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化学必修2鲁科版(课件+检测)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1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化学必修2鲁科版(课件+检测)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1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02-06 21:57:20

文档简介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1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第2课时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②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③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④放热反应加热到一定温度引发后,停止加热反应也能继续进行
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铝热反应;放热反应常温下不一定容易发生,如铝热反应;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反应物、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由于放热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可以维持反应的继续进行,所以停止加热后反应也可以继续进行。
答案:A
2.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灼热的碳与CO2的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
解析:2Al+6HCl===2AlCl3+3H2↑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A项错误;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但属于吸热反应,B项错误;灼热的碳与CO2的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C项正确;甲烷在氧气中燃烧是氧化还原反应,也是放热反应,D项错误。
答案:C
3.已知2SO2+O22SO3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2的能量
B.SO2和O2的总能量一定高于SO3的总能量
C.S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3的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解析:判断一个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关键看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差值。如果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放热,B项正确;A项和C项错误,都没有考虑总能量差;放热反应只表明反应物总能量比生成物总能量高,而加热是反应的条件,两者无必然联系,许多放热反应也必须加热才能开始进行,D项错误。
答案:B
4.化学反应A2+B2===2AB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1
mol
A—A键和1
mol
B—B键断裂能放出x
kJ的能量
C.2
mol
A—B键断裂需要吸收y
kJ的能量
D.2
mol
AB的总能量高于1
mol
A2和1
mol
B2的总能量
解析:由图知1
mol
A2和1
mol
B2的总能量大于2
mol
AB的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A、D错误;化学键断裂时吸热,B错误;由图知2
mol
A—B键断裂吸收y
kJ的能量,C正确。
答案:C
5.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断裂1
mol
H2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
kJ,断裂1
mol
Cl2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
kJ,形成1
mol
HCl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
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Q1+Q2>Q3
B.Q1+Q2>2Q3
C.Q1+Q2D.Q1+Q2<2Q3
解析:H2在Cl2中燃烧为放热反应,故断裂化学键消耗的能量总和(Q1+Q2)小于形成化学键释放的能量总和(2Q3)。即Q1+Q2<2Q3。
答案:D
6.在25
℃、101
kPa的条件下,断裂1
mol
H—H键吸收436
kJ能量,断裂1
mol
Cl—Cl键吸收243
kJ能量,形成1
mol
H—Cl键放出431
kJ能量。
H2+Cl2===2HCl的化学反应可用下图表示: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为________。
(2)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为________。
(3)1
mol
H2和1
mol
Cl2反应生成2
mol
HCl是______________
(填“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反应,其能量值为________。
(4)反应物总能量________(填“>”或“<”)生成物总能量。
解析:(1)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应该是1
mol
H—H与1
mol
Cl—Cl键之和,即436
kJ+243
kJ=679
kJ。(2)生成物成键放出总能量为2×431
kJ=862
kJ。(3)由于吸收的总能量小于放出的总能量,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值为862
kJ-679
kJ=183
kJ。(4)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1)679
kJ (2)862
kJ (3)放出 183
kJ (4)>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关于吸热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需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只有分解反应才是吸热反应
C.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CO2与CaO化合是放热反应,则CaCO3分解是吸热反应
解析:反应放热还是吸热与是否加热无直接的关系,与是否使用催化剂也无直接关系,多数吸热反应需要加热,但有的不需要加热,例如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且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A、B、C三项错。放热反应的逆过程,一定是吸热反应,D对。
答案:D
2.环保型燃料——丙烷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3CO2+4H2O。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燃烧时化学能只转化为热能
B.所有的燃烧反应都会释放热量
C.1
mol
C3H8和5
mol
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3
mol
CO2和4
mol
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D.丙烷完全燃烧的产物对环境无污染,故丙烷为环保型燃料
解析:丙烷燃烧时还有化学能与光能的转化,A项错;燃烧都是放热反应,B项对;因为丙烷燃烧为放热反应,所以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C项对;丙烷完全燃烧时产物为CO2与H2O,故对环境无污染,D项对。
答案:A
3.如图表示吸收能量反应的图象是(  )
解析: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为吸收能量的反应。
答案:C
4.将盛有NH4HCO3粉末的小烧杯放入盛有少量醋酸的大烧杯中。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反应剧烈,醋酸逐渐凝固。由此可知(  )
A.NH4HCO3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该反应中,热能转化为产物内部的能量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反应物中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少
解析:醋酸逐渐凝固,说明NH4HCO3与盐酸反应使醋酸的温度降低,因此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物中化学键断裂吸收的热量多于生成物中化学键形成放出的热量,A、D错误;吸热反应中反应物吸收能量,得到的生成物内能增加,B正确;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错误。
答案:B
5.下列图示变化为吸热反应的是(  )
解析:A项中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只能通过吸收能量才能实现;B项则恰好相反;
C项中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但此过程是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D项是放热反应。
答案:A
6.已知H—H键的键能为436
kJ/mol,Cl—Cl键的键能为243
kJ/mol,H—Cl键的键能为431
kJ/mol,当1
mol
H2与1
mol
Cl2反应生成2
mol
HCl时,对化学反应H2+Cl22HCl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是吸热反应
B.放出91.5
kJ热量
C.吸收183
kJ热量
D.放出183
kJ热量
解析: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断键吸收能量,生成物成键放出能量,若吸收总能量Q(吸)>放出总能量Q(放),反应为吸热反应;反之Q(吸)kJ+243
kJ,Q(放)=431
kJ×2,Q(放)-Q(吸)=183
kJ,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183
kJ热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52分)
7.(18分)某同学做如下实验,以检验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图(a)      图(b)
(1)在实验中发现反应后(a)中温度升高,由此可以判断(a)中反应是________热反应;(b)中温度降低,由此可以判断(b)中反应是________热反应。
(2)写出铝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b)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应该________其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1)反应后(a)中温度升高,(b)中温度降低,说明(a)反应为放热反应,(b)反应为吸热反应。(2)铝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6H+===2Al3++3H2↑。(3)(b)中反应为吸热反应,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应该低于其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1)放 吸 (2)2Al+6H+===2Al3++3H2↑ (3)低于
8.(16分)已知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1
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吸收1.9
kJ的热量。
(1)该反应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吸热反应。
(2)石墨和金刚石相比,________能量高,________更稳定。
(3)推测石墨与金刚石各1
mol在相同条件下燃烧,____________放出的热量多。
解析: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故1
mol石墨可转化为金刚石,该反应吸收1.9
kJ的热量,属于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的能量低,故石墨更稳定,石墨与金刚石各1
mol在相同条件下燃烧时金刚石放出的热量多。
答案:(1)是 (2)金刚石 石墨 (3)金刚石
9.(18分)下表中的数据是破坏1
mol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kJ)。
物质
Cl2
Br2
I2
H2
HF
HCl
HBr
HI
能量/kJ
243
193
151
436
568
432
366
298
根据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________。
A.H2
B.Cl2
C.Br2
D.I2
(2)下列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________。
A.HF
B.HCl
C.HBr
D.HI
(3)X2+H22HX(X代表Cl、Br、I)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4)相同条件下,X2(X代表Cl、Br、I)分别与氢气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_。
解析:(1)(2)破坏1
mol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越大,则物质越稳定,所具有的能量越低。(3)(4)以氯元素为例计算断开1
mol
Cl—Cl键和H—H键需吸收的能量:243
kJ+436
kJ=679
kJ,而形成2
mol
HCl放出的能量为2×432
kJ=864
kJ,所以在Cl2+H22HCl反应中放出864
kJ-679
kJ=185
kJ的热量,同理可计算在Br2+H22HBr、I2+H22HI反应中分别放出103
kJ、9
kJ的热量。
答案:(1)A (2)A (3)放热 (4)Cl2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3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1.有关原电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外电路中电子由正极流向负极
