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突破】
【核心要点1】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归纳总结】
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典型案例
改造或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气候
不同的光、热、水分条件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和复种制度
我国东部季风区发展种植业,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畜牧业。作物熟制: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南方地区一年两熟或三熟。我国的糖料作物:南方种植甘蔗,北方种植甜菜
玻璃温室,改善作物生长的热量因素,并对光照、通风、湿度等进行调节
水源
降水不足或不稳定的情况下要考虑灌溉水源,发展灌溉农业
位于干旱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利用黄河水灌溉,成为“塞上江南”;新疆的绿洲农业
吐鲁番盆地利用坎儿井引水发展灌溉农业
地形
各种地形由于水热条件及坡度不同,农业的生产方式不同
平原宜发展耕作业,且有利于实现机械化;山地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沿等高线修筑梯田,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江南丘陵的立体农业
土壤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土壤肥力高低、酸碱度、质地等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世界各大洲的温带草原和肥沃的冲积平原,多半是农业发达的地方;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丘陵地区的酸性土壤适宜种植茶树
人工培育形成耕作土壤,如黑垆土、水稻土
(2)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典型案例
改造或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
决定生产类型和规模
工矿区、城市周围发展乳畜业和园艺业;“订单”农业
城市周围的农民将生产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
交通运输
方便快捷的交通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显著
园艺业产品和牛奶、肉、蛋等易变质腐烂,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
交通条件的改善,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影响的地域范围扩展
政策
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
我国宏观调控下的农业结构调整及区域化农业基地的建设
退耕还林,农业地域类型的转变;对农产品进行补贴,促进农业发展;推进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消费状况
影响农产品的种类和农业的生产类型
我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居民喜食米饭,欧洲人爱吃牛羊肉和乳制品
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劳动力
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种植业大于畜牧业,经济作物生产大于粮食作物生产,水稻生产大于小麦生产
亚洲的水稻种植精耕细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少、素质高
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价格影响农产品生产成本和农业地域类型转变
技术装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助于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技术
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
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橡胶生产北界的北移,温室农业,以色列的滴灌技术
培育良种,提高产量,扩大农作物种植范围;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耕作制度及方式
是落实农作物布局的具体形式
我国北方的玉米和大豆间作、冬小麦和玉米套种等
间作、套种、增加作物熟制等,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环境因素
化肥、农药的使用影响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市场销量,也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兴起
将农业生产布局在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地区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社会经济、科技水平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并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影响农业发展。
【方法技巧】
1.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1)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例如,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可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发展灌溉农业或畜牧业;平原地区可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陡坡可发展林业和牧业;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从事种植业;沿海滩涂可发展海水养殖业。
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如下表所示:
农作物
自然条件
水稻
属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主要分布在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地区
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玉米
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棉花
热量充足、光照强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天然橡胶
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茶叶
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地区
椰子
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苹果、梨
暖温带气候区
花生
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2)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农业区位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在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于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
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判断
例如下表:小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考虑因素
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单位产值
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乳牛>塘鱼>蔬菜>果园>粮棉
地价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产值较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
需水量
需水量大的花卉业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交通运输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业、花卉业等应布局在靠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区。
