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林庚
【知识目标】
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炼字方法
【能力目标】
从“木叶”在古典诗歌中普遍运用总结出从形象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诗歌现象
【情感目标】
在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中,热爱并且继承古代文化与文学遗产。
【重点、难点】
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炼字方法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从“木叶”中总结出从形象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诗歌现象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
1、本文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请加以揣摩解读。
2.根据下列词语的解释,说一说该词在课文中的作用及意义。
袅袅:形容连续不断的秋风不断吹动树叶的样子。还可用来形容烟气缭绕上升、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声音延长不绝等意思。
钟爱:特别喜爱。钟,聚集,专注。
萧萧:拟声词,常用来形容马鸣声、风声、雨声、草木摇落声。形容树叶凋零飘落的声音。
离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类人的形象。离的意思是分离、分开;离人即有离别之苦的人。
游子:中国古典文学中经常吟咏的对象。指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绵密:细密、紧凑的意思,用以形容树叶繁茂。也可用以形容办事、言行、思虑、文章构思等等细密周到没有缺漏。
缠绵:①纠缠不已,不能解脱(多指病或感情);②宛转动人—歌声柔和缠绵。课文中是“情意深厚”的意思,拟人化地说明树叶与树枝依依不舍的情感。
二、探究品味,感悟意涵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味、场合有什么不同 诗人为什么喜欢写“木叶”而不喜欢写“树叶”“落叶”
特征与情感氛围
树——树叶 繁茂的枝叶
枝叶绿色、树干褐绿色
首先使人想到春、夏情景与氛围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生命力旺盛
木——木叶 枝叶疏朗、逐渐飘零
黄色、本质的干燥、
让人想到秋风叶落
——无尽的萧索与凄凉
生命力衰微
2.“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什么独特意味 课文怎样说明“木叶”的意味的
【解读】“木叶”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使人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在情感上有落寞。孤寂、凄凉、愁闷、哀思等因素。
【比较说明】
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
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
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颜色温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窸窣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3.杜甫突破“木叶”传统,写出“无边落木萧萧下”名句。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意境有何不同
“木”有疏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
屈原的“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情深美丽的性格形象。
杜甫的“落木”以“木”代“叶”,洗净了“叶”字的绵密之意,意境更显空阔,生动地描绘了三峡萧索的秋色,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感。
【板书】——落木的特征与暗示的作用
长江浩荡阔大,江水奔腾不息
落木萧索枯萎,秋季旷远凄凉
杜甫年老多病,处境壮志难酬
孤寂落寞、愁闷哀思、心境凄凉无奈
三、概括表述,把握中心
1、“木”字在诗歌创作中有哪些作用
准确鲜明表现秋风叶落的季节特征
具有丰富多彩的暗示作用
——时间、季节
色彩、光泽
触觉、用途
气氛、情感
富于感染性与启发性——背景、境遇、人生启迪
2、《说“木叶”》一文说明了什么样的文学原理,与《咬文嚼字》一文有什么联系点?
【讨论点】
写作时的态度认真,用心遣词造句
词语的精妙在于是否准确表现事物特征
用字用词的目的在于更好表达思想感情
文学语言的妙处在于留有空白,有暗示的空间,能启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有回味,有感染力。
四、迁移拓展
【阅读材料——唐诗中的“柳”】——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唐诗中的“柳”柳,姿态蛔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
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
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百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上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眷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出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穆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们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另外,自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娟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材料解读】
诗的意象和与之相适应的词藻都具有个性特点,可以体现诗人的风格。—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屈原的风格与他诗中的香草,美人,以及众多取自神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李白的风格,与他诗中的大鹏、黄河、明月、剑、侠,以及许多想象、夸张的意象是分不开的。杜甫的风格,与他诗中一系列带有沉郁情调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李贺的风格,与他诗中的那些光怪陆离、幽僻冷峭的意象密不可分。各不相同的意象和词藻。体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它们虽然只是构成诗歌的砖瓦木石,但不同的建筑材料正可以体现不同的建筑风格。意象和词藻还具有时代特点。同一个时代的诗人,由于大的生活环境相同,由于思想上和创作上相互的影响和交流,总有那个时代惯用的一些意象和词藻。时代改变了,又会有新的创造出来。这是不难理解的。
五、课外阅读指导
【比较鉴赏——青与绿】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人,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和谐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 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 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呢 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比较鉴赏——梅之趣谈】
(1)梅之简介
梅是我国的特产。它原产于滇西北、川西南以至藏东一带的山地。大约6000年前分布到了长江以南地区,3000年前即引种栽培。据科学考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脯梅”、“元梅”已有2150年的历史。公元前2世纪引种到了朝鲜,8世纪便引种到了日本。现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也有有志之士栽培研究。连欧美的友人也开始接受梅花精神,盛选蜡梅的香味是“冬天的甜蜜”。
梅按种型分为三个种系,分别为真梅种系、杏梅种系、李梅种系。其下,主要又按枝姿分为五个大类。
(2)梅之佳境
淡阴、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
禽、孤鹤、清溪、小桥、竹道、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石枰下棋。
(3)梅之佳态
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
(4)梅之佳友
岁寒三友—松、竹、梅;
四君子—梅、兰、竹、菊;
雪中四友—迎春、玉梅、水仙、山茶;
五清—梅、竹、松、水仙、月季;
五洁—水、月、松、竹、梅。
(5)梅之佳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写梅之风韵(宋·林逋)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状梅之精神(明·高迪)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道梅之气节(元·杨维桢)
六、作业
1、任选两首咏物诗,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字。
2、预习《谈中国诗》,找出作者的观点句和所举的例子。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