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科学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历史
初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初中地理
初中生物
初中音乐
初中美术
初中体育
初中信息技术
资源详情
初中数学
浙教版(2024)
八年级下册
第1章 二次根式
1.2 二次根式的性质
1.2 二次根式的性质 课件(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2 二次根式的性质 课件(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02-13 19:17:04
点击下载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第1章 二次根式1.2.1 二次根式的性质(一)1课堂讲解性质1:( )2=a(a≥0)
性质2: =|a|=
(数形结合思想)2课时流程逐点
导讲练课堂小结作业提升学习目标在很很久以前,欧几里得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上
帝要他求出 和( )2的结果,欧几里得想啊,做
啊,就是完不成这个任务,所以他也就一直没有睡醒,
你能帮帮欧几里得,让他快点醒来吗?新课导入1.数a没有算术平方根,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a>0 B.a≥0 C.a<0 D.a=02.下列各式中,是二次根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 C3.a取什么实数时,下列各式有意义?a≥-2a为任意实数a>0知识回顾1知识点性质1:( )2=a(a≥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完成以下填空:感悟新知一般地,二次根式有下面的性质:
( )2=a(a≥0)
即 (a≥0)是一个非负数,表示非负数a的算术平
方根,因此通过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将非负数a的算术
平方根平方,就等于它本身,即 ( )2=a(a≥0).计算:例1解:( )2= a ( a ≥0)这一性质也可以反过来用,即 a =
( )2(a≥0),如3=( )2, =( )2等.( )2= a ( a ≥0)a =( )2(a≥0)计算:练习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2=-6 B.( )2=9
C.( )2=±16 D.( )2的平方根是( )
A. B.±
C.- D.不存在2知识点性质2: =|a|= (数形结合思想)填空:
比较左右两边的式子,议一议 : 有什么关系?
当a≥0时, 当 a<0 时, 一般地,二次根式有下面的性质:
=|a|=当a是负数时,如 说明此时的
结果是a的相反数-a.
故此公式可以写为 =|a|= ,如果没有特别
说明,被开方式中的所有字母均表示正数.
注意:运用公式 =|a|= 进行化简时,一定
要先确定 a的取值范围.计算:例2解:运用( )2=a(a≥0), =|a|进行计算的方法:(1)计算
( )2(a≥0),直接运用( )2=a(a≥0).(2)计算 一般有
两个步骤:①去掉根号及被开方数的指数,写成绝对值的形
式;②去掉绝对值符号,根据绝对值的意义进行化简.计算:练习2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的值等于( )计算:例3解: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对 进行化简时,易出现符号
上的错误.因此为避免此问题,首先要利用 进
行过渡,然后再根据a的正负去掉绝对值符号.尤其是
当a<0时,去掉绝对值符号后应等于它的相反数-a.数a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则 =____________.练习3若代数式 的值是常数2,则x的
取值范围是( )
A.x≥4 B.x≤2
C.2≤x≤4 D.x=2或x=4二次根式的性质:
中a≥0, ≥0,即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
一个非负数;
(2)( )2=a(a≥0),即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
等于它本身;
=|a|= 即一个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
等于它的绝对值.课堂小结1.完成教材P7-P8课内练习T1(1),T3,
完成教材P8作业题T1-T6
2.请完成练习册对应习题课后作业课件32张PPT。第1章 二次根式1.2.2 二次根式的性质(二)1课堂讲解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最简二次根式2课时流程逐点
导讲练课堂小结作业提升学习目标如图,一只蚂蚁从长、宽都是4,高是6的长方体纸箱的A
点沿纸箱爬到B点,那么它所行的最短路线的长是多少.新课导入二次根式有哪些性质?复习回顾2.计算:1.填空:1知识点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一般地,二次根式有下面的性质:
(a≥0, b≥0)
感悟新知1. 当二次根号下是两个非负数的积的形式时,则可转化成
两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积,即二次根式有以下性质:
(a≥0,b≥0).也就是说: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
积中各因数(式)算术平方根的积.
2. 拓展:此性质可以推广到二次根号下含有多个非负因数(式)
的情况: (a≥0,b≥0,c≥0,d≥0).