2.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原则: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影响工业、农业、商业、城市、交通、旅游等自然区位二因素和人文区位因素中的各因素,以寻求最佳区位,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2)可持续原则:区位选择的核心原则。三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是具体布置运作、综合评价的基本出发点。生态的可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工农业发展要与资源、环境协调;经济的可持续是条件,工农业生产布置后既要生产发展,有增长数量,更要改善产品质量、提高效益、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社会的可持续是目的。工农业发展要促进就业,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
(3)主导性原则:不同的产业部门,其投资要素中各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区位选择中一般是看是否满足主导性需求。
(4)因地制宜原则:因不同的自然环境制宜,因不同的经济环境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区区位,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细心地分析给定的环境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是合理布置的基本方法。
(5)因时制宜原则:区位因速都处在发展之中。除了静态地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区位因素外,更要从发展变化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典题探究】
【例1】台湾青枣属热带、亚热带常绿小乔木果树,果实富含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近年来,福建将其作为短、丰、快的新兴果树种类加以引种推广。下图为根据青枣因冻害减产的数量制作的福建省台湾青枣种植区脆弱性区划图,完成下列问题。
(1)福建省农民大面积引种栽培台湾青枣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①地形平坦 ②气候适宜 ③市场广阔 ④科技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闽南青枣种植区脆弱性较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土壤比较贫瘠
B.热量条件较差
C.种植水平
D.种植面积较大
【答案】(1)B (2)D
【例2】山东省菏泽市为我国的“牡丹之乡”,牡丹种植历史已有几百年历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半丹生产基地、科研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2012年初,国家林业局将菏泽市列为全国专用牡丹生产基地试点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国家林业局选择在菏泽市建设专用牡丹生产基地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A.劳动力丰富
B.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C.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D.种植历史悠久,技术先进
(2)2012年11月底,菏泽市10余万株冬季催花牡丹将陆续南下催花。“花随人意应时开”,牡丹催花需要从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进行控制。影响催花牡丹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土壤
C.市场
D.技术
【答案】(1)D
(2)D
【解析】
试题分析:(1)A选项错,劳动力是次要因素;B选项是自然因素与题目要求不符;C选项畅销各地的因素;只有D选项正确:菏泽牡丹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先进。
(2)从题目“牡丹催花需要从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进行控制。”技术含量要求较高。所以D正确。
考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核心要点2】
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的区别
【归纳总结】
分项
概念说明
举例
主要区位因素
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符合的所有因素(条件)。要求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山区适合林业、牧业)、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如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等
主导因素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类型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如果没有这种地势低洼的地形,而是地形平坦,当地的农业生产可能就是水稻种植业。因此,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
农业生产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惟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少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因此,水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当这个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时,该因素就变成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方法技巧】
1.我国部分农业区的因素分析
农业生产
主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
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
地广人稀、土壤肥沃
气温低
南疆的长绒棉的生产
光热条件好
水源不足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气温低,热量不足
华北平原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地区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优越
水旱灾害较为严重;丘陵地区土质较差
2.中外农业自然条件的改造案例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这些自然条件匹配好的地方,农业较为发达。但是自然因素并非决定性的因素,我们通过运用农业技术,对某些限制性因素进行改造,扬长补短,农业生产取得成功。(1)对气候的改造
对气候施加影响主要是通过技术条件,提高气温和热量的利用率;也可以通过增大温差,提高农产品品质。
【案例1】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通过温室大棚等技术,制造温室效应,使得大棚内的温度升高,为植物营造一个适合生长的温度、湿度条件,可以在冬季同样培育出夏季的果蔬。
【案例2】 我国北方地区在春播时,实行地膜覆盖,一方面减少水分蒸发,另一方面提高地面温度,改善热量条件。
【案例3】 我国青藏高原上由于地温较低,不利于蔬菜生长。有些地方就将蔬菜架起来,进行温室生产,减少地面对其生长的影响。
【案例4】 位于北极圈附近的冰岛,气温较低,不适宜种植业发展。该国充分利用本国丰富的地热,发展温室农业,使鲜花等农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案例5】 宁夏中卫生产的压砂西瓜,指在压砂地上生产出的西瓜。压砂地是指在干旱的山坡地表面,覆盖一层15厘米左右厚的砂砾。铺上砾石,增加了西瓜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同时由于地表覆盖了砾石,有利于保持和积蓄土壤中的水分,从而保证西瓜更有利的生长,同时砂砾石逐步风化,为土壤提供丰富的微量元素。
(2)对地形的改造
在一些水热条件较好的低山丘陵地区,在坡度适度的地带可以开辟梯田,地势崎岖的地带可以平整土地。
【案例1】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开辟梯田,缓坡种植茶树,发展立体农业。【案例2】 菲律宾开垦梯田,种植水稻。【案例3】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在黄土塬地区,平整土地,建立防护林体系,发展种植业。
