金刚石
C.NaCl熔化
D.五氧化二磷吸水
【解析】 NaCl熔化过程只有离子键断裂,无新化学键形成,故不属于化学反应。
【答案】 C
2.有关化学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键
B.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C.共价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共价键
D.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解析】 稀有气体中无化学键,A项错误;根据离子化合物的定义含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B项正确;根据共价化合物的定义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C项正确;Na2O2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D项正确。
【答案】 A
3.下列各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其所表示的各原子组中能以共价键相互结合成稳定化合物的是( )
A.8与11 B.9与9
C.2与19 D.6与8
【解析】 本题考查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一般情况下,非金属元素的两个原子间形成共价键,活泼金属元素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形成离子键。A项中O与Na形成以离子键结合的化合物;B项中氟元素的两个原子形成共价键,为单质;C项中氦元素难以形成化合物;D项中C与O均为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二者形成以共价键结合的化合物。
【答案】 D
4.下列各组物质中,两种物质所含化学键类型不同的是( )
A.H2O和HNO3 B.NaCl和NH3
C.CaF2和CsCl D.Cl2和O2
【解析】 A项中H2O和HNO3都含有共价键;C项中CaF2和CsCl都含有离子键;D项中Cl2和O2都含有共价键;B项中NaCl含有离子键而NH3含有共价键。
【答案】 B
5.下列物质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
A.NH4Cl B.HNO3
C.NaCl D.I2
【解析】 NH4Cl、NaCl均为盐类物质,属于离子化合物,I2属于单质,不属于化合物。
【答案】 B
6.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某化合物一定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 )
A.可溶于水 B.具有较高的熔点
C.水溶液能导电 D.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解析】 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电离而能导电,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不电离。
【答案】 D
7.(2016·保定高一检测)下列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的是( )
A.Na2O2和NaOH B.CH3COONa和NaOH
C.CCl4和H2O D.CO2和H2O2
【解析】 Na2O2中的共价键为非极性键,NaOH中的共价键为极性键;CH3COONa中含有非极性键,NaOH中没有非极性键;H2O2中含有非极性键,CO2中没有。
【答案】 C
8.(2016·济宁高一检测)下列物质中属于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的是( )
A.KOH B.Br2
C.MgCl2 D.H2S
【解析】 选项中OH-中存在共价键;C选项中只含有离子键;而B、D都不是离子化合物。
【答案】 A
9.某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它跟卤素相结合时,所形成的化学键( )
A.一定是共价键
B.一定是离子键
C.可能是共价键,也可能是离子键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解析】 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可能是活泼的金属(如Na),也可能是过渡元素(如Ag),也可能是非金属元素(如H),因此它们跟卤素相结合时,所形成的化学键可能是离子键,也可能是共价键,所以C对。
【答案】 C
10.某地一辆装载砒霜的货车因故滑入河道,部分砒霜散落到河中。砒霜的主要成分是As2O3,有剧毒,致死量为0.1 g,可用于制造杀虫剂和灭鼠剂等。As2O3是两性偏酸性氧化物,其无色晶体在193 ℃时升华,微溶于水生成H3AsO3;其对应的盐均有毒,其中碱金属对应的盐溶于水,其他金属对应的盐几乎不溶于水。
(1)As2O3属于________(填“离子”或“共价”)化合物,H3AsO3属于________(填“离子”或“共价”)化合物,含有________键。
(2)向该河水中加入________(填“生石灰”或“NaOH”)可减轻砷对河水的污染。
【解析】 由“其无色晶体在193℃时升华”可知,As2O3是共价化合物,对应的H3AsO3中只含共价键,也是共价化合物;由“碱金属对应的盐溶于水,其他金属对应的盐几乎不溶于水”知,选用生石灰而不选用NaOH来减轻砷对河水的污染。
【答案】 (1)共价 共价 共价 (2)生石灰
11.下列是中学化学中熟悉的物质,请用序号完成下列问题
①O2 ②NaHSO4 ③NH4Cl ④H2SO4
⑤Na2CO3 ⑥Na2S
(1)这些物质中,只含共价键的是__________。
(2)只含离子键的是______。
(3)既含共价键又含离子键的是______。
(4)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________,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______。
【解析】 共价化合物和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除外)中只存在共价键;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故O2、H2SO4只存在共价键;NaHSO4、Na2CO3、NH4Cl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Na2S中只存在离子键。
【答案】 (1)①④ (2)⑥ (3)②③⑤ (4)②③⑤⑥ ④
12.短周期元素的单质X、Y、Z在通常状况下均为气态,并有下列转化关系(反应条件略去):
已知:
a.常见双原子单质分子中,X分子含共价键最多。
b.甲分子中含10个电子,乙分子含有18个电子。