B.在原电池中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C.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
D.原电池中正极一定是不活泼金属
解析:在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阳离子在正极被还原,所以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原电池中一般正极金属比负极金属活泼性差,但不一定是不活泼金属,故选C。
答案:C
2.已知空气—锌电池的电极反应如下:锌电极:Zn+2OH--2e-===ZnO+H2O;石墨电极:O2+H2O+2e-===2OH-。可以判断石墨电极是(  )
A.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B.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D.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解析:空气—锌电池中,失去电子的一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一极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答案:D
3.根据国外媒体报道,某公司将推出一种全新的银锌电池,这种银锌电池的续航能力要比锂离子电池强,有望取代锂电池。其放电过程可表示为Ag2O+Zn===ZnO+2Ag,此电池放电时,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
C.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
D.Zn作负极被氧化
解析:原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A选项错误;从总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电池放电后生成了ZnO,ZnO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存在,所以电解质溶液一定不是稀硫酸,B选项错误;原电池中,电子通过外电路从负极流向正极,C选项错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D选项正确。
答案:D
4.下列各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中,不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
A.铜片、石墨棒、稀硫酸
B.铜片、石墨棒、硝酸银溶液
C.锌片、铜片、稀盐酸
D.铜片、铁片、FeCl3溶液
解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同时负极金属要与电解质溶液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A项中铜与稀硫酸不发生反应,故选A。
答案:A
5.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a中加入少量的CuSO4溶液,下列各图表示的是产生H2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等质量的两份锌粉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且均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a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则a中发生的反应有:Zn+Cu2+===Zn2++Cu,Zn+2H+===Zn2++H2↑,由于置换出来的Cu与Zn在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所以,a中的反应速率比b中的反应速率大,即反应完成所需的时间短,但Cu2+消耗了少量的Zn,a中产生的H2比b中产生的H2少。b中只发生如下反应:Zn+2H+===Zn2++H2↑。
答案:A
6.由A、B、C、D四种金属按下表中装置进行实验。
装置
现象
二价金属A不断溶解
C的质量增加
A上有气体产生
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甲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乙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丙中溶液的pH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甲、乙、丙均为原电池装置。依据原电池原理,甲中A不断溶解,则A为负极、B为正极,活动性A>B;乙中C极增重,即析出Cu,则B为负极,活动性B>C;丙中A上有气体即H2产生,则A为正极,活动性D>A,随着H+的消耗,pH变大。
答案:(1)A-2e-===A2+ (2)Cu2++2e-===Cu (3)变大  (4)D>A>B>C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电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果电池是方便实用的家用电池
B.铅蓄电池是一种常用的二次电池
C.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发电装置
D.锌锰干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锌外壳逐渐变薄
解析:水果电池不是方便使用的家用电池,A错误;铅蓄电池是可进行充、放电的二次电池;氢氧燃料电池工作的产物是水,故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锌锰干电池中Zn作负极不断溶解,故外壳逐渐变薄。
答案:A
2.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如图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B.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C.两烧杯中SO均向铜片移动
D.产生气泡的速率甲比乙快
解析:甲池中锌与铜用导线连接后浸入稀H2SO4中,形成原电池,乙池中仅发生锌与稀H2SO4的反应,不构成原电池。所以甲池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且气泡产生速率比乙快。乙池中铜片、锌片都不是电极,甲池中SO移向负极(即锌片)。
答案:D
3.实验室用铅蓄电池作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已知铅蓄电池放电时发生如下反应:负极Pb+SO-2e-===PbSO4,正极PbO2+4H++SO+2e-===PbSO4+2H2O。今若制得Cl2
0.050
mol,这时电池内消耗H2SO4的物质的量至少是(  )
A.0.025
mol
B.0.050
mol
C.0.100
mol
D.0.200
mol
解析:每生成1
mol
Cl2转移2
mol电子,故电解过程中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0.050
mol×2=0.10
mol,而根据铅蓄电池正、负极反应可知,消耗H2SO4的物质的量就等于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即0.10
mol,C正确。
答案:C
4.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它主要是利用燃料燃烧原理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氢氧燃料电池的基本反应是:X极:O2(g)+H2O(1)+2e-===2OH-;Y极:H2(g)+2OH--2e-===2H2O(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是负极
B.Y是正极
C.Y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D.Y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解析:由电极反应式可知:X极上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是原电池的正极,Y极上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是原电池的负极。
答案:D
5.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实验装置及部分实验现象如下:
实验装置
装置一
装置二
装置三
装置四
部分实验现象
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大
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
d极溶解,c极有气体产生
电流从a极流向d极
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a>b>c>d
B.b>c>d>a
C.d>a>b>c
D.a>b>d>c
解析:装置一是原电池,a极质量减小,说明a极金属失电子形成离子,故a极金属比b极金属活泼;装置二没有形成原电池,可知b比c活泼,且c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后面;装置三形成原电池,易知d比c活泼;装置四中,电流从a极流向d极,则电子是从d极流向a极,知d比a活泼。因此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d>a>b>c。
答案:C
6.某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Zn+Cu2+===Zn2++Cu,则该反应的原电池组成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正极
Zn
Cu
Ag
Cu
负极
Cu
Zn
Cu
Fe
电解质溶液
CuCl2
CuSO4
H2SO4
ZnCl2
解析:根据原电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负极反应为:Zn-2e-===Zn2+,正极反应为:Cu2++2e-===Cu。故选项B符合题意。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52分)
7.(18分)(1)下列装置属于原电池的是________。
(2)在选出的原电池中,________是负极,发生________反应,________是正极,该极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原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依据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只有⑤符合。(2)在装置⑤中,较为活泼的金属铁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Fe-2e-===Fe2+;不活泼的金属铜作正极,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2H++2e-===H2↑,所以看到的现象是正极产生气泡。(3)由上述分析,可确定此原电池的总反应式是:Fe+H2SO4===FeSO4+H2↑。
答案:(1)⑤ (2)Fe 氧化 Cu 电极上产生气泡 (3)Fe+H2SO4===FeSO4+H2↑
8.(18分)如图所示,将锌、铜通过导线相连,置于稀硫酸中。
(1)锌片上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
(2)铜片上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
(3)电子由________经导线流向________。
(4)若反应过程中有0.2
mol电子发生转移,则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
解析:Cu-Zn-稀H2SO4形成的原电池中,Zn做负极:Zn-2e-===Zn2+,现象是锌片逐渐溶解,Cu做正极:2H++2e-===H2↑,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电子由负极(Zn)经导线流向正极(Cu)。由电极反应式可知当有0.2
mol电子发生转移时,可生成0.1
mol
H2。即标准状况2.24
L
H2。
答案:(1)锌片逐渐溶解 Zn-2e-===Zn2+ 
(2)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2H++2e-===H2↑ (3)锌片 铜片 (4)2.24
L
9.(16分)微型纽扣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有一种银锌电池,其电极分别是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Ag2O+H2O+2e-===2Ag+2OH-,总反应为Ag2O+Zn===ZnO+2Ag。根据反应式回答问题:
(1)Zn是________极,Ag2O发生________反应。
(2)电子由________极流向________极(填“Zn”或“Ag2O”),当通过电路1
mol电子时,负极消耗物质的质量是________g。
(3)在使用过程中,电解质溶液中KOH的物质的量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1)根据电极反应可知Zn失电子被氧化而溶解,Ag2O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2)发生原电池反应时,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到正极,即电子从Zn极经外电路到Ag2O极,当通过电路1
mol电子时,负极消耗Zn的质量是32.5
g。(3)电池中KOH只起到增强导电的作用,不参与反应,故电池使用过程中KOH的量不变。
答案:(1)负 还原 (2)Zn Ag2O 32.5 (3)不变(共35张PPT)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自主学习夯实双基
(反应物)最大→x次正)最大
反应开
始时
(生成物)=0x逆)
(反应物)减小→xx正)减
反应过
程中
(生成物)增大→x以逆)增大
(反应物)与c(生成物)均不变
反应平
衡时
正)=x逆)
D(正)
(正)=(逆)
(化学平衡状态)
U(逆)
催化剂
(1)SO2和O2的反应可写为2SO2+
合作探究讲练互动
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等)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
应速率相等
(动)化学平衡是种表面静止状态,反应并未
停止,是一种动态平衡
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后,各组分浓度保持不
变,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变)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原平衡状态将被打
破,新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状态
典例导航
即时演练


