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同步练习 (1)

文档属性

名称 4.4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同步练习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2-28 14:2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4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同步练习
1.有人把人行道上的树木用铁丝扎上晾衣,结果导致树木死亡,其原因是(C)
A.
树木因缺氧而死
B.
树木不能输送水和无机盐
C.
树木输送有机物的功能被破坏
D.
树木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
2.水分进入植物体以后的运输途径是(C)
A.
在导管和筛管中,沿着叶→茎→根的方向运输
B.
在筛管中,沿着叶→茎→根的方向运输
C.
在导管中,沿着根→茎→叶的方向运输
D.
在导管和筛管中,沿着根→茎→叶的方向运输
(第3题)
3.如图所示,剪取生命活动旺盛的一根新鲜月季枝条。取两只烧杯,A内盛有20%的红色氯化钠溶液,B内盛有红色水溶液(红色物质对生命无害)。将月季枝条基部纵向剖开,分别插入两只烧杯内的溶液中。请回答:
(1)位于B烧杯内的枝条上的叶片红色明显,生长正常。
(2)位于A烧杯内的枝条上的叶片红色不明显,且出现萎蔫现象,原因是细胞液因溶质质量分数小于外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而失水。
(3)若将枝条横切,用放大镜观察,会发现变红的结构是木质部。
4.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第4题)
(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的部位是木质部。
(2)纵切枝条,观察发现红色越往上越浅,是因为C。(填字母,下同)
A.上面的水太多了,把红色冲淡了
B.上面的红色随水分蒸腾了
C.水分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就越浅
D.这是枝条自身的特点,不是水分引起的
(3)如果想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A。
A.将木条放在黑暗环境中
B.将木条放在阳光下照射,加快植物叶片的蒸腾
C.让红墨水的浓度稍大一些
D.将木条放在通风的环境中
5.将一枝带叶的杨树枝条,插入红墨水中,置于阳光下照射。请回答问题:
(1)过一段时间后,在枝条基部上方横切,横切面变成了红色,纵切枝条,用放大镜观察切面,变红色的部位位于茎的中央(填“中央”或“周围”),属于植物茎的木质部。
(2)若在离基部较远的部位切开枝条,则可发现与基部相比,茎内红色部位颜色较浅(填“深”或“浅”)。
(3)在这个实验中,红墨水起到的作用是作为一种指示剂,使实验现象明显。
(4)选择的材料是带叶的枝条,并放在阳光下照射,其目的是加快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速度。
(5)该实验证明了茎的运输功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在茎的木质部。
(第6题)
6.如图所示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果实中,不能继续长大的是B,其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2)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因树皮环剥而萎蔫,这是因为水分是通过茎里的导管向上运输的。
(3)枝条上的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哪里?为什么?枝条上的1处会出现明显肿胀。因为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枝条上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1处时受阻;而2~3之间没有绿叶,基本不会制造有机物,所以不会明显肿胀。4处虽然有绿叶但有机物是通过筛管向下运输,4处有机物积存不会太多,所以4处也不会明显肿胀。
7.小宇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把下端插入盛有稀释红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温暖的阳光下,当看到叶脉有点发红时,他将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第7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枝条带有叶片的作用是促进水分的运输。
(3)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部位是木质部。
(4)用显微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结构是导管。
(5)甲枝条和乙枝条的实验现象相同。
(6)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枝条的横切面还是枝条的纵切面都是只有木质部被染成红色,在茎和木质部中,只有导管是上下相通的:这个实验说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
【解析】 (3)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位是木质部,是因为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5)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乙不作任何处理,将甲剥掉树皮,但同时都保留了木质部,导管依旧存在,所以可以看到甲、乙的木质部都被染成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