(1)写出X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化合物丙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甲与乙反应生成丙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反应过程断裂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形成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X为双原子单质分子且共价键最多,X为N2;甲与乙两种共价化合物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丙,丙为铵盐;甲分子中含10个电子,乙分子中含18个电子,甲为NH3,乙为HCl。
【答案】 (1)N2 (2)
(3)HCl+NH3===NH4Cl (4)共价键 共价键和离子键
[能力提升]
13.(2016·济南高一检测)下列物质中一定为单质的是( )
A.只含有离子键的物质
B.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物质
C.没有化学键的物质
D.只含有共价键的物质
【解析】 含有离子键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A、B不是单质;只含有共价键的可能是非金属单质,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没有化学键的应该为稀有气体。
【答案】 C
14.(2016·长沙高一期末)X元素的一个原子失去两个电子转移到Y元素的两个原子中去,形成Z,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Z可以电离
B.Z可以表示为XY2
C.X形成+2价阳离子
D.Z的电子式为
【解析】 离子化合物均为电解质,故可以电离;离子化合物Z的电子式应由阴、阳离子组成,不是形成共用电子对,正确的电子式为。
【答案】 D
15.元素X、Y和Z可结合形成化合物XYZ3;X、Y和Z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6,Y和Z在同一周期。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
A.XYZ3是一种可溶于水的酸,且X与Y可形成共价化合物XY
B.XYZ3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盐,且X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XZ
C.XYZ3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盐,且Y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YZ
D.XYZ3是一种离子化合物,且Y和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YZ2
【解析】 化学式为XYZ3的物质可能为HClO3、NaNO3、MgCO3等,由于需满足三原子序数和为26,且Y、Z同周期的条件,故符合条件的只有MgCO3和NaNO3。HClO3不符合条件,A项错误;若XYZ3为MgCO3,则X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MgO,B项正确;若XYZ3为NaNO3,则Y与Z只可能形成共价化合物,C项错误;MgCO3和NaNO3中的Y和Z均不能形成离子化合物YZ2,D项错误。
【答案】 B
16.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的①~⑩种元素,填写下列空白:
【导学号:96680027】
主族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族
2
①
②
③
3
④
⑤
⑥
⑦
⑧
4
⑨
⑩
(1)元素⑦的名称为______,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
(2)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碱性最强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
(3)用电子式表示元素④和⑥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化合物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共价”或“离子”)化合物。
(4)写出一种由上述元素组成的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
(5)⑥、⑦、⑨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解析】 (1)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⑦号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第3周期ⅦA族,故其为氯元素。
(2)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3)④和⑥分别为Na元素和S元素,Na和S形成的是离子化合物。
(4)由上述元素组成的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化合物有许多,如Na2O2等。
(5)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小,离子半径越大,故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S2->Cl->K+
【答案】 (1)氯 第3周期ⅦA族
(2)HClO4 K+[??H]-
(3) 离子
(4)Na2O2(答案合理即可)
(5)S2->Cl->K+
学业分层测评(八)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
A.碳酸钙受热分解
B.乙醇燃烧
C.铝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氧化钙溶于水
【解析】 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则说明反应过程需要吸收能量。
【答案】 A
2.化学反应的发生必然伴随能量的转化,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化学反应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B.化学反应中旧的化学键的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的化学键的生成需要放出能量
C.化学反应通常需要加热等条件才能发生
D.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之一
【答案】 B
3.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B.炭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吸热反应
C.化学键的形成需吸收能量
D.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能一定转化成热能