平衡特征

逆反应
化学平衡
平衡状态
反应条件控制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2节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
1.对于可逆反应M+NQ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Q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
B.M、N全部变成了Q
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保持不变
D.反应已经停止
解析:平衡时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之比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反应物的起始浓度,二是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如2
mol
M与1
mol
N反应,无论怎样反应,M与N的浓度永远不相等,所以“M、N、Q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A错误;此反应是可逆反应,B错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保持不变,可以说明反应既不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也不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符合化学平衡特征,C正确;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D错误。
答案:C
2.下列对于一定条件下的某可逆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反应开始时,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B.达到平衡时,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C.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D.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都相等
解析:对于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过程中,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达到平衡时,v(正)=v(逆),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但不一定都相等。
答案:D
3.一定条件下反应2AB(g)A2(g)+B2(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A.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2,同时消耗2n
mol
AB
B.容器内,3种气体AB、A2、B2共存
C.AB的消耗速率等于A2的生成速率的2倍
D.容器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不随时间变化
解析:A、C项均表示正反应方向;B项是可逆反应的特点,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D项,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保持不变,故D正确。
答案:D
4.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2AB+3C在四种状态中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选项
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A
v(A)=2
mol·L-1·min-1
v(B)=2
mol·L-1·min-1
B
v(A)=2
mol·L-1·min-1
v(C)=2
mol·L-1·min-1
C
v(A)=1
mol·L-1·min-1
v(B)=2
mol·L-1·min-1
D
v(A)=1
mol·L-1·min-1
v(C)=1.5
mol·L-1·min-1
解析: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通过化学方程中的化学计量数进行变换比较,A项,vA=2
mol·L-1·min-1,则vB=1
mol·L-1·min-1;B项,vA=2
mol·L-1·min-1,则vC=3
mol·L-1·min-1;C项,vA=1
mol·L-1·min-1,则vB=0.5
mol·L-1·min-1。
答案:D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反应体系中,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
A.Cl2溶解于水
B.氨气溶解于水
C.工业合成氨
D.Na2CO3+CO2+H2O===2NaHCO3和2NaHCO3Na2CO3+CO2↑+H2O
解析:A项,Cl2溶于水存在反应:Cl2+H2O
HCl+HClO;B项,NH3溶于水存在反应:NH3+H2ONH3·H2O;C项,N2+3H22NH3;D项,两反应的条件不同,不是可逆反应。
答案:D
2.下列措施可以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是(  )
①提高燃料的着火点 ②降低燃料的着火点 ③将固体燃料粉碎 ④将液体燃料雾化 ⑤将煤气化处理 ⑥通入足量的空气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
解析:燃料的着火点不可改变且与燃烧效率无关。
答案:C
3.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Y(g)+Z(s),以下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B.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
C.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相等
D.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Y的同时生成2
mol
X
解析:因Z为固体,若未达到平衡,混合气体的密度会发生变化,A项可作平衡标志;C项中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之比等于2∶1时才符合要求。
答案:C
4.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处理反应为2NO(g)+2CO(g)N2(g)+2CO2(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降低
B.使用高效催化剂可有效提高正反应速率
C.反应达到平衡后,NO的反应速率保持恒定
D.单位时间内消耗CO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
解析:升温,无论是正反应,还是逆反应,反应速率均加快,A项错误;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项正确;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保持不变,C项正确;由于CO和CO2的化学计量数相等,故当两者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反应即达到平衡,D项正确。
答案:A
5.在一定条件下,向1
L密闭容器中充入3
mol
X气体和1
mol
Y气体,发生反应2X(g)+2Y(g)3Z(g)+2W(g),达到反应最大限度时,下列各生成物浓度的数据中错误的是(  )
A.c(Z)=0.75
mol·L-1
B.c(Z)=1.2
mol·L-1
C.c(W)=0.8
mol·L-1
D.c(W)=1
mol·L-1
解析: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反应物均有剩余,所以消耗Y的物质的量必小于1
mol,而生成Z的物质的量必小于1.5
mol,W的物质的量必小于1
mol,所以D错。
答案:D
6.在4
L密闭容器中充入6
mol
A气体和5
mol
B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3A(g)+B(g)2C(g)+xD(g),达到平衡时,生成了2
mol
C,经测定D的浓度为0.5
mol·L-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1
B.B的转化率为20%
C.平衡时A的浓度为1.50
mol·L-1
D.达到平衡时,在相同温度下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反应前的85%
解析:由题意,平衡时n(D)=0.5
mol·L-1×4
L=2
mol,生成2
mol
C的同时生成2
mol
D,所以x=2。
B的转化率α(B)=×100%=20%,平衡c(A)==0.75
mol·L-1。由x=2可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变。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52分)
7.(16分)在某一容积为5
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0.2
mol的CO和0.2
mol的H2O,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高温加热,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CO2(g)+H2(g),反应中CO2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
(1)根据图中数据,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CO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反应达平衡时,c(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是________(填序号)。
①CO减少的速率和CO2减少的速率相等
②CO、H2O、CO2、H2的浓度都相等
③CO、H2O、CO2、H2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解析:(1)由图分析10
min达到平衡,CO2浓度增加了0.03
mol·L-1,则CO浓度减小0.03
mol·L-1,所以v(CO)==0.003
mol·L-1·min-1,由于起始时,H2浓度为0,所以达到平衡时c(H2)=0.03
mol·L-1;(2)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只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并不是停止反应。CO减少的速率是正反应速率,CO2减少的速率是逆反应速率,当二者相等时,v正(CO)=v逆(CO),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答案:(1)0.003
mol·L-1·min-1 0.03
mol·L-1 (2)①③
8.(16分)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V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N(g)bM(g),M、N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1)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________。
(2)t1到t2时刻,以M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
(3)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A.反应中M与N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单位时间内每消耗a
mol
N,同时生成b
mol
M
E.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1)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所以a∶b=(8
mol-2
mol)∶(5
mol-2
mol)=2∶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g)
M(g)。(2)v(M)==
mol·L-1·min-1。(3)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物质的量之比不变,不能说明物质的量相等,A选项错误;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质量始终不变,B选项错误;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若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反应过程中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和压强始终在减小,当该量不再发生变化时,则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C和E选项正确;消耗a
mol
N和生成b
mol
M都表示的是正反应速率,没有体现逆反应速率的大小,不能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D选项错误。
答案:(1)2 (2)
mol·L-1·min-1
(3)CE
9.(20分)在2
L密闭容器内,800
℃时NO(g)和O2(g)反应生成NO2(g)的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间/s
0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
(1)上述反应________(填“是”或“不是”)可逆反应,在第5
s时,NO的转化率为________。
(2)如图中表示NO2变化曲线的是________,用O2表示从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NO)=2v正(O2)
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解析:(1)该反应是可逆反应,5
s时,NO转化率为:×100%=65%。(2)由平衡体系2NO(g)+O2(g)
2NO2(g)知,NO2为生成物,初始状态时,c(NO2)=0,随反应的进行,c(NO2)逐渐增大,当达到平衡时,c(NO2)=-=0.006
5
mol·L-1,故表示NO2变化曲线的为b。v(NO)====0.03
mol·L-1·s-1,则v(O2)=v(NO)=0.001
5
mol·L-1·s-1。
(3)a项中未指明正、逆反应速率,故无法说明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由于该反应是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的反应,当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时,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故b项正确;c项中已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由于气体总质量不变,气体总体积也不变,因此,无论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容器内气体密度总保持不变,故d项无法说明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1)是 65% (2)b 0.001
5
mol·L-1·s-1 (3)bc(共42张PPT)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自主学习夯实双基
热能北学反应
化学反应
化学能
电能
Zn
C
合作探究讲练互动
将电子沿导线传递,有电流
氧化,「负极
还原
反应
正极」反应
不断阴离子
溶解移向
阳\移

