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24 20:1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教学课题 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位于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与以爱为主题组元的第二单元形成了紧密的情感联系:学生通过感受战争的残酷,从而更加珍惜有爱的世界。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本文可以说是教材中的常青树,但以往它都是出现在新闻通讯单元,教学中也只注意新闻体裁的特点。新教材中,这篇文章成了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第一单元的开篇,因此教学中既要抓住新闻特点,也不能忽略战争主题。这两点也将构成教学的要点。教学设想教师先把新闻这种文章体裁向学生作一个简要的知识性的介绍。应对 时代背景做点介绍,或布置学生在课外找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也有助于理解课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又不是无所适从。本文学习的重点是消息的特点和文章的语言,不要求学生死记数字、地名、时间、事件等。看插图、幻灯片,增强感官认识。或听录音带,反复朗读,以体会语言特色。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教学模式:朗读、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二.介绍新闻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三.分析课文:1.听录音带,看幻灯片,增强直观感受。2.叫学生上黑板给加点的字注音(书上标记)。分析课文: 1.消息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构成,导语指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明的文字,报道消息最主要最鲜明的事实,或者同时揭示主题思想,主体是对事实的叙述和展开,是消息的中心部分,努力避免和导语语言重复。思考:这则消息的导语是什么?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导语部分告诉了我们哪些情况?明确:渡江人数(百万),渡江区域(1000余华里),渡江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些都体现了渡江气势的雄壮和战线之长。电头:电头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括号里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3.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见下文的板书设计)4.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5.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这段议论,主要阐述了什么?对敌我双方的议论,哪一方写得详细?哪一方写得简略?明确:从敌人双方阐述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我方的“英勇善战,钱不可当”与敌方的“希望和平,都很泄气”形成鲜明的对比。讨论时我略敌详,一是因为我军的英勇善战是人尽皆知的,同时也是告诉读者,国民党反动派违背历史潮流,而人民解放军才是正义之师。这段议论,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从写作角度来看,新闻中插入适当的议论,阐明问题,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6.本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讨论过程略。)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1)准确: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2)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四.作业1.完成课后统习2.布置课外写一篇新闻学生开始练习写消息,往往掌握不住这种文章体裁的写法,会把它写成一般记叙文。为此,在布正作文时,最好先作辨析练习--把同一题材写成消息和记叙文,让学生进行比较;再强调新闻的要素,然后,取当天或近日的报纸上典型的新闻作为范例进行比较,以增强他们写作的兴趣。 五.板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长江毛泽东标题:单行概括事件导语:人数区域事件主体:各路军渡江情况军别时间地段人数遇敌中路军20日夜安庆--芜湖30万甚微西路军21日下午五时安庆--九江(不含)35万甚微东路军对日下午五时南京--江阴35万较强进展:渡至繁昌,鲁港等地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