【解析】 炭燃烧为放热反应,B错误;形成化学键时要释放能量,C错误;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能可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等,D错误。
【答案】 A
4.下列变化过程需要吸收能量的是( )
A.2H2+O22H2O
B.Cl+Cl―→Cl2
C.CaO+H2O===Ca(OH)2
D.H2―→H+H
【解析】 H2在O2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石灰溶于水放热,原子间化合放出能量,而拆开H—H键则需吸收能量。
【答案】 D
5.反应A+B―→C(放热反应)分两步进行:
①A+B―→X(吸热反应);②X―→C(放热反应)。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
【解析】 因总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①为吸热反应,反应②为放热反应,所以反应②放出的热量比反应①吸收的热量多。选项A,图中反应①为放热反应,反应②为吸热反应,且总反应为吸热反应,错误;选项B,图中反应①和反应②均为吸热反应,错误;选项C,图中反应①和反应②均为放热反应,错误。
【答案】 D
6.反应C(石墨)??C(金刚石)正向反应是吸收能量的反应,由此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②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③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相互转化 ④金刚石和石墨不能相互转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故①正确。
【答案】 A
7.下列反应既属于吸收能量的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C.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D.灼热的木炭与CO2的反应
【解析】 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属释放能量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属释放能量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属吸收能量的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灼热的木炭与CO2的反应既属于吸收能量的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D
8.下列图示变化为吸收能量的反应的是( )
【解析】 A项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该反应吸热;B项,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放热;C项释放能量,不是化学反应;D项为释放能量的反应。
【答案】 A
9.等质量的固态硫和硫蒸气分别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
A.前者多 B.后者多
C.二者相等 D.无法比较
【解析】 等质量的硫蒸气本身具有的能量高于等质量的固态硫,故选B。
【答案】 B
10.某同学做如下实验,以检验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导学号:96680029】
(1)在实验中发现反应后(a)中温度升高,由此可以判断(a)中反应是______热反应;(b)中温度降低,由此可以判断(b)中反应是______热反应。
(2)写出铝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b)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应该______其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 (1)反应后(a)中温度升高,(b)中温度降低,说明(a)中反应为放热反应,(b)中反应为吸热反应。
(2)铝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6H+===2Al3++3H2↑。
(3)(b)中反应为吸热反应,根据能量守恒定律,(b)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应该低于其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 (1)放 吸
(2)2Al+6H+===2Al3++3H2↑
(3)低于
11.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放热反应的观察装置。其实验操作是①按图所示将实验装置连接好;②在U形管内加入少量红墨水,打开T形管螺旋夹,使U形管内两边的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再夹紧螺旋夹;③在中间的试管里盛1 g氧化钙,当滴入2 mL左右的蒸馏水后,即可观察。
氧化钙与水的反应
试回答:
(1)预计实验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①②操作之间必须进行的一步实验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CaO、H2O的能量与Ca(OH)2能量之间的关系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CaO和H2O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红墨水右高左低,且1 mol CaO和1 mol H2O的能量之和大于1 mol Ca(OH)2的能量。
【答案】 (1)U形管里的红墨水会沿开口端上升(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2)检查装置气密性
(3)CaO+H2O===Ca(OH)2
(4)1 mol CaO和1 mol H2O的能量之和大于1 mol Ca(OH)2的能量
12.下表中的数据是破坏1 mol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kJ):
物质
Cl2
Br2
I2
HCl
HBr
HI
H2
能量/kJ
243
193
151
432
366
298
436
根据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________。
A.HCl B.HBr C.HI
(2)X2+H2===2HX(X代表Cl、Br、I)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相同条件下,X2(X代表Cl、Br、I)分别与氢气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_。
(4)若无上表中的数据,你能正确回答出问题(3)吗?你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破坏化学键所需能量越高越稳定,由表中数据知应选A。