电解质溶液//向
负极
活泼金属
氧化反应电子流出不断溶解
质量减小
电极材料
电极反应电子流向电极现象
较不活泼金[还原反应」电子流入」电极增重
属或非金属
或不变
正极
典例导航
B
C
即时演练
负极反应:Z
Z
电极反应
正极反
负极:Z
电极材料
极:Cu或C(比Zn的活泼性差
电解质
或导电
C.电解质溶液:稀硫酸
装置图
依据: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反
为(
电极反应→
正极发生还原
为2F
电极材料负极:Cu;正极:C或铂
及电解质电解质溶液:FeCl3溶液
装置图
溶液
选项
A锌|铜稀硫酸
铜铁稀盐酸
M
C|银锌硝酸银溶液
D锌铁硝酸铁溶液


构成
两极一液成回路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能>电能原电池
干电池
应用化学
蓄电池
电源
燃料电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3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1课时
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
1.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对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实验步骤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也是一个实验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实验室制取氯气时有如下操作,其中正确的顺序是(  )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缓缓加热 ③加入MnO2粉末 ④从装有浓盐酸的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 ⑤将多余氯气用NaOH溶液吸收 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④②①⑥⑤
C.①④③②⑥⑤
D.①③④②⑥⑤
解析: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顺序应遵循安装并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添加药品→开始制备→净化→收集→尾气处理的过程。
答案:D
2.浓盐酸和次氯酸钙能发生如下反应: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用贮存很久的漂白粉与浓盐酸制得的氯气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气体是(  )
①CO2 ②HCl ③H2O ④O2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漂白粉久置后会变质,发生Ca(ClO)2+CO2+H2O===CaCO3+2HClO。固体中会混有CaCO3,加入浓盐酸可发生CaCO3+2HCl===CaCl2+H2O+CO2↑,制备的Cl2中可能混入CO2气体和挥发出的HCl与H2O蒸气。
答案:A
3.按下列实验方法制备气体,合理又实用的是(  )
A.锌粒与稀硝酸反应制备H2
B.加热分解NH4Cl固体制NH3
C.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备SO2
D.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备CO2
解析:A项中用稀硝酸与Zn反应得不到H2,而是发生3Zn+8HNO3(稀)===3Zn(NO3)2+2NO↑+4H2O;B项中NH4ClNH3↑+HCl↑,产生的两种气体在温度较低时反应:NH3+HCl===NH4Cl,又重新生成NH4Cl固体,而得不到NH3;C项中Na2SO3+H2SO4(浓)===Na2SO4+H2O+SO2↑,可以制备SO2气体;D项中CaCO3+H2SO4===CaSO4+H2O+CO2↑,由于CaSO4是微溶物质,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而阻止继续反应。
答案:C
4.化学实验中的很多气体是用盐酸来制取的,这就导致了这些制取的气体中往往含有HCl杂质,要除去HCl杂质而得到纯净的目标气体,可用右图所示装置。如果广口瓶中盛装的是饱和NaHCO3溶液,则可以用于下列哪种气体的除杂装置(  )
A.H2
B.Cl2
C.H2S
D.CO2
解析:除杂的原则是除去杂质的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制备H2、Cl2、H2S时,若用饱和NaHCO3除去杂质HCl气体,会发生NaHCO3+HCl===NaCl+H2O+CO2↑,而引入新的气体杂质CO2气体。
答案:D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反应适用于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是(  )
①高锰酸钾热分解:2KMnO4K2MnO4+MnO2+O2↑
②硝酸铵热分解:2NH4NO34H2O+2N2↑+O2↑
③过氧化氢催化分解:2H2O22H2O+O2↑
④二氧化氮分解:2NO22NO+O2
A.①
B.①和②
C.①和③
D.①③④
解析:②中有N2生成,很难除去;④中混有NO、NO2气体。
答案:C
2.下列四个反应都可以用来制备氯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4HCl+O22H2O+2Cl2
②MnO2+4HCl(浓)MnCl2+Cl2↑+2H2O
③2KMnO4+16HCl(浓)===2MnCl2+2KCl+5Cl2↑+8H2O
④2NaCl+2H2O2NaOH+H2↑+Cl2↑
A.四个反应都可以用来在实验室里制备氯气
B.四个反应中都是-1价的氯被氧化
C.四个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D.根据反应①②③的条件,可以判断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KMnO4、MnO2、O2
解析:四个反应中均有Cl2生成,可制备时,①中混有HCl、O2,O2很难除去条件较高,不适合实验室制备;④中H2、Cl2要分别收集,Cl2很容易与生成的NaOH溶液反应,也不适合实验室制备。
答案:A
3.某化学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氯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图中至少存在三处明显错误
B.该实验中收集氯气的方法不正确
C.为了防止氯气污染空气,必须进行尾气处理
D.在集气瓶的导管口处放一片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可以证明是否有氯气逸出
解析:发生装置中,长颈漏斗应插入液面中或换成分液漏斗;也缺少酒精灯加热装置,收集装置应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收集Cl2,B项说法符合题意。
答案:B
4.如图是气体制取装置,下列能用此装置制取气体并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是(  )
A.大理石和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碳
B.锌粒和稀硫酸制氢气
C.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制取氯气
D.固体NH4Cl和消石灰制取氨气
解析:“随开随用、随关随停”要求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的气体应难溶于水,B项正确。
答案:B
5.下列在实验室里分别制取相应产物的实验设计方案中,从原料及试剂的反应条件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是(  )
A.CCOCO2Na2CO3
B.CuCu(NO3)2溶液Cu(OH)2
C.FeFe2O3Fe2(SO4)3溶液
D.CaOCa(OH)2溶液NaOH溶液
解析:A项中C燃烧产物应为CO2;B项中AgNO3的价格昂贵;C项中Fe燃烧产物一般为Fe3O4。
答案:D
6.拟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下表中的四种干燥、纯净的气体(图中铁架台、铁夹、加热及气体收集装置均已略去;必要时可以加热,a、b、c、d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
气体
a
b
c
d
CO2
稀盐酸
CaCO3
饱和NaHCO3溶液
浓硫酸
Cl2
浓盐酸
MnO2
NaOH溶液这
浓硫酸
NH3
饱和NH4Cl溶液
消石灰
H2O
氢氧化钠
NO
稀硝酸
铜屑
H2O
P2O5
上述方法中可以得到干燥、纯净的气体的是(  )
A.CO2、NO
B.CO2、Cl
C.Cl2、NH3
D.Cl2、NO
解析:Cl2可被c中NaOH溶液吸收得不到Cl2,NH3可被c中水和d中NaOH吸收也得不到NH3。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52分)
7.(18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实验室制取氯气,并验证氯气的某些化学性质实验,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支撑用的铁架台省略),按要求回答问题。
     