(3)对土壤的改造
对土壤进行改造,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发展适合的农业生产活动。
【案例1】 我国东南丘陵地区,通过施加熟石灰,种植耐酸的茶树、油茶、杉树、马尾松等,改良酸性的红壤。
【案例2】 华北平原的盐碱地,通过引淡淋盐、井灌井排、覆盖地膜及生物措施等进行改造,降低盐碱度,提高土壤品质。
【案例3】 黄河古道有大量沙荒地,近几年各地通过植树、打井、挖渠,宜果则果,宜粮则粮,沙荒地变成了农民的“聚宝盆”。
4.对水源的改造
在水源不足的地区,通过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增加水源;发展喷灌、滴灌,提高水源利用率。
【案例1】 我国西部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通过引黄灌溉,使降水不足的两个平原,成为物产丰富的“塞上江南”。
【案例2】 以色列是水资源利用最好的国家,通过引水,发展喷灌和滴灌技术,在沙漠广布的土地上创造了世界奇迹。
【典题探究】
【例3】某山区土地利用形式多种多样,1
000
m以下的河谷平原以种植甘蔗为主;1
000
m至2
000
m左右的坡地,多种植咖啡、可可;2
000
m到3
000
m的地区种植玉米、小麦、大麦和马铃薯,一年可两熟;海拔更高的地区是高寒草原和终年积雪。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该地农牧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坡度大小
B.气温变化
C.土壤类型
D.水分变化
(2)在2000
m到3000
m的地区多种植玉米、小麦、大麦和马铃薯,其中以马铃薯的栽培高度上限最高,其原因是( )
A.可在霜期栽种
B.适合冻土培育
C.生长季最短
D.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答案】(1)B
(2)C
【核心要点3】
农业地域的形成
【归纳总结】
1、概念: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2.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3.案例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
区位条件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气候
气候暖湿,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
地形
地势平坦开阔(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
土壤
土壤肥沃
水源
灌溉条件较好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密度
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
交通
交通发达、便利
市场
面向国际市场
机械化
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
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
政策
政府鼓励扶持
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以小麦—绵羊混合生产为主,是现代混合农业的典范,其特有的生产优势如下所示:
5.我国典型的混合农业——基塘农业
基塘农业是我国珠江三角洲一种典型的混合农业类型。请结合下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生产的优点。
(1)形成原因: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将低洼且多洪涝灾害的地方挖成池塘饲养鱼类,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围,称为“基堤”,基堤上种植果树、甘蔗、桑树、花卉等,形成基塘农业。
(2)优点:基塘农业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农作物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物料,可投入池中作为饲料,因而是一种具有生态特色的农业经营方式。
【方法技巧】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
农业生产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循环,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为很多方面,而这些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些问题。
气候:农业生产对气候的影响有利有弊,过度开垦耕地会破坏大气的稳定,引起气候变化;但合理耕作,有利于气候保持稳定。水文:农业生产用水量大使人类建设了更多的水利工程,这往往对水文和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另外,农药、化肥的使用也会产生水污染,围湖造田等也破坏了水域环境。
地形:在地形起伏大的地区进行陡坡耕作,减弱了植被对水土的保持能力,导致水土流失,使地形更加崎岖不平,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形成。但在缓坡修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土壤:不合理的耕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引水灌溉,只灌不排,在提高土壤表层含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土壤的盐度。在蒸发量大、降水量少的情况下,盐分在表层不断析出和积淀,导致土壤盐碱化;在半干旱、半湿润的农牧交错带开垦农田、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用水,都会破坏天然植被,降低环境对风沙的防御能力,导致土地荒漠化。
植被:扩大耕地往往以破坏植被为前提,甚至导致珍稀物种灭绝。
【典题探究】
【例4】读“某地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示农业属于( )
A.粗放农业与自给农业
B.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
C.粗放农业与商品农业
D.密集农业与自给农业
(2)图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 )
A.园艺业
B.游牧业
C.混合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3)图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布典型地区是( )
A.恒河平原南部
B.波德平原北部
C.拉普拉塔平原南部
D.墨累—达令河流域南部
【答案】(1)B
(2)D
(3)C
【例5】图为“某地土地利用图(左)和农业产值构成图(右)”,完成下列问题。
(1)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大牧场放牧业
B.种植园农业
C.混合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2)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
A.劳动投入多,科技含量低
B.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C.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D.生产灵活性差,市场适应性弱
【答案】(1)C
(2)B【核心突破】【核心要点1】
大牧场放牧业
【归纳总结】
1.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
分布国家
美国、阿根廷等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放牧牲畜
以牧牛为主
以牧羊为主
自然条件
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特点
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2.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1)区位优势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
草原
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土地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交通
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2)发展措施
措施
作用
修建铁路
便于肉牛外运,扩大销售市场
围栏放牧
合理利用草场,使牧场不退化
划区轮牧
种植牧草
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