(2)(3)两小题中以氯元素为例计算断开1 mol Cl—Cl键和1 mol H—H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243 kJ+436 kJ=679 kJ,而形成2 mol HCl放出的能量为2×432 kJ=864 kJ,所以在Cl2+H2===2HCl反应中放出864 kJ-679 kJ=185 kJ的热量,同理可以计算在Br2+H2===2HBr、I2+H2===2HI反应中分别放出的热量为103 kJ、9 kJ。
(4)可以从非金属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进行判断。
【答案】 (1)A (2)放热 (3)Cl2 (4)能。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其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且越容易生成,放出的热量越多
[能力提升]
13.(2015·北京高考)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导学号:9668003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CO和O形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解析】 A.状态Ⅰ总能量为反应物总能量,状态Ⅲ总能量为生成物总能量,由图示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从状态Ⅰ、Ⅱ、Ⅲ的图示可以看出,反应中CO并未断裂成C和O,C、O原子间一直有化学键。C.由图示可以看出,CO和O生成了CO2,CO2分子中C与O形成极性共价键。D.状态 Ⅰ→状态Ⅲ表示CO与O反应生成CO2的过程,并不是CO与O2的反应过程。
【答案】 C
14.(2016·唐山高一期末)已知化学反应2C(s)+O2(g)2CO(g)、2CO(g)+O2(g)2CO2(g)都是放热反应。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其他条件相同)( )
A.12 g C所具有的能量一定高于28 g CO所具有的能量
B.56 g CO和32 g 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88 g CO2所具有的总能量
C.12 g C和32 g 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44 g CO2所具有的总能量
D.将一定质量的C燃烧,生成CO2比生成CO时放出的热量多
【解析】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和CO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C+O2CO2必然是放热反应,因此,B、C两项的说法正确。12 g C并不代表反应物的全部,O2也是反应物,所以A项不正确。由于CCO放热、COCO2放热,所以CCO2比CCO放出的热量要多,即D项说法正确。
【答案】 A
15.已知断开1 mol H—H键吸收的能量为436 kJ,形成1 mol H—N键放出的能量为391 kJ,根据化学方程式N2+3H22NH3,反应完1 mol N2放出的能量为92.4 kJ,则断开1 mol N≡N键需吸收的能量是( )
A.431 kJ B.945.6 kJ
C.649 kJ D.869 kJ
【解析】 设断开1 mol N≡N键需吸收的能量为x,根据反应放出的能量=形成新键放出的能量-断开旧键吸收的能量,代入数据:92.4 kJ=6×391 kJ-3×436 kJ-x,x=945.6 kJ。
【答案】 B
16.实验测得1 mol H2与1 mol Cl2反应生成2 mol HCl时,放出184.6 kJ的热量,其理论分析数据与实验数据略有差异,如图表示上述反应能量变化的理论分析示意图。
(1)化学键断裂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释放”或“吸收”)能量。
(2)图中共释放的能量__________kJ/mol。
(3)该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是__________反应。
【解析】 该反应中断裂的化学键为H—H和Cl—Cl,共吸收能量436 kJ/mol+243 kJ/mol=679 kJ/mol,形成的化学键为H—Cl,共释放能量431 kJ/mol×2=862 kJ/mol,由于放出的能量大于吸收的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 (1)吸收 (2)862 (3)大于 放热
学业分层测评(九)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对于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用HCl和CaCl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数值不同,但所表示的意义相同
B.不能用CaCO3的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但可以用水来表示
C.用H2O和CO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相同
D.用CaCl2浓度的减少来表示其化学反应速率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因为CaCO3是固体,H2O为液体,不能用它们表示化学反应速率;CaCl2是生成物,其浓度在反应过程中会增加。在同一反应中,选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但意义相同,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 A
2.反应4A(g)+5B(g)??4C(g)+6D(g)在0.5 L密闭容器中进行,0.5 min后,A减少了0.90 mol,则反应的速率可表示为( )
A.v(D)=3.6 mol·L-1·s-1
B.v(C)=0.075 mol·L-1·s-1
C.v(B)=0.030 mol·L-1·s-1
D.v(A)=0.060 mol·L-1·s-1
【解析】 依据v(A)===0.060 mol·L-1·s-1,又依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故v(B)==0.075 mol·L-1·s-1,v(C)=v(A)=0.060 mol·L-1·s-1,v(D)==0.090 mol·L-1·s-1。
【答案】 D
3.(2016·汕头高一检测)将10 mol H2和5 mol N2放入10 L真空容器内,某温度下发生如下反应:3H2(g)+N2(g)??2NH3(g),在最初的0.2 s内,消耗H2的平均速率为0.06 mol·L-1·s-1,则在0.2 s末,容器中NH3的物质的量是( )
A.0.12 mol B.0.08 mol
C.0.04 mol D.0.8 mol
【解析】 v(H2)∶v(NH3)=3∶2,所以v(NH3)=0.04 mol·L-1·s-1,0.2 s末时,n(NH3)=0.04 mol·L-1·s-1×0.2 s×10 L=0.08 mol。