A 
B C
D 
E   
(1)下列方法中,可制得氯气的正确组合是________。
①MnO2和浓盐酸混合共热
②NaCl固体和浓硫酸混合共热
③KClO3和浓盐酸混合
④KMnO4和浓盐酸混合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2)制取氯气时在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MnO2,通过________(填仪器名称)向烧瓶中加入适量的浓盐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实验时为了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最好在A、B之间安装盛有________试剂的净化装置。
(3)若用含有0.2
mol
HCl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制Cl2,制得Cl2的体积(标准状况下)总是小于1.12
L的原因是__________。
(4)①装置B中可盛________试剂(填序号)。
a.浓硫酸 b.碱石灰 c.五氧化二磷 d.无水氯化钙
其作用是________。
②装置C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中下层溶液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有缺陷,提出在________装置后(填字母)增加一个装置,该装置中应放入________试剂,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2)分液漏斗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饱和食盐水 (3)浓盐酸的浓度随着反应的进行而降低,变稀以后,将不再反应,加热时浓盐酸因挥发而损失 (4)①cd 干燥(或除水) ②无明显变化(或干燥的有色布条不退色) 呈紫色 ③Cl2+SO+H2O===2Cl-+2H++SO (5)E NaOH溶液 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8.(16分)如图所示,A、B、C是实验室常用的三种制取气体的装置,提供的药品有:大理石、浓盐酸、稀盐酸、锌粒、二氧化锰、氯化铵、熟石灰。现欲利用这些药品分别制取NH3、Cl2、H2、CO2四种气体,试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A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有________,选用B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有________,选用C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有________。
(2)标号①、②的仪器名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利用上述有关药品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制得干燥氨气,可选用下列干燥剂中的________(填序号)。
a.生石灰 b.浓硫酸 c.五氧化二磷
答案:(1)NH3 H2、CO2 Cl2 (2)分液漏斗 圆底烧瓶
(3)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a
9.(18分)为了证明在实验室制备Cl2的过程中会有水蒸气和HCl挥发出来,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根据甲同学的意图,连接相应的装置,接口顺序:
b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a。
(2)U形管中所盛试剂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3)装置③中CCl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有缺陷,不能证明最终通入AgNO3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为了确保实验结论的可靠性,证明最终通入AgNO3溶液的气体只有一种,乙同学提出在某两个装置之间再加装置⑤。你认为装置⑤应加在____________之间(填装置序号)。瓶中可以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丙同学看到甲同学设计的装置后提出无需多加装置,只需将原来烧杯中的AgNO3溶液换成其他溶液。你认为可将溶液换成________________,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则证明制Cl2时有HCl挥发出来。
答案:(1)e f d c(或f e d c) (2)无水CuSO4 (3)吸收Cl2
(4)③① 淀粉KI溶液 (5)紫色石蕊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不退色(共40张PPT)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反应类型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定义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宏观解释
E(反应物)>E(生成物)
E(反应物)微观解释
Q(吸)Q(吸)>Q(放)
图示
自主学习夯实双基
有关化学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程式及结论
稀盐酸
C
反应混合液的
Cl
O,反应
温度升高
释放能量
锌粉逐渐溶解,Zn十2HC
有气泡产生,溶ZnC
↑,反应
锌粉
液温度升高
释放能量
混合粉末变成
NH
O
办棚状物有刺激
性气味产生,玻
2H2O,反应时
璃片与小烧杯
吸收能量
粘在一起
(吸收)能量
化学键(断裂)
反应物
新化学键(形成)成物
(释放)能量
能量
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物
反应过程
反应过程
合作探究讲练互动
反应能量
物的
总能
放出

热量
生成
物的
总能
O重
反应过程
物的能量
总能「吸收7
热量
反应
物的
总能

反应过程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如2Na+2H2O
2Naoh
+H2
放\酸碱中和反应,如NaOH+HCl

-NaCl+h20
反应
燃烧反应如C感邮CO2
多数化合反应,如CaO+H20=Ca(OH)2
高温
多数分解反应,如CaC03=CaO+CO2
吸热反
Ba(OH)2·8H2O+2NH4Cl
Bacl2+
10H,o+
2NH3
应/L常见三个C+H2O(g)==CO+H2
高温
特殊反应
c+
co
2C0
典例导航
即时演练
能量
△H
反应过程
吸收能量E1
反旧化学键断裂生广若E>吸热反应
物新化学键形成團物若B1放出能量E2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思维流程如
点燃
(1)根据题意写出方程式:H2(g)+2O2(g)
2O(g)
(②)计算反应物、生成物断键所吸收或放出的总能量
(3)利用公式△Q=Q吸)-Q(放)求算
键断
裂吸收的能量

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为Q,则
496kJ=242kJ,解得Q
学键
键能/(kJ·mol
945,0
436.0