打井取水
在草原上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
培育良种牛
保证牛肉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加强牛群病害研究
【方法技巧】
1.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和促进措施
2.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方法
判断一个区域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关键要看该区域的生产对象和生产目的,要建立一种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如下表所示:
判断依据
判断结论
生产对象
生产目的
生产规模
地域类型
水稻
自给
小农经营
季风水田农业
牛、羊
面向市场
大牧场
大牧场放牧业
小麦、玉米
面向市场
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商品谷物农业
谷物、牲畜
主要面向市场
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较高
混合农业
单一热带经济作物
面向国际市场
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生产设施齐全
种植园农业
3.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与我国牧区畜牧业的比较
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
我国牧区畜牧业
现状比较
通过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条件,开辟水源等措施,促进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畜产品加工现代化程度高,产品商品率高,经济效益高
普遍存在“靠天养畜”和“超载放牧”的现象,草场退化、沙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畜产品的商品率低,经济效益差
区位比较
我国某些牧区(如内蒙古牧区)有着和阿根廷牧区相似的自然条件(如有优良的天然草场,地广人稀)
经验借鉴
借鉴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经验,我国牧区畜牧业应做好以下工作: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改善牧区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牧区交通运输条件;完善畜产品加工体系,实行“公司+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向商品畜牧业发展
【典题探究】
【例1】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成为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典范,阿根廷的牛肉可供应到世界各地的餐桌上,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关于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牧牛业占重要地位 ②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③大牧场土地租金昂贵 ④具有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世界著名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共同特点是( )
A.地广人稀、地租低,经济效益低
B.干旱、半干旱区域广,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C.国内市场小,对外依赖弱
D.离海远,降水少,运输不发达
【答案】(1)D (2)B
【核心要点2】
乳畜业
【归纳总结】
1.一般乳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概念
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
地区分布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农产品
牛奶及乳制品
区位特点
大城市郊区
区位条件
市场:城市人口众多,牛奶和奶制品消费量大
交通:交通便利。便于牛奶的快速运输,多以公路运输为主
饲料:既种植优质牧草,又种植精饲料作物
2.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3.案例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区位优势
①多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
③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④西欧乳畜业地区既种植优质牧草,也种植精饲料作物。
⑤西欧城市化水平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⑥西欧乳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有专门的自动化挤奶设备,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⑦有合理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制度,科技投入较多。
【方法技巧】
世界乳畜业对我国的乳畜生产的借鉴意义
中国大城周围的乳畜业生产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完善生产的社会服务体系;应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的生产结构,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
【典题探究】
【例2】读下图,完成(1)~(2)题。
(1)该气候类型在世界上分布最典型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大牧场放牧
B.乳畜业
C.季风水田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2)该农业地域类型在该地区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①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②城市众多,消费市场广阔③劳动力丰富④机械化水平低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1)B
(2)D
【例3】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①地最适合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乳畜业
(2)图示四个地点中,按纬度排序从高纬到低纬依次为(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③①②
D.①②④③
(3)若只考虑图示因素影响,图中四个地点最可能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D
(2)A
(3)C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①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②、③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属于地中海气候。④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所以①地最适合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乳畜业,D对。(2)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受西风带控制时间越长,纬度越高。所以按纬度排序从高纬到低纬依次为①②③④,A对。(3)尼罗河三角洲属于地中海气候,更靠近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区,一年中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时间较长,所以最可能是③地,C对。
考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农业地域类型。【核心突破】
【核心要点1】
季风水田农业
【归纳总结】
1.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基地,具有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主要表现在:
(1)自然因素
①属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有高温多雨的季节或全年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