【答案】 B
4.在不同条件下,分别测得反应2SO2+O2??2SO3的速率如下,其中化学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v(SO2)=4 mol·L-1·min-1
B.v(O2)=2 mol·L-1·min-1
C.v(SO2)=0.1 mol·L-1·min-1
D.v(SO3)=0.1 mol·L-1·s-1
【解析】 比较反应速率快慢,须将各物质的速率转化为用同一种物质表示的速率,然后再作比较。B项中,v(SO2)=2v(O2)=4 mol·L-1·min-1;D项中,v(SO2)=v(SO3)=0.1 mol·L-1·s-1×60 s·min-1=6 mol·L-1·min-1。
【答案】 D
5.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0.1 mol·L-1盐酸与0.1 mol·L-1醋酸分别与足量Cu(OH)2反应,反应速率相同
B.0.1 mol·L-1盐酸和0.1 mol·L-1硝酸分别与大小相同的大理石反应,反应速率相同
C.Mg和Fe与0.1 mol·L-1的盐酸反应,反应速率相同
D.0.1 mol·L-1的盐酸和0.1 mol·L-1的硫酸分别与Mg反应,反应速率相同
【解析】 A项,前者c(H+)大于后者,前者反应速率快;B项,二者c(H+)相同,均发生反应:CaCO3+2H+===Ca2++CO2↑+H2O,反应速率相同;C项,活泼性:Mg>Fe,二者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时,前者反应速率快;D项,后者c(H+)大,故后者反应速率快。
【答案】 B
6.反应C(s)+H2O(g)??CO(g)+H2(g)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A.增加C的量
B.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C.保持体积不变,升高温度
D.压强不变充入N2使容器体积增大
【解析】 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反应物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充入N2使体积增大,各物质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小,只增加固体C的量不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答案】 A
7.(2016·淄博高一检测)在反应:C(s)+CO2(g)??2CO(g)中,可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
①增大压强 ②升高温度 ③通入CO2 ④增加碳的量 ⑤降低压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碳为固体,增加其量,反应速率不变;降低压强,反应速率降低。
【答案】 C
8.下列条件下的反应,放出氢气最快的是( )
金属(相同粉末状)和物质的量(mol)
酸的浓度和体积(mL)
反应温度
A
Fe
0.1
3 mol·L-1 HCl
10
20 ℃
B
Al
0.1
3 mol·L-1 HCl
10
20 ℃
C
Cu
0.1
4 mol·L-1 H2SO4
10
20 ℃
D
Mg
0.1
6 mol·L-1 HNO3
10
20 ℃
【解析】 铜与硫酸不反应;镁与硝酸产生一氧化氮,不产生氢气;铝比铁活泼,相同条件下与盐酸反应时,铝反应快。
【答案】 B
9.对于反应:N2+3H22NH3,下列操作不能加快其反应速率的是( )
A.压缩反应容器的体积
B.恒容时,充入稀有气体Ar
C.增大H2的浓度
D.升高温度
【解析】 压缩容器,体积减小,参与反应的气体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A、C都可以;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D可以;恒容时充入稀有气体,容器体积不变,反应物的浓度不变,故反应速率不变,B不可以。
【答案】 B
10.反应4NH3(g)+5O2(g)4NO(g)+6H2O(g)在2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1 min后,NH3减少了0.12 mol。求:
(1)以NH3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H2O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O的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消耗O2的物质的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v(NH3)==0.06 mol·L-1·min-1。
(2)v(NH3)∶v(H2O)=4∶6,v(H2O)=×v(NH3)=×0.06 mol·L-1·min-1=0.09 mol·L-1·min-1。
(3)v(NO)=v(NH3),生成NO的物质的量浓度Δc(NO)=v(NO)·Δt=0.06 mol·L-1·min-1×1 min=0.06 mol·L-1。
(4)v(O2)=v(NH3)=0.075 mol·L-1·min-1,反应消耗O2的物质的量为Δn=Δc(O2)·V=v(O2)·Δt·V=0.075 mol·L-1·min-1×1 min×2V=0.15 mol。
【答案】 (1)0.06 mol·L-1·min-1
(2)0.09 mol·L-1·min-1 (3)0.06 mol·L-1
(4)0.15 mol
11.现欲用纯净的锌粒与稀盐酸反应制取H2,请回答: 【导学号:96680033】
(1)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分析判断:________段盐酸浓度变化最快,__________段消耗HCl的物质的量最多,________段化学反应速率最慢。
(2)为了降低上述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欲向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你认为可行的是________。
A.蒸馏水 B.NaCl固体
C.NaCl溶液 D.浓盐酸
(3)除了上述方法外,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化学反应速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反应速率的变化可以看出该反应过程中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解析】 (1)图像的纵坐标为H2的体积,则EF段速率最快产生气体最多,因此在该段盐酸的浓度变化最快,消耗HCl的物质的量也最多。FG段对应曲线斜率最小,该段化学反应速率最慢。(2)加入蒸馏水和氯化钠溶液都能使盐酸的浓度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加入氯化钠固体不能改变盐酸的浓度,故不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加入浓盐酸增加了氯化氢的量,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3)降温、改用较大的锌粒或加入醋酸钠溶液等减小氢离子浓度使反应速率减慢。(4)EF段反应速率最快,而反应物浓度是逐渐减小的,说明反应放出热量使反应体系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答案】 (1)EF EF FG (2)AC (3)降低反应温度、改用较大的锌粒或加入醋酸钠溶液等 (4)放出