吸收能量
反应物
吸热反应
E(反)放热反应
吸收大于释放吸收小于释放


吸热反应
释放能量
成成
键物
E(反)>E(生
放热反应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2节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快慢
1.已知反应A(g)+3B(g)===2C(g)+D(g)在某段时间内以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1
mol·L-1·min-1,则此段时间内以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
A.0.5
mol·L-1·min-1
B.1
mol·L-1·min-1
C.2
mol·L-1·min-1
D.3
mol·L-1·min-1
解析:因为对于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由v(A)=1
mol·L-1·min-1),可得出v(C)=2v(A)=2
mol·L-1·min-1。
答案:C
2.在反应A(g)+2B(g)===3C(g)+4D(g)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v(A)=0.5
mol·L-1·s-1
B.v(B)=0.5
mol·L-1·s-1
C.v(C)=0.8
mol·L-1·s-1
D.v(D)=1
mol·L-1·s-1
解析:将各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均转化为A的反应速率。A项中,v(A)=0.5
mol·L-1·s-1,B项中,v(A)=v(B)=0.25
mol·L-1·s-1,C项中,v(A)=v(C)=mol·L-1·s-1,D项中,v(A)=v(D)=0.25
mol·L-1·s-1,数值大者反应速率快。
答案:A
3.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实验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来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
B.若图甲所示实验中反应速率为①>②,则一定说明Fe3+比Cu2+对H2O2分解催化效果好
C.用图乙所示装置测定反应速率,可测定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及反应时间
D.为检查图乙所示装置的气密性,可关闭A处活塞,将注射器活塞拉出一定距离,一段时间后松开活塞,观察活塞是否回到原位
答案:B
4.对于可逆反应2A+3B
2C,下列条件的改变一定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增大压强
B.升高温度
C.增加A的量
D.加入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解析:若该反应无气体或增大压强时并没有引起物质浓度的改变,则反应速率就不改变,A错误;升高温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B正确;若A为固体,增加其用量时,因浓度不变,其反应速率不变,C错误;有些反应不用催化剂,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催化剂,二氧化锰不是“万能”催化剂,D错误。
答案:B
5.如下反应条件的控制中,不恰当的是(  )
A.为加快H2O2的分解速率增大H2O2的浓度
B.为防止火灾,在面粉厂、加油站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C.为加快KClO3的分解速率而加入MnO2
D.为加快H2O2的分解速率而把反应容器放到冷水中冷却
解析:降低温度会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答案:D
6.在下列事实中,各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速率。
(1)集气瓶中H2和Cl2的混合气体,在瓶外点燃镁条时发生爆炸:________。
(2)黄铁矿煅烧时要粉碎成矿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熔化的KClO3放出气泡很慢,撒入少量MnO2,则很快产生气体:________。
(4)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放入同样大小的锌粒和镁条,产生气体有快有慢:________。
(5)同样大小的石灰石分别与0.1
mol·L-1盐酸和1
mol·L-1盐酸反应,速率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光 (2)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3)催化剂 
(4)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5)反应物的浓度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任何一种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B.化学反应速率0.8
mol·L-1是指1
s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
mol·L-1
C.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D.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就越明显
解析: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故A、B错误;反应速率的意义在于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故C正确;反应速率大,现象不一定明显,如盐酸和NaOH溶液的反应,故D错误。
答案:C
2.一定条件下氨的分解反应2NH3N2+3H2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内进行,已知起始时氨气的物质的量为4
mol,5
s末为2.4
mol,则用氨气表示该反应的速率为(  )
A.0.32
mol·L-1·s-1
B.0.16
mol·L-1·s-1
C.1.6
mol·L-1·s-1
D.0.8
mol·L-1·s-1
解析:由Δn(NH3)=4
mol-2.4
mol=1.6
mol,可以得出Δc===0.8
mol·L-1,
又Δt=5
s,则v(NH3)===0.16
mol·L-1·s-1。
答案:B
3.将N2、H2的混合气体分别充入甲、乙、丙三个容器后,测得反应速率分别为甲:v(H2)=3
mol·L-1·min-1;乙:v(N2)=2
mol·L-1·min-1;丙:v(NH3)=1
mol·L-1·min-1。则三个容器中合成氨的速率(  )
A.v(甲)>v(乙)>v(丙)
B.v(乙)>v(丙)>v(甲)
C.v(丙)>v(甲)>v(乙)
D.v(乙)>v(甲)>v(丙)
解析:N2、H2合成氨的反应:N2(g)+3H2(g)2NH3(g),三个容器中的反应速率都转化为N2的反应速率分别为甲:v(N2)=v(H2)=1
mol·L-1·min-1,乙:v(N2)=2
mol·L-1·min-1;丙:v(N2)=v(NH3)=0.5
mol·L-1·min-1;即v(乙)>v(甲)>v(丙)。
答案:D
4.在一定条件下,将A2和B2两种气体通入1
L密闭容器中,反应按下式进行:xA2(g)+yB2(g)
2C(g),2
s后测得反应速率如下:v(A2)=0.4
mol·L-1·s-1,v(B2)=1.2
mol·L-1·s-1,v(C)=0.8
mol·L-1·s-1,则x和y的值分别为(  )
A.2和3
B.3和2
C.3和1
D.1和3
解析:x∶y∶2=v(A2)∶v(B2)∶v(C)=0.4∶1.2∶0.8=1∶3∶2,故x=1,y=3。
答案:D
5.下列实验中,反应速率加快是由催化剂引起的是(  )
A.在炭粉中加入KClO3,点燃时燃烧更为剧烈
B.H2O2中加入少量FeCl3,即可迅速放出气体
C.将炭块粉碎成粉末状,可使燃烧更加充分
D.锌与稀硫酸反应中加入少量硫酸铜,产生氢气速率加快
解析:A项,氯酸钾受热时分解产生氧气,会使炭粉燃烧更旺,A不符合题意;B项,氯化铁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B符合题意;C项,增大了固体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反应速率,C不符合题意;D项,构成原电池加快了反应速率,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6.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下列各组实验中最先出现浑浊的是(  )
实验
反应温度/℃
Na2S2O3溶液
稀硫酸
H2O
V/mL
c/(mol·L-1)
V/mL
c/(mol·L-1)
V/mL
A
25
5
0.1
10
0.1
5
B
25
5
0.2
5
0.2
10
C
35
5
0.1
10
0.1
5
D
35
5
0.2
5
0.2
10
解析:温度越高,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52分)
7.(16分)在25
℃时,向100
mL含HCl
14.6
g的盐酸中,放入5.6
g
铁粉,反应进行到2
s时收集到氢气1.12
L(标准状况),之后反应又进行4
s,铁粉全溶解。若不考虑体积变化,则:
(1)前2
s内用FeCl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
(2)后4
s内用HCl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
(3)前2
s与后4
s比较,反应速率________较快,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可知,n(HCl)==0.4
mol,n(Fe)==0.1
mol,盐酸过量。反应Fe+2HCl===FeCl2+H2↑,则:(1)前2
s内用FeCl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FeCl2)==0.25
mol·L-1·s-1。(2)后4
s内用HCl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HCl)==0.25
mol·L-1·s-1。
答案:(1)0.25
mol·L-1·s-1 (2)0.25
mol·L-1·s-1 (3)前2
s 前2
s时段内盐酸浓度比后4
s时段内大
8.(15分)将等物质的量的A、B混合于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
xC(g)+2D(g),经5
min时,测得D的浓度为0.5
mol·L-1,c(A)∶c(B)=3∶5,C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1
mol·L-1·min-1。
回答下列各问题:
(1)5
min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mol·L-1·min-1。
(2)x=________。
(3)此时B的浓度为________mol·L-1。
解析:5
min时D的浓度为0.5
mol·L-1,则D的平均反应速率v(D)==0.1
mol·L-1·min-1;即v(C)=v(D),由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x=2。同理可知v(A)=0.15
mol·L-1·min-1;v(B)=0.05
mol·L-1·min-1。由此可知在5
min内A的浓度减少量为0.75
mol·L-1;B的浓度减少0.25
mol·L-1;假设A、B的起始浓度为x,可得=,解得x=1.5
mol·L-1,故5
min后B的浓度为1.5
mol·L-1-0.25
mol·L-1=1.25
mol·L-1。
答案:(1)0.15 (2)2 (3)1.25
9.(21分)将气体A、B置于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
2C(g)+2D(g),反应进行到10
s末,测得A的物质的量为1.8
mol,B的物质的量为0.6
mol,C的物质的量为0.8
mol,则:
(1)用C表示10
s内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前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0
s末,生成物D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改变下列条件,生成D的速率如何变化(用“增大”“减小”或“不变”填空)。
编号
改变的条件
生成D的速率

