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3课件(39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生物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3课件(39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2-08 12:57:14

文档简介

课时课题:第三章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3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鉴定的过程。(重点、难点)
2.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法和学法指导:
以常见的车祸急救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并提出与本节相关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在学生重温血型发现史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与本部分知识相关资料、图片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所涉及的问题,从而获得知识。血型的分类依据和鉴定方法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课上强化了发现史的思维过程,淡化了血型配型的原理(该内容是高中生才能理解的水平);血量和献血的知识学生自学能学会,因此教师不讲。通过无偿献血的学习,利用图片和调查自己身边的人献血的实例,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课前准备:
1.教师 搜集血型发现过程的相关资料
2.学生了解血型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3分钟
展示车祸现场设问:伤员大量失血,为什么先输氧和输液,却不直接对其立即进行输血?那么你知道伤者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吗?输血要注意些什么?这节课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探究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3—输血与血型
学生讨论并回答:输血前要先鉴定血型。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积极进入课堂,并引入课题。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12分钟
过渡:人体内的血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一次失血过多,会有生命危险。知识点一:血量你知道吗?1.一个正常人的血量是多少
占体重的多少 2.是不是每个失血的人都需要输血?
什么情况下需要 过渡:怎样正确地输血呢?在不同人之间可以随意输血吗?在输血之前医生必须做什么?
知识点二:血型(一)血型的发现多媒体展示资料:资料一:血型发现历史17世纪,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以后,人类就开始进行输血的尝试。1667年,法国哲学家丹尼斯和外科医生埃默雷兹将250毫升羊血输给了一个病人,这是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输血,结果当然没有成功。出现了病人死亡的悲剧。1829年,英国医生布伦德尔第一次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输血试验。但以后的试验结果还是令人失望,大多数病人死亡,只有少数病人得到康复,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作怪呢?资料二:血型的发现:19世纪,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施泰纳尝试将多人的血液样品混合发现:有时两种血液的样品能完全混合在一起,而有时两种血液的红细胞会彼此凝集在一起,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他认为,正是这种红细胞凝集现象导致了输血的失败。后来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了ABO血型。A型、B型、AB型和O型。思考问题:1.是谁在什么时间发现的血型?他是怎样发现的?2.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输血的失败?3.常见的ABO血型系统分为哪几种类型?除此之外你还听说过什么血型?4.血型的发现有什么重要意义?点拨:ABO血型系统分型的依据: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因此,A型血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B型血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AB型血人的血清中两种凝集素都没有;O型血人的血清中则两种凝集素都有。即:
自主学习,回答:1.7%~8%2.一次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30%(1200

