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三、教学难点:掌握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2.化学性质:实验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文字表达式:
碳(C)+
氧气(O2)二氧化碳(CO2)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文字表达式:
铁(Fe)
+
氧气(O2)四氧化三铁(Fe3O4)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3)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文字表达式:
磷(P)+
氧气(O2)
五氧化二磷(P2O5)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文字表达式:镁(Mg)
+
氧气(O2)
氧化镁(MgO)3、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1)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2)缓慢氧化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4、化合反应
二、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介绍:(1)一般情况下,我们呼吸使用空气就可以了。正常的人呼吸用纯氧气对人体有害,吸入纯氧气会损害肺的上皮层。吸入100%的氧气,只需几天就会发生肺氧气中毒。一般医院中的氧气只是大于40%;(2)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反思:本课题是全书的重点,学生理解容易但不能灵活运用,我认为应在课后通过反复练习进行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①灯泡发光
②石蜡熔化
③石蜡燃烧
④光合作用
⑤动植物的呼吸2、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①氧气在常温下为_______色,_______态,固态、液态为_________色。②氧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③氧气__________溶于水(填“易”或“不易”)。3、下列四个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水→氢气+氧气
B、氢气+氧气→水
C、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
D、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教学拓展
教学拓展3.1空气与氧气
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组成空气的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2、了解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的利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的成分
难点:用实验证明空气的成分和体积关系
作业布置:作业本
教学过程
【引入】
地球上空气和水等物质一起养育着地球上的生命,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行星。
空气是怎样的物质?空气与生命,以及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我们怎样来保护空气免受污染?
【问题】先来谈谈你对空气的了解。
空气里有什么
空气里有水蒸气--降雨和降雪现象证实了这点。(作业本
A本P12
第7题)
空气里还有什么?
【实验】1、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见课本P34活动3);
【实验】1、在呼出的气体和洁净的空气中比较燃着的木条的燃烧现象(见课本P34活动2);
2、澄清石灰水验证呼出的气体(见课本P34活动1)(作业本
A本P12
第7
题)
现象:1、线香在洁净的空气中可燃烧较长时间。
2、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结论:证明空气中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见课本P35活动)(作业本
A本P13
第
9题)
1、红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2、瓶内水位上升,约有1/5体积的水进入瓶内。
结论: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介绍】人类认识空气的历程:1773年瑞典化学家舍勒(Scheele),从碳酸银、硝石、二氧化锰跟砷酸等物质里制出了氧气。但他的实验结果没有及时发表。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Priestley),用分解氧化汞的方法制出了氧气,并研究了它的一些性质。以后,经过拉瓦锡(Lavoisier)的研究,确定这种气体是空气的一种成分。在世界化学史上,一般认为氧气是舍勒和普利斯特列分别发现的。
氧气的发现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许多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了解,而且,拉瓦锡在这基础上,利用氧气的性质解释了呼吸和燃烧的现象,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彻底否定了风行一时的曾经在化学理论上占支配地位的“燃素学说”,使化学前进了一大步。
氧气,过去常叫“养气”。这名字是我国清末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取的,意即“养气之质”,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东西。后来为了统一起见,气体元素边旁一律写成“气”,才出现从“养”字演变而来的“氧”字。
空气里有氧气、氮气。还有氦、氖、氩、氙等稀有气体。还含有二氧化碳、,以及其它杂质。
空气按体积计算:氮气占78%,氧气21%,其它气体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0.03%)(作业本
A本P12
第1/2/3/6/10
题)
二、空气的利用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资源,有着广泛的应用。
1、氧气的用途:A.供给呼吸、维持生命和支持燃烧。
B.氧气易跟其他物质反应,放出热量,因此用于炼钢、焊接、切割金属,也可作火箭燃料的氧化剂等。
2、氮气的用途:氮是构成人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性质较不活泼的气体。
A.灯泡中充氮可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可防腐、保鲜。
B.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
C.用作制冷剂
3、二氧化碳的用途:A.固体二氧化碳称干冰,是致冷剂,可用来保藏食品,也用于人工降雨(作业本
A本P12
第5题)
B.二氧化碳是一种工业原料,用于制造纯碱、尿素和汽水
C.用于灭火
4、稀有气体用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作业本
A本P12
第4题)
A.在焊接金属时用于隔绝空气;
B.充入灯泡时,稀有气体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各种用途的电光源。
C.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用于医疗麻醉等。
【小结】空气的成分和各成分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