降低温度

增大A的浓度

使用催化剂

恒容下充入Ne(不参与体系反应)
解析:
(1)v(C)==0.04
mol·L-1·s-1。(2)c(A)==1.5
mol·L-1;(3)c(D)==0.4
mol·L-1。(4)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增大反应物浓度、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恒容条件下充入稀有气体,反应物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答案:(1)0.04
mol·L-1·s-1 (2)1.5
mol·L-1 
(3)0.4
mol·L-1 (4)①减小 ②增大 ③增大 ④不变(共44张PPT)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比较项目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概念
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
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
构成粒子
阴、阳离子
原子
粒子间作用
离子键
共价键
熔、沸点
较高
一般较低,少部分很高(如SiO2)
导电性
熔融态或水溶液导电
熔融态不导电,溶于水有的导电(如硫酸),有的不导电(如蔗糖)
熔化时破坏的作用力
破坏离子键
一般不破坏共价键,极少数破坏共价键(如SiO2)
自主学习夯实双基
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为:H
钠元素具有较强的金属性,反应中钠原子易
失去电子,反应中氯元素具有较强的非金属性,氯原子易
到电子
形成过程
概念描述成键粒子成键元素
原子间通过
同种或不同
共用
种素
金属元
形成的朴
作用
极性键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
共价键
极性键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
分子电子式
构式
形成过程概念描述成键粒子成键实质成键元素
带相反电
活泼金属
荷离
阴、阳离
静电作田元素和
可的相互
泼非金属
作用
元素
微粒
电子式的表示方法(举例)
原子
钠原子:Nax;硫原子:S
阳离子钠离子:Na;铵根离子
离子
阴离子氯离子:LCl
硫离子
化合物氯化镁
A.氮分子的电子式:N::N
B.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C.溴化钠的电子式:Na:Br
D.水分子的电子式
合作探究讲练互动
典例导航
即时演练
Cl电子式为
价键,NaC

为Na
含离子键和共价键,A错
NaO电

离子键,NaO2电
式为Na[:O
Na,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B

含共价键,CaO
为Ca
离子键,C错误;CaCl2电子式为

a-,两者均只含离子键,D正确
例如:NaCl写成Na.Cl:,HC
写成
(2)漏写未参与成键的电子对:例如:CCl4
C
成C
(3)漏掉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C1写成N
NaC
(4)书写不规范,错写共用电子对:例如:N2的电子式写成
(5)错误地合并同性离子:例如:MgF2写成Mg
F
A.氨
B.四氯化碳C1:C:C
C.氮气:N::N
D.二氧化碳:O:C:O
A、B项均
孤电子对,二氧化碳的电子
为:O
O:Cl:,而不是
Cl:
O
A.MgCl2的电子式为Mg2
D.Na2S的电子式为Na2


旧键断裂
电子得失离子键离子化合物
化学变化
新键形成
化学键爿电子对共用
共价鏟非金属单质
共价化合物(共50张PPT)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选项
金属(粉末状)
/mol
酸的浓度及体积
反应温度/℃
A
Mg:0.1
6
mol·L-1硝酸10
mL
60
B
Mg:0.1
3
mol·L-1盐酸10
mL
60
C
Fe:0.1
3
mol·L-1盐酸10
mL
60
D
Mg:0.1
3
mol·L-1硫酸10
mL
60
自主学习夯实双基
溶洞的形成
火箭发射汽油的燃烧铁制品生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①产生大量气泡
②产生气泡
实验结论
反应快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
加快某些化学反如钢铁的冶炼、
应的反应速率
树脂的合成、
合成塑料的分解等
化学反应
根据沙
需要入轮
争、\降低某些反应
如钢铁的锈蚀、食品的
的反应速率
腐败、橡胶制品和塑料
制品的老化等
合作探究讲练互动
例如,反应
转化/(mol·L1)
(A)
(B)
(C)
pr
典例导航
NI2(g)+3O,(g)
g
超女
即时演练
A(g)tbb
gcc(g
起始浓度(mol/L)3.0
s末浓度(molL
A(g)tbb(gedc(
(初)/(
生H2的速率
时间