1500毫升)生:不可以。在输血之前医生必须先检验血型。学生认真阅读资料,深刻体会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并结合课本及课下收集的资料,尝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1、19世纪,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施泰纳在实验中发现:一个人的红细胞,在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时,这些红细胞会凝集在一起,也就是发生了凝集现象;遇到另外一些人的血浆时,不发生凝集现象。2、红细胞凝集现象导致了输血的失败。3、常见的ABO血型系统分A型、B型、AB型和O型。还听说过Rh血型(熊猫血)。4、ABO血型系统的确立,为安全输血提供了可靠依据。学生认真听讲并记录。
重温血型发现史,拓展知识,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科学家的智慧和结晶,使学生更有激情和兴趣的投入到本课的学习。
通过阅读资料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输血的相关知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加深理解,达到提升认识的目的。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交流点拨
建构15分钟
(二)血型鉴定过渡:你知道血型是如何鉴定出来的吗?讲述:医学上根据凝集原与凝集素之间的免疫反应关系,用已知的凝集素(抗体)鉴定被检者红细胞上的未知凝集原(抗原)。多媒体展示:血型鉴定的实验原理图片分析讨论:上表中ABO血型系统中各种血型的血液相互混合后出现的现象如下表:分析并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2.各种血型的人输血时可接受哪几种血型的血液?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病人血型献血者血型不能输的血型ABABO3.据表分析每一种血型的人输血时可接受的血液类型写出四种血型间输血关系:【点拨】:输血的时候,主要考虑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之间是否会发生凝集反应。教师总结并板书:将输血关系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表示输给)问:你能根据图解说出输血的原则吗?指出:异型输血时要少量而缓慢输入。讨论:鉴定ABO血型除了用于输血之外,还有什么用途?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一次性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30%(1200—1500毫升),就会有生命危险,需要输血。血源来自哪儿呢?知识点三:献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7最后两小节内容,回答问题:1.
计算一下: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体内的血量约有多少毫升?(按7%计算)2.《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九条规定:血站对献血者采集血量一般为200ml,最多不超过400ml。这是什么原因?健康成年人每次的献血量一般是多少?3.我国从什么时间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是怎样规定的?补充:少量献血不仅不会影响自身的健康,而且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常献血更有益于健康。献血可预防、减缓高粘血症状。可预防、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促进血液的更新等。长期坚持适量献血的人,体内新鲜的血细胞含量明显高于未献血者,其精力更充沛,身体更健康。课堂论坛:假如我们身边有人需要输血,你能参与献血吗?我们能为无偿献血做些什么呢?将来等你长大了,你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图片,理解血型鉴定的实验原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四种血型血液之间的凝集关系。1.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时,可能会出现红细胞凝集成团的现象。所以输血前要鉴定血型。2.规律:同型血之间可以互相输血;O型是万能输血者,AB型万能受血者。讨论后填写:病人血型献血者血型不能输的血型AA、OB、ABBB、OA、ABABA、B、AB、O无OOA
、B、AB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输血关系补充完整。输血时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找不到同型血,O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病人。AB型血的病人原则上可以接受所有血型的血。推测子女可能出现的血型、亲子鉴定及侦破案件等。献血者自主学习,解决问题:1、约为4200毫升2、医学研究表明,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400ml,血浆和血细胞可在短时间内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恢复到正常水平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ml,2-3周得到补充而恢复,不会影响身体健康3、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60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讨论发言:初中学生还不到法定的献血年龄。可是能义务做无偿献血的动员者、宣传者等。设计无偿献血的标语、宣传画、公益广告等。
利用实验原理图片比较A型、B型、AB型、O型血与标准血清发生的凝集反映的情况,将抽象的知识变为有趣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形成对四种血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突破难点。教师利用图解总结和板书,强化知识、加深对于输血原理的理解,突破重难点。通过自主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了解人体内的血量,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A.大面积烧伤患者B.严重贫血患者
(2)成分输血的优点是什么?
总结点拨:现在医学上大力提倡成分输血,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输入病人体内,做到有目的使用血液。这就是成分输血。临床上常。成分输血可以是血浆、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2.自身输血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自身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身输血。小结:对于无偿献血,大家的共识很积极、客观,无偿献血的精神代表了新时代的正能量。无偿献血,有益健康,利人利己。部分同学的担忧,相信了解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后会逐渐消除。总结:现在的你明白了伤员大量失血,为什么先输氧和输液,却不直接对其立即进行输血了吗?
(1)血浆、浓缩红细胞、全血、血小板(2)优点是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学生总结收获
学以致用,促进了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应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课外延伸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输血的原则基础上的发达科技和输血的科学性。
课堂达标检测6分钟
A类:
1.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
,如果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
%

毫升,就会有生命危险。(知道人的血量)2.
ABO血型包括
型、
型、
型和
型4种。输血时以输
血为原则。在紧急情况下,如找不到同型血,
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人。
型血的病人可以接受所有血型的血。如果输血时血型不合,会发生
现象,阻碍血液循环。(知道人体的血型系统和输血的原则)B类:3.甲、乙、丙三人同行,丙受重伤急需输血,已知丙的血型为B型,甲为AB型,乙为O型,在没有外来血源的情况下,甲、乙二人可以给丙输血的是(
)A.甲
B.乙
C.甲、乙都可以
D.甲、乙都不可以(能运用血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电影《爸爸的爱》中的小主人得了白血病,在没有找到匹配移植骨髓之前,只有靠输血维持生命,如果该主人公的血型是A型,应该输入何种血为原则(
)A.O型 
B.AB型
 
