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课标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西方:自然科学不断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表现为昂首向前、
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国:宋明理学走向封闭、僵化西
学
东
渐 导入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想不断解放的历史进程
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先仿制外国的器物,以抵抗外国的侵略,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此举失败后,又想仿行外国的政治制度图自强,这就是康有为等的维新变法思想和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再后来就是再解放思想,学习外国的“民主”和“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
导入这个过程是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从林则徐、李鸿章到—康有为、孙中山,再到陈独秀、 李大钊、毛泽东等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奋斗,不断解放思想的漫长历史进程。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时)西学的传入,人们还是可以轻易地用“西学中源”,把这些知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引者著)解释为古代中国的发明,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从明清之际最前卫的人算起,如黄宗羲认为“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王夫之认为“盖西夷之可取者,唯远近测法一术,其他皆剽窃中国之绪余”。乾嘉时代以学术闻名的钱大昕也认为,西方天学算学,是习自于在中国失传的祖冲之《缀术》。材料二:(明末清初)虽然“西洋奇器”不断输入中国,数量也远远超过输入北美的,精致程度也相当高,而且,其中包含的知识和技术内涵也远远超过运到北美的器物,但是“在很多人手里不过上掌上玩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认真地研究和充分地利用。一旦传教士离开中国,这些器物也就大多销声匿迹,或弃置于深宫之中”。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问题一:从两则材料当中,你能看出明末清
初的士大夫对西学持什么样的态度?其背后
的原因是什么?态度:(1)认为“西学中源”,西方的近代科技或是中国失传的,或是从中国剽窃去的; (2)对西方的器物不屑一顾,视为玩物。 原因:天朝上国的心态,文化优越感。 4、图文探究
下列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1)问题:在中西文化最初碰撞中,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
(2)影响:使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夷狄”也有可取之处,要以夷之“长技”来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开眼看世界:面对、观察、认识外部世界; 正视中国的落后,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科学技术。(1)林则徐的主要活动 设立译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编译《四洲志》,是近代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2)地位 开中国近代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河。一、初醒:开眼看世界2.魏源和《海国图志》⑴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⑵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⑶是书何以作?曰: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问题二:与明末清初的士大夫们相比,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同时还存在什么样的局限? 进步:开始认识到自己在技术、兵器和军事上的不足,主张向西方学习。
局限:仍然没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西方 《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
据统计,当时有能力读到此书的人多达300多万,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员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1851年,《海国图志》第一次“偷渡” 到日本,极受欢迎。1854年,日本人干脆在国内翻印了《海国图志》,引起了更大规模的阅读热潮。此后,《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到1859年,这部书的价格竟然比最初时飙升了3倍之多。 ——魏启敏《中国巨著帮日本走向维新》 ……从鸦片战争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接受失败的教训,战后和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时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问题三:材料中 “少数人”是指那些人?材料中的“20年”后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洋务派。
洋务运动。
原因: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外交困,内有太平天国的打击,外有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清朝统治岌岌可危。新思想之“新”表现
(1) 敢于冲破传统封建思想束缚,“睁眼看世界”。(2)敢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先进,主张“师夷长技” 。(3)新思想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风气,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产生重大影响。1、 称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
A.认识到清政府腐败堕落
B.认识到鸦片泛滥的危害
C.开近代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D.是领导禁烟运动的英雄
解析:选C。本题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关键是理解“看世界”,A、B、D都是针对国内。C 2、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大国”的美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这一新思想的核心是( )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民摆脱封建思想束缚B二、渐醒: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经典解释:
材料一: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李鸿章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须效法西洋外,其余人心、风俗、察吏、安民仍当循我规模,加以实意。 ——丁日昌
材料四: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 应世事,而必无孛(同“悖”,相冲突的意思)于经也。 ——张之洞含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体:主体、本质;
用: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即功能。 材料一:洋务派对西学的兴趣中,并不包含着追求更高远的社会目标与伦理思想的内在精神要求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在洋务派看来,“师夷长技”的目的仅仅在于“制夷”。如果“夷”已被制,或者以无“夷”可制,目的已经达到 ,“师夷”也就自然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萧功秦著《儒家文化的困境》
材料二:“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 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因此,“‘中体西用’ 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方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材料三:就其本来意义而言,“中体”应是对于“西用”的限制,但“西用”既借“中体”为入门之阶,便会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发生影响,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既定的范围,实际却很难如愿。当这种矛盾日益明显之后,更开明的 人们就 会在 事实的刺激下因势利导,走出更远的 一步。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四: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认识“中体西用”?局限性:仅停留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层面,没有提出更高的社会和政治改革目标。
进步性:(1)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减轻了阻力。
(2)由引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再引发人们对政治体制的思考,为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基础。三、觉醒:维新变法思想 维新: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1.背景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二:……那个时候,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日本崛起于岛夷,最后跨海而来,燃起一场巨大的战火。这个变化过程就发生在中国人的眼皮底下。比之西洋诸国的历史,无疑要具体得多。因此,战争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于是强敌变成了榜样。
…… 而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
甲午一战,中国被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当时的中国人彻底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引起了知识界的思考,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君主立宪”的日本打败了“帝制”的中国。问题五:试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一的结论。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看课文)梁启超严 复康有为(1)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猛烈抨击了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力证变君主专制为__________是历史演进的必由之路,从而阐明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古文经学孔子改制考》君主立宪(2)梁启超:是维新运动的重要宣传家。
他发表了______________,阐明变法
的内容和具体途径《变法通议》
(3)严复:最重要的贡献是译述了英国生物学家______的著作《进化与伦理》,取名__________。这部译作首次将___________引进中国,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__________”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激励国人___________,变法维新,为变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赫胥黎《天演论》进化论学说优胜劣汰保种自强 问题六:回顾今天所学内容,请回答:
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解放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3、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D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 器物阶段制度阶段小结: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