②水源充足,能够满足水稻生长期供水;
③多河流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田地平整,排灌方便。
(2)社会经济因素
①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②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③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④人们喜好大米。
2.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
“一大一小一高三低”:即水利工程量大、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集约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口多,以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
机械化水平低
以体力劳动为主
加快机械化发展
水利工程量大
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大力投资兴修水利
科技水平低
凭传统经验
加大科技投入
【方法技巧】
图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特点
【典题探究】
【例1】读下图,甲、乙、丙、丁四个地区的气温雷达图和降水柱状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四个地区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四个地区中,冬春季节农业生产易受干旱、寒潮、沙尘暴影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从气候条件考虑,不适宜乙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混合农业
B.水稻种植业
C.乳畜业
D.园艺业
【答案】(1)C (2)A (3)B
(3)根据降水量图可知,乙地夏季降水量少,但年降水量多;从气温曲线可知,该地区最低月气温在0℃以上,7月气温高,应该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故不适宜发展喜高温、喜湿的水稻种植业。
考点:该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和农业地域类型。
【例2】为研究杂交水稻新品种,我国农业科学家首创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原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严格设计栽培技术,使水稻亩产量提高到1287千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读三角坐标图,如果a、b、c分别表示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投入中的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投入,下列各点中最能代表亚洲水稻种植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结合材料,我国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
A.加大劳动力投入
B.增施化肥
C.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产量
D.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答案】1.C
2.C
【核心要点2】
商品谷物农业
【归纳总结】
1.商品谷物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主要农作物、基本特征和主要分布地区如下表:
主要作物
小麦和玉米
经营方式
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以及我国的东北、西北
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1)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主要影响
自然因素
地形
地势平坦开阔
地势平坦开阔(中部平原)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平坦开阔,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土壤
土壤肥沃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肥沃的黑土)
水源
水源丰富
水源充足(密西西比河干支流等提供灌溉水源)
气候
气候温和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
交通便利
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网络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
市场广阔
市场广阔,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出口国
促进了商品粮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
人口
地广人稀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
有利于大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工业
机械化水平高
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
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科技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2)中国东北商品粮基地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比较
相似之处
都是面向市场的农业生产;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有灌溉水源;人均耕地面积大,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实行机械化生产;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
不同之处
美国商品谷物农场一般由家庭经营,规模大,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程度高;机械化水平高,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农工商一体化是其特殊的区位条件。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农场一般是国营的,机械化和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程度较低
可借鉴的经验
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
【方法技巧】
图解商品谷物农业分布的特点
【典题探究】
【例3】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②③区所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试分析其发展的区位条件。
(2)②、③两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 、 ,其收获时期是否相同?理由是什么?
(3)②区农作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 )
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华中地区
(4)与①②③区域农业发展的背景关系最小的因素是
( )
A.工业化的发展
B.城市化的进程
C.世界经济全球化
D.国际局势多极化
(5)①区除种植谷物外,还轮种牧草和麦类,近年来又轮种大豆,并用这些农产品加工成精饲料来发展畜牧业。试分析这样做的好处。
【答案】(1)商品谷物农业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湿润。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地广人稀;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
(2)春小麦 冬小麦 不同。②区种植春小麦,秋季收获;③区种植冬小麦,夏初收获。
(3)B (4)D
(5)玉米与大豆、牧草和麦类轮作,可调节土壤养分结构,有利于农作物的高产。农作物又为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饲料,而畜牧业的发展又为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料,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