12.某温度时,在2 L容器中的X、Y、Z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
(1)由图中的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至2 min、5 min时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5 min后Z的生成速率与6 min末Z的生成速率相比较______(填“大”“小”或“相等”)。
【解析】 (1)由图可知,X、Y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Z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所以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反应进行到2 min时Δn(X)∶Δn(Y)∶Δn(Z)=(1.0 mol-0.7 mol)∶(1.0 mol-0.9 mol)∶(0.3 mol-0.1 mol)=3∶1∶2,X、Y、Z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1∶2。又因为5 min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随时间改变,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反应为可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2Z。
(2)2 min内(Z)=[(0.3 mol-0.1 mol)÷2 L]/2 min=0.05 mol·L-1·min-1;5 min内(Z)=[(0.5 mol-0.1 mol)÷2 L]/5 min=0.04 mol·L-1·min-1。
(3)5 min时,反应达到了平衡,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不再改变,故5 min后Z的生成速率与6 min末Z的生成速率相等。
【答案】 (1)3X+Y??2Z
(2)0.05 mol·L-1·min-1 0.04 mol·L-1·min-1
(3)相等
[能力提升]
13.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定在不同时间(t)产生氢气体积(V)的数据,绘制得到如图所示的4条曲线,则曲线a、b、c、d所对应的实验组别可能是( )
组别
c(HCl)(mol·L-1)
温度(℃)
状态
1
2.0
25
块状
2
2.5
30
块状
3
2.5
50
块状
4
2.5
30
粉末状
A.4、2、3、1 B.1、2、3、4
C.3、4、2、1 D.1、2、4、3
【解析】 其他条件一定时,溶液的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温度的升高和固体由块状变为粉末状都能显著加快反应速率。实验1中盐酸的浓度最小,反应的温度最低,所以化学反应速率最慢;实验3的反应温度比实验2的反应温度高,所以实验3的反应速率大于实验2的反应速率;实验3和实验4虽然浓度相同,但反应的温度不同,物质的状态也不相同,无法比较,故答案可能是3、4、2、1或4、3、2、1。
【答案】 C
14.(双选)(2016·洛阳高一检测)向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时,首先产生白色沉淀,然后沉淀迅速转变为红褐色,这是因为发生了4Fe(OH)2+2H2O+O2===4Fe(OH)3反应,对于该反应速率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这一反应中,各物质的消耗速率相等
B.若反应中消耗4 mol H2O,则必定同时生成2 mol Fe(OH)3
C.2v(H2O) =4v(O2)
D.反应中消耗1 mol O2,必定同时消耗4 mol Fe(OH)2
【解析】 对同一个反应来说,化学反应速率可以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来表示,且各速率的数值与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答案】 CD
15.当温度不变时,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2A===B,若反应物的浓度由0.1 mol·L-1降到0.06 mol·L-1需20秒,那么由0.06 mol·L-1降到0.036 mol·L-1,所需反应的时间为( )
A.等于10秒 B.等于12秒
C.大于12秒 D.小于12秒
【解析】 浓度由0.1 mol·L-1降到0.06 mol·L-1过程中的平均反应速率v(A)==0.002 mol·L-1·s-1。若后阶段平均速率不变,所需时间为=12 s,由于随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不断减小,反应速率不断减小,故所需时间大于12 s。
【答案】 C
16.一般情况下,金属越活泼,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为了探究金属Mg、Zn、Fe与酸反应的快慢,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①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浓度相同的盐酸溶液。
②分别加入足量的、质量相等的Mg粉、Zn粉、Fe粉,立即把三个相同的气球分别套在各试管口上。
(1)写出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球膨胀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填试管编号)。
(3)该实验表明,实验室一般选用锌而不选用镁、铁制取氢气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②是实验获得成功的关键,你认为在操作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应该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Fe+2HCl===FeCl2+H2↑ (2)A
(3)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过快不易控制,而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较慢影响实验时间
(4)应把金属粉末先分别放入气球中再将气球套在试管上,同时将气球提起,让金属粉末同时落入盐酸中以保证反应同时开始又不损失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