C.A型
 D.B型(知道输血的原则)5.某患者患重病先后接受少量的A型血和B型血,据此你推断他最可能是哪种血型?A、A型血
B、B型血C、AB型血
D、O型血(学会判断血型)C类:6.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份宣传广告,形式不限,或漫画或倡议书旨在号召大家都来关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尽一份义务,奉献一点爱心。
认真做题,相互讨论,准确给出答案A类:
1.7%-8%、
30%、1200-1500毫升2.A、B、AB、O、同型血O型
AB型
红细胞凝集B类:
3.
B.C类:略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学情。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3
输血与血型
输血
血量
200—300毫升
占人体重的7%--8%
血型
原则:输同型血
B型
AB型
A型
O型
献血(共39张PPT)
输血与血型
城郊中学
马秀雯
思考:为什么不对其直接进行输血?
你行我也行
1.一个正常人的血量是多少
占体重的多少
2.是不是每个失血的人都需要输血?
什么情况下需要
7%~8%
一次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30%(1200

1500毫升)
血型的发现
17世纪
哈维
发现血液循环以后,人类就开始进行输血的尝试。
1667年,法国哲学家
丹尼斯和外科医生埃默雷兹
将250毫升羊血输给了一个病人,这是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输血,结果当然没有成功。出现了病人死亡的悲剧。
血型的发现
1829年,英国医生布伦德尔第一次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输血试验。但以后的试验结果还是令人失望,大多数病人死亡,只有少数病人得到康复,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作怪呢?
他潜心研究发现:自体的红细胞和血清在试管内混合后,不会发生凝集,但从不同个体采集来的红细胞和血清在混合以后,在试管中就发生凝集与不凝集两种情况。这种现象虽然很多人都观察到过,但只有兰德施泰纳做出了解释,红细胞上有两种特异的结构,在血清中有这种特异性结构的抗体-凝集素,如果它与红细胞上的特异结构相遇,就会产生凝集反应,给人输血时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会发生危险

血型的种类
兰德施泰纳经过研究,将人的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O型四种,也就是ABO血型。
除了ABO血型系统外,人类还有一些其它的血型系统,比如Rh血型系统等。
兰德施泰纳
(抗B)
(抗A)
A型
O
O型
A
AB
B
AB型
B型
输血关系图
输血原则:
同型输血
在危急情况下可以异型输血,但要少量而缓慢输入。
(万能供血者)
(万能受血者)
探究任务:
根据所给资料,以及实验器具拟定实验计划,鉴定四位伤员的血型。
模拟血型鉴定




A型血清
B型血清
载玻片
四位伤员的血液
A型血
B型血
O型血
AB型血
A型
血清
无沉淀
有沉淀
无沉淀
有沉淀
B型
血清
有沉淀
无沉淀
无沉淀
有沉淀
已知:
病人
A型标准血清
B型标准血清
血型




请你来鉴定
B
AB
O
A
有沉淀
无沉淀
有沉淀
有沉淀
无沉淀
无沉淀
无沉淀
有沉淀

某人的血型
可接受的血型
可输给的血型
A
A、O
A、AB
B
B、O
B、AB
AB
A、B、AB、O
AB
O
O
A、B、AB、O
(输血关系表)
病人
血型
可接受血型
不可接受血型

