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1-30 13:3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教材分析
本节以河谷和冲积平原为例,重点解释了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图4.18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这三种平原虽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也做了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本节课的教难点是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二、学生分析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但是,由于本节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溯源侵蚀、河漫滩平原等),学生不太熟悉,并且本节内容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由于学生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因此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1.观察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呈现的方式不同,在本节课一开始利用PPT展示祖国各地多姿多彩流水地貌景观,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然后重点突破难点——流水地貌成因。流水地貌形成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地质过程,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感受,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师利用录制的实验视频模拟流水的侵蚀,让学生“目睹”地貌形成的整个过程,增强真实感。在讲解河流堆积地貌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总结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知识理解和内化。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新课导入
兴趣导课:利用PPT展示祖国各地多姿多彩流水地貌景观。设疑:这些流水地貌可的形成原因?
学生观看、欣赏,开展小组竞猜活动。带着问题听课。
通过网络收集祖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流水地貌景观图片,配上音乐展现出来。
授课环节
教师PPT展示录制的流水侵蚀视频,让学生推测并描述流水侵蚀地貌的发展过程
结合教师所播放视频、图片等资料,对比、探究学习
通过自制的视频资料,层层推进,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立体化,突破重点。
实验活动
按照步骤完成活动探究,小组讨论所给问题
多媒体展示图片
复习巩固
结合本节所学知识和前面案例分析内容,在教师提示下,小组合作完成
高考再现,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能力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的亮点:自制视频动画和实验的应用具有直观性:流水侵蚀视频和流水堆积地貌的实验是本节课的亮点,通过动画和实验相结合,能轻松突破重点和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三段动画视频的演示,将地质事物形成的漫长过程浓缩在短短的1分钟内,加深了学生对流水侵蚀地貌成因的理解;通过亲手做流水堆积地貌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总结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知识理解和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