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第二节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郑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每次都有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
明成祖命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招致各国来朝来贡。其次,也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尤其是朝贡贸易,让各国以朝贡的形式来中国做买卖。
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
意义: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冬季出发,夏季返航亚洲1月、7月的季风图冬季风夏季风冬季出发,夏季返航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丁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
1.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 ( )
A.夏季 B.春末 C.冬季 D.初秋
2.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须 ( )
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
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
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
风季
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
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
风季
3.这支商船队完成整
个航程至少需要 ( )
A.半年 B.一年半
C.二年半 D.三年半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在世界历史上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
哥伦布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哥伦布发现了美洲,从此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地理大发现时代也是疯狂殖民主义的时代,欧洲的殖民者们屠杀了无数的印第安人,在海地,印第安人被灭绝了!剩下的人口劳动力空缺怎么办?输入黑奴!
哥伦布描写这些居民时说道:“我所见到的所有的人都很年轻……,他们没携带也不懂得铁的武器可以伤人,当我把剑拿给他们看时,他们抓住了剑刃,因无知而伤了手指。他们没有任何铁器……” 麦哲伦1519年9月,麦哲伦率领200多人的船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的港口出发,开始了环球远洋探航,越过大西洋来到巴西海岸,船队沿海岸向南继续航行 ,南纬52度处又发现了个海口,这条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水多陆少说,海洋一体说,确定了大地的基本形状和大小,从而"真正发现了地球"欧印航线的发现者-达·伽马 葡萄牙船队成为独霸于印度洋海域的盟主地位。一、人类认识海洋的历程
1.15世纪以前,人类对于海洋与陆地关系的认识占主导地位的是“____________”,认为陆地的四周是______,海洋的边缘是_______。天圆地方海洋深渊2.1405~1433年,中国著名航海家______先后七次下西洋,创世界远洋航海之壮举。自___________开始,世界迎来了_________时代。各大洲国家和地区之间因海洋阻挡而相互隔绝的状况被逐渐打破,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郑和15世纪末大航海思考
1.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什么地方?
【提示】 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3.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深化了对海洋的利用。战争时期,海洋成为屯兵、作战的重要场所;战后海洋又成为_____基地、油气开发基地、__________基地和____等空间利用基地。随着海洋的利用价值越来越大,海洋成为世界列强争夺的重要阵地。人们由此认识到______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食品旅游娱乐仓储海洋思考
2.人类开发利用了哪些海洋资源?
【提示】 主要有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空间利用(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部分)等。4.当今社会面临_________、环境恶化、___________等一系列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谋求的最优先目标。这也促使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海洋是地球环境的_________,是人类_________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资源短缺生态失调调节器生命支持二、人类对海洋的科学探索
1.海洋探险时代,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仅局限在与航海探险相关的海面_____要素、______等方面。气象洋流思考
3.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有何意义?
【提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关于海洋的科学发现对人类认识地球、认识自然作出了独特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海底地形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由此诞生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使人们对地球又有了新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大洋观测计划,人们认识到全球气候异常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关系,揭示了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进入21世纪,科学界正在全面开展海洋环境与全球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目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海洋已成为21世纪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海洋记载着人类的过去,海洋预示着人类的未来,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关于海洋的科学发现对人类认识地球、认识自然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1872~1876年,人类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考察,奠定了海洋科学的基础。
(2)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海底地形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由此诞生了__________说和__________学说,使人们对地球又有了新的认识。环球综合海洋海底扩张板块构造(3)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大洋观测计划,人们认识到全球气候异常与___________现象的关系,揭示了_____与_____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4)进入21世纪,科学界正在全面开展______环境与______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
(5)目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海洋已成为21世纪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3.海洋记载着人类的过去,预示着人类的未来,21世纪是“_____________”。厄尔尼诺海洋大气海洋全球海洋的世纪 下列有关人类认识海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类对海洋最早的认识是“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
B.15世纪末开始,迎来了大航海时代,人们逐步形成了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的认识
C.一战后,人们认识到了海洋是地球环境的调节器
D.当今社会,海洋已成为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解析】 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15世纪以前,人们靠海吃海,就近航海,有“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的认识观点;第二阶段是15世纪末开始至一战前,由于远洋航海技术与理论逐渐成熟,各大洲国家和地区之间因海洋阻挡而相互隔绝的状况被逐步打破,人们认识到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第三阶段是一战以后,人们深化了对海洋的利用,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当时还没有认识到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说没有认识到海洋是地球环境的调节器;第四阶段是当今社会,人们对海洋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认识到海洋是地球环境的调节器,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答案】 C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地、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1)材料中所述的观点是在人类认识海洋的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2)从材料中可知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过程。从材料中的描述可知,在此时,美洲已被发现,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各大洲国家和地区之间,因海洋阻隔而相互隔绝的状况被逐渐打破,人们逐渐认识到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答案】 (1)地球确实是圆的,知道了地球上海洋包围着陆地而且全球连成整体,通过海洋可以到达地球上的各个大陆和岛屿。
(2)人类海洋观念的主流从“靠海吃海的就近航海”的初级阶段发展到了“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的新阶段。读图,回答(1)~(2)题。(1)将下列各海峡的代表字母填入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A.马六甲海峡 B.白令海峡
C.麦哲伦海峡 D.巴士海峡(2)在澳门回归时,有人乘海轮从澳门经悉尼、惠灵顿至布宜诺斯艾利斯。有关他遇到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经历了台风袭击
B.一路均顺风顺水
C.从惠灵顿到南美洲一段顺风顺水,其余均逆水而行
D.沿途依次经过菲律宾—东澳大利亚暖流—惠灵顿—西风漂流—麦哲伦海峡【解析】 (1)马六甲海峡位于南海与安达曼海之间,白令海峡沟通北冰洋与白令海,麦哲伦海峡沟通南大西洋与南太平洋,巴士海峡沟通南海与太平洋。如图甲所示。(2)澳门回归时,是北半球的冬季,此航线不可能有台风。图甲
【答案】 (1)如图甲。 (2)D教材P8“思考”
1.海洋是人类未来资源开发和空间利用的基地,所以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1世纪,人类把海洋研究作为重点,所以称之为“海洋的世纪”。
2.海洋研究有利于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能揭开许多地球之谜。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决定成立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有两个突出特点:首先,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种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中国在三国和唐宋时代,通过南海已经开始发展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海上贸易网。至明初之际,南海一带海盗猖獗,严重威胁明朝的外部环境安全和贸易往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剿灭海匪,调节、缓和与各国之间的矛盾,平息冲突,维护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稳定和海上安全。在郑和船队历时28年的航海活动中,只出现过自卫性质的三次短暂战事,没有占据海外国家的一寸土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郑和下西洋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官方贸易,贸易采取议价成交方式,体现了平等、自愿、公平的贸易原则和精神。
其次,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是中国与有关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郑和船队在途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时,尊重当地人民的佛教信仰,捐钱修庙,布施香礼,其三种语言的“布施碑”至今留存科伦坡的国家博物馆。郑和本人是伊斯兰教信徒,郑和船队最后还完成了麦加朝圣之旅,对发展当时明朝与西洋伊斯兰国家的友谊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