3.易错警示:公式中的a,b既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含字母的代
数式,但都必须是非负的.因为负数没有平方根,若原被开
方数中各个因数(式)是负数时,应先化成非负数再运用性质
求解.化简:例1解:在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公式中被开方数(式)的范围;
(2)注意被开方数(式)一定是乘积的形式,不要出现“
” 这样的错误.化简:练习12知识点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填空(可用计算器计算):
比较左右两边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字母表示
发现的规律吗?一般地,二次根式有下面的性质:
1.当二次根号下是一个非负数与一个正数的商的形式时,它
可以转化成这两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商.一般地,二次根式有
如下性质: (a≥0,b>0).也就是说:商的算术平方
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2.易错警示: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的限制条件(a≥0,b>0)
与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的限制条件类似,但也有区别.因为
分母不能为0,所以被除式a必须是非负数,除式b必须是正数
否则性质不成立.如:设a=-3,b=-5,则
∵ 无意义,∴ .化简:例2解: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1)若被开方数(式)的分母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式),则可以直
接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先将分子、分母分别开
平方,然后求商;
(2)若被开方数(式)的分母不是完全平方数(式),可根据分式
的基本性质,先将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一个不等于0
的数或整式,使分母变成一个完全平方数(式),然后利用
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化简.化简:练习2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
A. B.
C. D.若 ,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a≤0 B.a<0
C.a>0 D.0
适当的数(式),使分母转化为( )2或 的形式.
(1)分子、分母同乘 ;(2)可以先分别把分子、分母
进行化简,再将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数(式),化
去分母中的根式;(3)分子、分母同乘 ;(4)分子、
分母同乘 +1.解:分母有理化一般经历如下三步:
“一移”,即将分子、分母中能开 得尽方的因数(式)
开方后移到根号外;“二乘”,即将分子、分母同乘分母
的有理化因数(式);“三化”,即化简计算.化简:练习3下列计算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3知识点 最简二次根式像 这样,在根号内不含分母,不含开
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我们就说它是最简
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化简的结果应为最简二次根式.1.定义:像 这样,在根号内不含
分母,不含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我们
就说它是最简二次根式.
要点精析:
最简二次根式必须满足:
(1)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就是被开方数必须是整数(式);
(2)被开方数中每个因数(式)的指数都小于根指数2,即每
个因数(式)的指数都是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最简二次根式?哪些不是最简二次根式?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请说明理由.例4根据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进行判断.导引:(1)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被开方数中含有分母.
(2)是最简二次根式.
(3)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被开方数是小数(即含有分母).
(4)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被开方数24x中含有能开得尽
方的因数4,4=22.
(5)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x3+6x2+9x=x(x2+6x+9)=
x(x+3)2,被开方数中含有能开得尽方的因式.
(6)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分母中有二次根式.
综上,只有(2)是最简二次根式.
解:判断最简二次根式有两大思维误区:
(1)是被开方数不含分母而不是式子不含分母,如
有分母但 是最简二次根式;
(2)被开方数中不能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如
是最简二次根式.1、被开方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
2、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3、分母中不含根号.计算(化简)结果的要求:最简二次根式:在下列根式: 中,最简
二次根式的个数为( )
A.4 B.3 C.2 D.1练习4积的算术平方根性质:
(a≥0, b≥0)商的算术平方根性质:
课堂小结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时,需要注意
① 把根号下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② 被开方式是多项式的要进行因式分解;
③ 被开方式不含分母;
④ 被开方式中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要将它的
算术平方根移到根号外;
⑤ 化去分母中的根号;
⑥ 约分.课堂小结1.完成教材P11-P12作业题T1-T7
2. 请完成练习册对应习题课后作业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第一章 二次根式
1.1 二次根式
1.2 二次根式的性质
1.3 二次根式的运算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 一元二次方程
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3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2.4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选学)
第三章 数据分析初步
3.1 平均数
3.2 中位数和众数
3.3 方差和标准差
第四章 平行四边形
4.1 多边形
4.2 平行四边形
4.3 中心对称
4.4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4.5 三角形的中位线
4.6 反证法
第五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5.1 矩形
5.2 菱形
5.3 正方形
第六章 反比例函数
6.1 反比例函数
6.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6.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