B

AB

O

A
B、O
A、AB
AB、A、B、O
O
A、O

A、AB、B
B、AB
通常一次输血只要几百毫升,有时也会用到几千毫升。
一次输血的最高记录是在1970年12月间,当时美国的吉利希。在做心脏手术时,因他有出血性疾病,医生竟为他输了113.5万毫升的血液。
大量的血液从哪里来?
为什么提倡义务献血?
献血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有些人担心,献血后身体血液少了,体质会变差。其实,这种顾
虑没有必要。血液的新陈代谢活动非常旺盛。假如你献出了200毫升血液,体内会自动调节,并不会影响健康。拿血浆水分和无机盐来说,在1~2小时内就会得到补充;血浆蛋白质在2~3天内也可完全复原;只是红细胞血色素恢复得比较慢,不过一般也只要一个月就行了。也就是说,一个月以后,你的血液就和原先毫无两样了。当然,血液是宝贵的物质,献血后也应该适当增加营养。
 
为什么说献血无损健康
为什么说献血无损健康
从血量上看:每个成人全部血量大约占体重的8%,合4800毫升左右,献血一次为200-400毫升,不足全身血量的5%-10%,科学测定,献血安全指标是不超过全身血量的12%。
从血循环上看:人体约有20%的血液存于肝、脾等器管内。遇有失血,这些储存的血液会迅速补充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不会影响正常的血循环和血压。
从新陈代谢上看:同任何生物一样,人的血液是不断新陈代谢的,献血会刺激造血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新生血细胞。科学家研究发现,献血具有减少冠心病和癌症发病率的特殊功效。这是因为通过献血可以排除体内过多的铁质。
无偿献血意义大
1、假如我们身边有人需要输血,你能参与献血吗?我们能为无偿献血做些什么呢?
2、将来等你长大了,你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课堂论坛
●成分输血技术
●大力开展成分输血,做到有目的使用血液。
血液成分的离心分离
血小板
红细胞
血浆
有三名病人,都需要通过输血进行治疗,但因为病因不同所需输入的血液成份也不同,第一位严重贫血,第二位大面积烧伤,第三位是出血性疾病患者,请你思考一下他们分别应该输入血液中的哪种成分呢?
提示:贫血因为红细胞量不足、
烧伤病人主要是血浆量减少、出血性疾病主要是血小板量少
献血是爱,是奉献
----献血无损身体,
只需小小勇气
献血是爱,是奉献
作为一个健康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为挽救他人的生命奉献爱心。
捐献血液,拯救生命  
红十字会
一点热血助他人,一颗爱心好精神 
中国香港
献血是爱·是勇气·是关怀 
日本
您将为他们的崇高行为而认识他们 
西班牙
一人为众人         瑞士
您能为您的同胞作出的最大奉献是拯救他的生命  
印度尼西亚
光荣属于献血者      
前苏联
达标检测
A类:
1.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
,如果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
%

毫升,就会有生命危险。
2.
ABO血型包括
型、
型、
型和
型4种。输血时以输
血为原则。在紧急情况下,如找不到同型血,
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人。
型血的病人可以接受所有血型的血。如果输血时血型不合,会发生
现象,阻碍血液循环。
7%-8%
30
1200-1500
A
B
AB
O
同型
O
AB
红细胞凝集
B类:
3.甲、乙、丙三人同行,丙受重伤急需输血,已知丙的血型为B型,甲为AB型,乙为O型,在没有外来血源的情况下,甲、乙二人可以给丙输血的是(

A.甲
B.乙
C.甲、乙都可以
D.甲、乙都不可以
4.电影《爸爸的爱》中的小主人得了白血病,在没有找到匹配移植骨髓之前,只有靠输血维持生命,如果该主人公的血型是A型,应该输入何种血为原则(

A.O型 
B.AB型
 
C.A型
  D.B型
5.某患者患重病先后接受少量的A型血和B型血,据此你推断他最可能是哪种血型?


A、A型血
B、B型血
C、AB型血
D、O型血
B
C
C
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份宣传
广告,形式不限,或漫画或倡议书,
旨在号召大家都来关心公益事业,
为社会尽一份义务,奉献一点爱心。
我国《献血法》规定:我国公民献血年龄为18-60
周岁,两次献血间隔为6
个月以上,每次献血量为200-400
毫升。如果一名符合献血标准的健康人按每六个月献血一次,每次献血400毫升计算,那么,一个人一生可献血74
次,累计献血量30000
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