表达式
匕学反
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应速度
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
剂、状态、表面积等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1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第1课时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B.完全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只含有共价键
解析: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铝(AlCl3)就属于共价化合物,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也是错误的,如氯化铵(NH4Cl),虽完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属于离子化合物;C选项错误,如NaOH中的OH-内O与H之间存在着共价键;只以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叫作共价化合物,因此D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D
2.下列有关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凡含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含金属元素
B.在化合物MgCl2中,两个氯离子之间也存在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一定能导电
D.原子序数为11与9的元素能够形成离子化合物,该化合物中存在离子键
解析:A中,如NH4Cl晶体中含有离子键,但不含金属元素。B中,离子键必须是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两个氯离子间不存在离子键。C中,离子化合物处于晶体状态时不能导电,只有在熔融状态或溶于水才能导电。D中,原子序数为11与9的元素是Na、F,属于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可形成离子键。
答案:D
3.下列表示HCl、K2O形成过程的电子式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
C.②
D.均不正确
解析:HCl是共价化合物,①错误;②中氧原子最外层上有6个电子而不是7个电子,②错误。
答案:D
4.下列数字代表各元素的原子序数,则各组中相应的元素能形成XY2型共价化合物的是(  )
A.3和8
B.1和16
C.12和17
D.6和16
解析:题干要求有两点:一是形成XY2型;二是形成的是共价化合物。A、B、C、D分别可形成Li2O(X2Y型离子化合物)、H2S(X2Y型共价化合物)、MgCl2(XY2型离子化合物)、CS2(XY2型共价化合物)。
答案:D
5.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BF3
B.H2O
C.SiCl4
D.PCl5
解析:A项,BF3中形成三个共用电子对,硼原子最外层只有6个电子,未达到8电子结构,A错;B项,H2O中氢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B错;C项,SiCl4中Si与Cl形成4个共用电子对,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均达到8电子结构,C对;D项,PCl5中P不符合8电子结构,D错。
答案:C
6.有5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按E、D、B、A、C的顺序依次增大;A、C同周期,B、C同主族;A与B可形成离子化合物A2B,A2B中所有离子的电子数相同,且电子总数为30;D和E可形成4核10电子的分子。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这5种元素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①D元素形成的单质________;
②B与E形成的三原子化合物________;
③A、B、E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
④D、E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
解析:A2B中所有离子的电子数相同,且电子总数为30,则A、B的离子在化合物中都具有与氖原子相同的结构,都为短周期元素,所以B为O,A为Na。B、C同主族,则C为S,D和E原子序数小于O,可形成4核10电子的分子,所以D为N,E为H。
答案:(1)钠 氧 硫 氮 氢 (2)①∶N N∶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形象地表示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钠原子易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易得到一个电子
B.钠离子与钠原子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C.钠原子与氯原子作用生成NaCl后,其结构的稳定性增强
D.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
解析:钠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易失电子,有较强的还原性,而钠离子最外层已经达到“8e-”稳定状态,故二者化学性质不同。
答案:B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键只存在于金属阳离子与酸根阴离子之间
B.两种非金属元素形成AB型化合物,它一定含共价键
C.物质中化学键被破坏,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D.化学键类型由元素类别决定
解析:氧化钠、氯化铵等都含有离子键,A项错误;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共价键,而氯化铵中的离子键属于铵根离子与氯离子之间,不属于原子之间,B项正确;有旧化学键断裂,同时有新化学键形成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C项错误;离子化合物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铵盐;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铝、氯化铍等,D项错误。
答案:B
3.下列关于化学键和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学键的形成一定伴随着电子的得失
B.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C.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含有阴离子的化合物一定含有阳离子
解析:A项共价键的形成没有电子的得失,B项AlCl3为共价化合物,C项NH4Cl为离子化合物。
答案:D
4.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不同的是(  )
A.NaCl和K2S
B.H2O和NH3
C.CaF2和CsCl
D.CCl4和Na2O
解析:NaCl和K2S均存在离子键;H2O和NH3均存在共价键;CaF2和CsCl均存在离子键;CCl4中只存在共价键,Na2O中只存在离子键,两物质所含化学键类型不同。
答案:D
5.Y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差是4;Y元素与M元素形成离子化合物,并在水中电离出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该化合物是(  )
A.KCl
B.Na2S
C.Na2O
D.K2S
解析:由信息“Y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差是4”,可确定Y元素位于第ⅥA族,为S,K2S电离出的K+与S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答案:D
6.X、Y为短周期元素,X位于ⅠA族,X与Y可形成化合物X2Y,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原子半径一定大于Y的原子半径
B.X与Y的简单离子不可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C.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不可能为1∶1
D.X2Y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解析:由题意知,Y位于ⅥA族,X、Y均为短周期元素,故X可能为H、Li、Na,Y可能为O、S,故A项不正确;在Na2O中Na+和O2-电子层结构相同,B项不正确;在H2O2、Na2O2中原子个数比为1∶1,故C项不正确;H2O为共价化合物,Na2O为离子化合物,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52分)
7.(20分)对于元素周期表中下列位置的①~⑩十种元素,请回答有关问题(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回答)。
  族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1


2




3




(1)能形成共价键的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
(2)只需形成一个共价单键原子就能达到稳定结构的元素有________。
(3)气态氢化物溶于水呈碱性的化合物是________。
(4)⑩号元素最高正价含氧酸只含有________键。
(5)含氧量最高的共价化合物是________(用电子式表示)。
(6)①⑤⑦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________,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某元素气态氢化物为H2B,最高价氧化物含B的质量分数为40%,则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与⑤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有的化学键为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推出①~⑩号元素分别为H、He、C、N、O、F、Na、Mg、S、Cl。非金属元素H、C、N、O、F、S、Cl可形成共价键。ⅠA族的H与ⅦA族F、Cl只需一个电子即可达到2电子或8电子稳定结构,因此可形成一个共价键。气态氢化物呈现碱性的只有NH3。含氧量最高的共价化合物是H2O2。氢化物为H2B,则B的最高价氧化物为BO3,由B的质量分数为40%,可求出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为S元素,它能与O形成化合物SO2和SO3。
答案:(1)H、C、N、O、F、S、Cl (2)H、F、Cl (3)NH3 
(4)共价 (5)
(6)NaOH 离子键、共价键(或极性键) 
(7)H2S SO2和SO3 共价键(或极性键)
8.(16分)已知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若Y的-2价阴离子结构示意图为,则:
①Y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
②Y与X形成的化合物X2Y2中含有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___,其电子式________;
③用电子式的形式表示X与Z形成化合物的过程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Y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Y元素不可能形成的化合物是________。
A.H2YO3
B.YO3
C.YCl4
D.ZY
解析:X、Y、Z为短周期元素,则X为氢元素。Y的-2价阴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Y原子有8个电子,是氧元素,Z为硫元素。若Y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Y只有2个电子层,是碳元素,最高正价为+4价。
答案:(1)①2 ⅥA ②共价键  
③2H+
―→H∶∶H (2)B
9.(16分)A、B、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元素,其中A与Y同主族,X与Z同主族,A与B和A与X均可形成
10电子化合物;B与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2∶3,常见化合物Y2X2与水反应生成X的单质,其溶液可使酚酞试液变红。请回答下列问题。
(1)Z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B元素的名称为________。
(2)化合物Y2X2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子组成为Y2X2的物质有Na2O2和H2O2,能与水反应生成X的单质和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为Na2O2。与Y(Na)同主族的元素A能与X(氧元素)形成
10电子的化合物,则A为氢元素。因X(O)与Z同主族,故Z为硫元素;B与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2∶3,则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且A(H)与B能形成10电子化合物,B元素为碳元素。
答案:(1) 第3周期第ⅥA族 碳
 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共56张PPT)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装置类型
液体除杂剂
(不加热)
固体除杂剂
(不加热)
固体除杂剂
(加热)
适用范围
不溶于水(液)的气体
常温下不与除杂剂反应的气体
加热条件下不与除杂剂反应的气体
装置
示意图
自主学习夯实双基
浓盐酸
MnO2
NaOH溶液
浓HC
气体R
燥管
储气瓶



水C
少水
合作探究讲练互动
浓盐酸
Mno
饱和食盐水
浓硫酸
溶液
除]
除H2O
发生装置净化装置
收集装置尾气吸收装置
典例导航
令浓盐胶
MnO2固体
浓硫酸
饱和
食盐

即时演练
aOH溶液
王4
E:
e
浓硫酸
OH溶液
E
CO
(含杂质)
A
CO


原理
装置
利用反应制备物质
净化
C1的实验室制法
收集
尾气处理
注意事项
C1的工业制法
其他物质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